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论”发展初期的西方文学作品.doc
《悖论”发展初期的西方文学作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悖论”发展初期的西方文学作品.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悖论”发展初期的西方文学作品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西方文学作品,比如古希腊悲剧典范俄底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及歌德浮士德中人物及其思想,论述了“悖论”发展初期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从而了解“悖论”对西方文学的思想文化的本质的影响和作用。关键词:悖论,悲剧,俄底浦斯王, 哈姆雷特, 浮士德悖论,源于数学与逻辑学领域的专属名词,意思是自相矛盾。 结合西方文学作品,从其源头古希腊文化中,我们可以发现文学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悖论。本文通过对悖论在西方文学作品早期的发展,来分析西方文学的悖论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了解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本质。悖论的存在,是人和社会生活的一个必然结果。冲突、悲剧是导致悖论出
2、现的根本原因,所以在西方文学中悖论与悲剧两者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何以见得?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有价值的美好东西撕碎。而人类的纯良天性势必会与此发生抵触,从而产生对抗。除此以外,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也曾经提出日神与酒神精神的概念,以太阳神阿波罗与酒神狄奥尼所斯这两个形象来比喻希腊悲剧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两种力量。在其作品中,阿波罗和狄奥尼反映的精神都是人生命意志的本能:前者象征生命中的理性智慧因素;后者则象征生命中的原始本能力量。两种力量在人的心灵中相互争斗碰撞,成为悲剧诞生的艺术表现形式,于是也就产生了悖论。这种悖论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人物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一悖论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之源头人神冲突首
3、先,悖论是西方文学作品人物性格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了一句“人是万物的尺度”,表明希腊人强烈的自我意识开始表露,作为主体的人处于高于自然与社会的位置,主客体呈分离态势,矛盾开始显现。主要表现在古希腊悲剧中,剧中的英雄们总是因“命运”之重负而深感行动艰难,但又从不放弃行动权利,敢于反抗“命运”的捉弄。这种困兽犹斗的抗争,体现出个体生命的无穷追求与“命运”的不断惩罚之间的矛盾构成的悲剧意识。明知毁灭仍执着追求,犹如飞蛾扑火。在体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中,俄狄浦斯永远也逃脱不了体现命运的太阳神“神示”的罗网。索福克勒斯对命运抱有强烈的不满情绪,认为俄狄浦
4、斯并不是有意杀父娶母,他智慧超群,热爱邦国,大公无私。本人非但没有罪,反而是一个为民除害的英雄。在命运面前,他不是俯首帖耳或苦苦哀求,努力设法逃离“神示”的预言。然后,他猜破女妖的谜语,为民除害。最后,为了解救人民的瘟疫灾难,他不顾一切地追查杀害前王的凶手,真相大白之后,又勇于承担责任,主动请求将他放逐。亚里士多德称它是一部完美的悲剧,因为它是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人的悲剧”,剧中人的生存处境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可选择的特定处境,如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称之为喜剧处境,俄底浦斯的种种行为都是最大限度的对生存处境的选择;二是人不能选择的,没人能够不受其制约,如死亡、斗争、痛苦、罪责等称之为悲剧处境
5、。俄底浦斯努力想要改变这种处境,竭力回避、企图超越、历经波折,最终却仍被命运嘲弄,忒拜城老国王最初的杀子目的也是为保持现有的和谐安定,结果还是没有逃脱命运的网罗,这些都表明了人与外部自然力(也就是“命运”)之间的冲突。由此可见,人的悲剧就是人无法超越悲剧处境,甚至还要面对它,这便是悖论之所在。人的悲剧,如果是只能面对终极限制,直面自然、环境对人的挑战,那么人就要不断克服那与身俱来的困境,表现出人的勇气与不屈不挠的精神。而俄底浦斯身上所体现的除了前两种外,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精神,也就是尼采所谓的日神精神。我们能感受到作者这样的思想:理性是人的最高行为准则,只有遵从它,人才能抑制“过度”“不及”而达
6、到“中庸”,让人行为有据可依从而使人与人关系和谐,但最后的悲剧却有反映了理性的局限性。所以相较于理性而言,也许俄底浦斯的意志更为强大,当俄底浦斯承担一切责任,表明人的尊严不可侵犯,人的意志不可战胜,这是人的力量,在无法抗拒的命运面前,反而比神的控制更为惊心动魄,而这点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也许贯彻得更为彻底。总而言之,人在渴望把握自身命运的同时却又终究逃脱不了神的控制的时候,悖论便产生了。这就是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所告诉我们的。二悖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体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错综迷离的心灵世界:对人类的热情赞美与恶毒诅咒同在,对人间伊甸园的精心构建与对人间地狱的冷酷描绘交织,对教会
7、神圣的亵渎与诚挚的忏悔融汇。高尚与卑鄙、文雅与粗俗、亮节与猥亵、深沉与浅陋,赤裸裸的人的本能世界与趋于成熟的观念世界,野蛮人强烈而持久的幻想与文明人尖锐而细致的求知欲纵横交错在一起,展开了一幅五彩缤纷的社会与人的图画。这也是一个信仰断裂时期旧的信仰在衰落,新的建立在自然科学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的理性尚未成熟人性的全景式展开。于是矛盾再次产生,而莎士比亚敏锐地把握到了这一点。人们说: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说不尽的哈姆雷特。他就像个尚未破译的密码,人们为解密做了数百年的努力,祈望借此走出丹麦王子所构筑的神秘而又符合模糊美学原理的“悲剧迷宫”。在莎士比亚剧作中,对于善良美好的追求与对西方世界恶的本体的冷峻体
8、察构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这点尤其体现在了哈姆雷特中。作品诞生于16世纪17世纪之交,这正是英国文艺复兴新旧交替时代的转折点。资本主义新兴时期的光明面迅速逆转,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向纵深急剧发展。莎士比亚将自己人文主义思想意识与新的三观融化在哈姆雷特形象塑造的全过程中。哈姆雷特固然不能等同于莎士比亚,但他执着地思考、追求人生意义的自我的求证精神,显然传达了戏剧诗人作为“时代的灵魂”的心声,甚至表明了文艺复兴时期人的觉醒,先进文化人对人的价值、人的权利、人的自由的追求,以及关于人的“异化”的沉思与迷惘。从美学角度考察,哈姆雷特不仅担负多方面的矛盾,而且还忍受多方面的矛盾,这种矛盾很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悖论 发展 初期 西方 文学作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