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管理经济学电子教案第一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管理经济学电子教案第一章.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本科)管理经济学电子教案第一章第一章 管理经济学导论知识目标l 了解管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l 熟悉企业管理决策的程序;l 掌握管理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l 掌握管理经济学常用的分析工具。技能目标l 能够运用机会成本原理对企业管理决策进行优化;l 能够利用边际分析法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管理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概述管理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法最优化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静态分析法比较静态分析法管理经济学的含义管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企业管理决策的程序管理经济学的地位本章知识结构图第一节 管理经济学概述一、管理经济学的定义本书将管理经济学定义为:管理经济学是把微
2、观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企业经济决策的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具体地说,管理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为基础,结合应用计量经济学和决策科学的方法与工具,为企业解决经营决策问题提供理论和工具,指导企业决策者高效率地配置稀缺资源,制定和实施能使企业目标得以实现的经营决策。由此可以看出,管理经济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在理解管理经济学含义时应正确把握以下几点:(1)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配置资源以最有效率地实现预期管理目标的学科。它介绍了在管理决策过程中需要考虑的经济学原理,阐述了如何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管理决策问题,但它并不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具体方案,而仅提供在决策
3、制定过程中的经济思维,这是有社会科学的属性决定的;(2)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实证经济学,它致力于研究企业经营决策过程中的各种规律和数量关系。例如:企业的需求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及影响到的程度;产量与投入劳动和资本的数量关系;企业在各种市场结构中的价格和产量决策的可行域;在不同条件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均衡状态;利润最大化的条件等等。通常管理经济学在揭示了企业经营决策中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后,提出企业可行的决策范围,并提出利润最大化条件下的决策方案及其结果;(3)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帮助企业经营管理者从经济学的视角处理经营决策问题,并利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作出最佳决策的学科,强化企业决策者在管理中的理性思考与
4、理性创新,有利于实现企业目标。二、管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管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企业的经营决策问题,涉及价格决策、产量决策、生产技术选择和竞争策略等问题,而这些决策的主要依据就是其是否有利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具体来说,企业的经营决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1.投资与市场方向决策2.市场决策3.成本决策4.销售决策5.技术改造决策三、企业管理决策的程序为了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决策工作必须按照自身的规律有序地进行,通常可以把管理决策过程分为七个步骤。1.确定目标2.收集信息和预测3.拟定各种可行方案4.评价可行方案5.选择满意方案6.决策实施和监控四、管理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关系作为主要理
5、论支柱的微观经济学与管理经济学在许多方面具有很多共同点,比如,研究内容、分析方法和逻辑推理,等等。在当然,也有宏观经济学方面的内容,而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们在研究内容、范围、方式、目标等方面也还存在一些不同之处。1. 内容范围不同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科学的一个主要分支部分,是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考察和分析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及其结果,市场供求变动引起价格变动,优化配置经济资源;而管理经济学则是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角度,为企业的满意决策提供经济分析工具,因此管理经济学论述的展开是紧紧围绕企业的决策问题而进行的。2. 研究目标不同微观经济学是为了揭示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理解价格机制如何实现经济资源
6、的优化配置;而管理经济学则是为了企业管理者服务的,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企业的决策问题而提供经济分析手段。3. 研究方式不同微观经济学偏重于理论分析,其研究的角度更倾向于社会的与规范的,主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相对而言,管理经济学偏重于应用分析,其研究的角度更倾向于与企业的与实证的,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4. 研究假设条件不同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建立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为前提的,其中一个基本假设就是“经济人”,即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取追逐和获得自身的最大的经济利益。而管理经济学所面对的现实企业的经营目标,多是有条件下地谋求尽可能多的利润。微观经济学的另一
7、个基本假设条件就是“完全信息“,即市场上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都对有关的经济情况具有完全的信息。但是,管理经济学所研究的现实企业通常是在一个环境十分复杂、信息很不确定、不完全的状态下经营的。因此,在应用管理经济学研究企业决策问题时,还要借用微观经济学以外的其他理论与分析方法,如宏观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管理决策学和市场营销学等,以便收集、分析必要的信息,并在不确定的条件下进行方案的必选。五、管理经济学的地位 管理经济学是一门把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实践中的学科。管理经济学不注重对经济理论本身的探讨,而侧重于经济理论在经营管理决策实践中的应用的探讨。它着重通过企业模
8、型的分析,让决策者更好地理解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和宏观经济环境,以增强企业决策的科学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经济学是连接经济理论与管理决策实践的桥梁,它既是理论经济学向应用经济学的的延伸,也是从事管理活动的理论基础。第二节 管理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对于管理者来说,学习管理经济学的过程就是理解和掌握管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的过程。一、边际分析法边际分析法是管理经济学中最常用的的分析方法论,这种方法贯穿于管理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并构成管理经济学的一大特色。边际分析法就是借助某一因变量依存于一个或几个自变量的函数关系,研究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程度,并以此分析经济效果的一种方法。在决策时,边
9、际分析法主要考虑的是由于决策而引起的投入量变化的边际效果,这种边际值更准确地反映了决策的直接后果。因此,边际分析法是以企业经营决策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管理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边际分析法的一种变形方法是增量分析法。边际分析法和增量分析法的相同之处是在判断一个方案对决策是否有利时,都要看由此带来的收入是否大于由此引起的成本,也就是看能否为企业带来。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边际分析法是自变量变化较小时对因变量的影响,而增量分析法中自变量的变化量可能不只是一个微小变化量,有时甚至不只是一个数量方面的变化量。二、最优化分析法管理经济学要研究企业的经营决策,而决策就是要在可行的方案中限制一个最优的方案,所以
10、说,管理决策问题常常也是最优化的问题。例如:企业的投入量为多大时,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投入要素之间如何组合,才能使成本最低等等。最优化方法可分为无约束条件的最优化和有约束条件的最优化。1.无约束条件下最优投入量(业务量)的确定所谓无约束,是指企业在进行管理决策是,生产要素投入量、产品产量、价格和广告费的支出等均不受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最优化的规则是: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决策考虑的根本目标,其利润最大化的点在边际利润等于零的点获得。利润(或称净收益)为收入与成本之差,边际利润亦即边际收入与边际成本之差,即:MB=MR-MC。由此可以获得结论:只要边际收入大于边际成本,这种经济活动就是可取的;在
11、无约束条件下,边际利润值为0(即:边际收入=边际成本)时,资源的投入量最优(利润最大)。2.有约束条件下最优业务量分配的确定所谓有约束,是指在管理决策是被分配的投入量是有限的。例如:一定量的某种资源,在各种用途之间如何分配,才能使利润最大;一定量的生产任务怎样在不同的下属单位之间分配,才能使总成本最低;一定量的广告费,怎样用在 不同的广告媒介上,才能使广告效果最好,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最优化的规则是:在有约束条件下,各方向上每增加单位资源所带来的边际效益都相等,且同时满足约束条件,资源分配的总效益最优。当所考虑的资源是资金时,有约束的最优化法则即为:在满足约束条件的同时,各方向上每增加一元钱所
12、带来的边际效益都相等;如果资金是用来购买资源,而各方向的资源价格分别都是常数,有约束的最优化法则即为:在满足约束条件的同时,各方向上的边际效益与价格的比值都等于一个常数。三、均衡分析法所谓均衡,指的是经济体系中各种相互对立或相互关联的力量在变动中处于相对平衡稳定的状态,对经济均衡的形成与变动条件的分析方法叫做均衡分析法。均衡分析方法是管理经济学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企业的行为受多种因素的约束,而这些因素往往是相互制约的。均衡分析方法就是在考虑这些制约的条件下,确定各因素的比例关系,使其最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在管理经济学中,均衡分析法通常可以分为局部均分析衡与一般均衡分析。(一)局部均衡分析局部均衡
13、是在假定其他市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孤立地考察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或均衡状态,而不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相对于一般均衡,局部均衡是把单一商品的市场看成是总体经济的一个很小部分,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仅考察经济生活在一定时间的某个变数对有关经济变量的影响的分析方法。其特点是以单个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为分析的对象,而不考虑它同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对于总体经济来讲,单一商品市场的小规模特点给我们分析市场均衡问题带来了两个方便之处。首先,我们可以认为消费者在单一商品上的支出仅占消费者全部支出的一个很小比例,因此收入效应很小,也就是忽略消费者收入的变动对单一商品的
14、需求量影响。其次,所研究的商品市场的小规模也使得该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对其他商品几乎没有什么替代效应,因而可以认为其他商品的价格不受所考虑的这种商品价格的影响,即忽略替代商品。局部均衡分析研究范围仅局限在某一时期的某一市场、某一经济单位或个人,并假定所考察的这一部分在与其他所有市场、经济单位或个人彼此互不影响的条件下达到的均衡。例如,均衡价格,即表示某一商品的价格在其他条件(其他商品的价格,消费者偏好、收入,生产者的成本等)不变的条件下,只取决于该商品本身的供求状况,并在供求力量的作用下最终达到均衡。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为前提的,使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受到影响。从直观感受上看,局部均衡是狭义上的均衡,
15、它不考虑替代品和互补品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并且忽略了消费者收入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用一个较小的经济模型来分析有关经济变量,虽然分析过程方便,分析结果明显,但并不能直接用于实际生活,只能作为经济分析的参考或在初步分析时粗略分析结果。 (二)一般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是把整个经济体系视为一个整体,它假定一个社会任何一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不仅取决于该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而且取决于其他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求和价格。以市场上所有商品的价格、供求均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为前提,考察各种商品的价格、供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下的价格决定问题。各个部门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都将是相互被决定的,只有
16、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供求量同时达到均衡时,才能实现。一般均衡是西方经济学的一种分析方法,在生产要素的供给函数与消费者的需求函数,以及反映生产技术状况的生产函数为既定条件下,通过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以及这两种市场互相之间的供给与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每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量与需求量将各在某一价格下同时趋于相等,社会经济将达到全面均衡状态,这时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称为均衡价格,相应的供求数量称为均衡供销量。一般均衡理论是理论性的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寻求在整体经济的框架内解释生产、消费和价格。一般均衡理论是描述整个市场经济运行的总体概括,它是整个西方微观经济学论证“看不见的手”原理的一个必要环节,它是
17、建立在-系列更加严谨的假设条件之上的。然而从直观感受上看,一般均衡的条件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首先,一般均衡理论要求经济系统中的偏好、技术和资源保持不变;其次,为了能够保证一般均衡价格的存在性,通常要求连续性特征。而在实际生活中,消费者对某一商品,或生产者对某一生产要素的需求、偏好是随时变化的,并且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方式的改进让生产者对资源的需求度会有较大幅度的改变,就会导致某一种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大幅度升高或降低,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满足均衡条件。但是一般均衡十分适用于一般的经济分析,因为他将所有影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因素均考虑在内,分析结果较准确。 四、静态分析法和比较静态分
18、析法(一)静态分析静态分析,就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的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具备的条件,它完全抽象掉了时间因素和具体的变化过程,是一种静止地、孤立地考察某种经济事物的方法。如研究均衡价格时,舍掉时间、地点等因素,并假定影响均衡价格的其他因素,如消费者偏好、收入及相关商品的价格等静止不变,单纯分析该商品的供求达于均衡状态的产量和价格的决定。静态分析指标有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等。 1.总量指标总量指标又称绝对指标,或简称绝对数,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规模或绝对水平的综合指标。(1)总量指标的种类。 按总量指标反映现象总体内容不同分为:单位总量(指总体单位总数)
19、、标志总量(指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的总和)。 按总量指标所反映的时间不同分为:时期指标(时期数)和时点指标(时点数),如:总产值、销售量为时期数;年末人口数、设备台数为时点数。 按计量单位不同分为: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劳动量指标。(2)总量指标的计算。 直接计量法:要求对总体所有单位进行登记、汇总。 推算和估算法:推算法有因素关系推算法、比例关系推算法和平衡关系推算法;估算法是运用抽样推断的方法估算总量指标。2.相对指标相对指标是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进行对比的比值,也称为相对数。(1)计划完成相对数:指一定时期社会经济现象的实际完成数与计划数之比。其作用是考核、反映计划完成的程度(进度)。计
20、算方法为:计划完成相对数=(实际完成数/计划数)*100%超额完成(或未完成)绝对数=实际完成数-计划数。(2)结构相对数:指部分占全体的比例,其作用是反映事物的内部构成、性质、质量及其变化。计算公式为:结构相对数=(总体某部分的数值/总体的数值)*100%。特点是,各部分所占比重之和为100%或1。分子与分母位置不能互换。(3)比例相对数:指同一总体某一部分数值与另一部分数值对比的比值。其作用是反映总体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与比例关系。(同一总体不同部分比较)计算公式为:比例相对数=(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同一总体另一部分数值)。特点是,分子分母同属一个总体,而且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可以互换。(4)比
21、较相对数:指同一时间的同类指标在不同空间对比的比值。其作用是反映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的数量差异,发现先进与后进。计算公式为:比较相对数=(某地区某一现象数值/另一地区同一现象数值)*100%。特点是,用百分数或倍数表示,分子和分母可以互换。若以数值小的为母项则计算结果大于100%或1,反之小于100%或1。(5)强度相对数:指两个性质不同而又相互联系指标之比。其作用:一是反映一国一地的发展水平、力量强弱;二是反映事物存在的密度、普遍程度、运动强度、负担强度;三是反映经济效益的高低。计算公式为:强度相对数=某一现象数值/另一现象数值。其主要特点有正指标和逆指标之分,数值大小与强度成正比为正指标,反
22、之为逆指标。3.平均指标平均指标是总体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是总体的代表值,它描述分布数列的集中趋势。(1)平均指标的特点:同质性、代表性、抽象性。(2)平均指标的作用:可以比较同类现象在不同单位、不同地区间的平均水平;可以比较同类现象在不同时期的平均水平;可用于研究事物之间的依存关系。(3)平均指标种类:分为数值平均数(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以及位置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二)比较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是静态经济模型所使用的一种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从均衡状态的
23、研究角度来看,比较静态分析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来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其分析是在已知条件发生变化以后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的相应变化,以及有关的经济变量在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相应变化,即对经济现象有关变量一次变动(而不是连续变动)的前后进行比较。比较静态分析不考虑经济变化过程中所包含的时间阻滞。例如,已知某商品的供求状况,可以考察其供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和产量。现在,由于消费者的收入增加而导致对该商品的需求增加,从而产生新的均衡,使价格和产量都较以前提高。这里,只把新的均衡所达到的价格和产量与原均衡的价格和产量进行比较,这便是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dynamic analysis)是对经济变动的实际过程所进行的分析,其中包括分析有关变量在一定时间过程中的变动,这些经济变量在变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制约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每一个时点上变动的速率等等。动态分析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考虑时间因素的影响,并把经济现象的变化当作一个连续的过程来看待。动态分析因为考虑各种经济变量随时间延伸而变化对整个经济体系的影响,因而难度较大,在微观经济学中,迄今占有重要地位的仍是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学中,特别是在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研究中,动态分析方法占有重要的地位。 感谢您的支持与使用如果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仅供教学交流使用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