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基础检测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
《《琵琶行(并序)》基础检测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琵琶行(并序)》基础检测统编版高一必修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琵琶行(并序)基础检测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第8课琵琶行并序 【典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抺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
2、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对节选部分第一段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 B第二句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第四句中的“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做铺垫。 D第五句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悲惨的心情,第六句用月光进一步反衬诗人此时的心情。 2“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两句在结构上具有怎样的作用? 3节选部分画线的语句各表现了诗人与琵琶女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关键字词简要分析。 4诗人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
3、处? 【答案】 1D 2这两句在诗歌中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紧承上文主客离别之事,又引出琵琶声,为下文展开对琵琶曲的描写过渡。 3“寻”“问”“移”“邀”“添”“回”“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的矛盾复杂的心情。 4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巧用拟声词和叠音词,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悲惨”错,这里的“惨”是悲伤;“反衬”错,这里用茫茫江月的环境来烘托
4、秋夜送客时的感伤孤寂之情,是正衬。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句的作用的能力。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意思是,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分析其结构方面的作用,主要结合诗句在上下文中的位置,此句在文章的第二段段首,第一段主要作送别环境的渲染,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第二段主要的笔墨是描写琵琶女的出场和音乐的演奏,由此可知,本句赞在诗歌中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手法的能力。 “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是对诗人的描写,分析诗人的心情主要结合此处的描写手法,此句主
5、要是动作描写,抓住几个动词如“寻”“问”“移”“邀”“添”“回”“呼”“唤”来分析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即可。 “欲语迟”“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是对琵琶女的描写,运用了情态、动作描写的手法来表现琵琶女的形象和心理。这段琵琶女出场的描写历历动人,准确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的矛盾复杂的心情。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这是一道分析诗歌艺术手法及其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主要有比喻、巧用拟声词和叠音词、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等。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这是正
6、面描写音乐的句子,运用了比喻修辞,写出音乐的形象感和旋律的变化,同时运用拟声词、叠音词,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侧面描写,以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名师点睛】 1这首诗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点睛】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琵琶女身世;点明写作动机;定下全诗的感情基调。 2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点睛】 凄凉。从“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有幽愁暗恨生”“杜鹃啼血猿哀鸣”“满座重闻皆掩泣”等句子可以看出。 3诗歌中最能反映作者凄凉心境的核心句子(诗眼)是什么? 【点睛】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
7、必曾相识。” 4诗人为何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叹? 【点睛】 因为两人有相通的人生经历。琵琶女曾经是艳盖群芳、艺压京城、门庭若市、纵情欢乐,现在是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贾人、独守空船。诗人曾经是诗酒相伴、丝竹盈耳、高朋满座、其乐融融,现在是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结合文本概括。) 5这首诗叙事、抒情基本是围绕琵琶女和诗人展开的,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比较讲究线索的安排,这首诗的线索安排有什么特点? 【点睛】 明暗两条线索。明线以琵琶女的身世和遭遇展开,暗线以诗人的感受和身世展开,两条线索会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点上,由此可见,这首诗结构严谨,错落有致。 6
8、舟中闻曲一节中,琵琶曲旋律有什么样的变化过程?它传达的琵琶女的感情又有怎样的变化? 【点睛】 “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旋律:舒徐流畅;感情:欢愉。)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旋律:逐渐沉咽;感情:伤痛。) “冰泉冷涩弦凝绝此时无声胜有声。”(旋律:间歇停顿;感情:伤痛。) “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旋律:激越雄壮;感情:悲愤。) 7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旋律变化? 【点睛】 有弦外之音。旋律的变化正反映了琵琶女身世的变化。舒徐流畅的旋律象征她“曲罢曾教善才服秋月春风等闲度”的火红青春。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成功与欢歌是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都令她留恋
9、,故而旋律表现得清脆圆润、舒徐流畅。逐渐沉咽和间歇停顿的旋律象征了她“弟走从军阿姨死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生活变故。最后,激越雄壮的旋律使得音乐情绪突然高涨,突出表现了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 8思考,在演奏完毕,作者写“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什么作用?. 【点睛】 突出音乐效果。“悄无言”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好,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在大段的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是画龙点睛之笔。 深化诗
10、歌的意境。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总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9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哀叹? 【点睛】 琵琶女:早年的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现在的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对比 诗人:早年
11、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 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对比 小结: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
12、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
13、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 (选自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请默写诗中所缺的句子。 2赏析第段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3第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音乐? 4揣摩诗歌意境,将诗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扩展成60字左右的一段文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 1别有幽愁暗恨生;唯见江心秋月白 2诗文的开头,诗人勾勒了一幅秋夜送客图:枫叶、荻花、江水、月色、秋风,笼罩了一层肃杀落寞的悲凉气氛。这一方面与被贬诗人的离情交融,另一方面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做了有力的铺垫。 3运用比喻,摹写音乐。巧用叠词,描绘乐声。侧面烘托,表现技艺。 4琵琶声时而流畅时而滞涩。一会儿宛
14、如花底传来的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艰难流动,声音艰涩低沉、呜咽断续。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幽、唯”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文章开头描写了送别的景色,“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交代了时间、地点;而“枫叶荻花秋瑟瑟”是对环境的渲染,“枫叶”和“荻花”是秋季的景色描写,再加上江水、月色、秋风,渲染出萧瑟凄凉的送别环境;“秋瑟瑟”是感官的抒发,表现出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这两句情景交融,既写出送别环境的萧瑟,也表现出被贬诗人内心的落寞和凄凉;从结构上看,为下文琵琶女的出场做了铺
15、垫。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手法的能力。 本文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16、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扩写的能力。 首先理解这句诗的意思,“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琵琶行并序 琵琶行并序基础检测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琵琶行 基础 检测 统编 版高一 必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