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短文两篇优秀教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短文两篇优秀教案短文两篇优秀教案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短文两篇教案,欢迎查阅! 短文两篇教案1 学习目标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4、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预习导学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
2、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怡情()诘难()()滞碍()吹毛求疵() 狡黠()咀嚼()()死抠()豁然()迂腐() 2、解释词义: 味同嚼蜡:吹毛求疵: 寻章摘句:不求甚解: 咬文嚼字:豁然贯通: 3、填空。 (1)培根,_国哲学家、_家,著有_、_等。 (2)马南邨,原名_,当代作家。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_。 4、阅读下面一
3、段话,说说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采用什么方法阐述这一观点的?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_ _ 5、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 _ 6、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_ 7、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_ 二、探究展示 谈读书 1、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义。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_ 2、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另举一例。 _ 3、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4、 _ 4、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_ 5、课文第一部分中,作者首先指出人们常常存在那几种不同类型的求知目的?重点是分析哪一种目的? _ 6、课文第二部分中讲到求知就要读书,对于不同的书如何读,课文提出了怎样的的看法? _ 7、结合课文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 _ 8、“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中本体和喻体分是什么?这两个比喻句配合得是否恰当? _ 9、谈读书第三部分讲到求知会产生哪些影响?作者怎样论证这两方面的内容的? _ 10、研讨拓展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_ 不求甚解 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_
5、 2、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_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_ 4、为什么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好吗?课文是怎么样论说的? _ 5、哪些读书方法类似于“不求甚解”? _ 6、不求甚解一文是怎样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进而反驳对方的? _ 三、练习反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
6、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7、;北半球的台风所以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无独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
8、蚓的地理分布,作这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做梦,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
9、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1、对于上面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总是很尊重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 B、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C、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D、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2、下面是对文章第至自然段层次结构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A、(并列结构) B、(层进结构) C、(分总结构) D、(总分总结构) 3、本文运用的两种主要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B、道理论证C、对比论证D、比喻论证来源:学&科&网 4、本文谈到的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
10、三个条件是: (1)_ (2)_ (3)_ 5、第自然段中加“”的词句的意思是: 短文两篇教案2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初一短文两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一短文两篇教案 【教学目标】 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难点】 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11、;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行道树。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看导语,默读行道树。 2、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堕落 点缀 自豪 冉冉 苦熬 贪婪 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多姿多彩 二、朗读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方法: 行道树这样的文章中有精辟的议论,是点睛之笔。初读要抓住这种文眼,再读,要从文眼入手,回味思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引出应有的结论,从而获得教益。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12、 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哲理性语句,三个关键词。 老师点拨: 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为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堕落是沦落、流落的
13、意思。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 在行道树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关键词是“神圣”“痛苦”“深沉”。 四、总结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学习第一次真好。 短文两篇教案3 【教学目标】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学习比较阅读的
14、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 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想】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习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整体上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比较两篇短文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在自读中质疑、提问、主动探究;强调学生在比较阅读和拓展学习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时数】 总计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谈读书课文内容理解。 一、导入:名言导入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知道是谁说的吗?(培根)而知识又从何而来?现在我们看看,在谈读书一文中,培根给我们谈了些什么? 二、课文研讨:整体把握谈读书内容理解 这篇随笔的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
15、当广泛,但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就是一个观点。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而后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第二,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指出读书要仔细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在分析读书、讨论和作文的不同作用后,提
16、倡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第三,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先说明各种学科的书籍,阅读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再说明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三、再读课文,研究本文的写法特点 培根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随笔对英国以至世界影响都很大。培根的.随笔,风格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警辟。全文好似一篇谈话,富于针对性,是一位洞察世事人情的饱学之士,对世人的谆谆告诫。 作者运用比喻说理。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作者运用
17、排比说理。例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又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样写,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于气势,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作者运用对比说理。正面说了以后,再从反面来说,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例如,文章开头从正面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又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又如,文章的最后一个层次,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 四、用同样的方法,自学课文不求甚解 第二课时 学
18、习课文不求甚解,作业练习。 一、导入新课 二、课文研讨:整体把握不求甚解内容理解 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作者在第一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在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 第四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指出“不求甚
19、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固执一点,而是了解大意。 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今天我们读经典著作,一定要虚心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第六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多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第七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从反面说,“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第八段,紧接上一段的意思,说明
20、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也是不因小失大,与“不求甚解”的意思相似。 最后一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因为书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的。 总之,这篇杂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在批驳过程中阐述的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也就顺理成章地立起来了。 三、课后问题探究 21、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22、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用比喻证明观点。 4、谈读书中名言警句迭出,让学生积累下来,好处多多。这些名言警句一般都没有
21、进行论证,但都是从生活中来的,着实可信。 四、小结 五、作业练习 1、本文生字词听写积累。 2、加横线的字注音,再解释词语。 狡黠( ): 滞碍( ): 文采藻饰 ): 吹毛求疵( ): 3、摘抄谈读书一文中你最喜爱的名言警句,并试着给它配上一两个论据。 短文两篇教案4 短文两篇教案模板 从容说课 谈读书是培根的一篇著名的随笔,围绕读书,论述了知识的价值、求知的目的、读书的态度、方法等内容,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不求甚解是邓拓先生的一篇杂文,文章采用驳论,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教学两篇短文,要从内容、写法两方面进行
22、突破。 内容上,要引导学生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背诵两文中的名言警句,加强语言积累。激发学生热爱读书,充分享受和汲取人类文化成果,做一个精神富有的人。 写法上,应引导学生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并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教学本文,宜采用“批注式阅读法”和“比较阅读法”。批注式阅读法注重学思结合,注重自我评价;比较阅读法注重求同存异,注重比较辨析。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点拨,答疑解惑,组织学生互动合作,讨论探究,在思维的碰撞交流中,自主评价、独立判断,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知识
23、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背诵两文中的名言警句,加强语言积累。 能力目标 1.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 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充分享受和汲取人类文化成果,做一个精神富有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两篇短文的所有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 2.学习运用比较阅读法。 教
24、学难点 1.理清培根谈读书的论证思路。 2.如何理解“不求甚解”?为什么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 教学方法 1.批注式阅读法 让学生自读课文,直接在课文上标注读书心得、体会,勾画出阅读的思维流程。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读思结合,读有所获。 2.朗读法 培根的谈读书文辞精美,字字如珠玑,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明其意,晓其理。 3.讨论探究法 4.卡片法 通过摘抄名言警句,养成制作卡片的好习惯。 5.比较阅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录音机 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重点研读谈读书,指导学生自读不求甚解。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证思
25、路,理解作者的读书观;探究论证过程,学习论证方法;联系实际,回顾与反思;比较阅读,内化知识,形成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自古以来,几乎每一位功业卓著、胸有韬略或文采斐然、彪炳千古的大英雄、大文豪都是从书中走出来的。抗吉舍夫就有“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就越壮阔,知识是人类通向进一步发展的崭新道路”的论述,那英国的大哲学家、作家培根对读书又有何高论呢?我们不妨读一读谈读书。 设计(二) 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认为科学的真正目标是给人类生活提供新的发现和力量,他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口号。谈读书融注了培根许
26、多精辟的见解,至今给人宝贵的启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二、师生共同研读谈读书 1.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并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选3位同学交流各自积累的生字生词,投影显示: 藻饰(zo):修饰文辞。 狡黠(xi):狡诈。 诘难(ji nn):诘问、为难。 滞碍(zh):不通畅。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c):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1:文章内容驳杂,谈了读书诸多方面的内容,但一时又难以理清头绪。 生2:“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
27、长才”谈的是读书的好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谈的是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谈的是读书可以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总而言之,文章的核心内容是读书的功用。 生3:文章还谈到了读书的态度,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另外也针对读书的方法发表见解,如“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 教师总结:这篇随笔论述的内容相当广泛,三位同学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与收获,谈得都很好。下一步,通过精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我们
28、可以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 2.理清文章论证思路,理解作者的读书观。 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句,圈点批注课文论述的不同内容,并尝试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随时答疑解惑。 各组选代表发言。 第一小组:全文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主要论述读书的正确目的;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主要论述读书的态度、方法,指出对不同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法,提供多读、讨论、做笔记等方法;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主要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鼓舞人们去求知。 第二小组:基本同意第一小组的看
29、法,另外我们想对局部思路谈一点想法。第一层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然后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再比如第三层,先从正面说明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再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教师总结:两位代表的回答都很精彩:第一小组着眼于宏观,理清全文思路;第二小组着眼于微观,理清局部思路。理清论证思路是阅读议论文的第一步,通过这一步,方可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3.聚焦论证方法,掌握本文灵活多变的论证方法,体味
30、其表达效果。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本文运用了比喻论证法。“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自然花草”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接”是指人的有目的的行为,用来比喻读书学习,作者用这一比喻来论证读书对人的天赋的功用,读书与经验的关系。“书亦可请人代读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细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味道。“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射箭漫步骑术,”用比喻的方法论证读书可以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比喻论证能够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并使语言表达生动
31、形象,具体可感。 本文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如文章第一层和第三层。另外,“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对比鲜明,使读者感觉到“清者更清,浊者更浊”;“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正反结合,强调读书应与讨论、做笔记结合起来。正反对比论证,可以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使人信服。 除了以上两种论证方法,还有一种归纳论证法,如“读史读诗数学科学 伦理学逻辑修辞之学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在分述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结论,这种论证方法叫归纳论证法。由于前面列举的内容丰富详实,最后得出的论断就会使人信服。 4.学生交
32、流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5.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教师提问:本文富含哲理,论断颇为精辟,警句纷呈迭出。对作者的读书观,你如何评价?请淡谈你的认识与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生1:谈读书是培根哲学智慧和治学经验的结晶。文中的观点很精辟,见解很深刻,特别是“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这一观点,实乃真知灼见。因为读书,我们从狭隘走向宽容,从无知走向通达,从单调走向丰富,从自我走向宇宙,我发自内心地道一声:我爱读书! 生2:前几天,看到一则网络消息:“读书无用论抬头,福建农村中学生三成辍学”,青少年厌学现象严重,新读书无用论抬头。青少年往往被眼前的脑体倒挂、知识贬值等现象迷惑,感
33、到读书无用、吃亏,再加上大学收费颇高,家庭不堪重负。辍学现象的产生有社会根源,也有辍学学生自身的因素。读了谈读书,我对此现象深感忧虑,缺少知识的滋养,这些辍学的孩子前景堪忧。 生3:“读书的态度推敲细思”,这一点我做得很不够。书是读了不少,可都是囫囵吞枣,结果弄得自己精疲力竭,而又两手空空,岂不痛哉? 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联系自己读书的体验来谈,力求使他们在读书和做人方面获得更多的启示。 三、指导学生自读不求甚解 1.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方法,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 多媒体显示: (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2)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34、。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为什么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 学生讨论,明确:(1)“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 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2)本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最后总结全文
35、,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3)引证法。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例证法。以普列汉普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须理解精神实质。 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 对比论证法。详见前面有关论证思路的分析介绍部分。 (4)叶圣陶先生在读中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他强调阅读就是顺着作者思路,进入作者胸境,这样甚解可致,原意也不难重逢了。他批评陶渊明“疏狂不可
36、循”。 叶圣陶先生批评陶渊明,实际上是儒道两种阅读方法之争。儒家对待读书,讲究严谨、精细,“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而渐进焉”。道家对待读书,讲究意会。 2.学生自由质疑,互动探究。 四、比较阅读,内化知识,形成能力 学生自由选点,比较两文的异同。 示例:这两篇短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围绕读书来谈,都谈到了读书的态度、方法,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两文论证的方式不同。谈读书是立论,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不求甚解是驳论,先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 论证的方法略有不同。谈读书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归纳论证等
37、论证方法;不求甚解运用引用论证、事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 两文语言风格不同:一精练华美,一严谨质朴:一如夏日牡丹,一如秋菊傲放。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五、说话训练 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 学生交流。 六、课堂小结 短文两篇都是作者心智的结晶,读谈读书如同沐浴在智慧的阳光下;读不求甚解如同聆听长者的谆谆教诲。是他们,引领我们在智慧的天地中穿行;是他们,滋润我们求知的心田。 两文思路清晰,论证方法灵活多变,有理有据,是议论文中不可多得的精晶。 明晓读书的要义,掌握立论驳论两种论证方式,是学习本文不菲的收获。同学们,你们做到了吗? 【教学思路】 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老师在这中间应起一种引导和点拨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