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现状及促进对策研究的文献综述.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现状及促进对策研究的文献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现状及促进对策研究的文献综述.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现状及促进对策研究的文献综述引语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社区居民参与问题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该时期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膨胀,城市社区处于剧变,城市民主运动高涨,由此许多专家对社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1965年,保罗达维多夫(PaulDavidoff)发表了倡导规划与多元社会(Advocacyand Pluralism in Planning)一文,认为在多元化的社会,规划没有一个完整的、明确的公众利益,只有不同的“特别利益”。规划工作者不仅自己要明白,并且应当公开表达究竟其是为哪一方利益作规划,此外还要为受规划所影响的其他人发言。 1966年,社
2、会科学家大卫希尔斯提出,促使社区居民自觉自愿参与的主要因素就是其意识到的“义务”,当社区居民感到有义务投入到某类事务中去时,他们将会自愿参与社区活动。美国学者凯里(Cary)认为参与须满足三个条件:拥有参与的自由、拥有参与的能力和拥有参与的意愿。因此,只有首先将参与的权利赋予公众,调动公众参与公共事物的意愿,培养公民参与的能力,才能真正培育出一个公民参与的社会 1969年,美国学者谢尔阿斯汀(SherrAmstein)发表的市民参与的梯子一文中提出了“公民参与阶梯论”。讨论了公民参与发展可能会出现的八个层次和三个阶段。最底的是政府操作和宣传教育;梯子中间阶段是象征性参与形式(先是给予信息,再上
3、是政策咨询,最后是组织形成)梯子最上是实权性参与形式(先是合作伙伴关系,再高是授予权力,最高是公民自主控制。 1978年,菲力普隆(PhilipsLong)针对社区公共参与提出六大激励公众主动参与的条件:适当的组织、能获取效益、生活方式受到威胁、义务、丰富的知识和在组织中的舒适感。:3。 1980年,麦考查尔斯(McClusky)指出解决社区问题时,首先必须使居民对该社区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并在充分的准备工作前提下,居民才一会参与社区事务。 1982年,美国社区论专家桑德斯(Saunders)提出的社会互动模式是城市社区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他把社区视为特定地域范围内比较持久的社会互动系统,社区运
4、作的过程是社区内各因素不断互动的过程。 1992年,奥斯本盖布勒(OsbomGaebler)认为,政府再造理论中指出政府应是归属社区的政府,政府应适当赋予权力而不仅仅是提供服务。还明确强调政府应是顾客驱动的政府,满足顾客需求而不是科层行政需求等原则。总结出政府应该赋予社区权力,满足公众要求这一主题。 1994年,简库依曼(JanKooiman)提出社会控制论系统的治理理论,认为政治治理能力必须具有精确、动态、多样的特性,治理结构体现为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基于各自资源不完全性而形成的彼此间持续互动合作。这一理论为社区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发表的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研究报告为
5、社区治理提供了更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其中提到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各种方式的总和。与传统政府治理最具差异的一点就是治理是一个互动的管理过程,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来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20世纪末,英国格尔本卡恩(Gulbenkian)基金会认为,社区工作的基本目的是在充分了解社会状况的前提下,与不同群体保持并组成关系,使变迁能到达预期的效果,并影响社会变迁的进程和控制权力的分配。 2001年,马修费勒(Matthew Filner)提出在社区发展中政治参与权力在极大程度上受控于所拥有的财产。指出第三方组织作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桥梁,可以
6、通过发展其来加强公众的参与热情,缓解政治参与不平等的矛盾m0 2001年,马里克瓦特金斯(Malik Watkins)对社区参与者的特征、参与水平等做了调研,认为最大的影响因素是社区事务的目标是否与参与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并指出,选择当地的社区组织作为项目的发起单位是最为有效的,较容易达成最终的目的,更能激发公众参与。这一研究为社区治理与公共参与的相互影响因素提供了参考依据。(二)国内研究综述 20世纪初期,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最先把“社区”概念引入中国,其著名的“江村调查”,从小社区入手进行微观调查,用直观的方法多方面了解人们在社区里的生活,为社区建设研究奠定基础。20世纪30年代,吴文藻和吴景
7、超先生主持的北平社会调查所,开创了我国城市社区研究的先河。他们竭力主张把社区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进行本土化的社区实证研究,如吴景超的论文现代社区研究的意义与功能、中国社区研究的西洋影响与国内现状等。 总的来说,我国的社区研究发展较慢,到70年代后期,社会学恢复和建立以后,社区研究有所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城市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社区研究,对社区居民参与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特别是“以人为本”、“民主参与”等现代规划理念渐渐融入我国城市治理体系,社区居民参与规划决策和管理的意愿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提出社区建设的时间不长,因而在社区建设的实践中,
8、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具体来看,目前国内学者对社区居民参与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王小章、冯婷、王伟、汪伟信、李燕、徐中振、卢汉龙等学者认为当前居民参与意识淡薄是制约居民参与的重要问题。王小章、冯婷根据对某市的调查,分析城市居民的社区参与意愿,认为城市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意愿在总体上是比较弱的,此外,除了经济参与意愿较强一些,其他如社会参与意愿、文化参与意愿都不是很强,其中利益关联与情感认同是主要影响因子。他们提出社区工作应该转移到关注人们对个人周围切身环境方面的满意感方面。王伟平对杭州市社区青年居民进行调查分析后认为,青年有社区参与的需要。调查中,有69%的青年表示愿意参加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居民 社区 参与 现状 促进 对策 研究 文献 综述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