《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docx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读书笔记1 这一年多段时间在学习郦波老师讲的曾国藩家训(包括百家讲坛以及对应的两本书),感受颇深,已经学习了好几遍,可以说是常读常新,每次都有新的感悟,每次都觉得理解得更深了一层。尤其是当遇到挫折、迷茫时,或回头检视刚刚过去的那段以自为在实践这些理念的时光时,体悟就更深了!在实践这些理念的过程中,发现仅仅“知道”是无效的,而借以指导自己实现目标,也是非常不容易,
2、但在自己感悟越来越深时,感觉到抉择时心中的坚定时,以及越来越强的目标感,都让自己感到“幸福”和“成就”。读书不在多,即使花5年时间读完这两本书,只要能将其思想精华融入我的价值观中,也是值得的。即使用一生,也是值得的!这篇文章即是在读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册)第34章定见时的读书笔记与感悟。其中一些句子是摘自书中原书,为了句子通顺,没有注明。一、遇事当有主见,不可人云亦云;遇事当有定见,不可被事态简单左右1、遇事有主见,不人云亦云,这是基本前提反思自己,发现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没有主见的人,分析起来,有三种情况:怕担责任既然“怕”,且最终没有担责任,说明自己主动将责任推脱掉了。既然没有负责任,那就
3、不会收获“积累”!付出了与他人一样多的时间,却没有收获,那就是对宝贵资源的浪费!为什么不去主动担责任?说明那并不是自己的真正“目标”,否则,就会想尽办法去实现这个目标,而不是躲!没有见解当某件事情由自己负责时,就会想尽办法去搞定,逼着自己去收集信息、整合资源,梳理解决思路,怎么会没有“见解”?因此,根本原因,还是自己没有目标,才导致了自己没有“实现目标”的责任。对自己的方案没有信心,即没有风险把控能力其实一般情况下,自己还是有一点“见解”的,但就是怕失败了,遭埋怨,即怕担责任。为什么会没有信心呢?其实就是缺乏风险把控能力。“风险评估”并不是盲目地猜测,更不是“算卦”,只不过是预测“后果”而已,
4、在推演过程中,遇到障碍走不动时,补上相应的缺就是了!怎么会评估不出风险呢?只不过是在遇到障碍时,没有动力去补而已!为什么没有动力,根本原因,还是没有目标,也就没有实现目标的责任!没有主见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目标,没有“实现目标”的责任。如果有了清晰、明确的目标,就会去想尽办法“实现目标”,就要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评估方案“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可行性以及风险。而要具备设计方案的能力,就要站在高处,进行全局考量,不去管是否是所谓的“常规”,总结、分析,梳理出骨架,使无重大因素的遗漏,抓住重点,然后,缺什么就补什么。当梳理出骨架了,抓住重点了,进行反复的验证、修正,对方案的风险评估就非常明确了,对风险的
5、把控就非常强了,对自己所设计方案,就会非常有自信,对他人方案也具备了风险评估能力,“怎么做”就非常清晰了。如果目标感清晰,就要为“实现目标”负责,设计方案,比较各方案的“后果”是否能够“实现目标”,以及对“目标”的影响。当了解到新的信息,或收到他人不同的见解时,就要重新评估,而不是盲从。2、遇事有定见,这是对风险的把控能力,抓住“骨架”的能力事态紧急,而且事情比较重要时,不改变方案,意味着即刻(短期内)就有“损失”。但我们往往只顾着着急,而忘记了如果改变方案,同时也意味着未来(长期)损失更大,甚至彻底失败,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因此,是否改变方案,就要仔细权衡,短期和长期的影响各是什么,哪个更重
6、要,要懂得取舍,懂得“放弃”。如李鸿章初到上海,军情紧急,在淮军没有足够的战斗力时勉强出兵,失败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但失败之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何谈“建功立业”!但如果不出兵,上海告急,情势危急。如果仔细衡量一下,就会发现,他来之前上海一直都在“危急”,短期内不出兵,上海只不过多危急一段时间而已,也没有什么!经过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他选择了“任尔风狂雨骤,我自岿然不动”,直到淮军形成战斗力之后才出兵,并一战成名。但他坚持数月不出兵,却也招来了无数的指责和非议,要抗住这一点,也是不易的。曾国藩是有血泪教训,吃过大亏的!他在初练乡勇时,只有几百人,但当时事态紧急,他忘记了自己还没有足够的实力,而越俎
7、代庖,得罪了绿营和长沙官场,差点被整死。他选择了忍辱退走衡阳,日日练兵。后来事态更加紧急,太平军围攻长沙,长沙告急,不管长沙政府如何低声下气地多次求他出兵,曾国藩都按兵不动,甚至皇帝咸丰连下四道圣旨,也不为所动,直到觉得兵练得有底气了,他才挥师出衡阳,一举成名!曾国藩灭太平天国的经历,更是如此,历经十年,过程中并不总是光辉和荣耀,更多的,却是被朝廷质疑、防范,战败后的冷落,没有实权被地方政府欺凌,友军(正规军)冷眼看笑话,以及朝廷瞎指挥。但曾国藩坚定“顺江而下,不断压缩太平军战略生存空间”的战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为所动,终于成功。但如何正确地进行选择?答案是“势”,即趋势。要顺势,不能逆势。滚
8、滚长江东逝水。如果观察江边某一处的水,会发现并不是向东流的,甚至好像没有规律,但将汪汪一江水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却只有“东”一个方向!这就是“势”!也类似于抓骨架。抓住了“势”或“骨架”,就把控住了风险,任它风狂雨骤,也无需搭理!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应该怎么办呢?对于一个有理想的企业来说,追求的是“基业长青”,也即永续强大。而一个企业,是一个组织,是由人组成的组织,所有的事情都要由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来完成。只靠老板,或者少数精英,都不能成功,只有将大部分人或所有人的能量都调动起来,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靠“自觉”肯定不能调动,就要靠经营之道,以“制度”进行保障。当出现任何问题时,都要通过制度来实现,
9、如果制度不能实现,或者效率太低,那就修正制度,使制度不断地得以优化,而不能放弃制度。而自己如何能够实现“参与创造一家基业长青的.企业”的梦想呢?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实力,否则一切免谈,那就是做好自己的手头工作,使自己的工作创造出越来越多的价值,使自己的工作越来越不可或缺,影响力越来越大。而要实现,就要提高能力,为了实现目标,对遇到的障碍进行攻克,发现缺之后,缺啥就补啥!虽然在工作当中,会有很多干扰,而且看起来好像都比较“紧急”,但都不重要,甚至完全不做,也无碍大局,那就不用管,或敷衍一下就可以了,不要浪费时间和精力,更不要转移方向!二、定见不是顽固不化,不是固步自封,是对大原则、大趋势的把握曾国藩
10、不是战术家(他打仗很烂),而是战略家,制定的大战略就是舍枝叶固根本,因地制宜。与太平军作战战场主要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坚定地按照由西向东的作战趋势,沿长江中下游一线逐步压缩太平军的战略生存空间。因此他大力发展水师,使之具有压倒性优势,并因水师的优势,而使陆军可以在每一个沿江战略据点展开持久战,实现“扎硬寨,打死仗”的战术原则。湘军坚守这一战略原则,任太平军时有声东击西、南突北击、围魏救赵之灵活术,任朝廷时有左调右迁、朝令夕命之瞎指挥,也任友军绿营有隔岸观火、东堵西截、疲于奔命之狼狈相,却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战略中。这是一种对趋势的把握。定见不是“瞎”定的,而是把握趋势、抓住骨架,风险是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 评说 曾国藩 家训 读书笔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