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台山赋与台州文化.doc





《游天台山赋与台州文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天台山赋与台州文化.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游天台山赋与台州文化摘要:游天台山赋是第一篇让世人认识天台山的文章,诡秘清远的天台山是儒释道三家向往的所在。本文将游天台山赋与台州文化相结合,从全新的角度解析天台山文化。文章从四个方面对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和台州文化进行解读,一是通过孙绰的赋作,探讨天台山的自然景色之美,天台山神秀的特点以及与世隔绝的特点引发了世人探索的兴趣。二是探讨了天台山的人文景观之美,天台山的传说故事为天台山增添了文化底蕴,积淀了天台山的文化特色。三是通过研究孙绰赋作中的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来探讨天台山和台州文化的三教合一的特点。最后探讨了以天台山文化为代表的台州文化的冒险精神和和合的文化心态。关键词:孙绰 台州文化 儒释道
2、冒险 和合引言:孙绰,字兴公,东晋著名的玄言诗人,孙绰的生卒年存在着争议,曹道衡先生认为孙绰出生于晋愍帝建兴二年(314),卒于晋简文帝咸安元年(371),享年57岁,官至廷尉卿。孙绰幼年丧父,又因为永嘉战乱举家南渡,早期有着隐逸的志向,后来改变初衷出仕为官,一生亦官亦隐,特立独行。孙绰的思想复杂多变,简而言之,孙绰在年轻的时候尊崇道家思想,有着隐逸的志向,隐居在会稽的东山中。中年时则希望调和儒家和道家,成为一代玄学名家。到了晚年,则着力于研究佛家思想,融佛家思想和玄学思想于一体。孙绰的文学成就较高,他的玄言诗在当时的诗坛上独树一帜,在玄言诗当中引入了山水成分。除此之外,孙绰的赋、碑文、诔等创
3、作也非常的出色。孙绰将他的游天台山赋看作他的代表作,自我认为“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世说新语文学)是第一篇关于天台山的文章,作于永和十一年左右,孙绰时任永嘉太守之职。该篇赋作对天台山的山水景物刻画生动形象,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表现了作者隐逸山林,皈依佛教的情趣。1这篇赋作于孙绰出仕时,在孙绰看来出仕做官与隐居山林都能够调和名教和自然,与他追求的玄学思想并不矛盾,他追求的是精神上的玄学境界,在朝为官同样可以培养高情远致。瞿蜕园先生说:“篇(游天台山赋笔者注)中杂有道、释两教的话头,仙佛思想与山水的题材合二为一,这种诗风也对谢灵运以及后来的山水诗人有所影响。2”游天台山赋是第一篇启蒙世人认
4、识天台山和台州文化的名作。赋中描述了以天台山为代表台州的自然风光,蕴含了以天台山为代表台州的文化,从而为探讨“台州”的“文化特色”提供了可能。从文化的角度解析游天台山赋是一个全新的角度。广义的文化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物态文化层,二是制度文化层,三是行为文化层,四是心态文化层。从这四个角度解读作品,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以天台山为代表的台州文化。文化特色是地域之间最主要的差别。作品诞生于东晋时期,游天台山赋所描绘的文化具有东晋时代的文化特质,是东晋特定环境下的台州文化。 台州文化对浙江文化甚至中华文化都作出过重大贡献,台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台州自身发展的产物,是台州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台州文化是典型的负
5、山枕海的山海文化。台州文化是以天台山文化为主体,发轫于汉末魏晋南北朝,在隋朝、唐朝以及宋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并且对周边的国家日本和朝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台州文化主要是由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佛教天台宗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和以南宗为代表的道教文化三大部分组成。3一、天台山神秀的自然之美天台山坐落在浙江天台县城以北三里处,是仙霞岭主干进入天台县的一段,是甬江、曹娥江和灵江的分水岭,山脉由南向北绵延而来,是浙江省主要的山脉。天台山北面为四明山,孙绰在游天台山赋中称“登陆则有四明、天台”,南面是雁荡山,西接括苍山,东面则濒临东海。孙绰首先在序文中描写了天台山幽绝的自然风貌。孙绰认为天台山是“山岳之神
6、秀者也”,在孙绰看来,天台山是大自然神秀之美的集中之处,景色壮观奇绝,是一幅人神都为之感叹的风景画,赏心悦目。甚至将天台山与海外仙山方丈、蓬莱相比较:“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方丈和蓬莱都是传说中的海外名山,虚幻空灵,孙绰这样推崇天台山就为天台山蒙上了一层朦胧神秘的色彩,有着神秀之美的天台山堪与海外仙山相比,其神秀可知。4神秀的天台山是“玄怪”游化之地,“灵仙”的窟宅,这样神奇的所在却不为人所知,孙绰紧接着交待了天台山所在地的险远难至:“所立冥奥,其路幽迥”,所处的地方是“或倒影于重溟,或匿峰于千岭”,天台山的倒影在随着大海的风起云涌而波动,与陡峭的山岭为邻。探险者只有“经魑
7、魅之途”、“践无人之境”才能够一睹天台山的真面目。这就是天台山人迹罕至、君王没有在这里祭祀的原因。天台山险峻的特点正是游人罕至、帝王无法祭祀的原因所在,登临人迹罕至的天台山需要勇于冒险的精神和特质。在正文当中,孙绰铺张扬厉的描绘了天台山与世隔绝的特点,如。“嗟台岳之所奇挺,实神明之所扶持,荫牛宿以曜峰,托灵越以正基。结根弥于华岳,直指高于九嶷。应配天以唐典,齐峻极于周诗。邈彼绝域,幽邃窈窕。”在孙绰看来天台山之所以这样奇挺,是得力于神明的扶持,它的根基要比华岳还要深远,要比九嶷山还要险峻。孙绰不遗余力的对天台山进行描绘,在极度的惊叹之后以“邈彼绝域,幽邃窈窕”说明天台山是人烟罕至的绝域。5只有
8、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脱俗之人才能够探寻到天台山的幽静之美,潇洒的欣赏天台山的高山流水。在孙绰看来天台山的自然之美并非人人都可以欣赏,只有那些遗世脱俗之人才能有如斯的幸运。作者遥想登上天台山之后,便会欣赏到天台山气势雄伟、地理优越。“双阙云竦以夹路,琼台中天而悬居”,在孙绰看来天台山的山峰有的像双阙,高入云端,夹道耸峙,有的像琼台,直入中天,高高的悬挂在空中。不仅山势突兀雄伟,物产同样丰富,这里有着萋萋的纤草,落落的长松,既可以看到翔鸾裔裔而飞,也可以听到鸣凤邑邑的美妙声音。天台山还有灵芝、琪树等稀有植物,令人目不暇接。青山绿树之中掩映着寺观庙宇,红砖绿瓦朴拙庄严。孙绰描绘了天台山的山水风物之
9、美,造化神秀的自然之美是其着力描绘的内容,自然清幽的山水与作者澄澈的心灵合二为一,运笔灵动剔透。天台山的风景之美吸引了不少名人登临,中国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曾经三次登临天台山,深深的被天台山的美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游天台山的日记,介绍了天台山的美丽的风景。6二、“佛宗道源”的人文之美绝域之处的天台山自然景观神秀瑰丽,那里有着数不尽的奇石、幽洞、飞瀑、清泉,说不完的古木、名花、珍禽、异兽,自然景观奇丽清绝,同时也有着神奇的人文景观,有“佛宗道源,山水神秀”的美称。天台山是名僧济公的故乡,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道教南宗的圣地。天台山被人称为“仙山”,在古人的眼中天台山是神仙居住的庙府,洞天福地极多。在
10、汉末即有道士葛玄炼丹的“仙山”桃溪,碧玉连环的“仙都”琼台,道教“南宗”圣地桐柏,天下第六洞天玉京;第二十七洞天桐柏山金庭洞,又有佛教“五百罗汉道场”石梁方广寺,隋代古刹国清寺,唐代诗僧寒山子隐居地寒石山,宋禅宗“五山十刹”之一万年寺和全国重点寺院高明寺;7“佛国仙山”造就了无数神奇的传说。传说黄帝曾经“往天台山,受金液神丹”,商朝末年伯夷和叔齐曾经以九天仆射治理桐柏,周灵王的太子晋(王子乔)掌管金庭洞天,到了汉末,剡人阮肇和刘晨曾经到天台山采药得遇神仙等神话传说。8孙绰是东晋时代著名的玄学家,玄言诗文的代表作者。孙绰非常典型的体现了玄学的发展和变通。在孙绰身上,可以清晰的体现出当时社会调和“
11、名教”与自然的要求,他身在魏阙,心存山林的生活是当时的时代潮流,当时的名流谢安、王导等人也皆是如此。孙绰的文学创作也体现了时代的潮流,而游天台山赋作为世人第一篇认识天台山的作品,也体现了他的玄学思想,追求精神上的无上自由9。而天台山文化之所以经过历代的积淀,成为佛教和道教的圣地,孙绰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孙绰颇以山水风流自许,世说新语品藻记载他的自评:“下官才能所经,悉不如诸贤;至于斟酌时宜,笼罩当世,亦多所不及。然以不才,时复托怀玄胜,远咏老庄,萧条高寄,不与时务经怀,自谓此心无所与让也。”10游天台山赋形象而生动的体现了孙绰对老庄哲学的景仰和追随。游天台山赋正文当中写到“理无隐而不彰,启二奇
12、以示兆”,他是想通过天台山具体的形象的来展示和体现老庄哲学,体现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玄理,而不是像其他玄言诗人一样只是通过诗歌来对老庄玄理加以阐述。孙绰的这种以山水寓玄理的做法为当时枯燥的玄言诗文的创作注入了新的空气,正是因为孙绰、谢灵运等人以山水寓玄理的特点,促进了山水诗人的产生。孙绰所极力描写的天台山的幽深、玄妙,这些特点与老庄哲学当中的“道”的特点是统一的。因此,所谓的“道”就直接体现在天台山这一具体可感的形象上,阮籍认为“山静谷深者,自然之道也”(达庄论)。在孙绰看来,天台山就是一个象征,是老庄思想的体现。游天台山赋一文中饱含了孙绰求仙的思想。11孙绰的这篇游天台山赋并不是实际的游览观赏
13、之作,而是通过作者奇妙的想象,为了渲染仙境的玄妙和值得追求,作者极尽想象之能事,给读者飘然世外之感。天台山充满着神秘感和诱惑力,一方面固然与天台山奇诡的自然景观有关,另一方面也文人对天台山的描绘有极大的关系。如明朝的旅行家徐霞客就曾三次登临天台山,并且将天台山的纪游置于徐霞客游记的卷首。孙绰在想象当中攀登天台山,意在“寻不死之福庭”,在登临天台山的过程中可以“畅超然之高情”。游天台山赋当中所用到的典故“丹丘”又作“丹邱”,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王乔控鹤以冲天,应真飞锡以蹑虚”,王乔指的是传说中周灵王的太子晋(王子乔),王子乔驾鹤升天,成为仙人,是道家向往的人物。王子乔的故事见于汉朝刘向的列
14、仙传王子乔。而“应真”指的是得真道之人,李善认为“应真”是罗汉,是佛教用语。12孙绰将“王乔”与“应真”相对,可见其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受到佛教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孙绰不仅在文中用到了许多神仙的典故,而且这些典故都与天台山有着一定的联系,如王子乔曾经掌管金庭洞天,为天台山留下了人文景观。天台山风光奇丽,读者除了领略天台山的自然之美外,也可以看到天台山的寺观宫殿的庄严华美,如“朱阁玲珑于林间,玉堂阴映于高隅。彤云斐玉以翼棂,皎日炯晃于绮疏。”红色的寺观的楼阁掩映在绿树中间,像玉饰般的宫殿掩映在高山的一角,庄严的人文建筑是天台山“佛宗道源”人文之美的体现。天台山的“佛宗道源”的人文之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
15、面,一方面依托自然景观,因为有着仙人的传说故事而增加了人文的色彩,如王子乔和黄帝等人的故事传说。另一方面,天台山的寺庙宫殿庄严肃静,是不可多得的佛家庙宇、道家寺观。13可以说天台山正是因为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这双重的神奇之处,才吸引了孙绰以及更多的后人的目光,天台山成为佛家天台宗的起源地,道家圣地,而天台山为代表的佛道文化成为台州文化的典型代表。天台山之所以成为胜景,在于天台山自然风光的奇丽壮观,同时也在于天台山深厚的文化积淀,儒释道三教在这里如水乳般交融。五百罗汉道场、石梁飞瀑、道教的南宗桐柏宫等都为天台山增添了魅力。三、三教合一的复合文化 天台山文化是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典型,它是台州文
16、化的主要交融点,同时又是佛教天台宗和道教南宗的发祥地。经过历代的文化积淀,天台山文化呈现出一种儒释道三家并存并且相互交融的文化格局,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复合型的名山文化,是台州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天台山文化的这种格局是经过历史的长期积淀,佛教和道教以及儒家的代表人物共同努力的结果。14而在东晋时代,天台山尚是人迹较少的时期,是天台山文化的雏形期。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将天台山称为神秀,是释道共存之地,孙绰的这一篇赋文成为天台山为世人所知的奠基之作。到了建元中,南朝诗人谢灵运伐木开径,天台山作为仙山才引起了世人的注意和攀登的兴趣,天台山文化才真正开始形成。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内涵丰富,已经开辟了天台山文化
17、儒释道三教并存的雏形,笔者仅就此进行论述。15(一)儒家文化 孙绰九岁左右南渡,早年的孙绰有着归隐的追求,希望能够悠游山水,曾经否定山涛 “吏非吏,隐非隐”的做法。后来孙绰改变自己的隐逸志向,开始参与朝政,在名教和自然之间希望找到一个平衡点。孙绰的这种思想在当时是一种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像王导、谢安、王羲之等人,一方面达则兼善天下,隐居则优游山水。而孙绰不仅参与政事,而且对朝政十分热心,可见其内心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孙绰在游天台山赋一文当中使用了较多儒家的典故。如“听鸣凤之邑邑”,“鸣凤”指的是品德高尚之人,敢于直谏,这与孙绰的思想行为非常的吻合。东晋时大司马桓温想要迁都洛阳,实现自己“经纬中
18、国”的愿望,实际上是想夺取皇权,当时的人都害怕桓温的权势,不敢上书,而只有孙绰直言敢谏,孙绰因为此举受到桓温的排挤。孙绰的这种作为显然与儒家经世的思想是一致的16。“追羲农之绝轨”,“羲农”即伏羲氏和神农氏,是传说中的两个上古帝王,伏羲氏和神农氏的时代民风淳朴,而两位帝王都是勤政爱民的典范,是儒家经典中所向往的大同社会。游天台山赋一文中孙绰用到了“二老”的典故,二老指的是伯夷和叔齐,这两个人都是商朝末年孤竹君的儿子,主要事迹是“奔义”和“让国”,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周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从仁义的角度出发,向周武王进谏,周武王统一天下建立周朝之后,伯夷和叔齐又以食周粟为耻,采薇而食,最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天台 台州 文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