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的可行性理论文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的可行性理论文献.doc(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银行挤兑理论银行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银行的正常经营必须以存款人的信心为前提。由于银行和存款入之间如果存在信息不对称,则存款人无法正确评估单个银行的债务风险,只好取一些非银行特有的、总的宏观信息进行判断预期。不论存款人出于任何原因(无根据或有根据)怀疑某家银行可能倒闭,他们将立即提款。存款人提款越多,银行持有的储备越少,越可能倒闭。银行越可能倒闭,存款人越将加入到提款行列中。这一滚雪球似的过程,称为银行挤兑。除非采取某些措施以恢复公众信心,否则这一过程经常以银行倒闭告终。对银行倒闭的恐惧本身能够越演越烈,甚至迫使健康银行倒闭。显然,对单个存款人来说,提款符合他们的最大利益,但对作为整体的存款
2、人来说就并非如此,存款人提款的企图使他们最害怕的事情得以发生,即银行倒闭且不能偿付存款。2、清算危机理论金融机构倒闭所产生的影响跟普通的工商企业不同。普通的工商企业倒闭后,受其影响的一般仅限于与之相关联的投资人、债权人和企业本身,不会波及到其它主体。而金融企业的风险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旦某家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价格发生贬损以至于不能保持其正常的流动头寸,则单个或局部的会融困难很快就有可能传播到其它银行,从而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一即使其它银行自身不存在流动性问题,也会受到牵连。3、纳什均衡理论由于银行和存款人之间如果存在信息不对称,如果某一特定风险信号使人们觉得该信号与银行债务风险有系统相关性,比如
3、如果个别金融机构给他们以可能倒闭的感觉,就有一部分人会不加区分地从所有金融机构提取自己的存款,而这部分个体行为可能会造成大规模的存款挤兑。即使银行的经营是稳健的,而且所有的存款人都知道如果不挤兑会对整体更有利,但挤兑行为还是会发生。我们可以用博弈论来解释:当发生突发性事故时,存款人将面临着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存款人之间博弈的结果就形成了一个“纳什均衡。国外研究成果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在存款保险制度的研究方面可谓源远流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来,有关这方面研究从未停息。1963年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在美国货币史中总结道:“银行存款的联邦保险,
4、是对1933年恐慌结果最重要的银行体系的结构性变化,这种变化是南北战争后各州银行券绝迹以来最有助于货币稳定的事情。一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即使是古典的自由主义者也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存款保险是一项有效的公共政策。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的这段评述代表了当时众多经济学家的观点。从1933年存款保险制度首先在美国建立,迄今为止已有七十多年历史,不少学者对银行挤兑及存款保险制度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随机提款论和“理性提款论一。1983年,Diamond和Dybvig提出了经典的银行挤兑模型,指出存款保险是解决银行面临“自我实现的存款人挤兑威胁的最优政策,首次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供了确切的理论依据。但他们同时
5、也认为,引起银行挤兑的原因是随机的,无清偿性不是银行挤兑的必要条件,任何对存款人信任产生不利影响的事情都可以导致银行挤兑的发生。因此,可将这种观点称作“随机提款论。而Chari和Jagannathan、Jacklin和Bhattacharya以及Gorton则不同意随机提款论,他们把银行与存款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看作是引发存款挤兑和银行危机事件的重要原因。1988年,Jacklin和Bhattacharya提出了基于信息不对称的银行挤兑模型,这两位学者认为银行不能观测到存款者的真实流动性需要,而存款者也不知道银行资产的真实情况,只要税收的扭曲效应足够小,通过税收融资的存款保险就是最优政策。Char
6、i和Jagannathan则认为,由于个别存款人得到未来收益将降低的信息而提取存款,而未得到这类信息的存款人在觉察到后,也加入提款行列,如果这些群体异常庞大,就会演变成银行挤兑。国内研究成果文献综述国内对存款保险制度的研究比较薄弱起步较晚,这是因为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不存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需求。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90年代中期发生的中银信托投资公司、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以及海南34家城市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倒闭事件,人们对防范金融风险,进而防范金融的重要手段存款保险制度产生了普遍关注。论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徐文虎、孙巍)、现代金融安全网中的存款保险制度(陈海威)、存款保险制度定
7、价模型研究(沈福喜)、:构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构想(邵赤平)等多篇文章从不同方面对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进行了探讨。存款保险制度及中国模式(杨家才,中国金融出版社)一书在阐述了存款保险制度的理论基础和国际上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实践经验,论证了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我国存款保险制度作了初步设计,并围绕道德风险等存款保险制度可能引起的负面效应提出了应对之策。就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问题,德国存款保险的制度特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张广文、冯兴元2007)、评析美国联邦存款保险改革的新法案(陈宇阳2007)、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条件已趋成熟(谢平、易诚2008)、储贷机构(银行)失败处理的评估与政策选择(陈志英2005)、I:金融监管学原理(丁邦开、周仲飞2007)、存款保险制度研究(fq光辉2008)、国外存款保险制度:印度存款保险40年发展终成正果(曹明奎、张登靖2007)、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框架构想(耿直2005)等专著、论文通过对德国、美国、印度等国家存款保险体系的分析,探讨了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就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及其若干技术问题做了论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