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双向思维促进多元文明互鉴.docx
《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双向思维促进多元文明互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双向思维促进多元文明互鉴.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双向思维促进多元文明互鉴浙江京剧团王者俄狄剧照。资料图片【专家论坛】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就是考察一国的戏剧在跨越语 言、国别、文化、媒介等界线后,如何进入异域文化语境或数字 空间,获得他者文化的理解和新的跨文化阐释,从而产生有别于 它们在本土文化中的意义、影响和传播。1935年,梅兰芳访苏成功演出后,与苏联各界专家进行座 谈,梅耶荷德、爱森斯坦等人无不赞赏京剧艺术的典范性,但中 国戏曲程式性、虚拟性的特点明显有别于当时苏联提倡的现实主 义文艺,于是京剧被解释为一种象征的现实主义戏剧。这件极具中外戏剧经典是东西方文化的瑰宝和活化石,是人类的共同 财富。用双向思维促
2、进对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不仅可以 召唤深藏于其中的古老文化记忆,而且可以沟通中外文化,促进 多元文明互鉴,可谓价值重大,意义深远。( 陈戎女,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工程“中外戏剧经典 的跨文化阐释与传播研究”首席专家,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副 院长、教授)(2021 年)代表性的个案,充分说明了跨文化传播中的不同解读与双向影 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类戏剧的线下演出大受影响,这 反过来促生了线上展播和“线上戏剧”等传播和观演形式:2020 年国家大剧院院藏剧目云展播,上海京昆沪越淮评弹六大院团在 抖音、西瓜视频、B站等五大平台同时开启“云传播”模式;王 林导演的等待戈多(2.0版)以线上首
3、演的三无方式(无剧 场、无对手演员、无观众)打破了传统的戏剧观演关系;2020 年柏林戏剧节成立57年来第一次举办线上艺术节,大局部剧目 在线上直播,每部作品保存24小时,艺术家与观众在“云端” 进行传统的演后谈环节,交流想法和创意这些被疫情所催生 的数字人文现象,既传达出振奋人心的“演出仍在继续”的信息, 又演变为中外戏剧从物理空间跨入虚拟空间所引发的跨媒介、跨 文化交流的全球现象。这些现象亟待我们用戏剧的跨文化研究视角进行阐释和理 解。近年来,对中外戏剧的跨文化研究,戏剧界和文学界均取得 了一定成绩,但在跨文化的双向思维和戏剧的系统研究等方面, 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双向思维:中外戏剧经典的影
4、响与接受每一部经典剧作的跨文化传播和阐释,都是具有跨越性的文 化现象,但并非所有的跨文化戏剧都值得关注和研究。研究哪些 现象和事件,要视特定的研究指向性而定:其一,指向那些有跨 文化交集、与异国文化发生了 “事实联系”的戏剧,比方在新疆 出土、反映梵剧东渐的多语戏剧文学弥勒会见记剧本。其二, 指向戏剧经典,中外戏剧经典本身携带着本土戏剧传统的丰富蕴 藏和文化符码,当它们与异国文化发生碰撞和交流时,这些蕴藏 的理念、美学和价值在另一个符号系统和表演体系被激发、被折 射,产生另一种魅力和特殊的传播效应。其三,指向具有影响力 的“跨文化阐释和传播”事件,即那些得到更丰富立体的跨文化 阐释、更表达跨文
5、化传播规律的戏剧现象。比方,民族戏剧经典 在进入世界戏剧体系时,其中的民族特点如何在他者文化中赢得 共鸣,产生新的阐释空间,从而将民族戏剧传播到外国受众耳中 眼中心中,仍然亟待跨文化研究者揭示其中的关键性环节和国际 传播效果。双向思维是指将研究按由外向中、由中向外两个互为补充、 交叉互渗的路向展开,把中外戏剧及其文化既视为一个整体,又 区分为两个进路。由外向中反映的是域外戏剧(尤其是西方)对 近现代以来中国剧坛的影响,以及中国从模仿学习到创造现代化 戏剧/话剧的过程,由中向外指的是中国戏居戏曲进入世界、影 响世界的历史和细节。这两个路向看起来相反,但实际上很多时 候是一个历史过程的两个侧面,一
6、枚硬币的两面。两个路向共同 驱动,才能形成完整视域下的中外比拟戏剧的历史认知。戏剧受众的双向性接受研究,也是双向思维的关键一环。跨 文化阐释与传播的效果较多取决于接受者,接受者不会被动接 受,他们往往在传播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创造性的作用。跨文 化戏剧的受众,既有研究者、编导演员等专业人群,也有普通观 众。跨文化戏剧受众的双向性,是指他们对异域戏剧的接受过程 呈现出不同文化与戏剧传统的交叉、碰撞和交融。中外受众的接 受重点和趋向都不一样。20世纪30年代,欧美观众惊讶于梅兰 芳访美访苏带来精湛的东方艺术,戏曲的“假定性”舞台原那么启 发了现实主义传统的西方戏剧。与此同时,中国的接受者正致力 于
7、引入易卜生等西方现实主义“社会问题剧”启蒙民众。双向性 研究需要深入阐释中外受众的差异性需求和结果。戏剧的跨文化研究,还需要按照戏剧从案头到剧场的延展规 律,遵循跨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规律,建构“翻译改编一阐释研究 一舞台演出一传播效果”的全方位全过程系统研究。一方面重视 戏剧性,打破从案头研究到剧场研究的学术壁垒,有机结合从剧 本到舞台的跨学科研究,另一方面重视跨文化过程中的译、编、 演、传等重要环节,深究其中发生的转变,以文明互鉴的智慧和 眼光洞悉中外戏剧经典在各个环节创造的新价值、新意义。变异和通律: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性是否具有“跨文化性”,是确定跨文化研究对象和衡量其价 值的标尺。那些在
8、中外戏剧史上产生了特殊跨文化影响力的经 典,是戏剧跨文化研究的重点对象。戏剧跨文化的过程,是一个 个复杂且充满隐微细节的案例:它可能是一本藏于国外图书馆积 满灰尘的戏曲典籍译本,等待有心的研究者去开掘;它可能是一 场杂糅了古典与现代、西方与东方元素的多语剧场表演,观众的 评价毁誉参半;它还可能是网络虚拟空间中聚集的一群戏剧发烧 友,用短视频、视频直播的新媒体形式翻唱翻演经典。无论哪种 情况,只要涉及语言、国别、文化、文明、媒介等界线的跨越, 具有跨文化、跨国族、跨地域的特点,就可进入比拟视域的戏剧 研究空间。在中外戏剧的历史长河中,最具有文化交互属性、传播效果 的戏剧经典,往往携带着本民族文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外 戏剧 经典 文化 研究 双向 思维 促进 多元 文明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