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doc(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两小题。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宋)苏轼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选自苏轼两浙诗选)【注释】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作。文长老,蜀人,报本禅院方丈。吴音:指江浙一带方音。搜句:作诗。浙东:指钱塘江以南越、婺、处、台七州。 (1)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诗中最直接体现这个意思的一句是_。 (2)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吴音渐已变儿童(2)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
2、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解析】【分析】(1)首联中, 家山即家乡。变儿童:指诗人在秀州(今浙江嘉兴)呆得久了,习用当地的吴语,都快变掉儿时的乡音了。通过理解可知,诗中直接体现诗人离家很久的诗句是: 吴音渐已变儿童 。 (2)结合这两联内容分析、理解诗人的感情,“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抒写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之情;“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写自己一事无成,只会写诗的无奈;“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表达自己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吴音渐已变儿童 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
3、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 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 , 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注】这首诗作于作者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陂bi:指山坡。漪y:指细细的水波
4、。腔:曲调。(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所展示的画面。 (2)有人提议,把“衔”不如换成“连”字贴切,而“横”字又不如“跨”字准确,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进行简要分析。 (3)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满上了岸边,太阳快要落山了,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衔住一样,倒映在充满寒意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2)前一个动词,用“衔”而不用“连”,不仅在形态上更贴切,而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写活了山,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后一个动词,用“横”而不用“跨”,因为“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
5、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纯朴无邪等)。(3)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归隐田园的闲适恬静 【解析】【分析】(1)本题在描述画面时主要抓住这几样景物:青草,漫上岸边的池水,落日,山,充满寒意的水面。 (2) “衔”主要运用拟人的修辞,化静为动,更形象贴切。“横”则更能表现牧童的随意、可爱。 (3)这首诗的题目是“村晚”,第个注释交待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作者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整首诗描绘了乡村晚景的悠然宁静。因此表达的情感是: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以及希望归隐的愿望。 故答案为: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满上了岸
6、边,太阳快要落山了,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衔住一样,倒映在充满寒意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前一个动词,用“衔”而不用“连”,不仅在形态上更贴切,而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写活了山,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后一个动词,用“横”而不用“跨”,因为“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纯朴无邪等); 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归隐田园的闲适恬静。 【点评】本题考查了诗歌中描绘的画面,一定要在正确翻译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与适当的描写即可,结合给出的注释即可正确翻译 根据诗句的内
7、容,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牧童“横牛背”中一个“横”字,则写出了在农村傍晚时的美景中,牧童悠然自在,天真无邪。意对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各题。 樵夫词(清)朱景素白云堆里拾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1)前两句体现环境清静的景物有_、_。 (2)请自选角度,赏析“竟挑蝴蝶下山来”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 (1)白云堆;深林(2)【示例1】用词精炼,一个“竟”字写出樵夫无意挑蝶蝶自随的情景,表现出惊喜之情,隐现诗人的雅
8、趣。 【示例2】衬托,诗人用蝴蝶跟随樵夫的自由自在,衬托樵夫自得其乐的心情,使樵夫艰辛的劳动富有诗情画意,表达了对自由悠闲生活的向往。【解析】【分析】(1)本题是对环境描写理解能力的考查。诗人在诗的开头描写了一个人捡柴的宁静环境,用“捡青槐”来烘托“白云堆”的清幽,又用“鸟不猜”来反衬“深林”的幽静,“白云堆”“深林”集中体现了环境的清静。 (2)本题是对诗句鉴赏能力的考查。诗的最后两句是写樵夫挑柴下山的情景,“竟挑蝴蝶下山来”一句,不说是樵夫挑柴,而说挑的是蝴蝶,语句含蓄,意蕴颇丰,一种生活的悠闲自在其中,一个“竟”字表现了喜出望外,与前句的“无意”遥相呼应。 故答案为:白云堆;深林; 【示
9、例1】用词精炼,一个“竟”字写出樵夫无意挑蝶蝶自随的情景,表现出惊喜之情,隐现诗人的雅趣; 【示例2】衬托,诗人用蝴蝶跟随樵夫的自由自在,衬托樵夫自得其乐的心情,使樵夫艰辛的劳动富有诗情画意,表达了对自由悠闲生活的向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4阅
10、读诗歌,回答问题。 艾青诗选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岸(1)诗中的“礁石”象征了什么? (2)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全诗采用了_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歌咏,寄寓了深沉的生活哲理内涵。诗歌形象_、_,洋溢着一种_情绪。 【答案】 (1)“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2)拟人、比喻、对偶。(3)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 【解析】【分析】(1)礁石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
11、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经受刀砍浪打的礁石,依旧微小地面对海洋、历经磨难的斗士依旧勇敢坚强地活着。故象征一切被压迫的民族,一切被压迫的人民抗击旧世界的力量。 (2)它的脸上和身上运用拟人,把礁石当成人写。含着微笑,看着海岸运用对偶,对仗工整。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把浪打在礁石身上的状态比喻成刀砍一样。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无疑,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而接下来的是: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这里,就有了比喻、拟人,同时,在更深的层次
12、上,有“移情”的作用。 (3)“海洋”:象征着各种困难的根本,象征着人类劣根性和罪恶的源泉。“礁石”:象征了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也象征了我们民族的那种不可或缺的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精神。“微笑”的含义:在艰难困苦面前是一种自信,在残酷的敌人面前是一种强者的藐视,在欢乐与胜利的时刻是一种舒畅。礁石告诉我们要以微笑的方式生活,无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强调表达了那种坚韧、不折不挠的精神。 故答案为:“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拟人、比喻、对偶; 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和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评价的能力
13、。分析诗歌形象应走好三步:分析形象描写,识别性质。概括描述形象特征。展示形象的意义。因此,简答题答案也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明白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是答题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
14、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这两句诗句描写了_ 的场面,反衬了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下列选项中,对“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句运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内心的冲突。B.表达了作者渴望遇到明君建功立业的愿望,对前途仍抱有希望。C.作者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增加了信心。D.作者想和“姜尚”和“伊尹”一样过着悠闲洒脱的生活。【答案】 (1)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2)D 【解析】【
15、分析】(1)李白被“赐金放还”时,友人设下盛宴为之饯行。“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意思是: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两句用夸张的笔法描写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D.有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遇到明君建功立业的愿望,对前途仍抱有希望。故选D。 故答案为: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 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2)解答这类选择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看
16、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即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如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等。6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杨柳枝词(唐)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咏柳(唐)曾 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注释】此诗约做于会昌三年至五年之间,世人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1)杨柳枝词中描绘的柳枝具有_、_的特点;咏柳中的“狂”
17、则突出了柳枝_的特点。 (2)两首诗中,世人借“柳”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情感,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 (1)茂密(繁密茂盛);柔嫩(柔软鲜嫩);随风狂舞(风中舞动)(2)白居易借荒园中无人欣赏的柳树,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之情;曾巩借风中狂舞的柳树,讽刺了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解析】【分析】(1)杨柳枝词中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春风千万枝”,是说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之繁茂。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咏柳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展现柳枝风中舞动的特点。 (
18、2)杨柳枝词中“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意思是:永丰坊西角的荒园里,整日都没有人,这柳枝属于谁。抒发了诗人对永丰柳美姿无人赏识的痛惜,作者借此表现出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被埋没的感慨之情。咏柳中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而是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故答案为:茂密(繁密茂盛);柔嫩(柔软鲜嫩);随风狂舞(风中舞动); 白居易借荒园中无人欣赏的柳树,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之情;曾巩借风中狂舞的柳树,讽刺了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
19、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描绘诗歌画面、概括情感等。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7古诗阅读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襄邑道中(宋)陈与义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船夜援琴(唐)自居易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身外都元事。舟中只有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问无古今。依据这组诗的某个共同点
20、,分别阐述你对这三首诗的理解。【答案】 三首诗都写了船上之景,借助诗人所做之事表达闲适、欣喜之情。 舟过安仁作者见小渔船上孩童收篙停桨的异常行为,经过更认真地观察、思考,恍然大悟:原来是撑伞聚风,使船前行,饱含疑窦顿解的愉悦,为小童子的聪明,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感到欣喜;襄邑道中诗人乘船东行,河两岸上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等景物的描述,从路长与时短的对比中突出一路顺风,通过仰卧看云表现诗人一路闲适、喜悦心情;船夜援琴诗人身处晴朗之夜,身心澄净,除了舟中的琴,没有任何事情的骚扰,独坐抚琴,当那恬淡自然的声音溶入心海,整个世界永恒而美丽,尽享悠闲自在。【解析】【分析】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舟过安仁 中
2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是诗人看到的情景。两个小孩之所以引起了诗人的注意,是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是奇怪的事。由此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襄邑道中全诗写坐船行进于襄邑水路的情景。首句写两岸飞花,一望通红,把作者所坐的船都照红了。次句也写了颜色:“榆堤”,是长满榆树的堤岸;“飞花两岸”,表明是春末夏初季节,两岸榆树,自然是一派新绿。三、四两句,通过仰卧看云表现闲适心情,妙在通过看云的感受在第二句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既遇顺风、风速又大,而作者的闲适之情,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船
22、夜援琴描写了一副极为宁静的氛围,不动的鸟和鱼,明月倒映如江中,现在除了被拨动的琴弦,没有任何事的打扰,将心沉下,欣赏着这份淡然宜人的景色。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三首诗都写了船上之景,借助诗人所做之事表达闲适、欣喜之情。 舟过安仁作者见小渔船上孩童收篙停桨的异常行为,经过更认真地观察、思考,恍然大悟:原来是撑伞聚风,使船前行,饱含疑窦顿解的愉悦,为小童子的聪明,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感到欣喜;襄邑道中诗人乘船东行,河两岸上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等景物的描述,从路长与时短的对比中突出一路顺风,通过仰卧看云表现诗人一路闲适、喜悦心情; 船夜援琴诗人身处晴朗之夜,身心澄净,除了舟中的琴,没有
23、任何事情的骚扰,独坐抚琴,当那恬淡自然的声音溶入心海,整个世界永恒而美丽,尽享悠闲自在。【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8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阔,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阔,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歌 鉴赏 专题 练习 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