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星空:艺术美学十二讲(课程作业及期末考试).docx
《艺术的星空:艺术美学十二讲(课程作业及期末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的星空:艺术美学十二讲(课程作业及期末考试).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艺术的星空:艺术美学十二讲(课程作业及期末考试)艺术的星空:艺术美学十二讲(课程作业1)一、单选题 (共 80.00 分)1.春江花月夜原为 歌曲名,张若虚采用此题写作诗歌,影响最大。DA.相和歌声B.河北梆子C.楚辞D.乐府无声2.法国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星空表现的是的精神 。A.奔腾B.悲伤C.崇高D.和谐3.康德曾有一句经典的名言:“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准则”。其“头上的星空
2、”典故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 的故事。A.亚里士多德B.叔本华C.泰勒斯D.惠斯勒4.最早提出艺术是自然的摹仿说。A.德谟克利特B.赫拉克利特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5.“_”,艺术起源理论之一,主张艺术起源于人的内在情感的表现。A.表现说B.情感说C.劳动说D.游戏说6.“_”指人把自己的情感移入自然界或无生命对象中,使之具有人的情感和生命的现象。A.内摹仿说B.劳动说C.移情说D.表情说7.毕达哥拉斯主张美包含在简单、明确的各部分的安排之中,认为_。A.条理和比例是美的B.保持度量和比例总
3、是美的C.美在于度量、形态与比例D.美包含在光辉与比例之中8.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与这段话最为切近的美学论断是 。A.美在形式B.美在摹仿C.美在生活D.美在距离9.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提倡 。A.为道德而艺术B.为人生而艺术C.为社会而艺术D.为艺术而艺术10.启蒙运动时期的
4、0; 说:“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真理与美德是艺术的两个朋友”,所以艺术家和批评家首先要做有德行的人。A.贺拉斯B.狄德罗C.歌德D.狄更斯11. 下图是著名画家_的作品。A.乔尔乔内B.波提切利C.提香D.戈雅12.名曲“梅花三弄”的本事来源于 。A.王羲之与支道林B.王献之与桓伊C.王徽之与桓伊D.王徽之与戴安道13.“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 提出的著名论断。A.杨振宁B.李振道C.钱学森D.吴冠中E.路甬祥14._的
5、疯癫与文明说:疯狂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狂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狂的历史。A.福柯B.弗洛伊德C.福克纳D.德里达15.“诗无达诂”,出自_的春秋繁露一书。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董其昌16.上世纪九十年代大话西游的流行,彰显了国人对 张扬的肯定。A.客体型B.他者型C.自律性D.主体性17.“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出自 ?A.山海经B.诗经C.周易D.礼记18.“艺术开启了存在者的存在,艺术作品是真理
6、的显耀”这句话是谁提出的?A.福柯B.海德格尔C.尼采D.歌德19.“审美无功利说”是由美学家( )提出的A.普列汉诺夫B.康德C.谷鲁司D.阿多诺20.1920年( )在巴黎创作的小提琴曲行路难是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小提琴曲。A.钱学森B.李四光C.马思聪D.吕思清21.下图中苗族服装图案寓有( )和“双凤朝阳”之意。A.吉祥如意B.平平安安C.前程似锦D.和和睦睦22.著名美学家宗白华提出,中国美学史上有两种美,即( )之美。A.淳朴自然,简洁大方B.自然,雕琢C.意蕴
7、,意境D.芙蓉出水,错彩镂金23.黑格尔说:“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这里的“解放”是指人的( )。A.社会关系的解放B.生活方式的变革C.思想观念的自由D.创造性的发挥24.( )指出:“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艺术。”A.布洛克B.康定斯基C.丰子恺D.托尔斯泰25.( )的诗集传,以理学为思想基础,集中了宋人训诂、考据、文学的研究成果。A.王安石B.李清照C.朱熹D.刘禹锡二、填空题 (共 20.00 分)1.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即分别以_斯式体系_、_布式体
8、系_、_梅兰芳体系_为代表的三种表演体系。2. 此幅画作是_孟特芳丹的回忆_。3.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来,流行用“ _ ”比喻艺术对生活现实的再现、反映。第1空: 镜子4.“高山流水”这一成语讲的是 与钟子期的故事。第1空: 钟子期5.名曲“梅花三弄”,讲的是 和桓伊之间发生的故事。晋人之旷达不拘礼节、磊落不着形迹,由此事可见一斑。第1空:
9、0;王徽之艺术的星空:艺术美学十二讲(课程作业2)“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或“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定义: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Effect)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
10、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启示:“皮格马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提出: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
11、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管理学应用:运用到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你是会有办法的”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一个人如果本身能力不是很行,但是经过激励后,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也就变成了行。“陌生化”“陌生化”原本是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它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是西方
12、“陌生化”诗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西方“陌生化”诗学的成熟标志。“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也是形式主义者最关心的问题。这个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陌生化的基本构成原则是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的对立和冲突,正是这种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心理学纲要指出,人们对外界的刺激有“趋新”、“好奇”的特点,而那些“完全确实的情境(无新奇、无惊奇、无挑战)是极少引起兴趣或维持兴趣的”。所以新奇的东西才能唤起人们的兴趣,才能在新的视角、新的层面上发掘出自我本质力量的新的层次并进而保持它
13、,而“陌生化”正是化熟悉为新奇的利器。广告叙述视角的陌生化,就是把广告中人物的“我”的全知全能视角转化为“它”的视角进行观察。如宝丽来“立可拍”的戛纳获奖广告片,就是利用“狗”的视角来进行叙述,通过狗的眼睛来看事物。在广告中,一只小狗因为家里被翻得乱七八糟而遭到主人的严厉呵斥。但这一切其实是家里的猫所为。满腹委屈的小狗决心抓住猫的罪证洗脱冤屈。终于等到一次主人离家的时候,猫又开始乱翻东西了,只见狗的眼睛四下张望,眼光从架子上的刀转到了桌上的一架“立可拍”照相机身上,利用“立可拍”拍下了猫乱翻东西的罪证。当主人回家时,狗儿神气地叼着那张充当“罪证”、可以洗清自己冤屈的照片在门口迎接着主人。整个广
14、告都是从狗儿的拟人化的视角进行描述,生动幽默而让人忍俊不禁。它摆脱了以往照相机采用人物拍摄进行叙述的惯例,转而把主人公的表演任务交给了往往是广告配角的动物,叙述视点的交叉移位,使广告表现的内视点孕育出了不同个性色彩的视线。这种陌生化的创造,使得习惯于把任何对象都贴上“我的”标签的人们不得不重新对此作出思考和评判。让消费者以旁观者的身份、从不寻常的视角去看待广告商品,大大拓展了广告艺术表现力和主题说服力,也有利于把消费者从视觉疲劳中解脱出来。(视觉广告的“陌生化”手法)“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他指出,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
15、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于19世纪末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理论。当时西方现代主义已经出现,其各美学流派虽然观点驳杂,但视形式比内容更重要则是其普遍的理论倾向,他们都追求艺术形式的不断创新。他认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及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在贝尔看来,审美的情感不同于生活中的情感,只是一种纯形式的情感,人们在审美时,不需要生活的观念和激情,只需要对形
16、式、色彩感和三度空间的知识,审美是超然于生活之上的。基于这种认识,贝尔否定叙述性的艺术品,认为这类作品只具有心理、历史方面的价值,不能从审美上感动人。他尤其称赞原始艺术,认为原始艺术通常不带有叙述性质,看不到精确的再现,只能看到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之有意味,是因为形式后面隐藏着物自体和终极实在本身。艺术家的创作目的,就是把握这个“终极实在”,人们不能靠理智和情感来把握这个“实在”,只能在纯形式的直觉中,才能把握它。贝尔的假说对西方现代派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意味的形式”成了美学中最流行的口头禅。简述“达达主义”的艺术主张达达主义艺术运动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艺术流派的一种。达达主义
17、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达达主义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他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抗议活动表达了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达达主义的主要特征包括: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状态、拒绝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幻灭感、愤世嫉俗、追求无意、偶然和随兴而做的境界等等。这场运动的诞生是对野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种抗议。达达主义者们坚信是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催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这种价值观是一种僵化、呆板的压抑性力量,不仅仅体现在艺术上,还遍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达达主义运动影响了后来的一些文艺流派,包括超现实主义和激浪派。达达主义者认为“达达
18、”并不是一种艺术,而是一种“反艺术”。无论现行的艺术标准是什么,达达主义都与之针锋相对。由于艺术和美学相关,于是达达干脆就连美学也忽略了。传统艺术品通常要传递一些必要的、暗示性的、潜在的信息,而达达者的创作则追求“无意义”的境界。对于达达主义作品的解读完全取决于欣赏者自己的品味。此外,艺术诉求于给人以某种感观,而达达艺术品则要给人以某种“侵犯”。讽刺的是,尽管达达主义如此的反艺术,达达主义本身就是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的流派。“达达”作为对艺术和世界的一种注解,它本身也就变成了一种艺术。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论述你对“美是生活”的认识车尔尼雪夫斯基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在现”
19、,凡是显示出生活的,就是美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机械唯物论的缺陷,使他在美学和艺术思想中充满了矛盾,尤其是他过分抬高现实美,贬低艺术美。比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在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但是格尔尼卡的抽象艺术已经完全脱离了现实生活,但它仍然是美的。简述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美学价值最后的晚餐最后的晚餐是基督教传说中最重要的故事
20、,几乎被所有宗教画家描绘过。但在达·芬奇为米兰格雷契修道院饭厅画最后的晚餐之前,所有的画家对画面艺术形象处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犹大与众门徒分隔开,画在餐桌的对面,处在孤立被审判的位置上。这是因为画家们对人的内心复杂情感无法表现,从形象上难以区别善恶。由于达·芬奇对人的形象和心理作过深入的观察和研究,能从人物的动作、姿态、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表现出来。画家选择的瞬间情节是耶稣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犹大出卖,差弟子彼得通知在愈越节(犹太民族的主要节日)的晚上与众弟子聚餐,目的并非吃饭,而是当众揭露叛徒。当耶稣入座后即席说了一句:“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说完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艺术 星空 美学 十二 课程 作业 期末考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