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最新“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石漠化”治理工程是一项造林绿化的攻坚工程,实施该项工程,以培育和恢复森林植被为目的,坚持科学布局,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适地适树,多林种、多树种,乔灌草一齐上的造林方针。计划利用3年时间,对境内现有的7万亩“石漠化”地带开展人工植苗造林、封山育林,到2006年全面完成“石漠化”区域内的造林绿
2、化任务,实现山地绿化面积纯增7万亩,项目实施后有利于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壮大农村经济,加快农村脱贫致富的步伐。双峰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在东经11151541123505,北纬271228274249之间,东毗衡山、湘潭;南接衡阳,西邻邵东、涟源,北界娄底、湘乡。全境东西长61公里,南北宽59.2公里,总面积257万亩,其中山地面积110万亩。全县成土母质主要有砂岩、石灰岩、板页岩、花岗岩、第四纪红色粘土、河流冲积堆、紫色砂页岩、钙质页岩等。山地土壤有4个土类、9个土属、20个土种。全县境内共有长5公里以上的河流49条,总长635.5公里,其中流程510公里的25条,1025
3、公里的19条,50公里以上的5条,境内有大型水库一座,中型水库四座,小型水库200座(其中小一型水库25座,小二型水库175座)。全县辖16个乡、镇,8个农林场所,896个村,30个居委会,19490个村民小组,25.5万户,总人口90万,其中农业人口82万,占全县总人口91.1%。六十年代前的双峰县,山川秀美,林茂粮丰,素以“木、竹、茶”驰名三湘。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植物种类繁多。然几经沧桑,由于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林木被大量采伐,加上农业生产政策上的多变和林业粗放经营管理,人们掠夺式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导致森林资源迅速减少,森林植被严重破坏,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石漠化”面积
4、不断扩大,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地力下降,自然灾害频繁。1997年水土流失面积达800多平方公里,泥沙淤积水库、河床,测水、湄水河床每年被抬高30cm左右,每年有1500余亩的良田沃土失去耕种价值。这些严重阻碍了全县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此形成农民因穷而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我县山地和丘陵地面积多,为总面积的62%,其中坡度在25度以上的石灰岩和紫色砂砾岩和钙质页岩等石漠化面积达11万余亩,占山地面积的10%,是一个典型的石漠化大县,这些石漠化地区岩石裸露,砾石含量高,土壤脊薄,蓄水保肥力弱,造林难度大,造林成活率低,是造林上难啃的“硬骨头”。我县石漠化地域主要分布在甘棠、三塘铺、青
5、树坪、蛇形山、洪山、走马、杏子、花门、锁石、梓门、印塘、永丰等12个乡镇。自1998年开始,对石灰岩、钙质页岩和紫色砂砾岩等“石漠化”典型地带采取炮轰、手撬、撩壕、客土等手段进行造林,截止2002年,全县完成“石漠化”治理改造面积达4万亩,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为保护湘江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由于立地条件差和缺乏资金投入,至今仍有7万亩“石漠化”面积没有得到治理。为了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我县决定继续抓好“石漠化”治理工作,把“石漠化”治理作为林业发展规划的主攻方向,在近4年内治理7万亩,建设好一条新的农业生态屏障。本县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受季风环流影响,四季分明,
6、雨量充沛,湿光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7,无霜期263300天之间,10的有效活动积温为5370度。年平均相对湿度80%,年平日照时数1621.9小时,日平4小时,太阳总辐射年平105.73千卡/cm2,适宜各种林木的生长。我县“石漠化”地带多数是贫困乡镇,这些地方要脱贫,潜力在山,致富在山。对此,县、乡、村各级领导都有一个共识,十分重视“石漠化”的治理工作。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广大人民群众清醒地认识到:林业是农业必不可少的大屏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需条件。全面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加速森林资源培育,改善生态环境早已是人心所向。我县自2001年开始实施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生态环
7、境建设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在组织机构、实施措施、营林技术、规划设计、检查验收等各方面都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程建设方案,积累了较丰富的营林工程经验。全县技术力量雄厚,有林业工程师18人,技术员182人,且广大林农有着十分丰富的营造林经验,因而对“石漠化”治理项目的实施有牢固的营造林技术基础。种苗是营林工作的物质基础,我县有良好的良苗历史,全县先后建立了良种苗木基地16处,面积1500余亩,种子园基地6处,面积3000余亩,每年培育各类针、阔叶林苗木400多亩,为各项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全县人口密集,劳力充裕,在90万人口中,劳力占41万,每个劳力承担耕地不足0.5
8、亩,富余劳力多,除少数从事农业生产外,绝大部分剩余劳力可以投入“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我县的“石漠化”治理面积达7万亩。特别是在湘江支流的涟水、测水两岸汇水区,石漠化治理面积多,分布广,极大地影响着全县林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全县山地和丘陵地面积多,为总面积的62%,其中坡度大于25的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40%,年降水量1400mm左右,雨季集中在36月,多形成暴雨,地表径流量大,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引起山洪暴发,甚至产生泥石流,一旦降雨,便成灾害。我县大多数“石漠化”地区,都是人多耕地少的贫困乡镇,农民为着温饱,不少十年九不收的坡耕地仍然还在耕种,由此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石漠化”程度
9、日益恶化。 “石漠化”地带水源涵养能力差,水土流失强度大,我县至今没有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和控制水土流失。治水之本在于山,治山之本在于林。为了扩大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改善生态环境,在全县范围内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迫在眉睫。 “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是:遵循以恢复植被和增加森林资源,遏制水土流失为目的,在突出重点,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并举,数量、质量并重,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相统一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以科技为先导,以重点“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实行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二个并举。采取治本与治标、近期与远期、点与面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
10、益的协调发展。按照国家和省的工程项目建设技术规定、标准和要求、营林计划任务等内容,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保质保量搞好工程建设。“石漠化”工程建设项目重点治理面积分布广、集中连片、森林覆盖率低和土壤侵蚀量大的地段。工程项目建设范围分布在12个乡镇,大致可分二大治理区,即生态脆弱治理区:包括甘棠镇、三塘铺镇、青树坪镇、洪山镇、蛇形山镇等5个项目单位;水源涵养治理区:包括走马镇、永丰镇、花门镇、锁石镇、梓门镇、杏子镇、印塘乡等7个项目单位;甘棠镇、三塘铺镇、青树坪镇、花门镇、洪山镇、蛇形山镇等乡镇是石漠化工程治理的重中之重。4.1.2.1“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林业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石漠化 治理 工程 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 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