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 20202020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题(含解析)本试卷满分本试卷满分 100100 分。考试时间分。考试时间 7070 分钟。分钟。第第卷(选择题)卷(选择题)一、选择题一、选择题1.春秋时期,土地耕作制度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出现两者并存的局面,到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井田制的瓦解B.耕种技术的进步C.劳动人口的增长D.小农经济的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可知,休耕制向连种制的转变,使地力问题得到一定解决,这主要是由于铁犁牛耕的使
2、用,故 B 正确;休耕制向连种制的转变,不能说明井田制的瓦解,排除 A;劳动人口的增长是连种制的一个原因,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C;小农经济的形成在一定推动了土地技术的进步,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D。2.秦汉时期,粮食生产是农民的主要经营,此外还有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副业。以上多种经营的收入,也仅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 40%以上。这表明小农经济A.是不完全的自给自足经营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低C.是一种脆弱的经济结构D.是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小农经济下的多种经营的收入只占 40%,说明其他收入还占很大比例,也就是说小农经济并不完全实现自给
3、自足,故 A 正确;材料中信息无法看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故 B 项排除;材料信息不能看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 C 项排除;材料信息的2主旨不是强调小农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故 D 项排除。3.据统计,唐代江南土人居相位者约占十分之一,宋真宗以后则超过半数。在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中,参与变法的大多是赣、闽等地的江南土人。这反映了A.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提高B.政治和文化中心南移趋势明显C.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D.变法成为挽救统治危机的利器【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唐宋时期江南士人在朝廷中所占比重上升,根据所学可知,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文化中心也随之南移,故 A 项正确。从唐至北宋
4、政治中心呈现东移趋势,故 B项排除。材料主要反映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C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变法的作用,故 D 项排除。4.有学者根据已有文献和出土的汉简对西汉时期拥有六十亩土地的中等自耕农家庭收支进了估算,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西汉时期年收入年支出粮食副业纺织生活生产租税其他120 石无统计10 匹布口粮 80 石食盐1.8石衣着5 匹留种 6 石饲料10石农具7 石田租 4 石赋敛 11 石祭祀、交往等 6 石7200 钱4000 钱7700 钱1380 钱946 钱360 钱总收入:11200 钱总支出:10386 钱A.自耕农生产技术较为落后B.农业扩大再生产能力有限3
5、C.政府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D.土地兼并得到了有效遏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自耕农家庭主要支出为生活支出,生产支出所占比例较小,可见其扩大再生产能力有限,选项 B 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出自耕农生产技术情况,排除 A;材料中农民承担的田租赋税仅次于生活支出和生产支出,可见当时农民的赋役负担相对较重,排除 C;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情形,排除 D。【点睛】解题关键是对题干中收支数据的分析,得出农民主要支出是在生活领域,生产扩大能力有限。5.西汉惠帝“复弛商贾之律”,鼓励盐铁民间生产。东汉和帝下诏“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终东汉之世,一直允许私人生产和销售盐
6、铁。这反映出汉代A.逐步放弃抑商政策B.通过行政手段促进工商业发展C.盐铁专卖制度解体D.工商业者地位得到根本性转变【答案】B【解析】【详解】由“弛律”、“鼓励”、“下诏”、“罢禁”等可知 B 项符合题意,A、C、D三个选项“下诏”等信息,也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史实不符。逐步放弃“抑商”政策和盐铁“专卖”制度解体是近代以来的事,工商业者在古代自然经济为主的社会里,地位不会“根本性”转变。6.秦朝盗律中明确规定: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在法律答问中亦明确规定:私自移动田界(“盗徙封”),要判处“耐”刑(一说剃去鬓发,表示犯罪;一说为二年刑)。由此可知,秦朝的这些律令A.意在
7、维护土地私有B.反映秦朝奉行严刑峻法C.使土地私有合法化4D.利于了解秦朝经济生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在用法律的方式来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故 A 正确;这里的 盗律不能反映严刑峻法的内容,排除 B;土地私有合法化属于是影响,排除 C;秦朝经济生活的范围太大,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排除 D。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主要考察中国古代对土地私有制的保护。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能够通过材料判断出这反映了对土地私有制度的规定。考察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7.唐安史之乱至唐末,“天下户口,流亡过半”。宋太祖下令,“察民有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其罪死”。“召集逃散,令
8、着旧业”成为北宋初期地方政府的主要政务。宋初这一政策A.旨在压制工商业发展B.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C.意在强化理学价值观D.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答案】B【解析】【详解】针对“户口流亡过半”的情况,宋朝初年禁止“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召集逃散,令着旧业”,是为了让人民稳定地生产生活,故正确答案为 B 项。因为有条件的管理,旧业没有排除工商业,A 项错误,D 项无法实现,C 项所谓理学在宋太祖时还没有产生。8.齐民要术序中说:“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农耕,终于醯醢(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这段话体现了A.农业技术的重要性B.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
9、C.农书与农业的关系D.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答案】D5【解析】【详解】材料主旨为齐民要术创作资料来源以及验证,该书是对农业技术的总结,选项D 正确;材料未强调农业技术重要与否,选项 A 排除;齐民要术的产生非政府行为,选项 B 排除;材料强调农书创作过程中将先前农业经验进行验证,并非农书与农业关系,选项C 排除。9.宋高宗绍兴三年,某知州针对当地农民“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的情况上书朝廷,建议“务令疾速归业”,否则清算田产。户部则提出“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者,不应清算田产。材料反映宋代A.小农经济具有韧性和张力B.社会阶层实现垂直流动C.重商政策得到普遍的认同D.地方官员挑战中央
10、权威【答案】A【解析】【详解】从宋代农民“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现象受到地方关注,户部不担心,认为农民可以“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可知当时小农经济相对稳定并有所扩张,A 项正确。古代中国农商皆民,“兼作商旅”并不是垂直流动,B 项错误;宋代只是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并没有实行“重商”政策,C 项不符合史实;知州上书的方法和内容,都是从维护封建秩序出发,不存在“挑战中央权威”,D 项不符合题意。【点睛】宋代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活跃,社会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继续发展。10.下图为考古发现的两幅北朝壁画和砖画内容。这表明当时6A.书画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B.少数民族普遍推行农耕生产C.统治者积极
11、推行封建化政策D.民族间生产和生活相互融合【答案】D【解析】【详解】由标题可知,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人工育蚕技术,而汉族学会制作少数民族的食物制作,这体现了民族间生产和生活的相互融合,故选 D。书画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即意味着人们书画艺术的审美功能超过了实用功能,但材料显然是体现实用功能,排除 A;由两幅北朝壁画和砖画内容就得出少数民族普遍推行农耕生产的结论,程度上的推断显然过于草率,排除 B;两幅北朝壁画和砖画内容反映的是民间的生产和生活情况,从中显然无法得出统治者对此的态度,排除 C。【点睛】实物资料有助于人们直观地了解历史,但在依据实物资料进行推论的过程中切记不可违背科学性原则,用词要准
12、确,不能出现程度上的偏颇。11.下表是部分先秦思想家的经济主张主张将粮食看成是社会财富最重要的部分只有原始的采集、渔猎和农业才是本业7粮食的生产和储备关系到国家的存在农、战是国家兴盛的根本这些主张反映了A.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B.重农抑商已经是社会共识C.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D.工商业的社会作用被忽视【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这些先秦思想家都重视粮食和农业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因此 C 选项正确。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商鞅变法之后,与孔子、老子和墨子无关,A 选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在商鞅变法时期提出的,与孔子、老子和墨子无关 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这些先
13、秦思想家对工商业的态度,无法得出其忽视工商业的社会作用,D 选项错误。【点睛】找出思想家观点的共性,主张的相通处。12.下表是中国古代前期冶金业发展的重要史实。据此可知春秋晚期发现人工冶炼的铁器,是日目前已知最早的冶铁遗物秦朝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了约 4 万件青铜铸造的兵器,铁兵器很少汉朝汉武帝推行冶铁业官营,汉代冶铁使用煤为燃料,用水排鼓风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制作兵器更加坚韧锋利A.铁器的出现不应早于东周时期8B.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C.军事战争导致冶金技术的突破D.官营制度推动冶金业服务社会生产【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我国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工冶炼的铁器,但并不能说明铁器
14、的出现不应早于东周时期,故 A 排除;材料反映了秦朝铁兵器很少,汉代冶铁官营,并且用煤作燃料,以水排鼓风冶铁,这些条件使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故 B 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出军事战争与冶金技术的关系,故 C 排除;仅凭材料内容也不能说明官营制度推动冶金业服务社会生产,故 D 排除。13.韩愈曾说:“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材料表明A.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北方B.南方赋税收入增加C.江南成为帝国核心经济区D.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可知江南地区在唐朝的经济地位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C 选项符合题意。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北方是在南
15、宋,A 选项排除。南方赋税收入增加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B 选项排除。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 选项排除。14.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C.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答案】C9【解析】【详解】从“三代”在祭祀的时候,“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可知 C 项符合题意。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的说法太绝对,A 项错误。各族并不都是黄帝真正的后裔,所以本题无关“宗法观”和“世袭制”的事,B、D
16、 选项所说的“强化”和延续”均为错误说法。【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的准确识记和运用。15.西周的诸侯不仅要保持自身群体内部的团结,还要深入土著居民之中,更须与周王室保持密切的关系,以为藩屏。这说明分封制A.有利于周朝统治的巩固B.实现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C.避免了宗族内部的冲突D.弥合族群之间的巨大差异【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西周的诸侯不仅要保持自身群体内部的团结,还要深入土著居民之中,更须与周王室保持密切的关系,以为藩屏”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周朝统治的巩固,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不是分封制;C
17、选项中“避免”一词表述绝对。分封制下宗族内部冲突仍然存在;D 选项中“巨大”一词表述片面。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16.下表信息出自于中国军事史编写组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爆发情况的统计。该表反映出时期时间起止诸侯国数量变化战争爆发频率(次)战争爆发次数(年平均)没有战争的年份(年)春秋公元前 770公元前 47612322031.85990战国公元前 475公元前 2212711501.52710510A.大一统成为大势所趋B.和平发展占据主流C.富国强兵是时代主题D.战争规模不断扩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图表信息可知,从春秋到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减少,战争爆发的频率和次数也减少,没
18、有战争的年份也逐年增加,结合所学,在长平之战后,秦国统一已经是大势所趋,故选择 A 选项;春秋战国时候各国争霸,和平发展不可能成为时代主流,故排除 B选项;材料并不能看出富国强兵和战争规模扩大,故排除 C、D 选项。17.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B.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C.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D.不利于选拔有用人才【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蒙古 巴彦淖尔 临河 第三中学 2020 届高三 历史上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