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 高中年级有两大特点:一、教学进度快。一年要完成二年的课程。二、高一的新鲜过了,距离高考尚远,最容易玩的疯、走的远的时候。导致:心理上的迷茫期,学业上进的缓慢期,自我约束的松散期,易误入歧路,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1 一、教材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音乐与影视艺术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第24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由“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和“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三个子
2、目构成,主要介绍了19、20世纪音乐发展的背景、各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二、学情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高中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并且已经建立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导。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说出19、20世纪音乐与影视艺术发展的相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总结、问
3、题探究等,锻炼和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人类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四、教学重难点 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主要的音乐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难点】 19、20世纪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各流派特点。 五、教学方法 过渡语: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表格归纳法和小组讨论法等。 六、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
4、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我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 课程伊始,我会与学生互动,询问同学们周末都有哪些休闲娱乐活动?引出音乐、电影和电视。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生活入手,拉近了大家日常生活和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更好的投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 1.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首先引领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19世纪世界历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引发学生对19世纪音乐发展背景的思考。学生能够回答出工业革命、殖民国家的扩张、美国南北战争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19世纪音乐的发展是政治
5、、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讲浪漫主义音乐时,我会多媒体出示浪漫主义音乐概况表格,让学生自主学习,对表格进行补充完善。学生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就能够了解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 紧接着我会多媒体展示一组天鹅湖剧照,吸引学生的兴趣,然后简单向学生介绍民族乐派。 【设计意图】通过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回顾,能够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性;表格的运用,能够使零散的知识更具系统性,方便学生的记忆。 2.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 首先,展示20世纪世界音乐发展变化的相关史料,学生阅读思考发展变化的原因。其次,介绍现代主义音乐,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填写表格的形式进行。最后,学生依据课前准备
6、的当代音乐发展的相关资料,就当代音乐发展的趋势及走向繁荣的原因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的基础上,我进行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形式,把音乐发展各流派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既简单实用,又突出了这一重点知识。史料的运用,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 3.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这一部分知识点的线索脉络较为清晰,且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愿望较为强烈。因此在这一部分我完全采用学生自学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充分突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我只在必要时刻进行引导和点拨,让学生着重理清影视艺术的发展脉络和对社会生活
7、的影响。 【设计意图】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能有极高的参与性,更容易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新知。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内容的方式,加深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互相分享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音乐。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达到课虽下,趣仍浓的特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2 【单元地位】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封建化改革。通过改革鲜卑族逐渐实现了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耕生产方式的
8、过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朝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引言分析】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前提:5世纪,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缓解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3、改革的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下的改革与孝文帝改革。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活动1】了解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 1、阅读课本P32,说说北魏政权是我国北方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什么时候崛起? 2、哪一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根据课本P32最后一段,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三方面,概括黄河流域统一的意义。 3、根据P3233
9、,指出拓跋珪改革在经济、政治上带来的影响。 【活动2】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阅读P33“社会改革迫在眉睫”一目,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有哪些社会矛盾? 2、阅读P34“冯太后与孝文帝”一目,简要分析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孝文帝改革是在冯太后的影响和直接推动下进行的。(1)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推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对孝文帝进行系统严格的汉文化教育;(3)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推动其改革政策。 【活动3】结合活动1、2的问题,概括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改革的必要性: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3、改革的可能性:冯太
10、后掌握实权,积极推行汉化改革;孝文帝精通汉文化。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材结构】 1、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2、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活动1】阅读P36“卓有成效的新制”,了解冯太后的改革。 1、冯太后的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主要措施有哪些? 2、冯太后改革的意义: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政权,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活动2】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继续改革。阅读P3739,了解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3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远古时
11、期,农业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进而了解中国古代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从而认识到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 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了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个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找到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锻炼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
12、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像、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答。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
13、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共分为六个目。第一目,通过“神农”的传说,说明自远古时期起,农业就在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 第二
14、目,介绍了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教材中提供的大量历史图片,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生产工具革新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但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第三目,介绍了古代中国的赋税。说明古代国家是通过赋税剥夺人民的经济收入,为政权的支出提供物质保证的。并且说明中国古代有征收“泰半之赋”的时代。 第四目,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徭役,并且说明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引发的社会_,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第五目,介绍了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说明在中国传统社会的
15、农业人口中,地主和农民是最基本的两个阶级。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进而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几种土地制度。 第六目,叙述了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说明几千年来,中国农民长期在恶劣自然条件即“旱”与“涝”的双重威胁下艰难劳作。水利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_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三)问题解答 想一想 1.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答案提示:因为(1)中国自
16、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2)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3)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所以,“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2.战国时期,有西门豹开发水利的故事。你知道这一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吗?答案提示:发生在邺县(今河北临漳县)。 议一议 有人认为,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的极端贫苦和落后,是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也有人认为,阶级分
17、析的方法,不是史学研究的惟一方法,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可以从多方面探寻。请发表你的看法。 答案提示:首先,历史研究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阶级分析的方法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除此以外历史调查的方法、历史比较的方法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其次,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中国自然经济延续的时间达两千多年;(2)中国古代战乱频繁;(3)每个王朝的中后期都会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4)统治者实行了一套“重农抑商”的政策;(5)统治者对思想和政治的控制极其严厉等。 自我测评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案提示:(1)在原始阶段经历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2)中国古代传统
18、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3)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4)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民众_不断发生。(5)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材料阅读与思考 唐代诗人李绅作古风二首(又名悯农二首)。其一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二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这些诗句后,你会怎样理解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和社会贡献? 答案提示:(1)诗句理解:春天种下种子,到秋天的时候能收很多粮食。四海之内已经没有空闲的土地了,但
19、是依然发生农民因饥饿而死的情形。中午顶着烈日锄禾苗,一滴滴汗水落下来掉在地里。有谁会知道盘子中的每一顿食物,粒粒都是辛苦得来的。 (2)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中,地主和农民是两个基本阶级,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农民没有土地,是被剥削阶级,所受压迫非常严重。残酷的土地兼并会使大量的小农破产。由于农民是劳动者,进行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革新,并且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所以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知识链接汉书?艺文志进行了图书分类,其中列有“农学”。农学,是农耕经验的理论总结。中国早期农学成就,在世界农业理论发展,有
20、重要的地位。 评价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了解学生在经济史方面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而了解学生对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土地、徭役和赋税制度等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弥补教学中出现的漏洞。 通过历史图片的观察和比较,了解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评价方法讨论法、测试法、观察法、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 评价过程 在本课结束后及时进行测验,以此来检查学生对经济史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中国社会长期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要求学生在分析、比较和史料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将学生的讨论结果和成绩、表现归入档案,待这部分内容全部学完后,学生可以通过档案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针对中国古代的水
21、利工程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进行探究,要给予学生积极的和阶段性的评价。 评价总结通过学生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了解和学习,考查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古代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能力,考察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概括、归纳和分析等方面的能力;通过测验和学生所积累的档案记载考查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五)历史问题注释 神农氏 易?系辞说:伏羲之后,神农氏兴起,“断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白虎通卷二也写道:“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传说中的神农时代,是理想的社会,商
22、君书?画策:“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山东武氏祠汉画像石神农画面有榜题文字,写道:“神农氏因宜造田,辟土种谷以振万民。”神农氏就是炎帝。 传说炎帝诞生于厉山(或烈山),原居西北高原姜水流域,后到达中原地区。厉山坐落在湖北省随州厉山镇九龙山南麓;姜水是黄河流域的一条河名,在今陕西岐山东,现为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古称陈仓。故炎帝以“姜”为姓,号厉山氏(或烈山氏)。 传说炎帝遍尝百草,为人医病,是华夏中草药的第一位发现者和利用者。淮南子?修务:“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咙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高中历史 必修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