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研究.doc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研究.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司法认定若干问题研究摘要:近年来,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劳资双方的矛盾纠纷层出不穷,但受诸多客观因素制约,以往对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大多以行政或民事手段加以解决,缺乏应有的约束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劳动者维护自身权利意识的提高,是否按时支付劳动报酬往往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可以说,解决劳动报酬支付相关问题对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刑法修正案(八)明确将拒不支付劳动者报酬正式入罪,“按时支付劳动报酬”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通过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的行为
2、仍时有发生,导致纠纷不断,存在诸多争议。本文试图对目前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法律现状及司法认定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并结合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解决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策略,以期吸引更多部门、组织和个人参与到这项事业当中来,并通过各种手段,整合相应的工作资源和社会力量,形成完善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立法体系的的整体合力,以为更好地构建社会劳动力市场秩序体系略尽绵薄之力。关键词: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司法认定;法理研究一、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主观方面的认定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时,对其行为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包含故意、过失以及动机和目的。具体到拒不支付劳动报
3、酬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人实施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时,对其行为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态度和认识,这对于认定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方面的认定至关重要。归纳起来,在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中行为人主观方面主要为主观故意。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其主观上对其拒不支付行为的发生及存在是有着清醒认识的,对于其行为所将会造成的结果,也即由于其所欠劳动报酬数额较大,而对劳动者的利益造成损失这一犯罪结果可以预见,行为人主观认识到其拒不支付行为与损害后果所具有的引起与被引起关系,但却逃避或拒绝履行。郭冬梅.新形势下对恶意欠薪行为的法律分析J. 前沿. 2011(09)本罪中行为人对其行为性质的社会危害性、
4、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的违法性“经过有关部门的责令”,理应非常清楚,即主观上明知自己的“不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这种不作为行为会产生劳动者不能及时得到应有劳动报酬的损害他人利益的后果,但却明知不应为却为之,坚持这种个人意志,因其具有主观故意性。总的来看,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中的主观方面的具体内容包括行为人对犯罪行为的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一、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中的认识因素认识因素,顾名思义,是指行为人对法律结果事实的认识及结果性质的认识。1认识因素在本罪中,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其主观上对其拒不支付行为的发生及存在是具有足够的认识及判断,对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所将会造成的结果也是
5、可以预见的。换而言之,行为人理应认识到一旦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的发生必将破坏劳资双方的信任关系。与此同时,行为人同样应对自身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可能危害后果是可以通过判断得出的。且具体到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来说,因各地区、各个人对于本罪中数额大小判断的标准不一,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中所要求的“数额较大”就难以绝对化,行为人可能以难以判断数额标准加以辩解。因此,本罪中的判断因素不取决于行为人的自我评价,而是基于只要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人认识到了自己拖欠劳动报酬的行为侵犯到了劳动者的利益,那么其在主观上就理应能够对自己行为是否有危害性做出基本判断。2、意志因素从法理角度来说,意志因素包括希望与放任两种形态
6、。希望是指行为人积极追求危害社会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而放任是指行为人为追求某种目的而不顾危害社会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具体到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来说,行为人之所以拖欠劳动报酬,通常是为了达到不法侵占有他人合法所得或者挪用他人劳动报酬的目的。在本罪中,行为人的个人意志是希望非法侵占他人应得的劳动报酬为自己所有的意志形态。二、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客观方面的认定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所侵犯的客体为复杂客体,不仅侵犯了劳动者的财产所有权,同时也侵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的生产秩序。对两个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客观方面加以科学认定,对于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的科学合理的定罪量刑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刚通
7、过的刑法修正案(八)中,立法部门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正式列入侵犯财产罪这一章节,因此,就立法部门惩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价值取向来判断,表明立法者认为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侵犯的主要客体是公私财产权。该罪立法的价值取向,就是要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劳动利益,维护他们的财产权益。而且,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人的目的来看,其根本目的是通过非法占有或非法使用劳动报酬,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至于其所侵犯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只是在这一过程中所附带产生的结果。因此,无论从立法角度还是从行为人的行为目的来考察,以劳动者劳动报酬形式存在的公私财产权这一客体,即为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所侵犯的主要客体。1、“劳动者”及“劳
8、动报酬”的认定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涉及的是逃避支付劳动者之劳动报酬的行为。但何谓“劳动者”,学界并未达成一致的看法,或者说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论。劳动者的范围,存在宪法、工会法、民法、公司法、劳动法等法律的不同界定,适用何种法律来界定“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中的劳动者概念,需要充分考虑该罪的立法本意,即是为了打击拖欠劳动者劳动报酬之行为,突出表现为拖欠农民工等弱势劳动者薪酬的行为。个人认为,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中劳动者之范围,以劳动法上所界定的劳动者为基本范畴,还包括民法上的劳动者、教师法上的劳动者等,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劳动者均可视为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中的劳动者,但排除适用于公务员、企业高管等
9、高收入人群。2.劳动报酬的概念劳动报酬,是指因工人就业而由雇主直接或间接以现金或实物向其支付的常规的、基本的或最低的工资或薪金,以及任何附加报酬。3.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中调整的劳动报酬的范围刑法修正案(八)把恶意欠薪罪的犯罪对象规定为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但并没有对劳动报酬的内涵和外延做出解释,在相关法条表述中同样没有明确说明。对此,学术界大多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对劳动报酬进行理解。广义的劳动报酬是指劳动者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务而获得的收入及其他财物,包括货币工资、实物报酬、社会保险等多种形式。狭义的劳动报酬是指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者基于劳动关系取得的各种劳动收入,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补
10、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施纯琳.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解析J. 人民政坛. 2011(07)4、“转移财产”的认定对于“转移财产”的含义,多数学者将转移解释为将已被司法机关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改换位置,从一处移至另一处,使司法机关难以查找的行为,也就是所谓“位移说”。5、“逃匿”的认定逃匿是指欠薪人通过躲避的方式,使得被欠薪人无从找到其下落,造成请求执行困难。现实中,通常表现为行为人通过公司倒闭、人身失踪等方式来逃避劳动报酬的支付义务。6、“不支付” 劳动报酬的认定不支付,是指行为人在应当支付劳动报酬时,经劳动者请求或相关机构要求支付后,仍旧不予以支付劳动报酬的行为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拒不 支付 劳动报酬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