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 2019-20202019-2020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试试题(含解析)第第 I I 卷卷选择题(选择题(6060 分)分)一、选择题,每题一、选择题,每题 2 2 分,有且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要求的。分,有且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要求的。1.夏朝时期,天下万国,夏王为“诸侯之长(盟主)”,到了周朝,“天下一家”,周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这一变化反映了A.各部族文化融合的加强B.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C.政治制度的宗法伦理化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
2、,从夏至周统治者由天下盟主演变为天下宗主,反映了西周实行宗法制以巩固统治秩序,使西周政治统治呈现宗法伦理特征,故 C 项符合题意。A 项,题干信息未反映部族文化融合现象,排除。先秦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形成,统治集团未实现最高权力的高度集中,故排除 BD 两项。2.礼记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由此可见该制度A.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B.使土地和政治权力层层分割C.确立了以天子为至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D.使国家的疆域不断扩大【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反映了分封制下从
3、天子到大夫层层分封的特点,这使土地和政治权力被层层分割,故 B 正确;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不是分封制,故 A 错误;分封制属于周代,当时没有确立以天子为至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 C 错误;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国家的疆域不断扩大,故 D-2-错误。3.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 481 年,齐国的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A.春秋时期分封制已受到破坏B.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C.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D.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答案】A【解析】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只能控制都城附近的地区,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为争夺更多的土地和人
4、民,相互间进行战争,分封制遭到破坏。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 481 年是春秋末期,旧的分封制遭到破坏,不但诸侯不再听命周王,而且诸侯国内部也出现了大夫夺权现象,故 A 项正确。田氏取代姜氏成为齐国国君,没有体现新的社会制度,故 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的时间“公元前 481 年”判断是春秋末期,不能说明整个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故 C 项错误。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率先废除了旧制度,故 D 项错误。4.史学家樊树志指出:“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
5、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B.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C.宗法制维系了古代政治制度D.分封制的作用弊大于利【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由于受血缘亲疏的影响,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说明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故答案为 A 项。材料不是分析宗法制与分封制之间的关系,排除 B 项;材料中的“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3-可破,其实不然”,说明作者强调的是两者结合的消极影响,排除 C 项;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D 项说法绝对,排除。【点睛】分封制的实行,使得西周国家
6、政权逐渐趋向严密,克服了夏商时期的松散状态。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局域,有利于奴隶主统治秩序的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分封制本身存在缺陷,诸侯利用在自己的领地封国内享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利,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从而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逐渐瓦解。5.左传襄公十二年说“同姓于宗庙(即所出王之庙),同宗于祖庙(即诸侯始封君之庙),同族于祢庙(即父庙)。”与此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世官制D.礼乐制【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同姓于宗庙(即所出王之庙),同宗于祖庙(即诸侯始封君之庙),同族于祢庙(即父庙)。”中
7、的“同姓、同宗、同族”等信息可知,强调血缘之亲,B 正确;分封制是分封诸侯的制度,与材料本意不符,A 错误;世官制是强调官位世袭,而材料只强调的是“宗庙、祖庙、父庙”的血缘祭祀,C 错误;礼乐制是强调的等级秩序,与材料本意不符,D 错误。6.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魏国首霸中原;燕昭王尊郭隗为师,用乐毅等士,燕国得以振兴。这类做法A.导致士人阶层掌控国政B.冲击了传统的血缘政治C.改变了天下分裂的趋势D.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反映出这种以才-4-能为依据的选官办法
8、,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以血缘关系为标准的世卿世禄制,故 B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士人阶层地位的提高,没有体现出“掌控政权”,故 A 项错误;这种做法没有改变天下分裂的局面,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百家争鸣的状况,故 D 项错误。【点睛】“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7.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共同本质是A.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都体现大宗和小宗的关系C.都规定了地方服从中央D.都属于西周社会的上层建筑,维护周朝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分封制都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它们共同维护西周社会的统治秩序。故
9、答案为 D 项。A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分封制不符,排除;B 项,宗法制确立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分封制确立了森严的等级秩序,排除;C 项,分封制下,地方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与宗法制不符,排除。8.礼记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文字:“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这段文字中的“大道”是指A.禅让制B.世袭制C.氏族公有制D.私有制【答案】C【解析】【详解】从题干中“天下为家”来看,社会已发展到“家天下”的奴隶制;再结合“大道既隐”判断,“大道”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末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即氏族公有制。故答案为 C 项。A 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推
10、举部落首领的制度,排除;B 项,王位世袭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排除;D 项,原始社会是公有制不是私有制,排除。9.下面是关于“马”字写法的发展演变图。这种变化反映出-5-A.文字书写艺术不断发展B.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C.政治局面影响文化整合D.文化交流推动百家争鸣【答案】C【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马”字多元写法,而秦代“马”字写法以秦国的“马”字为准。故答案为 C 项;材料强调文字的统一和选择,而非书法演进,A 项排除;材料强调文字从多元走向统一,B 项排除;材料主旨是秦国统一天下后,以秦国文字统一文字。D 项说法与主旨无关,排除。10.史记封禅书曾记载“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并从
11、五帝之舜的封禅开始叙说。沿袭至秦汉之时,封禅逐渐成为帝王们的盛世大典。在泰山封禅升天,与鬼神通是封禅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信号。古代帝王封禅的主要目的是A.确立道家学说的统治地位B.强化以农立国的治国理念C.宣扬天人合一思想D.证明王权的合法性【答案】D【解析】【详解】A.根据材料,史记封禅书曾记载“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在泰山封禅升天,与鬼神通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信号。”可见古代帝王封禅意在通过天意表明自身统治的合理性,为加强统治寻求理论依据,故 D 正确。根据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到农业立国的内容,选项与题目信息不符,故 B 错误。根据材料,宣扬天人合一不是其真正目的,真正目的是为其统治制
12、造理论依据,故 C 错误。根据材料,无法体现出道家学说是否处于统治地-6-位,选项与材料无关,故 D 错误。11.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其成就,并没有由反秦农民起义造成政权转移而消失,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A.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B.有助于解决君主专制的弊端C.极大冲击了血缘宗法制度D.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故答案为 D 项。A 项,题干中费正清高度评价的是秦朝的
13、中央集权制,中央权力扩大了,地方权力削弱了,排除;B 项,中央集权制是中央对地方绝对控制权的制度,与能否解决君主专制决策弊端无关,排除;C 项,中央集权制实行官僚政治,排除。12.秦国不断完善有关官吏的选拔、俸禄、考绩、奖惩等规定,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恶吏”的标准,注意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构。这表明,当时秦国A.阻断了贵族的入仕之路B.践行了墨家兼爱尚贤的主张C.任法而治提升统治效能D.建立了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考核官吏成绩的标准,可以看出突出法律的作用,因此选 C;秦国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军功爵制,并没有阻断贵
14、族入仕之路,因此不选 A;秦国的治国思想是法家思想,不是墨家思想,因此不选 B;题干中强调的是官吏的考核标准而不是选拔标准,因此不选 D1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道:“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这一现象出现于-7-A.公元 3 世纪后期B.公元 3 世纪前期C.公元前 3 世纪后期D.公元前 3 世纪前期【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中“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反映的是秦朝统一天下,时间为公元前 221 年,故选 C 项。公元 3 世纪后期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
15、A 项;公元 3 世纪前期是东汉末期,排除 B 项;公元 3 世纪前期还是战国末期,天下还未统一,排除 D 项。【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由材料描述判断出历史事件,再将具体时间转化为世纪,在转化世纪时,不管公元前还是公元后,统一在前面的百位数字上加一即可。涉及到前期还是后期问题,只需记住公元后数字越大,时间越靠后,公元前与之相反。14.下列关于秦朝中央官职的表述正确的是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负责监察百官秦始皇建立三公九卿的目的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汉朝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A.B.C.D.【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公包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九卿是指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16、。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执掌奏章、下达诏令、负责监察。三公九卿设置的目的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所以正确,错误,本题答案选 B 项,排除 ACD 三项。-8-15.秦始皇宣布:“八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这体现出的制度特征是A.皇位世袭B.君权神授C.皇权至上D.皇帝独尊【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八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体现的是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的特征,故 C 项正确;材料信息和皇位世袭无关,故 A项错误;君权神授思想开始于汉武帝时期,故 B 项错误;皇帝
17、独尊指的是皇权的独特性,是建立在皇权至上的基础上的,故 D 项错误。16.“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A.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B.集体统治到个体统治的转变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周王是天下的“共主”,但各个诸侯国有较大的自主权,权力世袭,体现了贵族政治的特征。秦汉以后实行中央集权制、郡县制,中央到地方的官员全部由皇帝任免,他们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皇帝成为天下
18、的“独主”,体现了官僚政治的特征,所以这一变化反映了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西周不是集体统治而是诸侯和天子共治;C 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政治体制的变化而不是从分裂到统一的变化;D 选项错误,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仅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是对这一变化最准确的描述。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17.秦朝郡县制是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B.郡县代表中央行使地方行政权力C.郡县长官与皇帝形成了臣君隶属关系-9-D.郡县完全由中央控制,官吏不能世袭【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下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
19、,不得世袭,直接对中央负责,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故 D 项正确,A 项排除。B 项,郡县并非中央的地方派出机构,并不能代表中央权力,排除。C 项,郡县长官与皇帝的君臣隶属关系并不能说明郡县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排除。18.秦朝推行郡县制,户籍的保存与管理、赋税徭役的征调以及地方军队的基本编制都是以县为单位。的,这就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据此可知,郡县制的设立A.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B.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控制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说明秦朝利用郡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省 阜阳市 第三中学 2019 _2020 学年 历史上 学期 第一次 调研 考试 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