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山西省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山西省实验中学山西省实验中学 20202020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第一卷(客观题)第一卷(客观题)一、单选题一、单选题1.夏商的史官在职责上是史巫合一,既掌管天文术数,为统治者提供宗教式预言。又保管典籍、记录时事;周代史巫开始分离,史官被定位在“掌官书以赞治”的官僚位置上,以上史官角色意识的变化A.反映出周代王权与神权实现脱离B.影响了后世对历史记录的认识C.取决于中央官僚机构职能的调整D.体现了周代政治理性化的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史官在职责上是史巫合一,掌天道和人事。夏商史官是沟通天人之
2、际的使者,承担着通过宗教活动将上天意志传达到人间,维持上天对人间的统治秩序的职责。周人对殷商以来的“天命观”产生怀疑,有了“天命靡常”的思想,把目光转向了“德”与“民”,更加注重人事。这使周代史官的职能更注重人事方面,掌管官府文书的起草并协助治理,尽忠职守以维护统治。以上史官角色意识的变化体现了周代政治理性化的趋势,D 选项符合题意。周代王权与神权相结合,A 选项排除。史官角色意识的变化不会影响后世对历史记录的认识,B 选项排除。“取决于”这一说法过于绝对,C 选项排除。2.公羊传中对“莒人灭鄫”的解释是:春秋时,鄫国国君立其外孙为继承人,其外孙是莒国国君之子,春秋遂书“莒人灭鄫”。对此理解正
3、确的是A.宗法观念根深蒂固B.春秋记事秉笔直书C.王位继承制度混乱D.外戚干政影响深远【答案】A【解析】按照古代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外孙不能成为为合法的继承人,所以材料说“莒人灭鄫”,实-2-质上体现出宗法观念的深厚,A 正确;春秋显然是按照正史角度阐述,B 正确;此时王位继承并不混乱,C 错误;此时并没有出现.外戚干政的事情,D 错误。3.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这反映出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4、B.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D.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丞相制度出现在秦朝,与材料时间不符,A 项排除。材料提及丞相是“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其职责不是主要防止诸侯失仪,B 项排除。材料提及西周时期的“相礼”,不能体现礼仪制度的完善,C 项排除。材料出现的丞相雏形是“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可见它一开始就拥有较高的权力,D 项正确。故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丞相制度。4.东汉初期,光武帝在洛阳建立太庙以祭祀从未
5、当过皇帝的祖先而遭到大臣们的激烈反对,光武帝只好祭祀汉宣帝和汉元帝,视他们为自己的祖父和生父。材料表明A.光武帝企图强化皇权B.儒家思想影响政治行为C.君权受到相权的制约D.皇帝重视统治的合法性【答案】B【解析】材料中皇帝由于祭祀未当过皇帝的祖先而遭到大臣们的激烈反对,体现出名正言顺的儒家思想观念,B 正确;光武帝目的是祭祀祖先,不是夺权,A 错误;君主权力至高无上,不受丞相制约,C 错误;皇权继承的合法性,不是统治合法性,D 错误。-3-5.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唐太宗形象的历史叙述和评价:唐太宗形象出处“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旧唐书“太
6、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王夫之这反映出A.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确切定论C.学者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评价D.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答案】C【解析】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旧唐书和王夫之对唐太宗的评价,无法得出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的结论,故 A 排除。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有定论的,故 B 项错误。旧唐书是官修史书,维护封建正统,而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体现了挑战正统、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的特点,所以从材料可看出评价人物时立场不同结论也就不会相同,故 C 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旧唐书和
7、王夫之对唐太宗的评价,而不是在揭示历史的本质,故 D 项错误。点睛:评价历史人物,要把对象放到历史发展的总过程中去,看他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及其大小,看他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对社会进步起推动作用,还是违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历史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对社会前进起阻碍作用。前一种是进步的、正面的历史人物,后一种是反动的、反面的历史人物。6.据统计,唐玄宗时宰相 34 人只有 7 人是进士,肃宗时宰相 16 名,进士出身者只有 4 人,-4-代宗时期宰相 12 名,也只有 4 人是进士。北宋有宰相 72 人,进士出身的有 63 人,南宋有宰相 63 人,进士出身的有 48
8、 人。唐宋时期的这一变化A.确保了官员廉洁从政B.提升了政府行政效率C.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D.构建了平等政治体系【答案】C【解析】【详解】宋朝相对于唐朝,进士出身的宰相人数增加,比例增加,主要原因在于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而这一变化也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发展,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故 C 项正确;进士人数的增加无法确保官员从政的廉洁,也与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无必然联系,故排除 A、B 两项;中国古代的政治体系之下,等级森严,并不平等,故 D 项错误。7.太宗时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侍中)尚书省(左右仆射)高宗时西台(右相)东台(左相)中台(左右匡政)玄宗开元初年(紫微令)紫微省黄门省(黄门监)尚书
9、省(左右丞相)上表为唐前期官制表,对其解读准确的是A.三省制只存在于唐太宗时期B.中书省、尚书省长官方为宰相C.行政权力逐渐向尚书省集中D.中枢权力体制整体相对稳定【答案】D【解析】从材料内容看,虽然唐朝前期各个皇帝在位时官制的名称是有差异的,但是基本维持了三省的状态,中枢的权力相对稳定,因此本题选择 D 选项。A 选项错误,三省制依旧存在,虽然名-5-字变化但是实际内容没有变化;B 选项错误,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尚书省权力增加的趋势。点睛:我们要清楚一点,三省六部制自隋朝就已经出现,只是各个时期三省的长官以及三省的名称是有变化的,但是其内容和实质是没有发生改变的,
10、因此三省六部制在很长时间内都得以延续。8.宋太祖曾鼓励功臣宿将:“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宋太祖此举旨在A.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B.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鼓励功臣宿将追求财富目的是为了避免君臣之间无所猜嫌,可以起到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作用,但是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故 B 项正确,C 项错误;此举确实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这不是宋太祖的出发点,故 A 项排除;D 项是加强中央集权,故排除。9.驸马都尉石保吉请求兼相印,真宗征求参知政事李沆
11、的意见。李沆认为石保吉没有攻城作战之功,恐怕招致众人的非议,后来真宗又再三问起石保吉的事,李沆像当初那样坚持原议,此事即停止。由此反映出宋代A.朝政混乱导致君权弱化B.君权受到文官体制制约C.强化了谏官的监察权力D.相权与君权的矛盾尖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真宗征求参知政事李沆的意见,并最终因李沆的坚持而否定石保吉请求兼相印的事,可以看出国家的文官体制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皇帝的行为,故 B 项正确;材料并不能体-6-现朝政混乱,宋朝君权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加强,故 A 项错误;李沆作为副宰相,并不行使监察权,李沆的行为也不是监察行为,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出现宰相,故没有体现相权与皇权的矛
12、盾,故 D 项错误;10.明清将司法权一分为三,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各掌其一,即三法司制度。清实行三司会审和九卿会审制度,由刑部掌审理,大理寺复核,都察院监督,有时王公大臣也参与会审,凡遇大狱,判决的执行权最终归皇帝核准。材料说明,明清的三法司制度A.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B.保证了审判结果的公平公正C.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统治D.提高了司法机构的办事效率【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明清将司法权一分为三”“判决的执行权最终归皇帝核准”可知明清的三法司制度通过权力的分割使之互相牵制来强化君主专制统治,故 C 项正确。A 项没有指出明清三法司制度的本质,故 A 排除。明清的三法司制度只能说一定程度上
13、有利于保障司法审判的公正性,故 B 项错误。明清三法司制度降低了司法机构的办事效率,故 D 项错误。点睛:三法司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审判制度,起源于唐朝,在明清发展完善,具有基础性、稳定性等特点。它对明清的司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它具备合议制形式,是对延续数千年之久的独任制审判所进行的修正,弥补了独任制的弊端。11.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突出了相权与皇权的争夺,以相权的削弱展现了古代中国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黄宗羲曾经有这样的言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其含义是指宰相制度下A.容易形成极端专制B.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C.不易产生明君贤臣D.政
14、治腐败现象更加严重【答案】B【解析】黄宗羲是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家思想上是反对君主专制“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君权与相权是其基本矛盾之一。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加强了-7-君权因此黄宗羲这一言论是指宰相制度下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所以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与材料含义相悖;C 选项无法得出这一结论;D 选项错在材料与政治腐败无关。12.清朝明确规定:入值军机参与机密的军机大臣必须在三品以上。皇帝在选用军机大臣时,必须顾及社会舆论和臣工态度。材料意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限制了皇帝的用人权B.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导致了政治体制僵化D.易于机要事务的保密【答案】
15、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的信息,军机人员的选用需要有一定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皇帝在用人时不能随意,受到一定的限制,故 A 项正确;B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材料并没有体现政治体制走向僵化,故 C 项错误;机要事务的保密是军机处的特点之一,与军机人员的选用标准无关,故 D 项错误。13.亚里士多德曾经评论道:“当演说者的话令人信服的时候,他是凭他的性格来说服人,因为我们在任何事情上一般都更相信好人,由于这个缘故,我们对于那些不精确的、可疑的演说,也完全相信。”这表明当时雅典A.公民缺乏足够的政治理性B.注重发挥精英的主导作用C.关注全体居民的参政热情D.公民内部的政治分工模糊【答案】A
16、【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凭他的性格来说服人”“我们对于那些不精确的、可疑的演说,也完全相信。”可知,当时雅典民众容易受到政治演说的影响,因此说明当时的雅典公民缺乏足够的政治理性,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精英政治问题,故 B 项错误;全体居民表述有误,只有公民才有资格参与城邦政治,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分工的问题,故 D 项错误。-8-14.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评论雅典政治时指出:“我们习惯于指责雅典人的民主是不充分的,因为它排除了妇女和奴隶。但我们并不总能意识到,它比起当政府的范围扩大时所可能有的民主来,要更加民主,因为每位公民对一个问题都能够解决。”材料意在说明A.雅典政府危害
17、公民的民主权利B.雅典的直接民主有其合理性C.雅典的直接民主有明显的局限D.直接民主制度具有示范性【答案】B【解析】雅典政府危害公民的民主权利不是材料主旨,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但我们并不总能意识到,它比起当政府的范围扩大时所可能有的民主来,要更加民主,因为每位公民对一个问题都能够解决”得出雅典的直接民主有其合理性,故 B 项正确;雅典的直接民主有明显的局限不是材料的主旨,故 C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可知肯定了雅典民主,但并没有“示范性”,故 D 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以及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由题干可知,罗素认为大多数人都只看到了希腊民主不充分的地方,但
18、是却忽略了它民主的地方,他强调在某些重要方面,希腊人的“民主”更加民主,比如说每位公民对每一问题都能够表决,这说明罗素更多的是在肯定希腊直接民主的合理性。15.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体现出罗马法A.道德意识的法律化B.契约关系的道德化C.通过法律塑造道德D.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从题干中“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的信息可以看出,古罗马法把诚信作为古罗马法的原则之一,体现出了道德意识融入法律的理念,故
19、A 项正确;材料中是说明道德意识融入法律,不是契-9-约关系的道德化,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是道德意识融入法律,不是通过法律塑造道德,C 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罗马法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也就是平时解题的题眼,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结合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回答。16.公元前 2 世纪,罗马制定了艾布体亚法,授予最高裁判官自行决定诉讼程式的权力,最高裁判官根据商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公平”“正义”为基础,创制了许多以前法律中没有依据、甚至是违背相关规定的诉权、抗辩权和救济手段。这说明当时罗马法A.立法过程随意B.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 实验 中学 2020 届高三 历史上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