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二语文教案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高二语文教案大全.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高二语文教案大全高中高二语文教案大全 就语文学科而言,这种核心教学内容就是能够体现“语言文字运用”这根主线的教学内容。抓住这些核心教学内容,并不是表示语文教学可以抛弃其他问题而不顾,而是试图通过对核心问题的讨论与解决,从而自然地弱化或消除一些边际问题。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教案,欢迎查阅! 高中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抓住文眼,理解课文的主旨。 2.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
2、采用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 参阅书目: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年版) 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登陆了高中语文课改网,和123课件站,利用百度收集了图片和课文美读。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 教学要点 :介绍背景知识,结合美读,初步感知课文。 (打开课件,播放幻灯片1 ) 一、导语:(播放幻灯片2)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的“自清”二字改名“朱自 清”字“佩弦”。他是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
3、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毛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的散文秀丽朴素,我们通过学习荷塘月色一起体会一下。 二、背景介绍:(播放幻灯片3) 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这样的社会,作者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荷塘月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三、初步感知课文(播放幻灯片4) 1.打开课件,欣赏配乐朗诵的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结合画面进入情景,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把握文章的大致结构。 2.提问:本文的文眼是哪句
4、?课文分为几部分?结构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本文的文眼。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播放幻灯片5) 简要分析: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 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播放幻灯片6) 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作者在文中体现的复杂的
5、思想感情是“淡淡的哀愁,淡淡的的喜悦”。这从景物描写中也能看出。(播放幻灯片7) 3.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所写之景即“荷塘”和“月色”,课文那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明确:4、5、6段。 4.布置作业:熟读4、5、6段,试着圈点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所描绘的美景, 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行踪:出家门去荷塘观荷塘回家门 情绪的变化:不宁静淡淡的喜悦超脱不宁静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本节课主要完成课文4、5、6段的阅读鉴赏。通过揣摩“景语”,弄清文章的写景特点。 一、导入:鉴赏、分析课文4、5、6段的景物描写部分 (一) 阅读鉴赏第四段 1. 指名
6、一个学生朗读 2. 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什么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 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用田田写出了叶子之多;“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播放幻灯片8)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
7、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播放幻灯片9)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
8、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播放幻灯片10)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播放幻灯片11) 4.师生共同
9、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5.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二)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学生朗读。 2.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
10、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幻灯片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播放幻灯片12) 5.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明确:除传神的动词运用外,还用了正反结合、动静结合的表现
11、手法。 (三)诵读、鉴赏第6段 1.齐声朗读。 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明确: 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抒情效果跟第二段不一样。本段用反衬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寂寞。 3.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
12、用语平实自然。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4.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次齐声朗读第6段,体会其特点。(播放幻灯片13) 二、熟读,品味46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46段。 2.阅读全文,进一步了解全文的结构及作者的感情基调。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4、5、6段,讨论第三部分的作用,概括主题。 一、 导入,检查背诵(抽查12名同学) 二、 总结4、5、6段,理解文中的情与景 1.提问:平常我们见
13、到的写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浓艳明丽的,本文描写的景色却是素淡的,朦胧的。景语即情语,试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追求刹那间的安宁。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正是为了暂时忘却,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荷塘景色越宁静、安逸,越反衬心里“颇不宁静”。作者把这种情感很自然地融入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 三、 学生朗读第三部分,提问: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
14、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
15、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四、 把握全文,结合背景,讨论作者“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 明确:(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3)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4)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五、 结合课后练习三,认真体会朱自清散文的特点,谈谈你对他的散文有什么看法。 六、小结全文:整篇文章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清新、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 第三课时板书: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 (1)对现实
16、不满的愤激; (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 (3)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 (4)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高中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体会新闻题目的作用。 2、领会本文报道的角度。 能力目标 培养概括整合提炼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知识强国观念,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自读 教学过程 一、阅读全文完成 1、掌握以下词语的读音和含义 翌年乾坤酝酿苛刻横亘揽月 2、阅读思考 (1)、本文报道的主要新闻事件是什么?作者选择了哪个角度进行报道? (2)、按时间顺序将新闻主体部分整理成“中国航天大事记” 明
17、确:(1)20_(请自填)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 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2)、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 一是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六是“神舟”一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归纳时注意时间、事件及事件的意义) 二、讨论 1、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党
18、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作者却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你认为作者选择的报道角度好不好?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
19、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2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
20、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三、归纳 根据所学新闻知识列出本文结构提纲 导语(1、2、3),点明这篇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_(请自填)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 新闻的主体,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国人的飞天梦,以及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科学家们所做的不懈努力。 本文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首尾呼应。 四、练习 写一则新闻,报道学校新近发生的事件。 高中语文教案3 【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
21、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 3、认识贾谊对秦代-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 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此外,还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要使学生既能背得顺畅,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 2、教学方法: 课文练习只要求背诵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学生负担
22、的考虑,但从教学的需要来看,背诵全文是大有好处的。为此,拟采用诵读教法。 背诵应有严格要求,但个别地方可以放宽。如第2段列出九国的顺序是“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而第5段则是,“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据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东六大国置前,三小国置后,至于六大国中孰前孰后并无一定的准则。背诵时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顺序不可。其次,第2段还列出20个人名,是举例性的,不过是作此随手拈出(例如乐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类),背诵时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顺序。总之,要从总体着眼,只要不违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计较个别字眼,当然,关键的字眼决不
23、容许出现错误,这是背诵长文(千字以上)的原则。 3、课时安排: 本文拟用3课时诵读。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过秦论写作意图,分析全文布局,诵读第1、2两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3、4段。 第三课时:诵读第5段。 【预习安排】 1、朗读课文23遍,要求字音准确: 补充注音如下: 因利乘便(chng)殽函(xio)合从(zng)翟景(zhi)将数百之众(jing)镞(z)笞(ch)膏腴(y)万乘势之(shng)召滑(sho) 2、思考下列问题: 本文是一篇史论,为什么大半篇幅是叙事?作者这样叙事有什么目的? 文章将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过秦
24、论写作意图 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了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继续实行-,“重之以无道”,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这是作者为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君主子婴的过失。 过秦论鲜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被破
25、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32岁时郁郁而死。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这是读本文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二、粗略分析全文布局 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 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三、诵读第1段 在诵读练习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
26、的内容要点: 1、秦的地理优势; 2、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统一天下; 3、基本国策(耕战、连衡)及成果。 史实补充: 1、“外连衡而斗诸侯”这是跟上文“内立法度修守战之具”相对应而言,其实这是后来的政策。有些“教参”上甚至把它跟连衡政策的创立人张仪联在一起,这是不正确的,张仪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见,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重在“会意”。 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记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东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这是秦以“诈力”夺取诸侯土地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按:
27、这是秦取河西地的开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献河西地少梁(今陕西韩城南)。 三、诵读第2段 提问: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讨论后,归纳如下: 1、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2、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
28、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3、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 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这是第一次合从。前318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这是第二次合从。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
29、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 背诵要求: 1、可以从“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直接过渡到“尝以十倍之地”; 2、“于是六国之士制其兵”这一段可略读。 四、留作业 背诵第1、2段;准备诵读第3、4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1、2段。 用提问过渡:本文题目是“过秦”,这两段说到秦的过错没有?(没有,虽然也表现了秦的“诈力”政策,但在斗争中使用“诈力”是每一方都会有的,只是看谁用得更好。)既然如此,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为下文作铺垫,以统一过程中的强大跟后来的迅速灭亡做对比。)所以,下段就先说秦的过错。 二、诵读第3段 1、先默读一遍,说
30、说秦始皇的过错是什么。 2、找出写过错的那一层(“于是废先王之道陈利兵而谁何”)试用几个字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3、划分全段层次并答问: 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 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 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 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一句,是用来烘托秦始皇的威势,可算是虚写。如要实解就会出现矛盾,前218年,张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 高中语文教案4 一、设计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
31、待”之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逍遥游大量地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想象中。因此学习本文应以此为突破口。同时,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这也是学习的一个重点。 阅读逍遥游时,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课前安排预习,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读通课文。并让学习小组有选择地制作课件,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学习文言文时,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32、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讨论。 五、教学重点 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庄子思想、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用时:两课时
33、八、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字音识记 鲲(kn)鹏抟(tun)齐谐(xi)坳(o)堂 迁徙(x)北冥(mn)夭阏()沮(j)丧 榆枋(fn)斥鴳(yn)舂(chn)米晦朔(shu) 泠(ln)然蓬蒿(ho)翱(o)翔恶(w)乎待哉 穷发(f)之北知(zh)效一官决(xu)起而飞 数数(shu)然飡(cn)蟪(hu)蜩(tio) 2、通假现象 (1
34、)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3、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
35、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4、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5、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6、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
36、: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7、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8、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三)理解文章内容。 1、小组讨论: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 2、学生找出并回答。 明确:写了三次“笑”: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3、理解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4、朗读第四、六、七自然段,思考
37、并讨论: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 (3)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 (4)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又怎样? 5、老师小结:蜩与学鸠嘲笑鲲鹏是因为它们不理解鲲鹏的远大志向。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作者都持否定态度,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文中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
38、!本文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6、问: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明确: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7、问: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 明确:“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1、学生课前准备:提示学生从选材、修辞等方面分析,以免学生无从下手)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并汇报成果。 3、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 (1)看奇特的描写 文中的描写奇妙莫测,运用了生动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徙南冥”的寓言,对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夸张描写,创造出了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39、,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与学鸠、斥鴳的两则寓言故事,庄子则以拟人手法,寥寥数语,将其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几则寓言故事,善于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神奇莫测、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 (2)探大胆的想象 文中的想象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更主要的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的雄伟,那“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的长寿,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
40、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大鹏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己”“无功”“无名”。 (3)析隐蔽的情感 庄子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沉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无己”,但是,在虚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闷,对人世间的绝望,追求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
41、企及,其实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他虽然提出“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 (五)总结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难怪鲁迅先生会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那怎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遥?庄子的“逍遥”其内涵指的又是什么?这种思想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高中高二语文精选教案大全相关文章: 高中精选语文氓教案优秀范文 高中语文文学时代教案优秀范文大全 高中教师教案模板范文总汇合集 高二语文宇宙的边疆公开课精选教学设计 精选高二语文知识点整理归纳总结三篇 高二语文上册劝学教案优秀范文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精选五篇整合 20_(请自填)高二语文优秀满分作文 语文精选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优秀范文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5篇精选总结 29 / 29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