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障性住房的法律思考及对策 (2).doc
《关于保障性住房的法律思考及对策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保障性住房的法律思考及对策 (2).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法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关于保障性住房的法律思考及对策 分 校: 黄山分校 专 业: 法 学 年 级: 10 秋 学 号: 1034001258840 姓 名: xx 指导教师: 王 隼 时 间: 2012年11月16日 目 录一、保障性房建设基本情况1、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历史、背景2、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3、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现状二、保障性房法律建设情况1、我国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的法律基础2、现有的住房保障政策3、现有住房保障政策发挥的作用4、现有的住房保障政策存在的不足5、国外或地区先进的住房保障政策三、完善保障性住房立法的对策1、住房保障立法的宪法依据2、住房保障的立法层次。3
2、、住房保障对象的法律界定。4、住房保障收入的标准划分。5、住房保障资金的渠道来源。6、住房保障房源的供应保障。7、住房保障的退出机制。结 语关于保障性住房的法律思考及对策姓名:程盈 学号:1034001258840 【内容摘要】住房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相对而言,发达国家的住房保障立法已经较为完备,虽然中国也制定了一些这方面的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但我国住房保障方面的立法还十分欠缺。文章在对我国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的发展进行回顾,对国外先进制度进行分析,对我国现行住房保障制度进行分析。2007年8月13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
3、号,下简称“意见”),“意见”对建立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该“意见”明确指出“城市廉租住房制度是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主要途径”。2008年,住房保障法被列入11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但由于牵涉的利益主体比较多,争议也就比较多, 2012年4月住房保障法,“退格”为基本住房保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保障性住房的定义、功能、法律地位等进行原则性的规定,并对保障房的“公平分配”和退出机制以及相关的方式和路径进行规定。本文试从法学的角度对我国住房保障制度提出一些立法建议。【关键词】住房保障 基本情况 制度分析 对策建议 关于保障性住房的法律思考及对策住房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
4、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根本目标是让人们各得其所,基本努力方向是建立“便于进入”的市场和帮助中低收入者获得“能够支付”的住房。然而,我国住房改革没有把住房保障和房地产这两个表面相似而实质属于不同范畴的事物区别开,没有把住房和房地产、市场和保障予以有效区别。本文针对我国住房保障职责缺位,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滞后;土地供应、市场监管、住房金融政策等缺失等方面不足,对我国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的发展进行回顾,对我国现行住房保障制度进行分析,并试从法学的角度对我国住房保障制度提出一些立法建议。一、保障性房建设基本情况目前,我国基本上已经建立起住房公积金、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住房保障体系。但是,在具体运作中却
5、存在:缺乏明确的目标和长远规划、保障性住房供应量严重不足、保障对象覆盖面过于狭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运作不规范等诸多弊端。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如:城镇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办法、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管理办法等的部门法规以及一些地方性住房保障法规。但是,我国仍未建立全国统一的住房保障法。住房保障制度制订、实施随意性强,缺乏统一法律指导和约束。1、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历史、背景保障性住房是与商品性住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一般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我国从1995年开始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始推行保障性
6、住房建设,经历了起步、确立、萎缩、重启、完善等五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1995年-1997年),二是初步确立阶段(1998年-2001年) ,三是萎缩阶段(2002年-2006年) ,四是重新确立阶段(2007年-2009年),五是逐步完善阶段(2010年-2015年)。2、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起始于1980年,经历了试点售房(1979-1985年)、提租补贴(1986-1990年)和以售带租(1991-1993年)等改革阶段,以及全面推进住房市场化改革的确立(1994-1997年)阶段。1998 年,初步确立了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2007 年,指出加快建立健全以廉
7、租住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体系。2010 年起,提出“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3、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现状2011年我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高达1000万套,在政府政策的监督和鼓励下,各地保障房建设开工情况良好。2011年10月,全国开工建设保障房超过1000万套,比原计划提前1个月完成目标任务,建设规模创历史之最,资金、土地、工程质量等许多难题在实践中不断破解,为实现“十二五”期间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的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不足、建设资金缺乏、地方政府缺乏动力
8、、法律监管空白等原因,虽然历经十五年,但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仍然滞后,人民居住矛盾较为突出。二、保障性房法律建设情况1、我国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的法律基础一是法哲学基础。法律不是抽象社会的附属物,而是与建立在私人利益冲突基础上的特定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历史范畴。个人的生存权、自由权和财产权不会绝对地或抽象地存在;从法律的角度看,他们之所以存在,只是因为国家保护他们,并且,这些权力完全服从国家权威。 一旦与交换行为相联系的最卓越的私人关系脱离了对权力的依赖,独自产生,那么事实上的权力就获得了显著的司法、公共特征。权威以监护人自居,成为社会的、公共的权威,成为代表公共利益秩序的权威。国家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力
9、度的加大生动地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们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提供充分的物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更好的满足社会公共利益。为什么建立保障住房,在哲学角度还是没说清楚啊。法律基础到底是什么啊 二是经济法基础。经济法作为以社会为本位的部门
10、法,其首要目标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体现的是社会公共意志。社会公共意志即大众的、社会普遍性的意志,是关于公有性而非私有性、关于共享性而非排他性的。这一意志指导经济法在协调本国经济运行时就关注社会性和公共性。保障性住房是现在社会热议的话题,至关社会公众利益。经济法调整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它产生经济和法律根源。经济法的社会公平观引导着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经济法的社会公平体现在国家在协调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切实保障公民在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地位平等、利益分配机会平等,使公民享有同等的各种社会权利,实现结果公正平等。经济法的社会公平的最本质的内容是公民间合理的财产分配关
11、系和社会经济关系。保障性住房中的社会公平观体现在房屋建设、销售、监管等各个环节中。经济法的平衡理念是以平衡不同主体的利益,维护和实现社会整体经济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社会利益是个体利益的有机构成体,个体利益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整体利益也相应增加,只有站在共同利益之上,才能协调各层次利益关系,而个人利益至上必然破坏利益的平衡与和谐,保障性住房是国家平衡不同利益需求之间关系的充分体现,因此,经济法以整体利益作为价值取向与制度设计的基点有别于传统民法。2、现有的住房保障政策目前,我国住房保障方面的法律主要是一些部门规章和地方性规章,如1999年4月3日国务院颁布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2002年3月24日
12、修订),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人民银行于2004年5月13日的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2007年11月19日修订),建设部、财政部、民政部、国土资源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于2003年12月31日联合发布的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廉租管理办法”),建设部2006年8月19日发布的城镇廉租住房档案管理办法和北京、上海、天津等各城市人民政府颁布的廉租住房“管理规定”和“保障办法”等。3、现有住房保障政策发挥的作用一是土地供应方面。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和国土部发布关于切实做好2011 年城市住房用地管理和调控重点工作的通知,指出为确保1000 万套保障房建设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保障性住房的法律思考及对策 2 关于 保障 住房 法律 思考 对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