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
《甘肃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10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甘肃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甘肃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甘肃省人民政府二一年十二月目 录前 言1第一章 甘肃概况2第一节 自然地理2第二节 经济社会4第二章 土地利用形势5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5第二节 上轮规划实施评价5第三节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9第三章 土地利用战略14第一节 指导原则15第二节 战略目标17第三节 战略重点20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22第一节 总体结构调整22第二节 稳定农用地结构23第三节 优化建设用地结构24第四节 适度调整未利用地结构27第五章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28第一节 明确区域土地利用方向,合理安排各业用地28第二节 实施差别化的
2、土地利用政策,落实土地用途管制34第三节 市级土地利用调控38第六章 土地利用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安排40第一节 加强耕地保护,合理利用农用地40第二节 加强土地综合整治44第三节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47第四节 优化配置城乡建设用地48第五节 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用地51第七章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56第一节 加强土地生态基础建设56第二节 推进灾后重建生态建设58第三节 加强自然保护区用地管理,促进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59第四节 巩固生态退耕成果,适度开展退耕还林(草)59第八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60第一节 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60第二节 完善规划实施的法规政策措施61第三节 健全规划实施的
3、行政管理制度62第四节 强化规划实施的经济调控手段64第五节 提高规划实施的技术保障和服务65第六节 建立规划实施的民主决策与公众参与机制66附表68表1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68表2 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指标调整表69表3 城乡建设用地及集约利用控制指标表70表4 园地指标71表5 林地指标72表6 牧草地指标73表7 近期新增建设用地及补充耕地指标74表8 远期新增建设用地及补充耕地指标75表9 甘肃省地震灾区(40县)灾后重建新增建设用地汇总表76表10 甘肃省重灾区(8县)灾后重建新增建设用地规划表77表11 甘肃省重灾县(8县)灾后重建土地整理复垦任务表78表12 甘肃省2006-
4、2020年重大项目名称表79- 3 -前 言为切实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认真落实新时期下党和国家“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总体战略部署,努力实现省委省政府“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统筹安排各业各类用地,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等法律法规,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甘肃省国民
5、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编制甘肃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主要阐明2006-2020年甘肃省土地利用战略,明确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提出区域及城乡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政策,确定规划目标任务的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与可持续利用。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基期年为2005年,近期年2010年,目标年2020年。规划范围为甘肃省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第一章 甘肃概况第一节 自然地理甘肃省位于我国地理中心,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介于东经92°13'108°46'、北纬32°11
6、9;42°57'之间。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国接壤。甘肃既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咽喉省份,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要地之一。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山地和高原约占总面积的55.5%,河谷川地占29.6,戈壁沙漠占14.9%。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复杂的地貌形态,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地、北山山地。甘肃深居西北内陆,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
7、处,属大陆性很强的温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光照充足,但干旱少雨,风大沙多。由于地域狭长,地势高差悬殊,地域间气候差异明显。有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高寒带以及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等多种气候类型区。全省年平均气温在016之间,各地年降水量在36.6734.9毫米,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75%以上的地区全年日照时数超过2500小时。甘肃水资源主要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3个流域、9个水系。全省河流年总径流量415.8亿立方米。黄河流域面积大、水利条件优越,有发展水电和电力提灌的优势;但流域内绝大部分地区为黄土覆盖,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长江流域水资源充沛,年内变化稳定,冬季不封
8、冻,河道坡降大,且多峡谷,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具有开发小水电的良好条件。内陆河流域包括石羊河、黑河、疏勒河3个水系,年总地表径流量174.5亿立方米,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甘肃水土资源分布地域差异明显,陇南山地水多地少,土地分散,水资源利用率仅为2.22%;河西地区水少地多,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水的限制。甘肃是一个少林省区,根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成果,全省森林覆盖率仅为13.42%,其中只含有林地和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的森林覆盖率为10.47%,居全国第25位,比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18.21%低4.79个百分点,远低于世界平均森林覆盖率25%。草原占土地总面积的36.62%,为
9、全国5大牧区之一。境内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现有药材品种9500多种,是全国药材主要产区之一,居全国第二位。甘肃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截止2005年底,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73种(含亚矿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数的74%。全省查明矿产资源的矿种数有97种。其中,能源矿产7种、金属矿产35种、水汽矿产2种。列入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固体矿产地891处(含共伴生矿产)其中,大型矿床规模77个,中型202个、小型612个。据2005年全国主要矿产资源储量通报,在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矿种中,我省列全国第一的矿产有10种,居前五位的有25种,居前十位的有49种。第二节 经济社会甘肃幅员辽阔,全省土地总面
10、积45.48万平方公里(行政勘界为42.58万平方公里)。现辖12个地级市、临夏、甘南2个自治州;共有4个县级市、58个县、7个民族自治县、17个市辖区,总人口2594.36万人。全省有45个少数民族,东乡、裕固、保安族为3个特有少数民族,为黄河上游中华民族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2005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1933.9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7477元;财政收入254.56亿元,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3.4亿元。2005年粮食产量837万吨;工业在调整改造中快速发展,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74.5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9.744.735.6
11、调整为174934;城镇化水平达到30%。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8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80元,较2000年均增长10.7%和6.4%。第二章 土地利用形势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2005年末,全省土地总面积45.48万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土地1.75公顷。根据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结果,农用地2544.9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5.96%;建设用地96.7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13%;未利用地1906.09万公顷,占41.91%。- 农用地。耕地466.7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0.26%;全省人均耕地0.18公顷(2.7亩),比全国人均耕地0.09公顷(1.3
12、5亩)高出一倍,居全国第六位。园地20.4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45%;林地516.6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1.36%;牧草地1411.2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1.03%;其他农用地129.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85%。- 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55.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22%;交通水利用地9.2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20%;其他建设用地31.6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70%。- 未利用地。荒草地220.5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4.85%;河流水面、湖泊水面、苇地、滩涂等公益性水域29.1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64%;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及其它未
13、利用地1656.4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42%。第二节 上轮规划实施评价甘肃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批准实施以来,通过实施以规划审查、计划控制、项目预审为手段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妥善处理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关系,统筹安排各业各类用地,土地利用和管理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一、规划实施的成效-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政策,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加强。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快速增长、土地供给矛盾日益突出的新形势,全省坚持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有效地遏制了耕地资源的快速减少。2005年底,全省耕地保有量为466.77万公顷(700
14、2万亩),基本农田面积为385.58万公顷,保护率达到82.6%。除国家和省上重大建设项目确需占用基本农田外,其它建设占用基本农田得到严格控制,保证了全省耕地面积的基本稳定,为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及农民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严把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审批关,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规划、计划指标以内。在规划实施中,通过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坚持按规划合理选址,严格核定用地标准,能用劣地的不用好地,能用荒地的不用耕地,有效地控制了非农业建设违规、超计划和盲目用地。19972005年,全省累计新增非农建设用地共3.37万公顷,其中占用耕地为1.69万公顷,分别占规划总指标的56.17和60.36
15、。规划的宏观控制指导了合理利用土地。-基础设施等建设用地得到保障,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全省经济的较快发展。2005年与1996年相比,公路通车里程增加5000多公里,公路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城镇化水平达到30%。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74.53亿元。2005年新增1亿元的GDP需要新增建设用地11.6公顷,较1997年的37.5公顷、2000年的23.5公顷分别减少26.1和11.9公顷,各类建设用地的有效供给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力度加大,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目标得到实现。全省19972005年累计整
16、理复垦和开发补充耕地7.07万公顷,是新增建设占用耕地的4.65倍,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有余的目标。其中20002005年,全省共实施国家和省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171个,实施土地开发整理总面积3.94万公顷,总投资71711万元。-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恢复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土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19972005年,全省“三田”(梯田、砂田、沟坝地)面积增加50.72万公顷。生态退耕36.7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3.42%。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774.41万公顷,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6.88%。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949.72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1%。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
17、化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土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规划管理措施进一步落实。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土地利用规划审查等管理制度。通过严格的规划选址,平均每年核减建设用地近600公顷,其中少占耕地约300公顷。土地计划控制、规划预审工作基本步入正轨,实现了规划宏观调控土地利用的目标。二、规划编制与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规划的科学性不强、操作性差。受财力、人才、技术手段的限制,规划的前期基础研究工作薄弱。甘肃大部分市县财政困难,由于受财力限制,加之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科技人才缺乏,技术手段落后等因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上只是上级规划的分解与内容的套用,缺
18、乏特色,规划的实用性较差。-规划图件单一,可操作性差。县、乡两级实施性规划图件仅有一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图件单一,缺乏不同比例尺的规划系列图件支持。尤其是村镇建设的用地面积控制指标过小,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乡镇规划、村镇规划很难在图上得到完美的套合,规划的可操作性差。-上下级规划和相关行业规划衔接不紧。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用自上而下逐级控制用地指标,上级规划在编制时缺乏充分的基层调研摸底,下级规划在编制时缺乏对上级规划的充分消化与理解。同时,在规划期限上与城建、农业、林业、水利、环保、交通等主要行业规划期限不一致 导致了规划之间的种种矛盾与不协调。-规划指标控制过死,刚性有余,
19、弹性不足。上轮规划中的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主要采取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层层下达指标,对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用地指标控制中被忽视。这种自上而下的“钢性”指标控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大,各类建设项目受市场左右的程度增高,用地规模年份之间差异大等因素,形成明显的矛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国家政策的调整估计不足,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上轮规划对地改市和西部大开发政策没有估计到,在对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长量、耕地保有量分析、退耕还林还草建设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等几项大的指标分析上严重滞后。使规划一方面受国家规划对建设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的限制,另一方面对国家政策调整后
20、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加估计不足,造成规划难以很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三节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在西部大开发建设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推动下,规划期内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在甘肃省委省政府制定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发展战略推动下,随着“兰州新区”的大力建设和兰白都市圈的打造,以培育发展新能源为重点的河西新能源基地战略性工程、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建设战略性工程、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重点的生态安全战略性工程、以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农业为重点的新型产业战略性工程、以延伸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性工程、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公共服务战略性工
21、程的实施,以及陇东大型煤炭化工基地建设,甘肃省经济社会将全面向工业化中期迈进。对甘肃省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将产生重大影响:城乡用地结构进一步优化,城镇用地迅速增加;工业集中区迅速扩张,工业用地比重增加;城乡和区域间发展加协调,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生态建设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区域环境逐步改善;现代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基础设施用地比重加大。这一切将是甘肃省总体的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和谐稳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由于甘肃省地域广阔,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环境状况较差,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和人均指标都处于全国最低水平之列。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土地利用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区域间土地利用
22、不平衡的状况差异明显,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严峻。-汶川地震使灾区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地震及次生灾害造成全省40个县(市、区)损毁耕地1.98万公顷,其中重灾8县(区)损毁1.25万公顷,整理复垦灾毁耕地、稳定全省耕地面积任务艰巨;城乡住房大量倒塌和损毁,大量建设用地功能受损和部分建设用地灭失,一些独立工矿用地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受损严重,恢复重建用地需求量较大,灾区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区域生态功能严重受损,环境承载力和土地利用安全性降低,亟需调整土地利用布局,加大了灾区以外转移承接地区用地压力。-人口持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保
23、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到2010年和2020年,全省人口分别达到2693万和2884万,比2005年增加98.65万、286.65万。届时人均耕地将由2005年的2.7亩,分别减少到2.6亩、2.4亩。人口的不断增加,各类建设用地也随之增长,保障发展和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将进一步凸现,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基本农田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供需矛盾依然突出。2005年全省城镇化率为30%,已接近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临界点,到2010年和2020年,将分别达到35%和45%;工业化正处于由初期向中期的转型阶段;城镇化和工业化将直接带动城镇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需求增长。受地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甘肃省 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