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中班幼儿分享状况的现状研究(改).doc
《(幼儿教育)中班幼儿分享状况的现状研究(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教育)中班幼儿分享状况的现状研究(改).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班幼儿分享状况的现状研究中班幼儿分享状况的现状研究 以中山市大信吉的堡海岸幼儿园为例 中文摘要分享是亲社会的一种表现,是个性社会化的重要品质。中班幼儿正处于分享学习的萌芽期和分化期,开展其分享状况的调研,有利于有效加强分享学习的教育。本研究以中山市大信吉的堡海岸幼儿园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一周观察、访谈等方法,对中山市大信吉的堡海岸幼儿园中班幼儿展开调查,研究发现:中班幼儿在园的分享观念尚存片面、不够明确、存有先我后人的现象,中班幼儿在园分享能愿态度欠缺、大部分幼儿不会进行主动分享,中班幼儿在园的分享行为不够普遍、物质分享和精神分享有待提高。针对此状况,本研究提出,应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提高教
2、师素质,加强幼儿的分享实践;改善家长教养方式,让幼儿体验分享的快乐;坚持家园合作,协力促进幼儿的分享行为的持续发展。关键词: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分享状况Abstract in EnglishSharing is a form of Pro social, is an important quality of individual socialization. The infant is in the bud differentiation stage of learning and sharing, to carry out the share of research, to effectiv
3、ely strengthen the sharing of learning education. This study takes Taicang Experimental Kindergarten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 week observation, interview methods of investigation of Taicang Experimental Kindergarten infant study found that preschoolers are not clear enough
4、in the park, there are still one-sided sharing ideas, first I later phenomenon, middle-class children in the garden to share large part of children lack of attitude, not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share is not common in infant park sharing behavior, Share and share the spirit of sharing the material
5、needs to be improved. In view of this situation, this research propose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ag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of share of children; improve parenting style, let children experience the joy of sharing; insist on cooperat
6、ion, sharing behavior to promote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 words: Preschoolers, sharing behavior, sharing status目录一、引言1(一)研究背景1(二)概念界定2(三)国内外研究现状3二、研究对象与方法5(一)研究对象5(二)研究方法5三、现状描述6(一)分享观念尚存片面6(二)分享能愿态度欠缺6(三)分享行为不够普遍7(四)在家的分享行为薄弱8四、原因分析9(一)教师分享教育不足9(二)幼儿“专宠”现象普遍9(三)家园教养方式不一10(四)幼儿自身因素10五、对策与建议
7、11(一)提高教师素质11(二)改善家长教养方式11(三)家园合力教育12(四)树立分享意识12(五)建立分享规则13六、研究不足13参考文献14III一、引言(一)研究背景幼儿自出生那天起就生活在社会中,也就是说,幼儿一出生就预示着其社会性发展的开始。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指出,幼儿不仅有生理需要,还有对爱和归属等的社会性需要。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社会交往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有关研究表明,越早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不仅有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更有助于其与同伴建立良好关系,形成良好的交往能力。戈尔曼曾经说过,“孩子未来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智商,更主要的取决于情商”。而情商的核心就是与人进行情
8、感交流和社会交往的能力,发展幼儿的社会性恰恰是丰富其社会性情感及提高社会交往能力的需求。因此,好的教育不只是智力水平的训练更应该注重情感能力的培养,幼儿社会性水平的高低更能决定他们未来是否能成功和幸福,因此良好的社会性是必不可少的。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包括哪些内容?北京师范大学陈会昌把其分为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行为、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情绪情感等。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又具体包括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等。其中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作为人际交往的基础,便在幼儿社会发展领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分享是指本人所有的物品或想法与他人一起拥有、分享或者使用。它直接影响了幼儿品质的建立和性格的完善,因
9、此我国幼教工作者十分重视幼儿有关分享的教育,如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已确切将“乐意和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作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的一个方面。当今我国城市家庭中,独生子女众多,没有兄弟姐妹,幼儿与同伴分享的机会先天不足,家长对幼儿过度的爱和放纵使他们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大多数幼儿比较自私自利,很难意识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没有分享意识,更不懂得如何分享,特别是面对自己喜欢的物品时,占有欲极强。我们经常会看见幼儿为争抢玩具发生哭闹、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这些现象归根结底都表现出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在幼儿园这种行为更是常见。某城市幼儿园对幼儿进行一项调查,
10、数据显示,想玩但没有达到目的就伤害别人的幼儿占10%;拿到玩具自己玩的幼儿占25%;见到喜爱的玩具就要,不给就哭的幼儿占35%;有争抢玩具行为的幼儿占40%;不愿给别人玩的幼儿占56%。这些结果充分说明幼儿缺乏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有的幼儿更表现出言行不一的现象,虽口头答应,但落实到行动中却紧紧抓住玩具不放手,如果强硬地抢去,便大哭大闹。因此,关注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充分了解其发展特点,有意识、有针对地对其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培养在当今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二)概念界定1.分享所谓分享,是指把属于自己的东西与别人共享,包括自己的财富、权利、智慧、思想和感情。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是个体社会化的
11、一项重要指标。幼儿分享水平是通过分享观念、分享行为两方面表现出来的。其中分享观念是分享的认知基础,分享行为是分享的具体表现。32.分享意识分享意识就是幼儿自身内在对分享的态度、情感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它支配着幼儿分享行为的发生。是儿童道德观念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3.分享行为分享行为是一种综合行为,也是社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儿园的分享行为表现在一种是物质上的分享,如食品、玩具、用具等共享现象;另外是一种精神上的分享,如把快乐、伤心、委屈、生气等各种情绪体验与他人分享。4.幼儿分享行为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儿
12、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捐献等等。“分享作为亲社会行为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一种将物品分给他人的行为,是典型的亲社会行为。分享行为的概念尚存争议。Webster(1969)将分享行为定义为“一个人愿意把自己拥有的东西让另一个人部分地使用、享受或送给他,即把自己拥有的东西与别人相互使用、相互享受或者相互拥有。”曾英(2005)指出“分享行为是幼儿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的行为。”耿希峰(2005)认为“分享行为是指个体拥有某些东西,愿意给另外一个人部分地使用、享受或者使其拥有一个东西,是个体发展较早的一种亲社会行为。”结合各研究者的观点,本研究中分享行为(
13、Shaxing behavior)是指一种人们在群体生活中把属于自己的物品、权利、某种机会、某些智慧、某种思想或情感与别人共同享用的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突出表现。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并结合本研究需要的实际需要,笔者将幼儿分享行为定义为幼儿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把属于自己的物品、某种情感、某些智慧、某种机会与其他幼儿共同享用的行为,具体包括实物与角色分享、经验与过程分享、情绪与态度分享。实物与角色分享主要指幼儿将自己的玩具、食物、奖品等具体有型的东西以及游戏中的角色与其他幼儿一起玩耍、使用或者直接送给他们的分享方式。过程与经验分享主要指幼儿将自己的故事、玩游戏的经验讲给大家,或者与其他幼儿一起游
14、戏的一种分享方式。情绪与态度分享主要指幼儿把自己的快乐、伤悲的情绪或者某种态度传递给其他幼儿,使大家一起感受情绪的一种分享方式。(三)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内研究现状有关分享的研究,我国大部分结论也表明分享与年龄具有正相关。郭忠玲(1996以3.5-5.5岁幼儿为研究对象,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多的幼儿可以主动与别人共同玩耍和互换玩具。李幼穗、赵莹(2008)在对4-6岁幼儿的分享行为研究中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分享行为逐步提高,说明年龄这一因素对幼儿分享的发展起很大作用。王文江(2011)在探讨3-5岁幼儿的分享行为的年龄特点时发现,幼儿的分享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在增加,其分享行为出现的次数逐步
15、增多。不过,也有研究给出了相反的结论。耿希峰(2005)的研究发现,7-11岁儿童无论是否是朋友,其分享行为都会伴随年龄的增长而表现出下降趋势。贾蕾、李幼穗(2005)研究显示,年龄因素同样影响着儿童的实际分享行为,不仅如此,儿童的分享行为的发展是阶段性的,6-10岁儿童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假设分享行为发展呈下降趋势,幼儿园大班阶段到小学二年级阶段成逐渐下降趋势,此后不断增长。国内学者李德显(2003)在研究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上得出结论,幼儿从三岁时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性别差异,女孩表现好于男孩。寇或、赵章留(2004)、杨爱莲(2004)以及王文江(2011)也得出类似结论。我国近年来的研
16、究结果还显示分享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宗爱东和李丹(2005)研究了不同性别幼儿其分享行为有何特点,结果显示幼儿的表现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不过,这可能与2岁幼儿性别角色尚未定型有关。李幼穗(2008)最新研究得出结论,4-6岁幼儿的分享行为无显著性别差异。丁霞(2012)在对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中发现,中班幼儿在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中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牛玉柏、李占星、胡瑛(2013)在对混龄教育与同龄教育对幼儿分享行为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幼儿的分享行为并没有十分明显的性别差异。我国研究者马娥、丁继兰(2006)在对3-6岁幼儿自由活动时间所表现出的分享行为上的性别差异研究中得
17、出与之前不同的结论,认为幼儿的分享行为存在性别差异,男孩更愿意分享。此外,他们发现,男孩女孩的分享行为大多遵守平分原则,即倾向公平,很少出现慷慨分享行为,这可能和大多数幼儿是独生子女有关。2.国外研究现状心理学家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注重社会环境对人学习的影响,重视榜样作用。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他认为,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强化等,教育者应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和方法、奖励、肯定幼儿的适当行为,使之逐步形成发展,儿童道德行为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来改变的,环境、教育、榜样同样在学前儿童品质
18、和行为形成中起很大作用。中班幼儿分享行为是社会性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班杜拉的榜样学习以及社会学习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霍夫曼关于抚养幼儿的研究表明,温和养育型的父母趋向抚养利他幼儿,父母与幼儿的温和养育关系对幼儿亲社会行为有重要作用。霍夫曼对儿童移情及其与行为的研究表明,移情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移情训练法即培养幼儿理解和认识他人的情绪情感,并引导幼儿产生与别人情感、状态相一致的情感共鸣的教育训练。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情绪,在此基础上再教他们具体分享的方法、规则等,效果就会比较好。霍夫曼的移情训练法为教师指导中班幼儿分享行为提供了方式方法。幼儿个体成长的生理因
19、素与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发展关系密切,作为心理成熟因素的年龄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是重要且明显的。研究人员从年龄因素角度探讨了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主要考察分享的发生以及发展。提出一个问题:分享在什么时候开始萌芽的?国外研究表明,幼儿很早就具有分享倾向,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Tiedemann和Rheingold的研究都表明1岁左右的婴儿身上就已经出现分享的行为。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或者感兴趣的活动等。皮亚杰在1932年的观察记录中曾经写到,利他行为、同情行为和分享倾向已经在8-12个月的婴儿身上显现出来。实际上,研究者普遍接受的观点是2-3岁幼儿才表现出分享行为,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分享行
20、为的趋势也是增长的,具体涉及到年龄阶段时,又有了不同的情况。早期对幼儿分享的年龄研究大多来自于国外。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分享与年龄有一定的相关性,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分享能力也逐渐提高。Ugerel-Semin利用捐赠的方法让4-16岁的儿童分配坚果,发现291名被试在与对方分享5-15颗坚果时,4-6岁幼儿表现出把更多的坚果留给自己,“吝啬”倾向达到高峰,此后这种趋势逐渐下降。5-7岁幼儿“慷慨”倾向发展迅速,逐年增加。直至8岁时开始出现公平分享,并且缓慢渐进,逐渐占主导地位。在11-12岁达到高峰,说明年龄较大的儿童更具有分享行为。但也有研究指出分享行为与年龄增长没有必然的连续性,利伯特、弗南
21、迪兹和吉尔发现6-8岁组的儿童比9-11岁组的儿童更具有分享倾向,因此得出的结论是学龄儿童的亲社会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二、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本课题是以中山市大信吉的堡海岸幼儿园中班幼儿为研究对象,以调查中班幼儿的分享观念、分享态度、分享行为为主要内容,随机抽取100名中班幼儿问卷调查,并通过对有关教师、保育员、家长的访谈及幼儿一周生活的自然观察进行研究。(二)研究方法1观察法观察幼儿一周生活中的分享意识及分享行为,通过观察幼儿,在玩具、用具、食品的分享行为、幼儿遇到哭闹及争执时的反映,如是否安慰伙伴及观察教师在个别表扬孩子时其他幼儿的反映。2问卷调查法在占有相关文献和调查研究的基
22、础上编制问卷,通过询问中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记录整理调查问卷,了解幼儿分享观念、态度、行为。发出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0份,回收率为90%。3文献检索法通过查阅分享行为相关文献以及互联网、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检索、搜集相关论著和文章,然后对其进行蹄选、分析、比较和深入研究,了解关于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已有的研究成果,为论文的写作提供理论支持。4访谈法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具体情况和更全面地获得相关信息,根据调查得出的儿童分享行为的状况和问题简单编制需访谈的问题。访谈法只作为辅助作用,所以尽可能与被访者建立轻松的聊天气氛,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机抽取儿童和教师若干名进行访谈,与教师的访谈是趁教师
23、空闲时在活动室或者教师休息室进行,对儿童的访谈选择在儿童自由活动时间段。另外,选取某些分享行为发展好的儿童家长进行访谈,与家长的访谈安排在家长来接孩子时,选择在幼儿活动室中一个比较安静的角落或者午睡房进行,从收集的资料中总结出家庭中培养儿童分享行为的策略。三、现状描述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是时代的要求,是幼儿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品质。中班是培养幼儿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的重要时期,是幼儿正确分享观念培养的启蒙期,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在幼儿的社会性交往中显得尤其不容小觑。本研究针对中班幼儿的分享观念、分享态度、分享行为三个纬度,对幼儿在家、在园的分享情况,发现:(一)分享观念尚存片面中班幼儿在园的分享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幼儿教育 中班 幼儿 分享 状况 现状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