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6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0年).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江苏苏州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6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0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苏州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6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0年).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江苏苏州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截至2020年)藻晋祖台之汉武帝与近臣宴会于未央殿,忽闻人语云老臣冒死自陈。”乃见屋梁上有一老翁, 长八九寸,拄杖偻步,笃老之极。缘柱而下,放杖稽首,默而不言,因仰视殿屋,俯指帝脚, 忽然不见。东方朔曰:“其名为藻、春巢幽林,冬潜深河。今造宫殿,斩伐其居,故来 诉于帝。仰视宫殿,殿名未央,诉陛下方侵其居宅未央也。俯指陛下脚者,足也。愿陛 下宫殿足于此,不愿更造也。”上为之息宫寝之役。居少时,帝亲幸河都,闻水底有弦歌之声,又有善芥。须臾,前梁上老翁及年少数人, 绛衣素带,缨佩乘藻,凌波而出。帝问曰:“闻水底奏乐声,为君耶? ”老翁曰:“老臣前 昧死归诉,幸
2、蒙陛下天地之施,即止息斧斤,得全其居宅,不胜嘉欢,故私相庆乐耳。”献 帝一紫螺壳,状如牛脂。帝曰:“朕暗,无以识君。”“东方生知之耳。”“君可思以吴 贻之。”老翁乃顾命取洞穴之宝。一人即受命下没泉底,倏忽还到,奉大珠径寸,明耀 绝世。帝甚玩焉,以五十万钱赐朔,取其珠。(选自祖氏志怪,有删改)【注】善芥:美丽的水草。暗:愚昧,不聪明。8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拄杖偻步偻:弯腰9 .斩伐其居伐:攻打C.绛衣素带素:白色D.老翁乃顾命取洞穴之宝顾:回头10 因年代久远,文中“君可思以吴贻之”的“”处脱漏一字,根据上下文补出 这个字。(1分)11 .把文中画线
3、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5分)(1)春巢幽林,冬潜深河。(2)帝甚玩焉,以五十万钱赐朔,取其珠。1L老翁“默而不言,因仰视殿屋,俯指帝脚”的用意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含标 点不超过20字。(2分)12 .分别概括文中汉武帝、藻、东方朔的形象特点。(3分)【参考答案】13 B(2 分)9 .宝(珍)(1分)10 .(1)(藻)春天居住在幽深的树林里,冬天潜入河水深处。(2分)汉武帝很欣赏这颗宝珠,用五十万钱赐给东方朔,拿走了那宝珠。(3分)11 .委婉地请求汉武帝不要再建宫殿。(2分)亡一羊.何追之者众?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参考答案】10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追它的人这么多?我们不知道往哪边追
4、,所以就回来了。【参考译文】杨朱的邻居丧失了羊,于是带着他(邻居)的亲属,还请杨朱的僮仆一起追赶。杨朱说: “哈!丢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 ”邻居说:“因为岔路很多。”已经回来了,杨 朱问:“找到羊了吗? ”邻居说:“弄丢了。”杨朱问:“怎么会丢了呢? ”邻居说:“因 为岔路之中还有很多岔路,我不知道羊去了哪条岔路,所以就返回了。”(2012江苏苏州)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 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 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下而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
5、意义相同?(2分) A、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C、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D、可以调素琴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6 .下面哪一句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不是使动用法?(2分) A.无案犊之劳形 *B.凄神寒骨,悄伦幽邃(小石潭记) *C.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8 .文章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等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请选择其中一个方而 举例分析。(2分)9 .刘禹锡说“无丝竹之乱耳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谈到“宴酣之乐.非
6、丝非竹”. 两句话分别流露出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2分)【参考答案】10 .B 7 .C8 .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苔痕、草色的青翠,表现环境的清幽,可见陋 室不陋。9 .刘禹锡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欧阳修追求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2012江苏苏州)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日产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 所短,日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日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日:“前山 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注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肉可以吃。10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或日食菱须去壳J答: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7、。答:【参考答案】10有人说:“吃菱必须去掉壳J(“须”也可译成“需要”)这是因为(他)硬把不 知道的说成知道的。【参考译文】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 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 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 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 ”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 地没有呢? 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 道的。(2011江苏苏州)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曾刿请见。其乡人
8、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日: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小惠未诵,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 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那么请从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2分)A齐师伐我伐竹取道(小石潭记)B又何问焉 其间千二百里(三峡)C小大之狱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D忠之属也召令徒属(陈涉世家7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 (2分)A何以战?B何陋之有?(陋室铭)C.徽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D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
9、谏)8”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分)答:9这段文字中,曹刿和鲁庄公讨论的中心话题是什么?曹刿对此说明了怎样的观点?请都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答:【参考答案】6 C7 D8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反衬出曹刿的远见卓识(或“显示了曹刿的自信”)。9作战的先决条件星什么: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2011江苏苏州)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日:“吾与汝 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 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日:“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 孙荷担者三夫
10、,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批,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 ”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假设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 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A、毕力平险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争高直指与朱元思书) C、杂然相许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D、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忱患,死于安乐) 7 .下面句子中
11、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 (2分)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8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9 .本文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齿匕 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2分)10 .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请加以比拟,说说有什 么不同之处。(3分)【参考答案】6 . C7 . D8 .译文: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9 .寥寥六字,把一个邻家小孩积极参与挖山的动作、神情写活了。作
12、者不直接写孩子 小,而是用“始觥”这一典型特征来表现他的幼小,孩子天真、可爱的样子跃然纸上。“跳 往助之”中只一个“跳”字,就把孩子兴奋得跳来跳去的那种稚气生动地描摹了出来。这样 就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10 .不同一: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在“杂然相许”的前提下“献疑”,一个“献”字表 明她对愚公的关心;智叟不是提出疑问,“笑而止之”是对愚公的否认,“甚矣,汝之不惠” 更加强了否认的意思。不同二:语气不同。两人虽然都用了反问的句式,但其妻的语气是委 婉的,智叟的语气是刻薄的。如“以君之力”与“以残年余力”相比,前者是委婉的提醒,后者那么带有不敬之意;“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与“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相
13、比,前者是一种担 心,后者那么是一种嘲讽。(2010江苏苏州)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 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 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假设市;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6.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 (4分)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予观夫巴陵胜
14、状(岳阳楼记)B.C.B.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能谤讥于市朝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闻寡人之耳者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小石潭记)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7.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哪一项相同? (2分)A.今齐地方千里 B.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C.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9 .“王之蔽甚矣”中的“蔽”是什么意思?从文中看,齐威王除“弊”取得了什么效果? (2分)10 .本文中的“王之蔽甚矣”是一种谏,曹刿
15、论战中的“忠之属也”也是一种谏, 捕蛇者说中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可以认为是另一种形式的谏,进谏者都关注到 了民意或民生。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2分)【参考答案】11 A、C12 D13 燕国、赵国、韩国、魂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蔽”,指受装蔽。从文中看,齐威王除“蔽”的效果:在内,“虽欲言,无可进者”;对外, 燕、赵、韩、魂“皆朝于齐”(“战胜于朝廷”),“14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的回答言之有理即可.邹忌讽齐王纳谏“王之蔽甚矣”要求 齐王广开言路、听取民声、关注民意,曹刿论战“忠之属也”要求鲁庄公取信于民,捕 蛇者说“以俵夫观人风者得焉”是希望统治者关注
16、百姓的疾苦。”1L “轻轻的我走了”与“我轻轻的走了“相比,在语言表达上强调“轻轻”两字,这样就更能 表达“我”不愿打搅梦中的康桥的情态,更能表现“我”离别时的洒脱和惆怅之情。12.诗人去寻梦,寻找的是他梦中的康桥,那“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以及“一船星 辉”是他康桥之梦诗意的再现,这里既有他昔日斑斓多彩的生活,又有他彩虹般美好的生活 理想与梦幻,寄寓了他对康桥的无限的眷恋和深深的爱11二(2009江苏苏州)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 象万千。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那么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 于此,览物之情,
17、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假设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6 .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 (4分)A、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B、朝而往,暮而归 *C、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 *D、山间之朝暮也 *E、而乐亦无穷也A、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B、朝而往,暮而归 *C、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 *D、山间之朝暮也 *E、而乐亦无穷也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肉食者谋之
18、,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7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8 .“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由此演化而来的成语水落石出表示什么意思? (2分)9 .上面两段文字都写到了景物的变化,作者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用意? (2分)10 .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 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2分)【参考答案】6 . B、E7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都在洞庭湖之中。8 .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季节是冬季。水落石出的意思是水落下去石头就出来 了,比喻真相大白。9 .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
19、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 间和一年之间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基本意思对即可。10 .欧阳修的“览物之情”表达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 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欧阳修的立足点 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就 是他们的根本区别。基本意思对即可。(2008江苏苏州)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 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 乃公子扶苏。扶苏
20、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 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 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日:“足 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 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譬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 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 语,皆指目陈胜。6 .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4分)A.A.B.C.D.J陈胜、吴广乃误日I聚室而谋日(愚公移
21、山) 扶苏当数谏故1先帝不以臣卑劣可出师表) .f卒买鱼烹食I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得鱼腹中书E.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又闻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我邹忌讽齐王纳度Q答和.下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哪一项相同? (2分) A.旦日,卒中往往语7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翁亭记) C.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D.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答 8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译文9 .陈胜、吴广为什么要鱼腹藏书、篝火孤鸣?对这种做法你是如何评价的?(2分)答10 .导致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这
22、两者之 间有什么联系? (2分)答【参考答案】6. A、 B7. B8 .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9 .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让卒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利用当时普遍存在的敬奉鬼神的习惜来制造舆论.到达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这样 做显出了阵胜等组织起义的足智多谋。10 .最根本的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最直接的原因是:会天大雨,道下通,度已失 期。失期,法皆斩。在秦王朝的残暴统治下,那些边的贫苦百姓走投无路的境遇正是“天下苦秦久矣” 的具体表达。(或:“失期,法皆斩”是秦残暴统治的表达)(2007江苏苏州)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23、仿佛假设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11 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4分)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D.缺乏为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 苏州 历年 中考 语文 文言文 阅读 试题 26 答案 翻译 截至 2020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