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中非关税壁垒的新发展及我国的对策文献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中非关税壁垒的新发展及我国的对策文献综述.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前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 GATT 主持下以关税减让为中心的多边贸易谈判取得重大成效,世界整体关税水平已大幅度降低,但与此同时,非关税壁垒获得了迅速发展。时间银行的一项研究指出,在 20世纪60 年代到80 年代,发达国家的非关税壁垒明显加强,受其影响的制成品的百分比从1966年的5%上升到1986年的5 1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对外贸易出口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高。2002,中国外贸出口超过3000亿美元增长22.3%,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提出的非关税措施的案件数量逐年增加,目前,中国的出口贸易面临的反倾销,技术贸易壁垒、进口限制及其他非关税壁垒的交叉使
2、用的影响。仅以反倾销和保障措施为例,如20024年底,已有32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的所有494个,其中,反倾销调查467,保障措施调查27起,影响我国出口贸易总额达15000000000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在2003 年一月,中国第一个月进出口逆差12.40亿美元,二月贸易顺差是6.28亿,同比减少78.8%。在出口放缓的背景下,非关税壁垒对中国经济增长所造成的现实和潜在的威胁。因此,深化理论研究非关税壁垒,分析其最新发展,揭示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并讨论了如何突破和有效应对国外技术壁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国外研究述评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掀起了
3、以非关税壁垒为主要手段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浪潮,有关非关税壁垒的研究也随之兴起。相对于关税壁垒而言,非关税壁垒具有复杂性、隐蔽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因此其研究也更为困难。对于非关税措施的分类.英国学者David Greenaway在一书中首次对此作了有益的尝试。他将非关税措施分为了直接性和间接性两种,直接性的非关税措施是指明显用于限制和影响贸易的措施,诸如数量限制(配额)、自愿出口限制、有秩序的市场安排、出口和出口信用补贴、政府采购和进口许可证等。间接性的非关税措施是指那些表面上是为了达到其它政策目标而又实际对进出口贸易的模式和商品的流动产生影响的措施,诸如对部分地区和企业的补贴、安全健康和
4、环境法规、海关估价、原产地标记等。这种分类方法对理解和分析非关税措施是有帮助的。由于间接手段的非关税措施大都隐蔽在公开、合理的政策目标后面,因而更难以分辨和消除。非关税壁垒的理论研究最初多集中于对不同非关税壁垒措施经济效应的定性分析。如美国的 RohertGrosse和DKujawa简要描述了几种主要的非关税壁垒,并且用图示的方式探讨了配额和补贴的经济贸易效应;Dominicksalvatore利用实例分析了几种主要的非关税壁垒的影响:以Hillman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从非关税壁垒的新发展入手,研究价格和数量效应的角度来分析非关税壁产生的影响;以Baldwin为代表的学者则从福利的角度对非关税壁
5、垒进行界定。戴米尼纳文 (DamienJ.Neven)在“非关税壁垒影响评估:对WTO争端中贸易保护的经济学分析”中,用经济模型对违反WTO国民待遇原则的贸易争端进行了经济学分析,探讨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本国产业的保护程度与本国和国外产品之间的替代性以及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的关系。DeMelo等研究了美日汽车工业的自愿出口限制对双方有关经济部门的影响。在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方面:Donnenfeld检验了进口商品分别由垄断和非垄断的竞争供应者提供时,关税、定额和最低质量标准对进口商品的质量影响效应;艾伦塞克斯 (Alansykes)在国际一体化商品市场的产品标准一文中的研究成果较多为以后的研究所引述
6、。塞克斯对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政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包括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国际标准的多边合作、GATT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标准协调活动以及欧盟内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等,结论是“遵守GATT的有关原则能够有效地克服国家间法规与标准差异所产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但是“GATT管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效力还取决于执行的努力”。他还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即“需要更多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尚不了解它对各个部门的重要性及其对经济福利的影响”1261。茨内歇尔奥茨昆 (TsunehiroOtsuki)等(2000年)分析了欧盟提高食品黄曲霉素含量标准对非洲出口的影响。他们对巧个欧盟国家和9个非洲国家在1
7、989一1998年间的贸易与法规的数据进行处理,结论是欧盟如果执行新的更为严格的黄曲霉素标准,在降低健康风险方面,与执行国际标准相比,将减少每10亿人中年均约1.4%的死亡率,非洲对欧盟的谷物、干果和坚果的年出口则减少60%,年出口收入减少6.7亿美元1271。反倾销研究方面:对于反倾销的存在是否具有合理性,理论界也一直颇有争议,主要形成两种派别:赞成派和反对派。以美国著名的国际贸易学家瓦伊纳戴尔道夫等为代表的赞成派认为国际贸易中的倾销行为对进口国和第三国经济产生消极的影响,是种贸易领域内的不公平竞争,应该通过反倾销立法予以追究。而以戴威戴尔等为代表的反对派则认为倾销不一定是不公平的贸易行为,
8、经常动用反倾销法律措施是实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己经到了废除反倾销法的时候,并且现行的国际贸易体制己经规定了一些防止或抵制不公平贸易行为的措施,如保障措施、反托拉斯措施等,因而反倾销己经失去其存在的必要。保障措施研究方面:桑普森 (GarySamPson)对GATT第19条历史作了精彩回顾;第多夫 (AlanDeardorf)探讨了保障措施政策与保守的社会福利功能,以及霍克曼(BemardHoekinan)和米歇尔勒迪(MichaelLeidy)将设计紧急保护制度作为改变比较优势的对策,讨论了为什么政府需要使用保障措施手段,并探究了一种有效机制的可能方案;罗伯特鲍得温(RobertBald
9、win)从贸易理论和政治经济学分析出发对公平贸易及保障措施作了评估。2. 国内研究述评吴涛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形式及中国在攻克新贸易保护壁垒,维护和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和应采取的对策作了一些探讨。邹凤岭针对中国企业面临的国际经营状况与发展研究,认为突出存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壁垒、反倾销壁垒和知识壁垒等4大非关税壁垒问题,巫待采取法治作为应对之策加以解决,同时借鉴国外作法,用法制保障推进中国加入wTO后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反倾销研究方面:刘志刚,何静等介绍了中国行业协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且具体论述了行业协会在应对反倾销中的作用34。邢宝华,姚忠福认为中国企业自入世以来,日益
10、面临反倾销的困扰。中国企业在屡屡遭到反倾销诉讼的同时,也在受到国外产品倾销的侵害。他们认为,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外贸出口的迅猛增长是重要原因,中国出口市场过分集中、缺乏出口秩序管理和反倾销协调机制也是诱导因素。因此,应该在加快各项管理协调机制的同时,鼓励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进行国际化生产,提高产品的技术层次和全球化程度,规避反倾销措施。张军在其一系列文章中对反倾销战中政府行为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认为在应对反倾销的挑战中,政府作为宏观经济调控中心,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降低、减少反倾销的发生及危害。保障措施方面:张玉卿等对国际保障措施案例、法律制度和中国相应对策作了全面分
11、析;王新奎研究了贸易救济、争端解决机制和市场准入承诺与中国国家经济安全之间的关系;张汉林等阐释了保障措施的基本原理及其立法,对保障措施争端典型案例作了详细分析,从中国现行立法及其调整出发,研究了中国运用保障措施的策略;杨国华对中国入世第一案的美国钢铁保障措施案从争端解决谅解的磋商、专家组阶段和上诉审议阶段等法律程序作了详尽的评述。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张海东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得以形成的基本经济学依据是,通过建立不同于出口国的技术法规与标准、合格评定程序或卫生检疫措施,迫使出口企业增加成本、降低出口竞争力,从而形成事实上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策是尽快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服务体系,积极采纳国际标准
12、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建立与国外权威认证机构的互认机制,积极适应WTO有关规定,构筑合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体系。叶柏林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目前对中国外贸的发展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但也应充分认识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外贸经济发展所起到的积极的促进作用。技术性贸易措施往往是技术法规、标准与合格评定程序组合配套使用,对于与人的安全、健康等密切相关的要求,往往选用强制性的技术法规,而对于一般技术指标要求,则可通过自愿性标准,给出多种可供选择的途径达到预期目标。夏友富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无孔不入,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科技水平的差异导致贸易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强化;关税的大幅度削减及数量限制的消除使技术性贸易
13、壁垒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武器;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性强,对质量要求高,对款式变化敏感,对卫生、安全指标的要求严格,相应地促使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合理合法的存在;世界贸易组织某些协议中的例外规定给贸易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大开方便之门。总结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非关税壁垒的大量使用,国内外对非关税壁垒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取得了许多成果,丰富了理论界对这一课题的认识,也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从己有的成果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国内外对于非关税壁垒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其一,理论研究强于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己比较成熟,但对非关税壁垒的实证研究特别是可操作的对策研究不够;其二,现有分析主要集中在
14、具体和个别的措施上,而缺乏综合系统的理论分析;其三,单独以政府或企业为主体的宏观应对方案多,而以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三者整合的角度提出的应对措施少。参考文献:1 赵聪聪. 非关税壁垒发展的新趋势J. 中国科技信息. 2006(02) 2 瞿浩杰,金晓锋. 非关税壁垒及我国应对之策研究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6(02) 3 樊哲银. 非关税壁垒对外贸的双重影响J. 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03) 4 洪振华. 浅议非关税壁垒J. 法制与社会. 2007(01) 5 陈卫红. 新型非关税壁垒条件下的对策研究J. 商场现代化. 2007(04) 6 刘昆,张
15、建. 非关税壁垒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对策J. 市场周刊(研究版). 2005(11) 7 孙德刚,彭晓野. 非关税壁垒与中国的应对政策分析J. 皖西学院学报. 2003(06) 8 朱桂方. 论当前非关税壁垒的发展及我国企业的应对之策J. 经济论坛. 2004(02) 9 陈向东. 非关税壁垒的新形式及中国的对策J. 市场研究. 2004(03)10张汉林贸易争端剖析摩擦与协调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11上海市经委课题组美国贸易救济措施对上海工业出口的影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0912宋玉华,胡培战直面非关税壁垒扩大中国出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0713隆国强十大应对策略中国直面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J国际贸易,2003,(12)14陆燕发展中国家与WTO争端解决机制M国际贸易论坛,2001,(12)15 赵永胜. 企业应对新型非关税壁垒策略分析J. 科技信息. 2006(06) 16 陈卫红. 新型非关税壁垒条件下的对策研究J. 商场现代化. 2007(04) 17 陈晨,李岳群. 破解非关税壁垒推动外贸出口的可持续发展J. 商业经济. 2007(08) 18 刘昆,张建. 非关税壁垒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对策J. 市场周刊(研究版). 2005(1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