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摄影作品欣赏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秀摄影作品欣赏精.ppt(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优秀摄影作品欣赏第1页,本讲稿共18页第2页,本讲稿共18页欣赏摄影作品的四种类型 n第一种是较大众化的,如普通民众看挂历那样,只能说出风景漂亮,人物漂亮、颜色鲜、照片清楚之类的评价,其实只要掌握好天气,只要你到了风景点,或者妹妹长得漂亮一些,是较容易拍出好看照片的。拍摄的人也容易产生成就感。难怪一些导师不主张初学者多拍这样的片子。n第二种是摄影爱好者,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照片的构图、影调、色彩、用光的技巧上。一般说来,他们拍出的照片已开始向艺术摄影方向发展,这些照片有些看头了。n第三种是发烧友。他们对摄影的执着追求,让人敬佩。他们非常关注摄影器材的选择。如相机、镜头等。因为他们已懂得,摄影
2、作品的质量与器材的选择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切不能唯“武器”论。n第四种是摄影艺术家,他们更注重摄影作品构思、思想内涵,拍摄时机与人物神态的把握,作品的视觉冲击力,表现主题的手法技法、后期制作等等。因此这些大师的作品总是很耐看,越看越有味道了。第3页,本讲稿共18页好照片的三条基本准则n1 一幅好照片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有时也称之为题材)。或是表现一个人,或是表现一件事物,甚至可以表现该题材的一个故事情节。主题必须明确,毫不含糊,使任何观赏者一眼就能看得出来。n2 一幅好照片必须能把注意力引向被摄主体,换句话说,使观赏者的目光一下子就投向被摄主体。n3 一幅好照片必须画面简洁,只包括那些有利于把视
3、线引向被摄主体的内容,而排除或压缩那些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内容。第4页,本讲稿共18页胜利之吻胜利之吻1945年8月14日发生在纽约时代广场的一幕亲吻。时值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纽约民众纷纷走上街头庆祝胜利。一位水兵在时代广场的欢庆活动中亲吻了身旁的一位女护士,这一瞬间被生活 杂志的摄影师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抓拍下来,成为传世的经典历史画面。第5页,本讲稿共18页 从此以后,每年8月14日都有数百对男女在时代广场重现“胜利日之吻”,以纪念二战结束。第6页,本讲稿共18页第7页,本讲稿共18页2010年6月23日,美国著名的“二战胜利之吻”照片上的女主角日前去世,终年91岁。第8页,本讲稿共18页男主
4、角:现年84岁的格伦麦克达菲 第9页,本讲稿共18页奥马伊拉的痛苦奥马伊拉的痛苦第10页,本讲稿共18页 1985年11月13曰,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突然爆发,山上的积雪融化后夹杂着泥石流顺坡而下,几乎吞没了附近的阿麦罗镇,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火山爆发后的第三天,美联社的法籍摄影记者富兰克福尼尔赶到现场采访。在现场发现一个叫奥马伊拉的12岁小姑娘被两座房脊卡在中间不能自拔,她的脊椎已被砸伤,尽管福尼尔曾经当过外科医生,但此时也无能为力。只有在他拍下小姑娘那美丽而坚强的面孔的同时,不时同她交谈。希望增强她生存的力量和信心。待救护人员赶到时,她已在泥浆里浸泡了60个小时了。虽然小姑娘接受了治疗,但还
5、是死了。福尼尔从始至终守候在奥马伊拉身边,一直拍到小姑娘下葬的最后一个镜头。翌年这组照片获第29届WPP突发新闻系列一等奖,其中充分表现小姑娘横遭灭顶之灾时仍能保持神情镇定自若的这张被评为1985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第11页,本讲稿共18页饥饿的苏丹饥饿的苏丹第12页,本讲稿共18页 1993年苏丹战乱频繁的同时发生了大饥荒,南非自由摄影记者卡特来到战乱、贫穷、饥饿的非洲国家苏丹采访。一天,他看到这样一幅令人震惊的场景: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苏丹小女孩在前往食物救济中心的路上再也走不动了,趴倒在地上。而就在不远处,蹲着一只硕大的秃鹰,正贪婪地盯着地上那个黑乎乎、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等待着即将到口的
6、“美餐”。凯文卡特抢拍下这一镜头。1993年3月26日,美国著名权威大报纽约时报首家刊登了凯文卡特的这幅照片。接着,其他媒体很快将其传遍世界,在各国人民中激起强烈反响。这就是后来获得普利策新闻大奖的那幅照片。第13页,本讲稿共18页 就在普利策颁奖仪式结束2个月后,即1994年7月27日夜里,警察在南非东北部城市约翰内斯堡发现凯文卡特用一氧化碳自杀身亡。他在汽车的排气管上套了一截绿色软管,把废气导入车内。人们在他的座位上找到一张纸条:“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有一种说法很广泛地流传开:凯文卡特之死是记者追求“好的”的新闻、“精彩的”的镜头,与社会公德之间尖锐冲突
7、的结果。“好的”的新闻、“精彩的”的镜头,往往意味着媒体和记者在名誉与金钱上的双丰收。但有时处理不当,也会引起大众的不满。即以凯文卡特来说,那张照片传遍世界后,人们纷纷质问,身在现场的凯文卡特为什么不去救那个小女孩一把?!甚至据说“就连凯文卡特的朋友也指责说,他当时应当放下摄影机去帮助小女孩。”第14页,本讲稿共18页第15页,本讲稿共18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洲少雨,连年干旱,成千上万的人民在饥饿中、在瘟疫中备受折磨而走向死亡。许多记者在那里拍摄的镜头触目惊心,令人不寒而栗。这幅作品很有代表性。记者前去采访旱情十分严重的乌干达,深深地为那里经受的苦难而感动。他没有一般化地去拍摄面黄肌
8、瘦的灾民,也没有去拍摄寸草不生的干裂土地,而是拍摄了一个对比强烈的镜头丰润的大白手和枯瘦的小黑手,从而表达出自己对于干旱恶果的强烈感受和向社会呼吁的热望。作者大胆的画面剪裁,舍弃了对比以外的一切东西,而使人们的视觉感觉强烈而集中,强化了照片的视觉冲击力,使干旱带来的深重苦难在无言中得到充分展示。新闻报道摄影以瞬间纪实为使命为优势,然而,在拍摄的一瞬间,又能以恰当的构图、生动的形象冲击人们的视觉,震撼人们的心灵,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第16页,本讲稿共18页第17页,本讲稿共18页这是一幅令人毛骨惊然的照片。1972年6月8日,越南战争已接近尾声。久战不胜的美国军队已经变得歇斯底里,对着平民村庄和
9、赤手空拳的百姓狂轰滥炸。照片拍摄的是一群孩子被从天而降的燃烧弹吓坏了而四处奔跑的情景,特别是中间那个小姑娘因为身上的衣服被烧着,不得不赤身露体地在路上奔跑。这个形象十分鲜明地展示了皮肉的痛苦与精神上的极度恐惧。这个形象撕扯着每一个富有正义感、同情心的读者的心。这幅照片很快就被刊登在美国纽约时报的头版上,一下子成了轰动一时的话题。这幅照片逼真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性,显示了战争对人类灵与肉的深重伤害。美国人早已被这场远离美国而无休止的战争弄得漠然麻木了,但这幅照片重又唤醒了他们的良知,于是一场反战的浪潮重又兴起。不久,越战宣告结束,人们说,是这幅照片促使越战提前半年结束。1973年,这幅照片荣获美国普利策奖,同年,在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又被评为年度最佳照片。照片中的小姑娘名叫潘金淑,当年9岁。照片成名之后,她成了新闻摄影跟踪的人物。成年后,她移居美国,被联合国任命为和平大使奔走世界各地,以自己的经历讲述和平的意义。1996年,她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但背部还留有当年烧伤的疤痕 第18页,本讲稿共18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