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赏析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蜀道难赏析参考.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蜀道难赏析参考蜀道难是李白的代表作品,当我们一读到它,就会感受到李白那豪放、傲岸、飘逸的形象, 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 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 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蜀道难赏析,希望大家喜欢。蜀道难可大致分成三个局部。第一局部,从“蚕丛及鱼凫”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主要写开辟道路 之艰难。诗人从蚕丛、鱼凫开国的古老传说落篓,追溯了蜀秦隔绝、不相交通的 漫长历史,指出由于五位壮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在不见人迹的崇山峻岭中开 辟出一条崎岖险峻的栈道。强调了蜀道的来之不易。第二局部,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
2、“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主 要写跋涉攀登之艰难。这一局部又可分为两层。前八句为一层,强调山势的高峻 与道路之崎岖。先例举了六龙、黄鹤、猿猱这些善于飞腾攀登的鸟兽面对蜀道尚 且无可奈何的情况,以映衬人要攀越蜀道谈何容易;又特地选择了秦地突出的高 山青泥岭加以夸张描绘,显示蜀道之高耸入云,无法通行。“问君西游何时还” 以下为第二层,描绘了悲鸟、古树、夜月、空山、枯松、绝壁、飞湍、瀑流等一 系列景象,动静相衬,声形兼备,以渲染山中空旷可怖的环境和惨淡悲凉的气氛, 慨叹友人何苦要冒此风险入蜀。第三局部,从“剑阁峥嵯而崔嵬”到“不如早还家”,由剑阁地理形势之险 要联想到当时社会形势之险恶,规劝友人不
3、可久留蜀地,及早回归长安。这局部 亦可分为两层。前五句为一层,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一夫荷戟,万夫越起。 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突出剑阁关隘险要,后六句为一层,以毒蛇猛兽杀 人如麻暗喻当地军阀如凭险叛乱那么将危害百姓,规劝友人早日离开险地。全诗主要由以上三局部组成,至于在诗中三次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 天”两句诗,那么是第连各局部的线索。它使全诗首尾呼应,回旋往复,绵连一体, 难解难分。蜀道难是汉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郭茂倩乐 府诗集卷四十引乐府解题说:“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都是四川山 名)之阻”。自梁简文帝至初唐张文琮,曾有不少人用此题目写过诗。李白此诗, 虽然也
4、沿用了乐府旧题描写蜀道艰难,但内容较前有所丰富,思想意义也比拟积 极。描绘蜀道的奇崛艰险是本诗的一个主要内容,这类诗句,占据了全诗的大局部篇幅。李白对故乡四川和祖国山河非常热爱,他的许 多诗篇都强烈地表现出这一情感。蜀道难也是如此。虽然,为了到达规劝友 人的目的,他极力夸张、描绘了蜀道之艰险可怖,然而对祖国山河的真诚热爱, 使他不由自主地对笔下的蜀道倾注了饱满的热情,在描绘蜀道之艰险可怖的同时 也写出了它的突兀、峥噪、强悍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显示出了祖国山河的雄 伟壮丽。其次,本诗表达了作者与王炎的深情厚谊。李白很重友情,他与诗人杜甫、道士吴筠、农民汪伦的友谊向来是文学史上的美谈。他与王炎的
5、交情也很深。王炎入蜀,他一连写了剑阁赋、 送友人入蜀等诗文相送,王炎去世,他又写了自漂水道哭王炎三首深表 哀悼。在本诗中,他于描绘蜀道之时,每每情不自禁地发出“问君西游何时 还?”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侧身西望长咨嗟” 一类感叹,对王炎此行深 表担忧,并诚恳规劝王炎及早还家,表现出对友人的真切关心和一怀深情。如前所述,本诗当作于天宝初。当时,唐朝社会外表上尚算安定繁荣,但骨 子里却矛盾重重,不无危险。一方面,是“法令弛坏”,土地兼并严重,一方面, 藩镇拥兵自重,朝廷难以控制。因此,李白此诗第三局部的有些诗句,尽管仍侧 重于描写蜀道地势险要,但也于有意无意之间流露出他对国事危殆的忧虑,
6、流露 出了他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心。无论从哪个艺术角度衡量,蜀道难都堪称是李白的代表作。它集中表达 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创作个性。首先是感情强烈。开篇伊始,作者就以“噫吁嗷!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 上青天”的强烈咏叹,奔腾直泻,抒发出他对蜀道高峻艰险所感到的惊愕、感慨, 而后,在诗的中间和结尾,他又两次重复了这一咏叹,将自己的强烈感情笼罩全 诗,给人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感觉,读来令人心潮激荡。其次是夸张极度。夸张是诗人常用的艺术手法,然而,李白的夸张与众不多, 他往往把笔下的事物夸张到极度,而且动辄用“千”;“万”等巨额数词来形容 修饰。如“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轻舟已
7、过万重山”等脍炙人 的诗句,都是典型的例子。就蜀道难而言,他的夸张也到了登峰造极、无 以复加的地步。人说登天最难;而他却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成语有云, 谈虎色变,他却道“蜀道之难”,“使人听此凋朱颜!民谣相传,“武功太白, 去天三百”,到他笔下竟成了 “连峰去天不盈尺”。为了强调秦蜀交通阻隔时间 之久远,他说是“四万八千岁”,为了突出青泥岭山路之盘曲,他说是“百步九 折”;而为了显示蜀道之高耸,他甚至夸张说连为太阳驾车的六龙至此也要掉头 东返这些极度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物实际,但却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艰险雄 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再次,想象丰富奇特。李白在这首诗中的想象力是惊人的,超越时空限制, 不受任何约束。从蚕丛开国、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 可怕现实,从六龙回日之九重云霄到冲波逆折之百丈深渊;既有“百步九折”、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各种图景展现,又有“悲鸟号、子 规啼”、“破崖转石万壑雷”诸般音响激荡;甚而至于还有“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切身经历、实地感受。凭借神奇的想象,作者具体描绘出了 蜀道峥噪崔嵬的面貌,生动渲染出了它阴森幽邃的气氛,使人如身临其境,耳闻 目睹。欧阳修曾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太白落笔生云烟”(太白戏圣 俞),形象地说出了人们读蜀道难后所得到的艺术感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