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三).doc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三).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12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产业转移、区域转移和身份转换三种形式,文中所用的转移主要指前两种形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回流能有效地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河南转移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极大地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本次全球经济危机造成我省外出务工人员大量回流,对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了挑战,从长期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然是促进我省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手段,因而应采取多种措施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回流工作,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2、移;劳动力回流;城乡协调作者简介。赵翠红(1963-),女,河南襄城人,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研究。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21)03-0062-04收稿日期:2021-02-16一、引言学术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颇多,形成的各种不同观点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种是被广泛接受的传统定义,即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或接近于零,从农业部门转移出去而不会减少农业总产量的那部分农村劳动力。但这种观点在经济学界引起了激烈争第 2 页 共 12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论。而以刘易斯(1954)为代表的古典学派坚持认为
3、农业部门存在无限丰剩的剩余劳动力,把他们转移到非农部门中不会使农业产量减少,因为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低到接近零。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还有如下理解:(1)把农业劳动力的闲置视为“剩余”;(2)认为“剩余”是农业劳动力的供给量和社会需要量之差;(3)边际收益低于非农业劳动力的农业劳动力(李仙娥,2021)。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我们赞同周振华的定义。“农村剩余劳动力应是在农产品供给满足社会需要的条件下,其劳动边际产量等于零的那部分劳动力;或者说,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业稳定增长,并且满足社会需要条件下的农业闲置劳动力。只有这部分农村劳动力才可以向非农产业转移。”(周振华 1995)
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形式上看主要有三种。产业转移、区域转移和身份转换。鉴于我们现有体制和制度因素,在较长时期内对大多数农民来说,要实现从农民到市民角色的转换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界定的基础上。本文所使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概念,是指超过农业需要的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实行就地或异地转移即前两种形式的转移。近几年来,原先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的部分剩余劳动力又开始返乡或创业或务农,这种现象被称作劳动力回流。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回流对城乡协调发展的作用分析(一)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流入区域的领先发展,强化了其增长极的地位第 3 页 共 12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由于劳动
5、力流入区域一般是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工业发展较快,各种类型的企业迅猛发展,它们已由最初的劳动力剩余经济变为劳动力不足。大量农民工的流入,为这些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资源,降低了发达地区用工单位的劳动力成本,提高了发达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达地区凭借开放的政策、勤奋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吸引外资,成为加快本地资金积累的重要源泉(姜长云,2021)。企业积累和外资的增加,进而又扩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其累积效果是工业与贸易的滚动发展,工业化快速推进,成为带动经济快速发展、劳动力持续转移的增长极。(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回流带动了流出区域的经济发展,增强了农村自我发展的能力由于农业
6、比较效益低,在比较利益的推动下,劳动力就不断地从报酬比较低的地方或行业向报酬比较高的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一方面外出务工收入主要靠从农业生产部门分离出来而未完全脱离农村的劳动力创造的,他们获得了高于农业生产部门的报酬收入,从而提高了农民的整体收人。打工者带回的收入,对不同地区起着不同的作用。很多贫困地区,是“输出一人,脱贫一户,输出百人,脱贫一村”。对温饱解决的地区,注入了生活消费、盖房建屋、活跃市场、发展经济的资金。多数农民的打工收入成了子女上学、医疗等不可或缺的经济来源(姜太碧,2021)。另一方面,河南作为一个经济大省、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以及人才、劳动力资源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
7、速度、成效,以及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多元化程度,对农业第 4 页 共 12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都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大规模农村劳动者跨区域务工经商,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是进步,他们以廉价的劳务支援了流入地区的经济建设,并把获取的信息、劳务收入和学到的致富技能带回家乡,有力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陆续带着技术、项目、资金返回家乡创业,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创造了财富,为当地提供了就业岗位,繁荣了地方经济(时慧娜,2021)。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依靠技术回乡创业;二是依靠资金回乡创业。例如邓州市万余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回报乡里,
8、创办企业 400 多家,创办其他经济实体 8000 余家,就地转移剩余劳动力 3 万余人;社旗县把“返乡创业潮”与“外出务工潮”形成双向对流,使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回流乡里,形成能人回乡、资金回流、企业回迁的“凤还巢”局面,有效拉动了民间投资的快速增长。截至 2021年 8 月底,该县已有 1000 多名外出务工人员回乡投资兴业,总投资8000 多万元,为当地农民增加就业岗位 1 万多个(河南调查总队,2021)。总之,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回流带动了城乡、区域间的沟通,促进了农业和工业的协调发展,开创了落后的农村地区主动利用地区差异,参与发达地区发展,解决不发达地区就业、收入难的经济形式,也
9、使发达地区得以利用广大农村劳动力的丰剩和低成本,进一步发展,产生对两大地区的“双口”作用。在这种作用下,实现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回流为基础的发达与不发达区域间的经济互动循环,第 5 页 共 12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逐步推动二元结构的转换,从而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三、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回流情况分析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和农业大省,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截至 2021 年底,总人口 9768 万人,乡村人口 6774 万人,农村劳动力 4752 万人,耕地面积 1.1 亿亩,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达 3000 万人。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河南省委省
10、政府就确定了变人口“包袱”为人力资源“财富”的指导思想,坚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富民升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同时沿海发达地区及本省非农产业、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为农民工就业提供了可能和空间(李莉等。2021)。(一)从农业和非农业从业人员分布看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改革开放前,农业生产率远远低于工业,劳动力要素的人为滞留,使得大批劳动力被长期禁锢在农业中而处于隐性剩余状态。1978年河南农业从业人员为 2262 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的 80.6,非农产业从业人员仅为 545 万人,比重为 19.4,农业经济的特征非常突出。1978
11、年之后,农村经济改革首先将大批隐性农业剩余劳动力变为显性剩余,增大了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在此背景下,农村非农产业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带动了较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1978 年2021 年,非农产业从业人员由 545 万人迅速升至 2523万人,27 年中增加了 1978 万人。年均增长率为 13.44。1995 年河第 6 页 共 12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南省农业与非农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 62.4与 37.6。分阶段看,1978 年1985 年在短短 7 年中,河南农业就业份额由 80.6迅速下降到 73.0,非农就业比重由 19.4升至 27。非农就业人员由 545 万人增
12、加到 949 万人,增加了 404 万人,年均递增10.6。1986 年1990 年,在全国宏观经济受到通货膨胀与市场“疲软”的双重影响下,河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有所放慢。5 年中农业就业人员比重仅下降 2.2 个百分点,非农产业劳动力增加 75万人,比重升至 30.7。1991 年1995 年,河南经济进入到了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尤其是 1992 年_南巡,为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契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有所加快。统计数据表明,仅 1991 年1996 年的 5 年中,非农就业劳动力净增加 521 万人,是1986 年1990 年增加人数的 2.28 倍。1997 年之后,全国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农村 剩余劳动力 转移 问题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