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改革的感悟(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新课程改革的感悟(二).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第 1 页 共 7 页对新课程改革的感悟对新课程改革的感悟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感悟-听牛广田教授专题讲座有感四间房乡三完小于红彬听了牛广田教授的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的专题讲座和他亲自做的二节语文课,使我感受较深。回来后我和我们平时上课做了比较,有这么几点想法,希望以后能时时给我们一点启示。一、课改到底改什么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已是普遍展开,看来新课程改势在必行。可是做为边远地区的小学教师,由于缺乏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只凭借自我学习或是观看几张上级下发的通识培训的光碟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
2、虽然平日里也学习,学校也是大张旗鼓地搞新课程方面的培训,但仍对新课程没有清晰深刻的认识。课标学的遍数不少,而真正理解的却不多,更何况应用于教学之中呢。老师们都认为现在的课改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吧。牛广田教授的讲解可谓抓住了要害,把我们急于想弄明白的最为困惑的问题只用了四条就解决了,一根主线就把最主要的提了起来,展现在我们面前,听后豁然开朗。新课程要求我们从教学思想、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全方位地重新包装自己,要一改往日的凯洛夫式的“五大环节”、“机械训练”。把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空间中自主学习,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思维,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
3、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第 2 页 共 7 页提升生活质量。当然,这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首先得从理念上转变,要改变原来那种师道尊严、唯师为尊的观念,营造师生平等的和谐氛围,教师要从“皇位”上走下来,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最好的朋友,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高尚情操感染学生,言传身教,要树立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观念,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民主平等。过去的教学看重知识传授,教师就是知识的代言人,传授知识是主要的,在此基础上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进行思想教育,关注的是课本,是知识,而不是学生本身的发展。新课程强调“一切为
4、了学生的发展”,这就说明着眼点不同了,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近期的,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发展。这样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就变得重要了,课标中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就是以此为出发点的。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于学生的发展,要充分开发利用课外资源,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得知识,培养能力。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学方法的改变,既然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就不能再采用那种机械训练的灌输式的方式了,而是要设法营造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在交流合作中生成新的知识,同时也就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二、教师应该怎么办新课程中的教师在定位上、观念上已与
5、以往有所不同,那么做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第 3 页 共 7 页为一个有十多年教龄已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我们来说应该怎么办呢。是拘泥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沉囿于过去的教育观念。还是摒弃旧的观念,脱胎换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不庸质疑,学习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明智选择,正如牛教授所说:要想端稳教师这碗饭,就要不断地学习。是呀,现在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换代特别快,往往刚学会的知识,几个月之后就成为旧知识而被淘汰了。作为老师,要时刻树立“空杯”观念,时时不忘学习,不忘给自己充电,才能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6、那么,我们应该学些什么呢。我想,除了反复研读课程标准之外,还要尽快通读新课程理念的有关书藉,像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平时要常常翻阅报刊,或上网浏览网页,让自己每天都有所得。另外,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要把新的理念和方法运用于教学之中,并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所选择地学习,做到有的放矢,效果会更好。反思,也是我们尽快走进新课程的有效途径,更是新课程所提倡的。每日里的教学实践中必定会有不尽人意之处,在工作之余,静心思之,反复斟酌,寻其成败,挖其根源,纠其正理,并把这些思之所得都记录下来,让自己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学习,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交流,现代教育讲究合作,讲究协作。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
7、没有团队的力量大。所以,教师要树立团队意识,经常与同事们切磋研讨。在学校,可以是年组内、同学科、跨学科交流,在网上可以登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第 4 页 共 7 页陆教育教学网站,参与全国各地的有关新课改的讨论,既能时常接触最新最前沿的动态,紧跟时代步伐,开阔了视野,又交到了朋友,何乐而不为呢。三、语文课应该怎么教语文是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二者的统一。这么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不少误区。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正致力于语文教学
8、的改革与研究,可谓是众说纷纭,各有各的理。但无论怎样,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达心中所思所想,这一点是共识。那么做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做到这些呢。牛教授一再强调的就是一个兴趣问题。是的,任何事情的成功都离不开兴趣,有了兴趣,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可以产生毅力,可以激发钻研精神。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一样,首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仅要激发,更要注重保护。教师要精心设计情境,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兴趣,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堂外,都要以鼓励表扬为主,像呵护小苗一样培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我感觉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任何强制性的事物最终都
9、不会获得成功,我们要想让学生真正热爱读书,热爱语文,就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获得成功。我想这就是所说的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吧。当然,我们不能为了激发兴趣而搞些哗众取宠的花架子,要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多联系学生所熟悉地生活与事物,达到目的即可。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第 5 页 共 7 页其次,教学方法也很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学习分成低、中、高三个年段,我们要依据不同年段的不同教学重点和要求选择恰当地教学方法。所谓教无定法,教必有法,语文教学讲究要在读中感悟,以读促学,以读代讲。让学生在充分
10、地与文本接触交流的基础上,在反复诵读中掌握字词句的有关知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读书的能力,教给读书的方法,要养成爱读书、会读书;会表达、善表达的习惯。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感受文本,与作者的内心碰撞。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牛教授所说的“闭上教师的嘴”也就是这个意思。但就我看来,教师不是不讲,而是要讲得恰到好处,该讲则讲,不该讲则不讲。像一些学生难以感悟到的思想内涵上的精深之处,教师就应当及时点拨。要讲的应该是方法,是能够启发引导学生的话语。再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听说读写的训练与学生读书有机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之中自然地完成任务,掌握知识。牛教授这
11、点做得不错,一堂课下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既得到了训练,字词句也都掌握了。第三,语文教学要注重人文性,教师要倾注情感。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篇目十分注重人文性,这与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相得益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前三条所涉及的都是有关思想教育方面的要求。这样看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实现课标要求的必要途径。教师备课的过程就是与文本接触相通相融的过程,教师首先要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才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第 6
12、页 共 7 页以此达到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课堂上,教师的情感倾注对唤起学生对文本的共鸣至关重要,这体现在教师的创设情境、点拨梳导上。教师适时适度地激情表达会激起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的热情,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生成新的知识。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是富于感性的,是热情奔放的,是善于表演的。四、几点值得商榷之处作为一名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对牛教授所作讲座中的一些观点也有自己的看法,感觉有的未免失之偏颇。在这里略谈几点。首先,牛教授对中国的传统教育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孔子之类的教育先驱没留下什么值得我们继承发扬的东西。这点我不敢苟同。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
13、故而知新”等教育思想早已深入人心,更何况我们的传统教育那看似简单实则有效的方式培养了一大批世界级的文人学士,在世界艺术园地中占有一席之地呢。不说别的,单就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传统教育中的“诵读积累、熟读精思、评点批注”等都是非常好的教学方法。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某一种思想,只能辩证地对待,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科学地吸取精华,为我所用。第二、对于凯洛夫教学的“五大环节”亦不可全舍弃,应就所教知识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因地制宜地选择方法,只要是适合学生的就是好的。第三、牛教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对的,但认为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第 7 页 共 7 页要激发兴趣,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在课堂上不纠错,一律都要鼓励、表扬,“好,很好”、”好,不错”之声不绝于耳。这种简单地不分清红皂白地评价一开始还能奏效,可是长此发往,学生的错误何时纠正。依牛教授之意,要由学生自行改正。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也同样要给学生一些提示,甚至是正确与否的判断吗。我认为,不伤害学生的自信、保护学生的自尊都是需要的,不在于是不是不纠错,而在于教师采用的方式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上是我的几点粗浅看法,也是本次学习反思所得,不尽完善,希望能与同行共同研讨,以求精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