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第二章第五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第二章第五节.ppt(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普通心理学课件第二章第五节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42页第一节思维的概述一、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知。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以已有知识和客观事物的知觉映像为中介,形成客观事物概括表征的认知过程。(一)界定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42页(二)思维的特征1.概括性思维是对客观事物概括的表征,具有概括性。所谓概括的表征是指,思维活动所表征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称共同特征),而不是客观事物具体的形象;是客观事物变化的规律,而不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变化。现在学习的是第3页,共42页例如,通过感觉和知觉
2、,我们只能感知形形色色的具体的笔(铅笔、钢笔、毛笔、蜡笔等等);通过思维,我们就能把所有的笔的本质属性(写字的工具)概括出来。通过感觉、知觉,我们只能感知到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又从西方落下。通过思维,我们则能揭示这种现象的规律性是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因此,概括的反映,是指思维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能够反映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和规律。现在学习的是第4页,共42页2.间接性事物本质是隐含在事物内部的,事物变化的规律是包含在各种复杂的变化中的,它们不能被直接观察到,必须以已有知识和和客观事物的知觉印象为中介,才能认识到。因此,思维具有间接性。现在学习的是第5页,共42页间接反映的结果,可能正确,也
3、可能错误。如果正确,是由于实践经验和知识经验的丰富,推断的结果符合事物间的规律性联系。如果错误,则由于知识经验的狭隘或推理违反逻辑规则,推断的结果不符合事物间的规律性的联系。比如最早的“地心说”和“天圆地方”说。但不论正确的推断或是错误的推断,思维都是一种间接的反映过程。现在学习的是第6页,共42页3.问题性问题是引起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怀疑、焦虑和探究的心理活动倾向。这种倾向就推动了人们的思维活动的进行。同时,思维还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都是以思维活动为中心。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42
4、页总之,感觉和知觉只能使我们觉知当前的具体事物,因而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思维则不然。由于思维的概括性和间接性,人以感性材料和非感性材料为媒介,可以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种种事物,也可以预见事物的发展变化进程。现在学习的是第8页,共42页例如,人不能直接感知电磁场的存在,但根据铁屑在电磁铁的周围,以磁力线形式的分布,便间接地认识了电磁场的存在。人不能直接感知天体运行的规律,但根据对各种天体的观察,能间接地认识天体运行的规律,准确地推算出日蚀、月蚀发生的时间,制定出未来许多年的历书。借助于思维,人的认识能够从个别中看到一般,从现象中透视本质,从偶然中洞察必然,从现存的事物中推测其过去,预见其将
5、来。现在学习的是第9页,共42页二、思维的分类1.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2.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3.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现在学习的是第10页,共42页依据凭借物的不同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动作思维是以具体动作为工具解决直观而具体问题的思维。例如,幼儿学习简单计数和加减法时,常常借助数手指来完成。又如儿童经过多次尝试,通过拉桌布取得放在桌布中央的玩具,下次看到在床单上的皮球,就会通过拉床单去拿皮球。也就是说,这种概括性的动作就成为儿童解决同类问题的手段。动作思维是技术能力的重要成份。修理工人就是通过动作思维来检修机器。现在学习的是第11页,共42页依据凭借物的不同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
6、思维形象思维是以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练习:用四根我们平常使用的普通筷子(不许折断),能否搭出一个“田”字?形象思维是进行艺术创作和科学发明所必备的条件。发明家的新产品外观设计、画家对图案和色彩的构想都是形象思维。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共42页形象思维 从发展水平可区分出三种:从发展水平可区分出三种:第一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学龄前儿童(是学龄前儿童(3-6、7岁)的思维岁)的思维,它只能反映同类事物之中一般的东西,不是事物所有的本质特点;如幼儿思维只是根据具体接触到表面现象来进行。因此,幼儿的思维往往只是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而不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例如,幼儿不理解词的转义。幼儿听
7、妈妈说:“看那个女孩长得多甜!”他问:“妈妈,你舔过她吗?”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42页 第二种水平第二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一般成人的接触大量事物的基础上,对表象进行加工的思维;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42页 第三种水平第三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科学和艺术思维,它是在大量表象的基础上,进行高度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创造性结果的过程。它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和复杂的形式。如鲁迅笔下的阿Q、孔乙己形象。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42页依据凭借物的不同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抽象思维是以概念、理论知识为工具来进行的思维。例如,学生学习各种概念、原理、公式、法则都要通过抽象思维来进行。当我们思考:
8、“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政权”、“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包含哪些内容”等理论问题时,是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抽象思维。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共42页三种思维之间的关系在正常成人身上,上述三种思维往往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单独运用一种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极少。从思维的发展来看,经历着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的过程。由于素质、职业和训练状况不同,在某由于素质、职业和训练状况不同,在某些人身上哪种思维占优势,并不表明思维发些人身上哪种思维占优势,并不表明思维发展水平的差异展水平的差异。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42页依据思维活动的方向和思维成果的特点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辐合思维是人们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向
9、一个方向思考,得出唯一结论的思维。辐合思维是一种有条理的思维活动。例如,由AB,BC,CD,得出唯一结论:AD。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42页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方向思考,得出大量不同的结论的思维。例如,教师发现一名学生缺课,就会想出这个学生缺课的各种可能性。尽可能多的写出笔记本电脑的用途尽可能多的写出笔记本电脑的用途(3分钟)分钟)发散思维得出的各种结论是否适当,需要通过辐合思维进行检验。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42页根据思维活动及其结果的新颖性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对已有知识经验没有进行明显的改组,也没有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叫做常规思维。例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定理、公式解决教师讲过的例
10、题相同类型的题目,就是常规思维。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明显的改组,同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叫做创造思维。例如,小说家创造小说、工程师研制出一种新仪器,都是创造思维。创造思维是高级的思维过程,它是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42页第二节问题解决现在学习的是第21页,共42页一、问题与问题解决 (一)问题(一)问题从认知心理学家的观点看,问题就是给定的信息和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克服的情景。所有的问题都包含三个基本成分:给定给定 即问题的起始状态,是已知的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目标目标 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是关于构成结论的描述;障碍障碍 即问题的正确解决方法不是直接
11、的,必须间接地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达到目标状态。现在学习的是第22页,共42页(二)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一般是指形成一个新的答案,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当常规或自动化的反应不适应当前的情景时,问题解决就发生了。这就是说,它需要应用已习得的概念、命题和规则,进行一定的组合,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42页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分为:表征问题、设计方案、执行方案和评价结果1 1表征问题表征问题表征问题是个体运用相关知识对相关问题所进行分析。它包括三个方面:任务的初始状态,即问题所给定的条件;任务的目标状态,即问题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完成任务的算子,即
12、从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的基本策略或方法。现在学习的是第24页,共42页2、设计方案本阶段需要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关键是探索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具体操作程序。问题解决需应用一系列操作。究竟选择哪些操作、将它们组成什么样的序列,依赖于个体采取哪种问题解决的方案。方案的设计与一个人解决问题的策略思想相联系,问题解决最终都是在一定策略引导下进行操作搜索的结果。设计方案与确定策略是密不可分的。这一阶段也可同时看作确定问题解决策略阶段。现在学习的是第25页,共42页3、执行方案一旦确定了方案,便进入执行方案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实际上就是运用在一定解题策略引导下的具体操作来改变问题的初始状态,使之逐步接近并
13、达到目标状态。所以这一阶段也即执行策略阶段。现在学习的是第26页,共42页4、评价结果执行方案的操作结束,就需要对结果进行评价,看初始状态是否达到目标状态,所运用的策略和操作是否适宜。学生在解题时往往会忽略这个阶段,一旦求得答案,就接着做下一个题目,忽视对解题结果评价,尤其是对所运用策略和操作的适宜性进行评价重视不够。他们有时虽然也解决问题,但可能还有更好的策略和操作可以运用。在一些情况下,经过评价,可以调整策略和改变操作,有时甚至需要对问题空间重新进行认知和表征。现在学习的是第27页,共42页四阶段的相互关系上述四个解决问题的阶段在总体上保持一定的顺序,但在具体解决问题过程中却不必严格按照这
14、个顺序,可以从后一阶段返回到前一阶段。例如,在执行方案阶段,还可以重新选择策略,甚至还可以返回到第一阶段,从重新表征问题空间开始。但不管如何,都是以最终解决问题为目的。现在学习的是第28页,共42页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其他心理因素1)问题情境问题情境2)定势定势3)功能固着功能固着4)知觉的特点知觉的特点5)动机强度动机强度6)原型启发原型启发现在学习的是第29页,共42页1、问题情景问题情景 问题情景是指问题解决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客观情景或刺激模式,通常称为问题条件。问题情景与个人的认知结构的差异越大,问题就越难解决,相反则问题容易解决。当问题的呈现方式越符合人们的经验或知觉的习惯,人们就越易
15、于知觉问题情境,问题的解决也就越容易。现在学习的是第30页,共42页2定势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现在学习的是第31页,共42页3、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体的功能固着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体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用途。功能固着这个概念是由德国心理学家邓功能固着这个概念是由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克(K.DunckerK.Duncker)提出的。邓克在)提出的。邓克在19451945年的年的实验证实了这种影响。实验要求被试使用五实验证实了这种影响。实验要求被试使用五种熟悉的工具
16、解决五个新的问题。种熟悉的工具解决五个新的问题。现在学习的是第32页,共42页3、功能固着在他的实验中,实验组在解决问题前对工具的习惯用法进行了练习,增加了功能固着的倾向。控制组直接解决问题。结果控制组的成绩大大超过了实验组。现在学习的是第33页,共42页4、知觉的特点九点连线问题要求:连续画出相连的要求:连续画出相连的4条直线通过条直线通过9个个 点,且每个点只通过一次。点,且每个点只通过一次。现在学习的是第34页,共42页5、情绪与动机(1)动机与问题解决 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动机的强度不同,影响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动机的强度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同。的大小也不同。心理实验表明,在一
17、定的限度内,动机心理实验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都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果。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果。动机太强使人心情过于紧张,不易发现解决问题的重要动机太强使人心情过于紧张,不易发现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动机太弱容易被无关因素引到问题之外。动机强度与因素。动机太弱容易被无关因素引到问题之外。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高而上升,中等强度是解解决问题的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高而上升,中等强度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水平。超过一定的限度,提高动机水平,反而决问题的最佳水平。超过一定的限度,提高动机水平,反而降
18、低解决问题的效率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 现在学习的是第35页,共42页情绪对问题解决的影响(2)情绪与问题解决情绪对问题解决也有一定影响。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的速度,而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如学生考试时,由于情绪过分紧张,会使其思路阻塞,有如学生考试时,由于情绪过分紧张,会使其思路阻塞,有时甚至面对容易的问题而束手无策。如果学生能以积极的情时甚至面对容易的问题而束手无策。如果学生能以积极的情绪迎接考试,就将有利于思考,找到思路,使问题得以解决。绪迎接考试,就将有利于思考,找到思路,使问题得以解决。现在学习的是第36页,共42页6、原型启发(1)内涵对解决
19、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自然现象、日常用品、机器、动物、声乐等等都可以成为原型,并可能对问题解决产生启发作用,这就是原型启发。例如,鲁班从茅草割破手受到启发而发明了锯;瓦特从壶盖被蒸汽例如,鲁班从茅草割破手受到启发而发明了锯;瓦特从壶盖被蒸汽顶起,发明了蒸汽机等等。顶起,发明了蒸汽机等等。(2)作用原型之所以具有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相似之处,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原型启发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有很大作用。现在学习的是第37页,共42页四、问题解决策略1.手段一目的分析法手段一目的分析法就是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
20、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现在学习的是第38页,共42页手段一目的分析法的一个核心是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子问题。其要点是:(l)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问题:如何缩小两者差距?(2)找出缩小差距的办法及操作。(3)如果提出的办法实施条件不够成熟,则提出第二个子问题:如何创造条件?(4)提出创造条件的办法及操作。(5)如果(4)中提出的办法实施条件也不成熟,则提出第三个子问题,如何创造条件?-如此螺旋式地循环前进,直至问题解决。现在学习的是第39页,共42页2.爬山法爬山法是指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
21、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就如同爬山一样,为了到达山顶,有时不得不先上矮山顶,然后再下来-,这样翻越一个个的小山头,直到最终达到山顶。可以说,爬山法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往往具有“退一步进两步”的作用,后退乃是为了更有效地前进。现在学习的是第40页,共42页3、逆向工作法与上述相反的还有一种目标递归策略,也称逆向工作法。这种策略是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例如下面的几何证明题:已知长方形ABCD,求证两条对角线相等(如图)。DCBA现在学习的是第41页,共42页要证明AD=CB,从目标出发逆向推理,即首先要证明ACD全等于BCD。要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就必须从这个子目标出发,搜索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定理。在这个题中,可以利用边角边定理解决子目标,然后再进入下一个子目标,把最后一个子目标解决了,整个问题即得到解决。现在学习的是第42页,共42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