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人物分析.doc
《神话人物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话人物分析.doc(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序言伊斯塔尔作为古代两河流域尤其是亚述最重要的女神之一,其神话史诗非常多,而伊斯塔尔下冥界是我们了解她以及古代两河流域必不可少的文献之一。伊斯塔尔下冥界这则神话故事广泛流传,古希腊神话维纳斯和阿多尼斯、奥尔菲斯等等也大多源于此。研读该神话对于我们了解世界上古史特别是上古近东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阿卡德语版本伊斯塔尔下冥界的母版来自于苏美尔语版本的伊南娜下冥界,根据目前的文献资料记载,我们可以了解阿卡德语的伊斯塔尔下冥界共有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出土于阿舒尔(A版本);第二个是古巴比伦版本,出土于阿舒尔巴尼帕尔(B版本);第三个版本,也是阿卡德语最早的版本,为中亚述王国时期的版本(C版本)。前两个版
2、本的成稿时间大约是公元前第一千纪前期,而且A版本成稿时间稍早于B版本;第三个版本成稿约在公元前第二千纪晚期,这三个版本的差别将在下面的注释中提及。本文采用的是第二个版本,原因有二:其一,这则神话是由亚述国王阿舒尔巴尼帕尔命令抄写员重新编写,具有较大的历史文献价值;其二,此版本的泥板完整程度相对于其它两个版本较好,通过比较,大体上可以完整地复原此则神话。阿卡德语版本经过几个世纪的编辑修改,只剩下原来的故事框架,主题也已经从表现四季更替转变为体现地下世界的恐怖。虽然这则神话的主题大相径庭,但在遣词造句、故事情节中仍然能找到苏美尔版本的影子。至少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伊斯塔尔/伊南娜下到地府,一共穿过7
3、座城门,并且每穿过一座城门,都相应地被剥夺了一件饰物;最后在埃阿(也就是苏美尔神话中的恩基)的帮助下重新返回天堂。在阿卡德语版本中,该神话没有深刻的内容,其情节也显得较为突兀。为了更好的了解伊斯塔尔下冥界,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苏美尔神话伊南娜下冥界的内容做个简单介绍:神话讲述的是野心勃勃的女神伊南那决定赴地狱夺取冥后埃瑞什基旮勒的地位。她为自己的冒险计划作了周密的准备:收集适当的神圣法规,身着皇后的礼服和各种宝石,安排好随从宁舒布尔(Nin-shubur)营救她的3个方案。当她快接近埃瑞什基旮勒的青金石神殿的时候,门卫官阻拦并问她是谁、为何到此,伊南那撒谎说是她的姐姐埃瑞什基旮勒丈夫死了,她特来参
4、加葬礼。在冥后的授意下她被引进,在依次经过冥府的7道大门的时候,她被要求一一脱掉衣服和身上所有的装饰品,门卫告诉她这是冥府的法规。当她进入第七道、也是最后一道大门的时候,她己经是赤身裸体了。她很快被冥府的7个法官用“死亡之眼”处死,尸体被悬挂在木桩上。最后还是智慧之神恩基派了两个无性人带着“生命之水”和“生命之食”下去挽救了伊南那的生命。按照冥府规矩,如果伊南那找不到顶替她位置的替身,她还是不可能返回地面,于是在冥府鬼神的把守下伊南那返回地面,最终把自己的丈夫杜穆孜送进了地狱。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苏美尔版本的内容更加完整,叙述更加客观,从中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伊斯塔尔是如何返回地面,如何将杜穆
5、兹作为替身离开地下世界,一年四季为何交替等等。但伊南娜下冥界文字语句大篇幅的重复导致阅读比较乏味。阿卡德语的版本,经过了几个世纪的整理编辑,使其感情方面更加强烈,明显的表现出闪米特人独特的民族感情色彩。第一章 翻译与注释【翻译】我们通过第一行可以看出它与古代两河流域其它神话史诗的区别。不管苏美尔神话史诗还是阿卡德神话史诗,开篇第一行通常都是介绍本文的主角,诸如主人公的名字、身份、职位此类。例如,Irra史诗的第一行,ar gimir dadm(四方之王),Gilgamesh史诗的第一行,a nagba muru idi mti(那个洞悉万物的人,是这片土地的擎天巨柱)。而原文的第一行提及的并不
6、是伊斯塔尔,而是地下世界。根据古代两河流域行书的惯例,我们可以得知原文的主角应为地下世界。地下世界由介词ana带出,而接下来的第4至7行,都是由介词ana引导的描述地下世界的句子。而这在C版本中表现的更加明显,C版本与A、B两个版本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开篇对伊斯塔尔的介绍。在A、B两个版本中,伊斯塔尔出场安排在第二、三行;而在C版本中,则是位于第9、10行,而前8行都是关于地下世界的描述。因此,原文的主角也就越来越明确地下世界。对地下世界的描述,不仅在伊斯塔尔下冥界中有所提及,在另一则冥界神话耐旮勒与埃瑞什基旮勒与Gilgamesh史诗中也有大量完全相同的描述。如此逐字逐句的引用,在古代巴比伦尼亚
7、众多的神话史诗故事中,并不罕见。(耐旮勒与埃瑞什基旮勒与Gilgamesh史诗关于地下世界的描写的引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地下世界的描述,已逐渐成为一种默认的程式化的公文。古代两河流域神话史诗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不是我们现在普遍采用的对一系列事件的描述来推进情节。原文从第11行开始到全文结束,只有43行有叙述性的语句,而一共有75行采用对话的形式。伊斯塔尔到地下世界的目的是什么?原文的措辞非常模糊,而在苏美尔版本中,开篇明确提到伊南娜对权力无休止的追逐,对天空、人间的掌控已经无法满足她对权力的渴望,转而染指地下世界。可以说在苏美尔版本中伊斯塔尔下到地下世
8、界的动机非常明确,是为了夺取对地下世界的统治权。而经过多次删改的阿卡德版本,主题逐渐转化为表现地下世界的恐怖,而模糊了伊斯塔尔到地下世界的真正目的。对于伊斯塔尔到地下世界的真正动机,目前人们比较接受的观点是伊斯塔尔到地下世界是为了救回自己年轻的伴侣,这是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但是根据现有的三个阿卡德语版本,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伊斯塔尔顺利的离开了地下世界,返回天堂。然而,根据地下世界的法则,没有替身,任何神灵都无法永远离开地下世界。那么究竟是谁代替了伊斯塔尔在地下世界受苦?笔者认为还是倒霉的杜穆孜。通过本文的最后一段对杜穆孜葬礼的描述,我们可以得知,伊斯塔尔能够安全返回人间,应该还是让恶魔将杜穆孜
9、作为自己的替身带回地狱,而这在Belili的话语中也有所体现,“请不要将我的兄弟从我身边夺走!”。按照作品的行文顺序,这说明杜穆孜的逝去是在伊斯塔尔回到地面之后。根据地下世界的法则与伊斯塔尔返回地面和杜穆孜逝去的时间,我们很容易将这一系列事件联系在一起,就是伊斯塔尔将杜穆孜作为自己的替身留在地下世界。或许还存在一个牵强的解释,就是伊斯塔尔没有成功解救死去的杜穆孜,最后在埃阿的帮忙下自己勉强从地下世界脱身,找了另外一个替身。既然原文的主题是地下世界,根据古代两河流域人们虔诚的宗教情结,势必应该提及伊斯塔尔的替身,然而在本文却没有涉及替身的细节。因此,对于替身是谁,笔者还是倾向于杜穆孜。除此之外,
10、对于伊斯塔尔下冥界想要传达的另一个内容杜穆孜是在伊斯塔尔到达地下世界之前就已经去世还是伊斯塔尔将他作为自己的替身扔进地狱后去世?笔者认为这关键在于对最后几行杜穆孜葬礼的理解,笔者对最后几行文字的断句存在不同的理解。由于古代两河流域对于标志对话内容的明显标志文字(比如iqbi、mi等等)并没有出现,而第126-130行的动词格式都为祈使语气,而祈使语气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格式相同,这就给我们加大了断句的难度。若第126-130行都为Ereshkigal对话的内容,那么这就是那木塔尔复活杜穆孜的程序,而这也不同于伊斯塔尔的复活程序。但这也存在一个疑点,就是用清水冲洗杜穆孜的身体,清水在古代两河流域来
11、说意义比较特殊,人们通常认为清水具有净化的作用,而恶灵魔鬼无法靠近清水,因此用清水洗涤尸体也成为古代两河流域丧葬风俗之一。若Ereshkigal的话语仅仅是第126行,那么接下来的第127-130行则是对杜穆孜入土前的描述,而我们也可以从中得知伊斯塔尔已将杜穆孜做为她的替身,人们为杜穆孜入殓的细节则体现在第127-130行。因此,笔者更倾向于Ereshkigal的对话内容限于第126行,而这也可以成为伊斯塔尔将杜穆孜作为替身留在地下世界的佐证。本文的最后一段描述,目前学术界存在两种解释,一种是纪念杜穆孜的节日活动,为杜穆孜的离去而悲伤,同时也期待杜穆孜的归来;另一种则是每年例行的杜穆孜悼念仪式
12、。而杜穆孜的姐妹Belili为了世间万物的生长,愿意分担杜穆孜在地下世界的一半时间,而这就有了一年四季的交替。这个结局与苏美尔版本的相同。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浅见,毕竟与苏美尔版本相比较,阿卡德版本的内容经过大幅度的消减,使得部分情节过于突兀。现有的不同版本大致都相同,不利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原文的主旨。阿卡德版本大刀阔斧的删减,尤其是对最后一部分的删减,更加加深了我们对伊斯塔尔与杜穆孜这对伴侣关系的猜测。第三章 伊斯塔尔与assinnu伊斯塔尔的地位,从萨尔贡时期以来,经历了一系列的波动,并在亚述时期达到顶峰。萨尔贡登上王位后为了神话自己的王权,将伊斯塔尔抬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使自己的女儿
13、成为伊斯塔尔的女祭司。公元前约1800年,伊斯塔尔首次介绍进入亚述,这掀开了伊斯塔尔在亚述人中的地位波澜起伏的序幕。在assurnasirpal时期,伊斯塔尔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推动,并成为尼尼微城中的主神之一,成为亚述主神阿淑尔的配偶。在其铭文中可以看出,assurnasirpal曾骄傲的宣布,“亚述的子民之前从未了解、感受您(伊斯塔尔)的神圣”。而此后公元前1800年到前885年,亚述王国将都城迁到阿舒尔城,相应地,伊斯塔尔相关的资料更多的来自于阿舒尔城的官方文献尼尼微城中关于伊斯塔尔记录也逐渐减少,相应地,阿舒尔城关于伊斯塔尔的官方文献逐渐增加。当然这只是从这个时期出土的文献中得出的结论,因
14、为这个时期,伊斯塔尔尼尼微官方的文献中出现的次数较之前显著减少。而伊斯塔尔再次出现在尼尼微重要的官方文献中便是在公元前885年之后,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原文泥板的来源Assurbanipal的藏书馆。因此在尼尼微城中,伊斯塔尔经历了出场和最后的辉煌两个极端的时期。在亚述时期的颂词和铭文中,伊斯塔尔通常以阿淑尔神的配偶出现。而在本文中,伊斯塔尔在其年轻时期作为杜穆孜的配偶出现,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有趣的提示。我们或许可以了解到,亚述人将这则神话引进到亚述后,觉得有必要将其接纳进入亚述神祇体系,因此也就出现形成伊斯塔尔与阿淑尔神为夫妻的官配。伊斯塔尔作为古代两河流域尤其是亚述最重要的女神之一,她的重要性
15、也体现在其名字上,istar也成为了古代两河流域女神的统称。而对于伊斯塔尔的名字,众说纷纭。存在普遍的观点认为istar与印欧语系中的“star”(星星)的意思相同,然而Paul haupt认为Itar是Aur神的阴性格式。因为在阿卡德语中,t通常用来区分阳性阴性。而aur的意思为“仁慈的,有益的”,相应地itar的意思也应为“仁慈的,有益的”。伊斯塔尔的影响也不仅仅限于近东地区,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方文明,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复活节(The Easter Day)这个名称。复活节(Easter)在英语和德语中原指古代异教的“春节”,即庆祝春回大地的节日,这个节日源于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神话中黎明
16、女神Eostre,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伊斯塔尔与Eostre的相似,而eostre也意为东方。亚历山大希斯洛普的两个巴比伦也有提及“Easter”是个名字,源自迦勒底,其实就是阿斯塔特(Ashtart),即天后贝尔斯特的头衔之一。考古学家莱亚德在亚述的碑铭上发现,贝尔特斯即是伊斯塔尔。在古代两河流域,伊斯塔尔有一个有趣的符号:螺旋形芦苇,中心一个圆,一侧有两条长长的流苏。它原本是一个装饰在养殖场顶部的附属物,有时也出现在神庙祭坛上。这个图形通常被认为是伊斯塔尔/伊南娜的符号象征。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表明,这个图形最早起源于乌鲁克时期,并一直延续到楔形文字推出世界舞台。这种代表神祇或人物的符号只
17、是乌鲁克时期众多艺术的一种,不仅伊斯塔尔/伊南娜有自己独特的符号,其他众多神灵也有各自相应的符号。如南那的象征符号为顶端为三角形的标杆,苏美尔文字中的“E/NANNAX”;恩基的象征符号为顶端为众多圆圈的标杆,苏美尔文字中的“NUN”。苏美尔语种形容此种代词为urin,而根据古代两河流域的铭文和图像,urin通常为放置在宗教场所中木制或芦苇制的巨大肖像。螺旋状图形为伊斯塔尔/伊南娜的象征,它所代表的含义仍然是一个迷。目前学术界中比较接受的解释,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天青石围巾或头巾。而它的实际含义仍不明了,认为这是个约定俗成的抽象图形,没有多大的实际含义。通过以下几段文字我们可以大致确定它的含义:1
18、 za-gir bar-su g dInanna l-l系在伊南娜颈上的天青石bar-su。2 urin-gal-gal d Inannadar an-si-ga urin-gal-gal Kul-ab4-da siga雄伟的urin象征伫立在库拉巴伊南娜神庙中。3 za-i gal-gal Gul-la-ab-dar si-ga醒目的螺旋塔伫立在库拉巴。这3句都来自于同一篇Ama-ushum的文献。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第2句与第3句为第1句的补充,而第2句与第3句彼此并列。第2句与第3句唯一的差别就是za-i。za-i在建筑学上相对应的词为z-,根据对古代两河流域建筑遗址的考察,z-的意思
19、应为“大型建筑(宫殿、神庙)顶部的尖塔、尖顶、螺旋塔”。根据古代两河流域文学作品的行书习惯,在文献中urin应与za-i同义。若以上证明成立,那个这个代表标志伊斯塔尔/伊南娜的符号所指的应是“系在伊南娜颈上”的一种“天青石bar-su”。苏美尔语种的bar-su(阿卡德语中的parikku)意思是围巾或头巾。YOS 17,245: 1. 8 GN gi-ru-u K.GI 2. 1-en da- K.GI dri-gal-lum 3. dINNIN UNUGki 4. Iri-mut A- IdEN-E-MU 5. lKU.DIM IGI-er金匠Rimut,Bel-ah-iddin的儿子,从
20、乌鲁克的伊斯塔尔(神圣标志)得到了8谢克尔金子,用于一个金制的dau。PTS 2282:18. 1 par-i-gu dri-gal-lum dGAAN UNUGk;23. 1 par-i-gu dri-gal-lum dRI-INIM-su一条属于乌鲁克女主人(神圣标志)的头巾,一条属于Usur-amassu(神圣标志)的头巾。综上所述,伊斯塔尔/伊南娜的符号象征着一种天青石围巾或头巾,但对于这个符号更深层次的含义,我们却无从着手。Assinnu在本文中,也有涉及伊斯塔尔的仆从assinnu的描述。Assinnu作为供奉伊斯塔尔的一个群体,同时也作为古代两河流域一个特殊的群体,当前的学术界对
21、这个群体的身份地位众说纷纭。笔者试图从本文出发,结合众亚述学大师前辈的研究成果,简单地对assinnu这个特殊的群体做个大体介绍,为此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微薄之力。在伊斯塔尔下冥界中,由Ea创造的Au-namir,一个assinnu,解救伊斯塔尔,在苏美尔版本中是由kurgarra和galaturru拯救伊南娜。在下冥界中是这样描述Au-namir:他是由Ea创造的生物,并被Erekigal诅咒“让熔炉里的面包成为你的食物!让城市的沟渠成为你饮水之处!愿城市的避风墙成为你的立身之处!让门槛成为你的栖息之处!让酒醉的和未醉的人痛击你的脸颊!”。而这给我们带来疑问,assinnu是什么人,能到地狱拯救
22、伊斯塔尔?他又是怎样的人,会被Erekigal诅咒?当代学者通常将assinnu(上文提到的kurgarra)与kal(苏美尔语:GALA,也就是前面提到的galaturru)和kurgarr归纳为同一种群体,即伊斯塔尔的信徒,他们主要在宗教仪式和节日庆典中扮演伊斯塔尔,模仿伊斯塔尔生活行事,这就是创作者将assinnu作为伊斯塔尔的拯救者的主要原因。Assinnu作为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苏美尔时期就已经存在。在苏美尔的创世神话中,记载了7种有生理变化的人类,恩基为每种人找到了相应的职业和地位,其中无性人是“站在国王的面前”。(L.)KUR.GAR.RA inaalma L.
23、KUR.GAR.RA ana arri ikarrab国王朝kurgarr看,kurgarr向国王做出问候的姿势 而在巴比伦版大洪水神话阿特拉哈西斯中,恩基指示生育女神Nintu创造“人类中的第三性”,其中包括专杀婴儿的恶魔、不能生育的女性和不可生育的女祭司等。由此可以看出assinnu之类的群体是由神所创造或者安排的,因此,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人们通常认为assinnu具有某些神性。在Iddin-Dagan时期的一段关于新年庆祝仪式的铭文中记载,sag-ur-sag (可以认为是assinnu)有着特殊的发行,多彩的丝带和“他们身体上显著的生理神性”。他们也称为l-zi,意为真正的男人。
24、鉴于文献中对assinnu的性别记载如此模糊,为了确认assinnu的性别,我们先从assinnu的主人伊斯塔尔入手。伊斯塔尔作为一个特殊的女神,不管在心理还是生理上都存在相互冲突的方面,可以说是神灵中的异类。对于伊斯塔尔的性别,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她是女性或是男性”,“当我站在战争后方,实际上我是徘徊着的女人”;“当我坐在麦芽酒馆,我是个女人,实际上我是一个充满喜悦的男人”。伊斯塔尔在不同的场所以不同的性别出现,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伊斯塔尔集男女性特征为一体,是一名双性神。除此之外她还拥有恐怖的力量,一种能颠覆两性特征的能力。“她把左边变成右边,她把右边变成左边;她把男人变成女人,她把女人变成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神话 人物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