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提分卷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docx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提分卷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提分卷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提分卷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第三单元测试卷 班级_姓名_学号_分数_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深厚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地理解并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 数字技术为更好地再现文化遗产
2、提供支撑。文化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每个时代都有其特色文化形态,即便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嬗变。近几年,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各大博物馆纷纷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用户体验”,强化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观众感知与互动的需求,加强观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都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中,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精神。故宫通过与动漫、影视、文学及社交平台全方位融合,设计开发产品和数字内容,使传统文化魅力不断传播发酵,推出一批网红产品,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日常生活,提升生活品位。故宫以“跨界”之思和“网红”之势
3、,举办相关文化活动,受到年轻人追捧,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传播,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目前这类具有强势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较少,缺乏像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品牌产品。有待更新思维模式,重视多元文化背景,找到贴切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既具备中国文化深远意味又符合海外受众审美习惯和对中国元素期待的文化产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交流互鉴中绽放独特魅力,在多元文化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存共荣,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作为一种战略性资产,传统文化资
4、源如何“活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对文化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的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摘编自高宏存以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冷战,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多数人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
5、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曾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由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 这同时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
6、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人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三叩九拜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工业社会贯穿生活
7、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意境”“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等)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中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 (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 材料三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
8、,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证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摘编自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的价值,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传承民族文化,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 B数字技术使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获得时空
9、延伸,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C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出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D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要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需要有条件地借助数字技术。 2下列关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论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用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成功案例论证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支撑作用,可见传统文化创新表现形式可借助数字技术。 B材料一以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为例,从反面论述了当前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应该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C材料二围绕着中国文化,论及时间轴上的古代与现代,空间
10、轴上的中国与西方,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内容丰富,论证充分。 D材料二对比了鲁迅式“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者的异同,包含对二者的褒贬评价,指出二者都具有很大的不足。 3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它特色的文化形态,恒定不变的是文化的价值,不断变化的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B材料二认为任何时期的文学所遭受的由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所构成的压力都不尽相同。 C材料三认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多种文明共同发展,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D三则材料虽然论述角度不同,但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要创新性发展,而且还要立
11、足于中华民族最本质的文化基因。 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两者在论证方法上有何不同。 5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如何创新传播与发展?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雁塔其实是一个人 孙天才 记得岑参有一首诗: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不知为何,在我从小到大读这首诗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总是回旋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唐代僧人玄奘。 大雁塔离我居住的新村很近,也就两三站路的距离。站在乐游原上向西南眺望,那座六十四米之高的伟岸身躯就那样巍然屹立在历史的天空。 其实,最早到西域求法的不是唐僧。
12、从三国到东西晋到南北朝,史书上记载的离开东土到西天取经的就有一百七十人,但能够全身而归的却只有四十三人,大多数都死在了路上。但这种西天取经的壮举,却成为一种追求“真理”的精神象征。不管佛教能否称得上真理,当时的人们就是怀着这样的信仰不断往西天求法。这是僧侣的追求,也是自公元3世纪以来的传统。 贞观三年八月,唐僧“冒越宪章,私往天竺”。从长安出发,经秦州,过兰州,过凉州,过甘州,过肃州,唐僧日宿夜行。在抵达玉门关的时候,唐僧所骑的那匹白马死了。现在的疏勒河边还有一座白马塔,一棵曾经拴马的大柳树还存活在寺院门口。他又买了一匹又老又瘦的红马,收了一个叫石盘陀的徒弟。这时,捉拿唐僧的文书早已到达,但他
13、们趁着夜色的掩护偷渡成功了。那个羌笛怨柳、春风不度的地方我去过,一座夯土的孤台上唯余了几面断垣残壁,前面的戈壁荒漠上就是散落的烽燧了,当地人叫白墩子。又是几天几夜的行走,到了第五座烽燧,也就是最后一座烽燧,那个叫石盘陀的胡儿深知,再往前就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死亡之地。这胡儿动摇了,也是想着协助偷渡出境是死罪,也是想着前途渺茫去也是死,就动了抽刀杀师的念头。但唐僧闭目端坐,念珠如常,那种沉静如佛的庄严令这个凡夫俗小还刀入鞘了。 在八百里浩瀚无边的莫贺延碛,一个大唐的苦行僧孤身向西,人兽的骨骸是生灵的路标。在漫天扬卷的黄风黄沙中,唐僧随身携带的水袋不慎掉在沙土上。水尽则命尽呀!他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提分卷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2021 2022 学年 语文 统编 选择性 必修 中册 第三 单元 分卷 版高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