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测内部白皮书】言语理解与表达篇(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测内部白皮书】言语理解与表达篇(1).pdf(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1. .言语理解与表达大纲言语理解与表达大纲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测查报考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包括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语句的含义;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阅读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据上下文内容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等。常见的题型有:阅读理解、逻辑填空、语句表达等。2 2. .言语理解与表达题型特点言语理解与表达题型特点言语模块文字量大,题型多,题目内容设计领域广泛;知识点、技巧容易掌握,部分题型正确率易提升;对实战经验的积
2、累、做题速度的要求非常高。3 3. .考试目标考试目标以 40 道题为例,要做到 30 分钟内正确率 80 以上。4.4.言语理解与表达考点汇总言语理解与表达考点汇总可以把言语理解与表达中的题目分为片段阅读和逻辑填空。片段阅读考查的题型有:主旨概括题、意图判断题、标题选择题、态度观点题、细节理解题、词语理解题、语句排序题、语句填空题、下文推断题。 考查的题型较多,要求掌握的方法也较多。其中主旨类题目主要涉及的方法及技巧有:关联词分析法、辅证法、行文脉络分析法等;方法切入类题型涉及的方法及技巧各有不同,要求考生对相对应题型解题技巧要熟练掌握。逻辑填空题主要涉及的技巧及方法有语境分析及选项辨析。要
3、求考生对语境具有敏感性,对选项中出现的词语要熟记于心。5.5.备考思路备考思路不同地区在其他题型上的配比大相径庭,考生应根据考情的区别进行不同针对性的训练。从各地区的考试情况来看,逻辑填空题和主旨类题目是重中之重,备战省考时对这两种类型的题目要格外重视。要先保证知识上没有纰漏,再进行练习。做题时以最近 3 年的国、联考真题为主,其他地区的题目也可以做一些,但从知识点来看,并无明显差别。第 1 页学习言语时要注意以下顺序:学习言语时要注意以下顺序:1、先主旨,后其他2、先方法,后技巧3、先记录,后记忆4、先保“准”,后冲“量”第一章 位置类一、主旨概括题题型认知及解题方法一、主旨概括题题型认知及
4、解题方法【常见提问方式】“这段话的主旨/核心意思/概括最全面是”“这段话主要谈的是”“这段文字重在/旨在说明”“这段话的关键词是”关键词:主旨、主要、核心、主题、重在、旨在、议题、关键词、复述等。【解题步骤】找主旨句。对比选项。【解题技巧】微观技巧:关联词(转折、递进、因果、必要条件、并列) 。宏观技巧:行文脉络(总分、总分总、分总、分总分、分分) 。二、关联词二、关联词考点考点 1 1 转折复句转折复句【典型格式】虽然,但是(强转折)/其实(弱转折)【关联词语】第 2 页虽然=虽说=尽管=固然=诚然但是=可是=不过=然而=却其实=事实上=实际上=只是=当然【解题要点】转折之后是重点;多重转折
5、,需要 PK,看谁更重要。多个转折句:保持独立性,不要强行关联。【注意】议论文的主旨句通常为:表明作者立场的核心观点句;解决问题的对策句。如果两个选项都无误,则优选表述更加明确的选项。围绕转折前内容展开论述的是错误选项。考点考点 2 2 递进复句递进复句【典型格式】不但,而且【多重递进】不但,而且,甚至 ;除了, 还,更【关联词语】不但=不仅=不单=不独=不只=不光=除了而且=也=还甚至=更=特别=尤其=重要的是=关键的是=核心的是【解题要点】递进之后是重点。多重递进,重点在最后一层递进。递进复句里,递进之前的分句也可保留。考点考点 3 3 因果复句因果复句【典型格式】因为,所以(正常语序)之
6、所以,是因为(倒装语序)【关联词语】因为=由于(引导原因)第 3 页所以=因此=因而=可见(由此可见)=看来(照此看来)=总之=综上所述(引导结论)=总而言之=正因如此=有鉴于此【注意】只谈到原因,没有提到结果的选项不能称为正确选项。因果倒装句式中,重点依据是结果,只不过原因也不应忽视。若选项中只提原因,不提结果,则丢失了主旨,是错误选项。考点考点 4 4 必要条件复句必要条件复句【典型格式】只有,才【解题要点】必要条件用来引导对策,为文段重点。对策在“只有”之后,“才”之前。条件是重点,结果可省略。若文中省略显性关联词,则寻找“才”之前的语句。【注意】概念过大,论述过于笼统的选项要慎选。考点
7、考点 5 5 并列复句并列复句【解题要点】并列复句没有重点,主旨成分全面概括不偏颇。做题时一定要注意,并列关系当中,谁与谁并列。注意错误选项的设置:某一个分层的片面表述。【注意】以“换句话说”“这就是说”这样解注式并列,可以只看后面的内容。三、辅证法三、辅证法方法方法 1 1 背景铺垫法背景铺垫法【作用】引出观点【常用句式】形势分析:随着的变化/提高/下降/紧缺/发展/日益突出等,在这样的背景/趋势/第 4 页形势/情况下+语句重点时间状语:近年来、改革开放以来、目前、日前、当下、当前,在这样的背景/趋势/形势/情况下+语句重点【运用】可快速浏览。背景之后语句为重点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 。围
8、绕背景、趋势的选项可排除。方法方法 2 2 举例论证法举例论证法【作用】证明之前或之后出现的观点。【引导词】典型:比如、例如、就是一个例证,以为例变形:数据、年份、人名、地名、术语【使用条件】人名、地名、术语等与文段的主体不一致时,才能成为例子。方法方法 3 3 原因推断法原因推断法【作用】通常是为了让读者更为信服它所证明的结论,所以结论更重要,原因非重点。【引导词】因为、由于、原因【论述模式】阐明原因引出观点点明观点阐明原因点明观点阐明原因重申观点【注意】文段若存在连续的因果推断关系,连续推断中,最后一层含义是重点,是最终的结论。方法方法 4 4 观点援引法观点援引法【作用】第 5 页引出观
9、点【分类】正向援引:作者与援引观点基本一致。正如/就像+结论词(因此/所以/可见/总之等)反向援引:作者与援引观点不一致。一家之言(有人认为/通常认为/传统认为/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多数人认为)+转折词(但是/其实/实际上/事实上等)方法方法 5 5 反面论证法反面论证法【作用】说明正面观点的权威性和合理性。【结构 1】正+反:正面观点+“否则、不然”等引导词。【运用】“正”是重点,反面论证可快速浏览。围绕反面论证的选项一般不选。【结构 2】(正)+反:“如果(倘使)不、如果(倘使)没有、如果(倘使)”+危害方法方法 6 6 表达倾向法表达倾向法【分类】消极的倾向性:负面的,消极的感受词。典型词
10、汇:从表面上看,看上去,似乎,好像,所谓的,遗憾的是积极的倾向性: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愉悦的感受词。【运用】正确选项的表达倾向性要与原文一致,否则应该排除。阅读时注意带有倾向性的具体措辞,不能将含义理解反。四、行文脉络四、行文脉络第 6 页结构结构 1 1 总总分结构分结构【结构】议论文:提出观点(对策)举例论证/解释说明/正反论证/原因推断说明文:引出说明对象展开说明【运用】议论文的“总”句就是主旨句,可直接替换为正确选项。说明文的“总”句不一定会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不可直接替换为正确选项,往往需要自己全面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结构结构 2 2 总总分分总结构总结构【结构】议论文:提出观点解释
11、说明重申观点:瞻前顾后,综合首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重点说明文:引出说明对象展开说明总结:全面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运用】议论文的“总”句就是主旨句,可直接替换为正确选项;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结构则不太一样,往往也被视为分总结构,结尾解决问题的对策句才是重点。说明文的“总”句不一定会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不可直接替换为正确选项,往往需要自己全面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结构结构 3 3 分分总结构总结构【结构】议论文:背景铺垫/举例论证/解释说明/正反论证/原因推断提出观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说明文:展开说明总结【运用】议论文的“总”句就是主旨句,可直接替换为正确选项。说明文的
12、“总”句不一定会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不可直接替换为正确选项,往往需要自己全面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第 7 页结构结构 4 4 分分总总分结构分结构【结构】议论文:辅证观点或对策辅证说明文:无【运用】议论文的“总”句就是主旨句,可直接替换为正确选项。说明文不会出现分总分结构。结构结构 5 5 分分分结构分结构议论文:多出现在意图判断题、标题选择题、态度观点题中,没有主旨句,需自行归纳概括。【运用】对并列的多个部分进行罗列;对并列的多个部分进行归纳概括。第二章 主旨概括题变型一:意图判断题【常见提问方式】“这段文字意在说明/阐明/强调”“上面这段话最想要表达的意思是”“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推出”“这个
13、故事告诉我们”考点考点 1 1 引申类意图题引申类意图题【引申方法】摆问题出对策给论据得结论列现象究本质【文段特征】在文段中,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却没有给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句。面对这样的文段,第 8 页你需要找准文段的主旨(核心问题) ,给出合理的对策,这种形式我们称之为“摆问题出对策”。在文段中,缺少核心观点,只有佐证核心观点的论据。面对这样的文段(通常为分分结构) ,需自行归纳、概括核心观点。这种形式我们称之为“给论据得结论”。在故事、寓言类的文段中,作者想要表达的并非字面意思,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作者着重想表达的意思。这种形式我们称之为“列现象究本质”。考点考点 2 2 主旨类意图题
14、主旨类意图题【注意事项】意图判断题中,有一半都是主旨类意图题,4 个选项中最优的一项就是对主旨句的同义替换或者精简压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答案中同时出现了对主旨句的同义替换或者合理引申项,优选合理引申项。在国考中,意图判断题很少同时出现对主旨句的同义替换和合理引申两种优质选项,往往会在其中一种选项里设置陷阱,偷换概念, 对此要格外小心。【知识要点】找主旨句,同意替换/精简压缩第三章 主旨概括题变型二:标题选择题【常见提问方式】“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该段文字作为一则报纸上的新闻,最适合做该文字题目的”【解题步骤】第一步:通读全文,分析文段,找出主旨句。(与主旨概括题完全相同)第二步
15、:对主旨句进行提炼加工使其成为一个标题。第三步:匹配选项,择优选择。【解题技巧】(1)注意四类文体风格的解题方法:新闻类:看文段首句导语,提炼主谓宾。议论文类:提炼观点、对策句。说明文类:找到说明对象(主体) ,全面概括其特点并尽量具体。其他类型(故事、散文等) :概括到位、注意倾向,有趣味性更佳。第 9 页(2)标题必须先保证概括性,再寻求趣味性。第四章 主旨概括题变型三:态度观点题【常见提问方式】“作者的原意/态度/观点/看法是”“作者对的态度立场是”“文中的观点是”【解题技巧】(1)给出明确观点的引导词:(我/笔者)认为、(我)希望、依(我)看、在(我)看来(2)隐含观点或没有观点时如何
16、找主旨?关联词+行文脉络(与主旨概括题完全相同)特殊标点:问号、引号、冒号倾向性词汇(3)杂糅观点。笔者认为 A,至于 B 就见仁见智了。无论 A 怎样,笔者都同意 B。作者对两件事给出了不同的态度观点,注意题目问的是哪件事。【注意】“我看”“我想”“我认为”,观点明确有实锤。若无明确观点,辅证统统删除掉,留下主旨觅观点。两件事情前后脚,观点不同勿混淆。第一章 细节理解题【常见提问方式】“以下说法正确/错误的是”第 10 页“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不相符的是”“下列选项符合/不符合文意的是”“作者在上述这段话中没有表达的意思是”【解题技巧】需要识别选项陷阱设置,通常有三种: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偷
17、换概念。【注意】在做题之前,先不要管题目问的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都要对每个选项的对错进行判断,并在选项旁边标注“”或“”。如果最终标记了 3 个“”1 个“”,或者标记了 1 个“”3 个“”,那么这道题基本上就做对了。反之,则要回去检查问题。看到类似“唯一”“所有”“肯定”这些过于绝对的表述时,要格外注意。第二章 词语理解题考点考点 1 1 代词指代题代词指代题【常见提问方式】文中“它/这/此”指代的是:上下文中“他们/它/这/此”指的是/是指:【解题技巧】人称代词:指代前一句主语。指示代词:指代前一句宾语或前文整句话。小技法:连续出现相同的人称代词时,指代内容相同。并列的指示代词:彼/此,
18、前者/后者 同时出现寻找文中并列关系的 2 个词汇(或短语)考点考点 2 2 词语解释题词语解释题【常见提问方式】第 11 页“文段中含义是”“下列选项属于的一项是”“下列选项对的作用理解正确的是”【解题技巧】如何寻找小语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标点符号:冒号、破折号等特殊符号之后的语句。关联词:通过转折、递进、因果、并列等关联词, 确定小语境的范围。第三章 语句排序题【常见提问方式】题中有。【做题原则】大胆猜测,小心求证。【解题技巧】(1)如何判断开头语适合做开头语:下定义、背景铺垫、援引观点等。提示:并非援引观点、背景铺垫和下定义等就一定是首句,而是要通过对比选项首句来判断。不适合做开
19、头语:反面论证:如果不、不然、否则。补充说明:同时、也、又。后置类关联词:而且、但是、才、所以。代词指代:这、那、如这、他。(2)如何判断连贯性关联词。时空顺序词。重复词语,即保持话题一致。通过话题一致可以将某些句子进行捆绑,甚至确定它们的先后顺序。【注意】“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仅用于猜测,如果验证后发现猜测出来的答案不对,就注意一下错误的衔接之处,把有相同错误的选项也排除掉。若仍剩下两个选项,则对比二者异第 12 页同,根据不同点排除 1 个,最后剩下一个答案。第四章 语句填空及下文推断题考点考点 1 1 语句填空题语句填空题【常见提问方式】“填入横线最恰当的一项是”【分类】居首类:,。居中
20、类:,。居末类:,。空在首句,统领后文;空在中间,承上启下;空在句尾,总结上文。【解题步骤】第一步:通读文段。第二步:先看形式,后看内容。(1)若横线与前后文是并列,要考虑句式不能乱。(2)内容要求:话题一致。关联词搭配得当。第三步:答案择优录取。考点考点 2 2 下文推断题下文推断题【常见提问方式】作为一篇文章的引言,该段文字后面将要讲的内容最有可能的是:作为文章的引言,该文章最有可能谈的是: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主要介绍的是:【解题步骤】第一步:通读文段。第二步:注意文段的最后一句话,从后往前倒着看。第 13 页话题一致。讲过内容不重复、不矛盾。第三步:如果话题 2 选 1 有困难,比较“前文
21、”与“前前文”的异同。【解题技巧】1.1.语境分析语境分析通过研究发现,语境当中会或多或少地暗示着每一道逻辑填空题,而这些暗示都是出题人给我们提供的答题信息,我们称之为提示性信息。根据这些信息的特点,我们又将这些提示性信息分为提示性语句、关联词和标点符号。(1)提示性语句,即每个空的前后有一些话语是来暗示某个空的选择。(2)关联词,通过转折、递进、并列(正向并列和反向并列)和因果关系来判断。(3 3)标点符号,要关注冒号、双引号和分号等特殊符号的意义。2.2.选项辨析选项辨析(1)语义轻重:指意义相近的词语有程度深浅和性质轻重的差别。例:批评和批判。(2)语义侧重:指不同的词语,尽管意义相近但语义上的侧重点却有所不同。例:学历和学力。(3)感情色彩:褒义、中性、贬义;积极、中性、消极。(4)固定搭配:对象固定搭配。有些词修饰的对象是固定的。比如,爱护:用于对人或物的保护;用于物多指机器、国家财产等,用于人时不能对长辈。爱戴:只用于人,且只限于下对上、群众对领袖、学生对老师的敬爱与拥护。俗语或常用语的固定搭配。政策文件当中的习惯用词。第 14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