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新教师考试无忧解读.doc
《最新《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新教师考试无忧解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新教师考试无忧解读.doc(5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新教师考试无忧解读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新教师考试无忧解读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第一章绪论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2、“人际关系”作这专用名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3、人际关系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4、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
2、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5、在人际关系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中,提出群体动力学的心理学家是(勒温,提出人际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修茨。6、弗罗姆提出的理论流派是(期望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的理论是(归因理论。7、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8、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9、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联系尤其密切。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11、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12、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是:(注意阶段
3、、接触阶段和(融合阶段。13、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包括:冷漠阶段、(疏远阶段和终止阶段。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2、(莱维特为了探索正式群体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人际关系沟通模式。3、人际沟通四种模式包括:圆形传递、(轮式传递链式传递和(Y式传递。4、对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交往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戴维斯。5、在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的四种人际关系交往模式分别是:(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和(流言型。6、对人际关系的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纽科姆。7、人际关系从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五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
4、型、(学习型和活动型。8、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家(梅奥和他的学生一起进行的。9、霍桑实验包括四个分实验:(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和(态度调查。10、人际关系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修茨。11、修茨认为,在人际关系的建立中,不同的人际关系需要会构成不同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需要包括: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和(感情的需要。12、在需要理论中,较为著名的三个理论是:(需要层次理论、E.R.G理论和(成就激励理论.1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14、E.R.G理论把马斯洛
5、的需要层次压缩为三个需要,包括:生存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成员发展需要。15、归因理论主要包括两种:(海德提出的通俗心理学和韦纳提出的(成就动机归因。16、韦纳认为成就动机的归因必须包括两个步骤:一是控制源,二是(稳定性。17、社会测量法的结果都可以通过图表方式出来,常用的方法有(矩阵表示法、图示法和(数学公式法三种。第三章态度及其转变1、心理学中最早使用态度这一概念的心理学家是(斯宾塞。2、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3、态度由三部分组成,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其中态度的核心成分是(情感成分。4、态度的功能包括:顺应功能、(认识
6、功能防御功能和(调节功能。5、态度的特性包括: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具体性和态度的协调性。6、心理学家伯恩.克劳雷和(斯台茨首先把学习理论应用在态度的研究中。7、态度形成与发展中的平衡理论是由(海德提出的。8、态度一致性理论认为,(态度的一致性是导致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9、态度的形成与发展的心理条件包括:个体的需要、个体的(经验、交往的对象和性质以及个体的(自我意识10、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过程通过两步实现:首先是(内化,第二是(同化。11、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来的。12、人们可以通过参加活动来改变自己的态度,这种态度改变的方法称为(参与活动法。13、态度转变中的沟通包
7、括下列三个因素:沟通者、(沟通内容和(沟通对象。14、私下保留的态度要比公开表达过的态度更(容易改变。第四章行动与态度1、认知失调理论首先是由(费斯汀格提出来的。2、认知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类:认知无关、(认知协调和(认知失调。3、“纽约到巴黎有4800多公里”与“北京今天下雨”之间的认知关系属于(认知无关。4、认知失调程度与不一致认知数和(不一致认知的重要性成正比,与(协调性认知数和协调性认知的重要性成反比。5、减少失调的方法包括:改变认知、(增加认知和(改变重要性。6、抽烟的人虽然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为了摆脱这种认知失调的不舒服状态,往往会追求那些讲述抽烟害处不大或完全没有害处的信息,这
8、是采用(增加认知的方法来减少失调。7、诱导服从实验是由(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做的。8、能够产生诱导服从的前提因素包括:(自愿选择、承诺、(责任感和预期的消极后果。9、诱导服从实验的结论认为,为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生的态度改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反的关系。10一般来说,如果我们对公众作出违反自己态度的表白,与我们自己私下思考这些违反自己态度的表白相比,我们会体会到更多的失调。这是(承诺因素在起作用。11、在认知失调理论的一些研究中,(不足障碍研究对于儿童教育的应用,尤其对于我们理解儿童内化态度等有着重要意义。12、一般来说,一个决策过程往往会在作出决定后产生(失调。13、认知失调理
9、论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以应用于(心理治疗、儿童教育、消费行为和(决策等方面。14、一个人在数个备择方案中选中一个方案,作出了决定。当实行了这个方案后,虽然发现它是一个拙劣的方案,但他往往会坚持自己作出的决定。这种现象称为(承诺升级。第五章印象形成1、所谓人际印象形成是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2、印象形成过程包括三个成分:(行动者、知觉者和(交往情景。3、印象形成的特点包括:一致性、(评估性、中心特质的作用和(隐含的个性理论。4、普通人都有着关于个性中哪些特质互相联系在一起,哪些特质互相没有关系的假设,这些假设称为(隐含的个性理论。5、印象形成
10、的信息整合模式包括:累加模式、平均模式和(加权平均模式。6、知觉者在形成一个对他人的整体印象中是把所有单个特质的评估的值简单相加而得到的,这种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是(累加模式。7、在印象形成中,对他人知觉的顺序效应包括(优先效应和(新近效应。8、(新近效应又称为近因效应,是指我们获得的最新信息会对于形成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9、一旦我们对另一个人形成了一个大体的印象后,我们往往会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这就叫做(晕轮效应。10、“北方人身材魁梧,豪爽率直;南方人身材矮小,灵活精明”。这种人际印象的偏见称为(定型。11、人们能够使得其他人按照人们对这些人的期望来行动,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际关系心理学 最新 人际关系 心理学 填空 新教师 考试 无忧 解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