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音韵精选PPT.ppt
《古代汉语-音韵精选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音韵精选PPT.ppt(9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古代汉语-音韵第1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音韵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音韵的结构及其演化过程的科学。在古代,它是传统“小学”的一部分。所谓“小学”,就是基础学科的意思,包括文字、声韵、训诂三方面,这三者同为博通经史的重要条件。在这一部分里,我们要共同学习一些有关音韵学的基本常识。第2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音韵一、汉语音韵系统的构成学习音韵学,首先就要学习汉字的字音,要了解汉语音韵结构的特点。汉语的语音分析是以音节为单位的。传统的音韵学分析字音的方法,一般是把每个字音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叫“声”,后一部分叫做“韵”。不过,在汉字读音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是
2、贯穿在整个字音上的,第3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音韵那就是音高,即声调。所以,一个字音一般都可以分析为声、韵、调三个部分。如果针对韵母的结构作更进一步的分析,则可以分析为三个音段,就是介音(韵头)、主要元音(韵腹)、韵尾。我们可以用下图表示:第4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音韵我们来看几个例字:安国代表友谊事业安:缺声母和韵头安:缺声母和韵头国:缺韵尾国:缺韵尾代:缺韵头代:缺韵头表:全都具备表:全都具备友:缺声母友:缺声母谊:缺声母、韵头和韵尾谊:缺声母、韵头和韵尾事:缺韵头、韵尾事:缺韵头、韵尾业:缺声母、韵尾业:缺声母、韵尾第5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音韵
3、从这些例字可以看出:主要元音和声调是必备的成分,声母、韵头和韵尾,并不是每个字音都必须具备的。第6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音韵二、反切“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例如:都/当孤切东/德红切反切上字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简称为切下字,被注音的那个则称为被切字。第7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音韵反切的原理跟我们现在的汉语拼音基本相同。但方法不同。现代的拼音方法是根据音素原则来拼音的,古代的反切则是根据声韵来拼的,它是种双拼法,即总是用两个字来拼音,不多也不少。
4、我们看古人的反切的时候,应该记住这样的原则:反切上字只取它的声母,不计较它的韵母和声调;反切下字只取它的韵母和声调,不计较它的声母。第8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音韵反切产生的年代,大约自东汉始,至六朝而兴盛。早期习用“某某反”,后来因唐代忌“反”字而改用“切”,所以后期习用“某某切”。反、切,都是反复切摩的意思。三、有关声母的概念第9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音韵在传统声韵学上,声母简称为“声”,又叫“纽”,或者合起来叫“声纽”。“纽”就是枢纽的意思,古人认为声母在一个字音里头是关键,是中心。(现在我们知道,还有零声母的情况。)表示声母名称的还有“字母”。“字母”就是声母
5、的代表字。古人怎么会想到运用“字母”呢?这要从“双声”的认识开始。第10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音韵自从人们懂得了使用反切,有时就会把声母相同的字归在一起,把它们叫做“双声”。双声就是声母相同的字。六朝时,双声知识十分普遍,谈双声,用双声,成为社会风气。洛阳伽蓝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陇西李元谦能双声语,尝经郭文远宅,问曰:是谁宅第?婢春风曰:郭冠军家。元谦曰:彼婢双声。春风曰:儜奴慢骂。第11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音韵 其中的对答全用双声字,可见六朝人对双声的狂热。六朝的双声既然如此盛行,渐渐地,便有人悟到何不取其中一个字来代表那一群双声字,换言之,就是让每类声母都有
6、个名字。于是,到了唐代,字母就诞生了。第12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音韵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有所谓“字音”、“比声”、“超声”。不过它所代表的是梵音,而非汉音。和尚为了译经和研究经典,用汉字来表现梵文的某一种发音,这对汉文字母的发明有很大的启发性。真正依据汉语音制定的字母,始于“守温三十字母”。已失传。今敦煌残卷有载,现藏巴黎。第13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音韵从宋代开始,通行的都是三十六字母。参看课本P69图表。此外,与声母相关的概念还有“声类”。“声类”一般是指反切上字的分类,它与声母的含义不完全一致。第14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音韵四、有关韵母的概念
7、传统音韵学里与现代汉语的韵母相关的概念,有韵、韵类等名称。我们一一来看。我们知道,古人写诗作文,常常讲究押韵。这里,“韵”的概念究竟为何呢?是指韵母相同吗?第15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音韵诗词的韵,要求的是韵腹和韵尾相同,而介音的部分不做要求。可见,“韵”的概念比“韵母”要大。但是“韵”还有一样要求,即声调要一致,平声字只能和平声字押韵,上声字只能和上声字押韵,去声字只能和去声字押韵,入声字只能和入声字押韵。所以,综上所述,可知“韵”是不论韵头,但必须区别声调的范畴。第16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音韵我们再来看“韵类”。在音韵学上,韵类指的是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所谓
8、韵书,是规范作诗押韵的参考书。在韵书中,每韵下都用了许多反切下字,这些反切下字代表每一个韵里的不同韵母。这就是说,“韵类”不仅要区别韵头,而且要区别声调。第17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音韵此外,还有“韵摄”的概念,这是中古等韵学上的一个概念。“摄”有统摄的意思,只要韵尾相同、韵腹相近就归为一“摄”。古代音韵学家对韵头和韵尾也有专门的分析。根据韵头的不同,把韵母分为“开口”和“合口”两大类。开口合口的区别,实际上就是圆唇不圆唇的区别。第18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音韵开口字是不圆唇的,也就是不含有u的音,反之,合口字是圆唇的,韵头是u或者以u作主要元音。清人江永概括说:“
9、音呼有开口合口,合口者吻聚,开口者吻不聚也。”韵尾的部分,分为三大类:阴声韵,即无韵尾的和以元音收尾的。阳声韵,即以鼻音收尾的。古代的阳声韵除了收n、的第19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音韵以外,还有收m的。入声韵,即以塞音p、t、k收尾的。音韵学上对韵母的分析,还有“等”的概念。也就是依照开口度的大小划分的。共分四等。江永概括为:“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一二等属洪音,三四等属细音。第20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音韵五、切韵和广韵自东汉有了反切,中国的第一部韵书就在魏晋时期应运而生了,即魏李登的声类。到了六朝,各种韵书大量出现。现存最早的是隋代陆法言的切
10、韵。不过,也都是残本。第21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音韵切韵序切韵序 昔开皇初,有仪同刘臻等八人,同诣法言门宿。夜永酒阑,论及音韵。以古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涉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又支脂、鱼虞共为一韵,先仙、尤侯俱论是切。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吕静韵集、夏侯咏韵略、阳休之韵略、周思言音韵、李季节音谱、杜台卿韵略等,第22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音韵 各有乖互,江东取韵,与河北复殊。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捃选精切,除削疏缓,萧、颜多所决定。魏著作谓法言曰:“向来问难,疑处悉尽,何为不随手记
11、之?我辈数人,定则定矣。”法言即烛下握笔,略记纲纪。后博问英辩,殆得精华。于是更涉余学,兼从薄宦,十数年间,不遑修集。今返初服,第23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音韵 私训诸弟子,凡有文藻,即须明声韵。屏居山野,交游阻绝,疑惑之所,质问无从。亡者则生死路殊,空怀可作之叹;存者则贵贱礼隔,以报绝交之旨。遂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以前所记者,定为切韵五卷。剖析毫厘,分为黍累,何烦泣玉,未得悬金。藏之名山,昔怪马迁之言大;持以盖酱,第24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音韵 今叹扬雄之口吃。非是小子专辄,乃述群贤遗意。宁敢施行人世,直欲不出户庭。于时岁次辛酉,大隋仁寿元年也。切韵一书既出,
12、其它韵书则都销声匿迹了。其影响之大可见一斑。第25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音韵广韵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陈彭年、邱雍等人奉敕编撰而成,书成,赐名大宋重修广韵,一般都简称为广韵。如果说切韵是上集六朝韵书之大成,下开唐代韵书之先导,那么广韵则承之,集唐以来韵书之大成,二开宋以后韵书之先导。它的重要性正如说文解字之于文字学一样。第26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音韵广韵的编排方式是先分声调,再分韵类。依平上去入分为五卷,其中平声字多,故分为上下两卷。总数为206,分布为:上平声28、下平声29、上声55、去声60、入声34。参看书p71第27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
13、音韵v两只老虎东冬锺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鱼虞模。齐佳皆灰咍(呀),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肴豪歌戈,麻阳唐,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侵覃谈,盐添咸咸,衔严凡。第28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音韵六、关于声调的概念用声调来区别词义、以音高作为字音的要素之一,这是汉藏语系的重要特征之一。现代汉语的声调分为阴阳上去四声,古代也有四声,即:平上去入。同是四声,内容却不一样。第29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音韵四声的名称起于南北朝时期。汉语有声调,很早就存在了,但是都习焉不察,一直到齐梁时代,四声的知识开始为学者所认识,一般文人学士都津津乐道,以四声为名的著作也
14、不胜枚举。例如沈约的四声谱、周颙的四声切韵等。声律论在当时兴盛起来,写诗作文都要懂得声律知识,这就是“永明体”。第30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音韵南齐书云:“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音韵。约等为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梁书沈约传又云:“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襟,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武帝雅不好焉,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第31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音韵对于古代的平上去入,我们现在只知其调类,而不得知其调值。所谓“调值”,是指实际读音的高低升降的形式。“调
15、类”则是某一种语言或者方言里字调分类归纳的结果。关于古代四声的调值,前人有过解释,留下一些资料,但都比较模糊。例如明代真空和尚曾总结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古人没第32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音韵有科学的方法,无法把音值记录下来。所以我们今天已经无法获知当时的调值了。关于声调,音韵学上还有平仄和舒促两种概念。“促”指入声,“舒”指平上去三声。舒促的不同实际也是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的区别,因为阴声韵和阳声韵只有平上去三种调类,入声调只属于入声韵。第33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音韵平仄的不同就是平声和上去入的区别。“平”指平
16、声,“仄”指上去入三声。七、音韵发展的分期音韵发展的分期一般分为三个时期: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一)上古音第34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音韵上古音,即周秦两汉时期的语音,前人也称为古音。参看书P75在习惯上,中古的一个韵母单位往往称为“韵”,如东韵、支韵,上古的韵母单位往往称为“部”,所以谈到上古音时,我们往往看到说某字古韵属某部。查询上古音,可以使用上古音手册,唐作藩先生编著。第35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音韵另外,我们常听人提到,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之说,我们在此也简单介绍一下。这两条均由清儒钱大昕提出,他也是最早注意到上古声母问题并加以考订研究的学者。所谓古
17、无轻唇音,即“非敷奉微”一组,在上古归入“帮滂并明”。例如:1、形声字“旁”从“方”声、“播”从“番”声第36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音韵2、方言闽、吴、粤方言多有此现象3、反切卑,府移切不,甫救切(这些说明中古早期轻唇音仍念重唇音)4、译音Buddha佛陀Namah南无5、同源词不弗、爸父6、一字两读费否第37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音韵所谓古无舌上音,是说舌上音“知彻澄”三母,上古归入“端透定”一组。例如:1、形声字“動”從“重”聲,“澄”從“登”声2、一字两读翟徒历切,又场伯切丁当经切,又中茎切3、方言闽南语里“茶”音te第38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
18、音韵4、反切罩都教切湛徒减切(二)中古音魏晋以来至于隋唐。中古音承上启下,是音韵学学习研究的基础和重点。(三)近代音第39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音韵近代音,也称为近古音,指元明清时代的音。元代周德清所著的中原音韵,代表了十三、十四世纪的北方音系,一般称为“早期官话”,是学习和研究近代音的重要资料。八、音韵的发展演化第40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音韵(一)声母的演化1、浊音清化浊音清化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例如印欧语言的“格林语音律”(GrimmsLaw),原始印欧语的b、d、g变成早期日耳曼语的p、t、k;原始印欧语的bh、dh、gh变成早期希腊语的ph、th、kh。
19、汉语里,中古的全浊声母全部清化,变成声带不振动的清音。这种浊音轻化是有严整的规律可循的,转换规律是:第41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音韵凡平声字变送气清音,发音的气流强些;凡仄声字变不送气的清音,发音气流弱些。平声:爬、皮、旁 仄声:部、败、伴 佩、碰、瀑仄声,变为送气音,例外例外。2、轻唇化上古和中古早期没有轻唇音,宋代有了轻唇的“非敷奉微”,“非敷奉”又进一步混同为f。第42页,讲稿共98张,创作于星期日通论:音韵3、卷舌化上古的舌头音“端透定”分化出“知彻澄”,中古后,又和“照穿床审禅”以及“日”母逐步发展为今天现代汉语里的zh、ch、sh、r。4、颚化第43页,讲稿共98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汉语 音韵 精选 PPT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