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家庭教育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亲子沟通》家庭教育 .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亲子沟通 欢迎家长朋友们来到南楼中学家长学校,我们是一个公益性的家长课堂,目的是通过家长课堂的讲座和研讨,传播成功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方法,帮助家长朋友们提升教育孩子的能力,有效解决教育孩子的问题。孩子的成长和成才并非仅仅靠优质的学校教育就能够实现的;北大专家的调研发现,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成功幸福的基础。北大学生成功黄金定律之三:良好的家庭教育与优质的学校教育的完美结合。就是说,一个高材生的成长需要以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基础,家庭与学校合作,才能共同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来。所以,我们今天邀请家长朋友们来,一起探讨一下成功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法。我们家长课堂有一系列专题课程,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
2、如何说孩子才肯听 P2-P4沟通能力自测 想了解自己的沟通能力吗?一起来做个自我测试。 (P5)做完测试,大家对自己的沟通能力有了新的认识吧。对于小年龄的孩子而言,亲子沟通并不是简单有问有答那么简单,里面隐藏着很多学问呢?今天的课程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跟大家聊聊。1. 亲子沟通中不可不知的影响2. 亲子沟通的雷区3. 亲子沟通的态度4. 亲子沟通的秘诀一 亲子沟通重要性(P6)1.情感研究表明,亲子沟通的质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同伴交往和学业成绩。因为亲子沟通的有效与否决定亲子关系是否融洽。孩子在融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易形成乐观而平和的心境,能与他人友善而积极地相处。反之,在紧张、不和谐的家庭
3、气氛中,孩子易没有安全感、缺乏信任感,也影响其日后与他人的和睦相处。(P7)2.语言发展研究表明:人的脑神经细胞在4岁以前生长最快,在此阶段父母应多给予孩子各方面的刺激促使其脑神经发展。孩子从出生到一岁之间称为语言准备期也叫前语言期,以后进入语言发展期,学前儿童进入语言发展期以后,也需要大概三四年的时间方能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音。从听懂语音开始到说出语音到掌握基本语意,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清楚、完整地转述他人的语言,最后发展到能对语言运用自如。 亲子沟通对学前儿童语言能力发展有重要影响。交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而其父母在学前儿童言语萌发之时,与他们的交流沟通对其语言能力发展尤为重要。(P8
4、)3.思维发展一天中午,北宋著名哲学家邵康节与12岁的儿子正在院子里乘凉。这时,院墙外边突然伸出一个人头,朝院子中瞅了一圈,又缩了回去。邵康节问儿子:“你说这个人在瞅什么?”儿子说:“八成是个小偷,想偷点东西,看见有人就走了。”邵康节却说:“不对。”然后启发儿子:“如果这个人是小偷,他见到院子里有人,肯定会立刻缩回头去。但是,他明明看到院子里有人,却还是瞅了一圈,这说明什么呢?”儿子想了一会说:“哦,他恐怕是在找东西吧。”邵康节又问:“是的,但是他只瞅了一圈,那是找大东西,还是找小东西?”儿子回答:“是在找大东西。”邵康节又启发儿子:“那什么大东西会跑到我们院子里来呢?那个人又是农民打扮,他会
5、来找什么东西呢?”这回,儿子坚定地回答:“他肯定是来找牛的。”邵康节满意地点头道:“说得对,他是来找牛的。以后,你要多动脑筋才是。”可见,有意识的提问和追问能促进孩子的思维发展。二 (P9)亲子沟通的“雷区”与孩子沟通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您是否每天也上演着不当的亲子沟通呢?这些片段正在对孩子产生着负面影响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亲子沟通的“雷区”。(P10)问题一:沟通方式单一化 ( 只说不听 ) 家长过于主观,不考虑孩子的想法和需要,也没耐心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家长把沟通看成是单方向的家长讲,孩子听,一味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强加给孩子,不准孩子反驳,也不准孩子表达自己的看法,孩子的自
6、主性根本就谈不上。 家长应该学会去聆听孩子的心声,学会用聊天的方式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感觉到家长对待自己的平等态度,也就会乐于将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 (P11)问题二:沟通渠道片面化 ( 只重语言沟通,缺乏身体等其他方式的沟通 ) 一说沟通,大部分家长认为就是和孩子用语言交流、谈话,把语言当作是和孩子沟通的唯一方式或主要方式。因此,在和孩子沟通时,家长只会一昧说教,讲道理,给孩子的感觉就是家长总是不停地唠叨。 其实,沟通时家长不宜仅仅立足于语言的沟通,应该采取多种方式。美国人类学家在研究人与人的沟通时发现,孩子在表达感情时,更偏重使用身体语言,抱一抱、亲一亲、一个赞赏的眼神都是孩子需要的。所
7、以家长要学会善于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让孩子感受到“妈妈 ( 爸爸 ) 是爱你的”。 (P12)问题三:沟通内容太泛化,缺乏针对性 不少家长有一种习惯就是容易语重心长,但是说出的话却又特别空洞。因为这些话缺乏明显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孩子很难领会,有时反倒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对孩子的教育是无效的,也是无益的。例,孩子不太讲卫生,吃过的、用过的东西到处乱放乱扔,母亲批评“你这孩子,习惯不行,让人烦”。说“习惯”,太宽泛了,习惯包括孩子的方方面面,孩子还是意识不到自己到底存在什么缺点,也就不知道该从何下手改变自己。最好直接说具体的行为,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对,更要说清应该怎么做。(P13)
8、问题四:沟通过程专断化 许多家长和孩子交谈时,常常只顾自己“畅所欲言”,喜欢使用强硬的措辞,“你要”“你应该你不能”等常常挂在嘴边,没有孩子商量回旋的余地。时间一长,孩子渴望交流的愿望便会被压抑住,渐渐不想再与家长沟通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有自己独特的认知世界的角度和方法。家长应尊重孩子,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让孩子有说“不”的权利和自由。在一些事情上要和孩子沟通,就算孩子不懂,做家长的有责任让孩子去了解,征询孩子的意见,无论孩子的意见如何,让他发表出来都有好处,孩子会感觉到自尊心得到满足,也激起了与家长交流的欲望。北大学生的家长中,有85.3的人认为“和孩子做朋友比
9、强调父母的尊严更有(教育)效果”。(P14 )问题五:沟通时机不合理 许多家长不懂得把握和孩子沟通的时机,当孩子专注地做一件事时,家长就插进去想打开话匣子,或者孩子刚受了批评,心情还未平静,家长就想“趁热打铁”去与孩子沟通等,还有在饭桌上对孩子施加教训,这样的结果,只会导致孩子的抗拒和不满。家长纠正孩子的关键性缺点时,一定要注意考虑成熟,选择最佳时机。可以利用在送孩子去幼儿园的途中与他聊天,或一起做手工时,孩子想与成人玩耍时,这都是与孩子沟通的最佳时机。(P15)问题六:沟通语言负面化在我们内心烦燥、生气时,与对方的交谈通常充满怨气和指责。光是前缀以“你”为开始的,就难免掉入下列贬损孩子的陷井
10、里。1.批评、指责 “你做事从来不用大脑。”“你真是一只懒猪。” “你是我见过最自私的小孩。” “你是笨蛋吗否则怎么会听不懂我的话。”2.嘲笑、羞辱“你是个被宠坏的孩子。”“你以为你是谁啊”“你好丢脸喔!考这么差的成绩。”3.分析、诊断“你只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罢了。”“你是故意惹我生气的。”“你是跟屁虫,我走到哪就跟到哪。”当我们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不断地用贬损孩子的信息,通常不会有什么成效出现。因为,贬损信息对孩子的自我价值将造成不良的影响。一个孩子成天被骂笨啊!呆啊!坏啊!日子久了,我想那个孩子要不笨都很难。(P16)三 原因分析其实,所谓的亲子沟通,如果自己还没有“通”,就无法拥有更多看待
11、事物的角度,纵然有很多沟通的技巧也未必能有好的、持久的效果。父母是需要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或者换句话说,是孩子给了父母一个再成长的机会,所以,多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吧。归纳而言,亲子沟通问题主要存在3个主要的矛盾: 其一是父母的权威意识和孩子的独立意识之间的矛盾在中国,父母是“家长”,即一家之主。父母被赋予了家庭事务的决策权。不少父母容易潜意识地把这种“决策权”也应用到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之中,不容孩子把话说完,否认孩子的想法,甚至嘲讽和威胁孩子,以此表现自己的权威。而对于孩子而言,其独立的意识在2岁开始萌芽,逐渐有了“我”的概念,这种“自我”的概念表现了对于自己是个独立个体的认识,孩子逐渐能提出自己
12、的要求,有了自己的看法,甚至想要自己作主。这个阶段因此也被称为是孩子的“第一反叛期”。所谓“反叛”,只不过是孩子不再简单地完全接受父母的指令。但是,一些父母由于对孩子的这种发展变化缺乏了解,会误认为这时孩子是在挑战父母的权威,因此,容易采用斥责甚至打骂去压制孩子,让孩子服从。其二是亲子沟通中的“目标导向”与“情感导向”的矛盾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通常侧重于试图为孩子解决问题,而孩子在与父母沟通时,往往侧重于希望与父母沟通感情。例如,小莉早上起床时,看到自己养了很久的一只宠物乌龟死了,她伤心地哭了起来,爸爸说:“孩子,有什么好哭的呢?别哭了,我明天给你另外买一只。”小莉听后哭得更大声了,她对爸爸说
13、:“我不要另外一只。”爸爸说:“你再这样哭就没有道理了。”我们可以看到,在父亲与女儿的沟通过程中,女儿侧重于向父亲表达“我养的宠物死了,我很伤心”的情感,而父亲则侧重于“我给你另外买过一只宠物”; 其三是经验的差异而造成的父母容易从自己的经验去判断孩子的行为或告诫孩子,而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经验感受或与父母有不同的经验感受,从而无法理解和接受父母的告诫,进而产生冲突。例如,孩子放学回家时带回来一盒新的橡皮擦,爸爸根据自己的判断,认为孩子自己不可能有钱买橡皮擦,于是就问孩子:“你是不是拿了爸爸的钱去买橡皮擦?”孩子回答说:“不是!是同学给的。”爸爸想:“同学怎么会无缘无故给你橡皮擦?”于是就对孩子
14、说:“不可能。你一定是偷了爸爸的钱去买的,还不承认?” 说了半天原因,如果我们真的想改善亲子沟通,还得从端正态度做起。四 应有态度(P17)在沟通中我们心里所想的100%,说出来往往只有80%,但对方听到的最多只能是60%,听懂的却只有40%,执行时只有20%了,这就是“沟通漏斗”现象适合团队管理同样适合亲子沟通。所以不要责怪孩子没有按我们的话去做想想如何修正自己的沟通态度找到适合孩子的沟通方式方法提高沟通成效。(P18)聆听: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在聆听,能有效地激发孩子“说”的愿望。为此,在亲子沟通过程中,父母要尽量与孩子进行目光交流,同时,通过一些简单的回应如“嗯”或简单重复孩子说过的内容,让
15、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注。接纳:充分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例如,在上述例子中,小莉的爸爸在听女儿说她的宠物龟死了之后,对女儿说:“哦,是吗?我也感到好突然啊!”小莉补充说:“它是我的好朋友!”爸爸回应说:“是啊,失去一个好朋友是会很难受的!”小莉接着自豪地说:“我以前每天都喂它,还和它玩游戏呢!”爸爸说:“你真的是很细心照顾它!”在这个沟通的过程中,爸爸一直都在接纳和顺应孩子的情绪感受,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认同和理解,因而愿意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看法。让孩子愿意说,是成功的亲子沟通最基本的标志; 信任:没有了彼此的信任,沟通也就失去了其根本的意义。亲子沟通中,如果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就意味着父母失去了教育
16、的权威,因而也就丧失掉了家庭教育的基础。而父母要得到孩子的信任,就必须率先垂范,言而有信,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尊重陈莘,保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建筑方向,后被英国牛津大学录取为硕士生。家长感悟:我们不能说,我们是成功的家长。因为我们看不到孩子的一生。 但我们可以说,我们在跟孩子一起进步。 我们不是天生就会当父母,我们在“家长”这个“岗位”(如果它是个岗位的话)上,完全是“边学边干”。 从孩子的功课,到孩子的衣食住行、生活经验、为人处世,我们都有太多的不懂。 正因为知道自己的分量,我们战战兢兢地履行家长的职责,我们在孩子面前不以“权威老子”自居,而是平等地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反而能赢得孩子
17、的信任。(P19)温馨提示:我们总是宣称自己要做新时代的家长,要和孩子交朋友,其实具体做法就体现在亲子沟通的细微末节处:当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当他闯祸犯错时、当他叛逆顶嘴时、当我们忍无可忍快要发脾气时、当耐心耗尽疲惫失望时请放下自己的暴躁和疲惫,再多忍耐一分钟,想想孩子的做法是不是符合自身的心智年龄和心理诉求,而惹我们生气的这件事情是不是真的那么严重呢?孩子的世界比成人小,心理诉求得不到满足时很容易愤怒或伤心,转而以哭闹来表达不满。睿智的家长不会被孩子的情绪牵着走,应该从孩子的倾述中发现他的真实想法,用平心静气来化解双方的紧张僵持,从而创建良好的沟通模式。 (P20)五 沟通方法 一起来看
18、个具体案例,从中找找是否有您的影子。(P21)现场回放孩子放学回家:“妈妈,我们数学老师不公平,我和小军的作业都没写完,为什么老师只批评我不批评他!”(P22)发现自己的影子1、不要抱怨老师,好好反省自己,下次规规矩矩把作业做完!(命令)2、下次再不完成作业,就是老师不批评你,我也要惩罚你!(威胁)3、你没完成作业,老师批评你是应该的。你要为你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教训)(P23)4、老师不可能把所有没完成作业的同学都批评一遍,批评你也就是批评他,批评谁都是应该的。(说服)5、你总是埋怨别人,就是不会好好反省自己。(贴标签)6、你是最棒的,下次一定会完成作业的。(瞎表扬)7、你作业没完成,你自己
19、觉得羞耻不羞耻?还好意思说老师不公平?(辱骂)(P24)8、老师批评你是为你好,你要学会理解老师。(安慰)9、老师批评你,说明老师很在乎你,什么时候老师不批评你不管你了,那你才倒霉呢!(分析)10、别生气了,刚快去写作业,想想今天的作业怎么完成吧。(转移)(P25)1.积极倾听积极倾听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情绪没有对错,只是每个人对人事物的感受,是一种能量。 当孩子的这种能量被理解接纳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一种力量感和安全感。(P26)步骤:1. 反馈孩子的语言:把孩子的话整理后重复给他听,让孩子知道父母听到他说的了,被重视和尊重;让孩子也听到他自己想说的是什么。2.说出孩子的感受:把孩子说话时的
20、心理状态讲出来,孩子感到你是理解他的。感到被理解;帮助孩子识别出情绪并予以接纳。(P27)案例:孩子:“我太笨了,总是记不住这些单词,我永远也记不住这些单词。”父母:有些单词总是记不住,你觉得很沮丧是吗?孩子:是的用上述步骤说说前面的案例(P28)2.具体说明代替批评 很多时候只是批评,家长虽然一时嘴上痛快,但孩子仍不知道该怎么做。因此,对于小孩而言,不妨对批评的焦点进行说明。随着语气的变化,您的情绪和口气不再那么严厉,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也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了,案例见PPT。北大学生案例吴惟为 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后赴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浴室外的哭声那天晚上我们把两岁的儿子从我
21、爸妈家接回了自己家里,儿子又因为什么事情撒泼哭闹起来。 我想是该修正他的行为了,不然真的会变成“小皇帝”。 我制止了妻子对他的呵哄,说:“由着他,看他能哭多久。” 儿子听见我这么说,哭声更大了,似乎要把我的无情,从五楼完整地抖落到地面。 妻子有点不忍:“会不会哭坏了?别人会以为我们在虐待小孩呢。” 我咬咬牙说:“你想他以后都这么无法无天啊?孩子只会被宠坏不会哭坏。放心,哭累了他自然就不哭了。” 接着,我把站在厅中间张着嘴嚎哭的儿子拽到了靠边的地方,对他说:“别碍着通行,站这儿慢慢哭。” 十分钟后,儿子的哭声低下来了。他妈妈递上了毛巾和凳子:“擦擦吧,看你又是眼泪又是鼻涕的。坐下来再哭,站着哭多
22、累呀。”儿子果然坐下了,还用毛巾擦了下脸。想不到这一擦,就连哭声都擦没了,只剩下了抽泣声。 再等了会儿,我才蹲在儿子面前抚着他的腮帮说:“这儿是不是好累?”儿子喘着气点点头。 “那你干嘛要哭?真笨!” “我不想洗澡。” “干嘛不洗澡?多脏!” “我想先玩一会儿再洗。” “那你干嘛不对妈妈说?” “我怕妈妈不同意。” 妻子忍不住了,过来抱起了他说:“傻儿子,你不说我怎么知道?还以为你又无理取闹呢。” 我抓紧时机继续对儿子说:“你心里想什么,爸爸妈妈和其他人是不知道的,你要说出来。只要不是做坏事,我们都会让你做的。哭闹就是一件坏事情,看把你弄得多脏多累。是不是?” 儿子用一双泪眼向我点了点头。 我
23、抚了一下儿子还未长头发的秃头说:“以后要把想的事情对大人说,不要再哭闹了。再哭闹也还是没人理睬你的,记住了?” 儿子没有回答我,只是搂住他妈妈的脖子说:“我以后不哭闹了。” 果然,儿子以后再没那撼天震地的哭声了,四位老人更疼爱这位能口齿清楚地表达意愿的小孙子。 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什么是“对”?什么又是“错”? 我们开始向儿子由浅至深、由简到繁地不断灌输,日渐使儿子有了很强的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又由于“对”和“错”是最容易求得共识的,所以我们和儿子从来没有过激的争吵,更不会由于矛盾引致彼此的沟通障碍。所以在外人眼里,我们有个“听话”的乖儿子。作为父母,我们也对儿子实现了诺言:只要不是做坏事
24、,我们都会让你做的。(P29)3.如何对付孩子的“为什么”童童3岁后有个最大的变化,就是开始了频繁追问“为什么”:“为什么天是蓝的”、“为什么狗有四条腿”、“为什么没有星期八?”面对他的“十万个为什么”,爸爸妈妈开始还能耐心的应答,但随着问题的增多,难度的加深,直让童爸童妈感叹自己怎么不是科学家。抵挡不过那就躲吧,于是, “童童,你看那个伯伯在做什么?”这些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出现了。当然,童爸童妈还在为这个事情烦恼着呢!您是否已经跟案例中的父母对号入座了呢?这也是个普遍的问题,那我们就此多说几句。先做个小测试,给自己来个检查您能很好地为孩子解答问题吗?如果孩子问您:“汽车为什么能跑?”您会怎么回
25、答?因为汽车有轮子,有轮子当然就可以跑了。汽车要吃东西,吃完东西汽车有力气,车轮子转得动,汽车就可以跑了。汽车肚子里有一个发动机,发动机最喜欢吃汽油,吃完汽油以后它就开始工作了,它会告诉车轮子转动,车轮子一转动汽车就跑起来了。(P30)分析:选项A目前,您还不太善于回答孩子的问题。上述类型地解答略显肤浅,没能解释清为什么,也未阐明科学原理,结果是孩子可能会接着问。孩子眼中的“是什么”代表了他对新事物的好奇;“为什么”代表了他对事物缘由的探索;“怎么做”则代表了他对事情解决的思考。因此,当您面对孩子各种提问时,尽可能认真、详细作答。选项B用最简略的语句表明了汽车工作的过程。以儿童能理解的语言和事
26、理去解释问题,符合孩子的认识水平,也易理解。建议在解答科学类问题时,必要时需用上科学用语,比如“汽车要吃东西”不妨直接说“吃汽油”。这既让答案更合理,又可丰富孩子的知识积累。选项C您能用儿童的语言把复杂的科学道理讲解给孩子,尽管他可能不知道什么是发动机,但通过您的解释,基本能理解汽车工作的原理和程序,这样的解释比较符合科学精神严谨、真实。这样的回答比较理想,当然这个能力还需要爸爸妈妈自身不断“修炼”。其实,在孩子眼中,这个世界是那么陌生、神秘、新鲜,于是充满了探索、求知的欲望,这宝贵的好奇心正是促使他探索世界的原动力。如果此时父母敷衍了事,或欺瞒哄骗,甚至直接责备,都会让孩子放弃提问,进而导致
27、好奇心、探索性逐渐泯灭。因此当您面对或幼稚、或无聊、或深奥的问题时,还是认真倾听,并参与进来“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是吗?妈妈还没想到呢!”,孩子会因您的关注更有积极性。(P31)如何回答孩子的“为什么”?我们不妨借鉴统计学的方法,先总结问题种类,再对症处理。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经过启发,孩子自己能获得答案;家长知道答案但孩子不了解;孩子和家长都不知道答案,但可以查阅资料解决;人类还未解决的问题。遇到第类问题,显然不应直接告知答案,可以把问题再“抛”过去,启发孩子自己思考或查阅资料,自己寻找答案(最好在家中准备相关书籍,如百科全书、科学工具等,可随时与孩子来趟知识探索之旅);遇到第类问题,父母
28、不妨通过举例、操作等方式给宝宝讲解,这样更便于他理解;遇到第类问题,家长也不必扮演“全知全能”的角色,完全可以诚实告知“我也不知道啊”,还可以一起去查询答案;遇到第类问题,不妨直接说明同时鼓励他:“你的问题真棒,我们大人们目前还不能解决呢!等你长大学本领了再找答案吧!”作为父母,不但不能扼杀孩子的好奇心,还应该积极地营造环境,培养和激发他的好奇心。比如,可以经常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引发他的探索欲望。(P32)4、给出选择儿童常常需要通过叛逆父母的命令,来宣示自己的自由和独立。所以如果父母直接生硬地下命令,孩子自然会给予抵触。不妨来个“折中之计”,提出要求时留出选择的余地,也等于给了一个的自由权
29、,比如命令“时间到了,快去洗澡!”,可以给孩子一个选择:“到洗澡的时间了,你是想盆浴还是淋浴?”孩子比如容易从中选择。当然,这样的引导技巧,不但可以用在亲子沟通上,在成人交往里也很有效噢!(P33)5.用提示代替评论 有的家长抱怨,他们不能忍受自己站在那里,看着孩子挣扎而无动于衷。这时候,我们建议你可以给孩子一些提示,而不是去替他做。“有时候,把拉锁头撑直,拉锁会容易拉一些。”“有时候,做东西以前把粘土揉成软球会好些。”“有时候,在上锁以前,把锁头来回转动几下会好些。”我们喜欢用“有时候会好些”这样的表达,因为即使不管用,孩子也不会觉得很失败。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为孩子做我
30、们能做的事情?相信每个父母都能感觉到孩子很累、需要特别关注或者想撒娇的时候,希望我们帮他们做事情。同样,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我们完全有能力自己做,但如果有人帮你梳一梳头发,拉一拉袜子会带给你一些安慰。作为父母,我们培养孩子的基本原则是让孩子有责任感,但偶尔我们也非常愿意“替他们做事”。(P34)6.描述性赞赏经常得到赞赏的孩子,愿意为自己设立较高的目标,但赞赏是把双刃剑,简单地和孩子说:“宝贝,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真聪明!”对孩子并不能起到太多鼓励的作用,反而容易让他们对表扬和赞赏产生依赖。看来,科学的赞赏还需要点技术性。(P35)第一、描述你所看见的事情当你看到孩子把房间整理得很干净,如果
31、评价说:“你把诚心诚意是打扫干净了,你真是个好孩子。”孩子可能会想:“我并不是那么好,我把一些玩具藏到床底下了。”应该描述你的所见:“我看你做了不少工作,积木都放回架上了,光盘都放进套里了,每个玻璃球都捡起来了,走进这屋子让人感到很舒服。”这样,孩子还会继续好的行为。第二、描述你的感受 孩子学习进步了,如果夸奖说:“你终于成为一名优秀学生了。”孩子可能会想:“我只不过比以前考试成绩好了些,万一考不好,就又不是优秀生了。”要描述你的感受:“你近来在功课上下了许多功夫,我看到你写的字比以前工整多了” 第三、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 当孩子替你接了一个电话,将电话内容很清楚的告诉你,不要赞美
32、说:“孩子,你好棒啊!”可以描述说:“叔叔打电话来交待的事情很复杂,但你都清楚地记下来了:会议为什么推迟了,我要给谁打电话,我要告诉他们什么事情。”进而把孩子这一行为总结为一个词说:“这叫办事细致,值得信赖。”孩子会想:“是啊,我是个可以信赖的孩子。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这个词告诉给孩子一个新的自我形象。这要求我们真正地去观察、倾听、注意,然后大声地把你所盾到的、感受到的说出来,孩子就会从我们的细小描述中发现自己的长处所在。(P36)7.非语言沟通 语言学家艾伯特梅瑞宾的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高达93%是通过非语言沟通进行的,只有7是通过语言沟通进行的。而在非语言沟通中,有55%是通过面部表情、
33、形体姿态和手势等肢体语言进行的,只有38是通过音调的高低进行的。 可见,沟通中的非语言不能忽视。亲子间的非语言沟通是指运用恰当的目光、声调、动作等来与子女进行沟通。如对孩子表示喜欢、赞许时,可抚摩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肩,点头微笑,挑起大拇指等;对孩子不满时沉默地向他直视一眼,或面部严肃等都属于与孩子的非语言沟通。 也有的妈妈运用非语言沟通,但貌似“南辕北辙”了,比如拍桌子、摔东西等,因而阻碍了亲子间的沟通,破坏了亲子关系。(P37)现场回放:婷婷特别愿意与妈妈谈话。因为妈妈每次与婷婷说话时,都让她靠近自己坐下,握着她的手,以关切的眼神,前倾的姿势,共振的表情,鼓励她完整地说出事情的经过,而绝不随意打断她的话头。在婷婷伤心落泪时,妈妈便递过手绢、纸巾,然后把婷婷轻轻搂在怀里,抚摸她的头发,或拍拍她的后背。这时,婷婷便感到无限温暖,所有的烦恼都消融了。要成为一个有效的倾听者,父母在适时地给予孩子语言反应的同时,也要善于用非语言信息,如肢体及表情,表示对孩子的关注:认真注视着孩子的眼睛,仔细听孩子说话,同时关注孩子的表情,向孩子传递“我正在听”的信息。必要时,抚摸、拥抱等身体接触,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自己深切的爱,从而使孩子更主动,更自信,更流利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倾听时,父母千万不可以到处走动、边做事边听或背对着孩子,这些行为会令孩子认为父母不关心自己,对自己所说的一切没有兴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