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东南形胜)》名师出题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docx
《《望海潮(东南形胜)》名师出题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望海潮(东南形胜)》名师出题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望海潮(东南形胜)名师出题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第4课望海潮 【典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天堑(qin)罗绮(q)处(ch)之泰然适逢其会(hu) B.堤(d)沙豪奢(sh)间不容发(f)参(cn)差不齐 C.应(yng)届暮霭(i)钓叟(su)莲娃重湖叠巘(yn) D.与(y)会千骑(j)字字珠玑(j)荷(h)枪实弹 2.下列诗句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B.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C.烟柳画桥,风帘翠暮,参差十万人家。 D.羌管弄情,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
2、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东南形胜无案牍之劳形B.异日图将好景天将降大任 C.怒涛卷霜雪八月秋高风怒号D.乘醉听箫鼓昔人已乘黄鹤去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个秋天) B.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指美丽的自然风景) C.东南形胜。(地理形势优越) D.重湖叠巘清嘉。(清秀美丽) 5.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词原为歌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属于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B.慢词是篇幅长的、节奏缓慢的词。慢,有延长引申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
3、得迟缓了。望海潮属于慢词。 C.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柳永、李清照等是婉约派的主要作家。 D.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他精通音律,创制了大量慢词。他善于铺叙,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其词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望海潮一词中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和居民住宅的雅致的句子是:_,_。 (2)望海潮一词中写出杭州这个繁华都市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的句子是:_,_,_。 (3)望海潮中写达官贵人游乐场景的句子是:_。_,_。 教材知识链接 一.作者生平及创作 柳永(987?1055后)原名三变,字
4、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居崇安(今福建)。祖父柳崇,以儒学名,父柳宜,曾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入宋后授沂州费县令,官终工部侍郎。永少时流连于汴京,在秦楼楚馆中恣情游宴。后曾西游成都、京兆,遍历荆湖、吴越。景佑元年(1034)登进士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馀杭令、定海晓峰盐场监官、泗州判官、太常博士,终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晚年流落不偶,卒于润州(今江苏镇江)。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宋史无传,事迹散见笔记、方志。善为诗文,“皆不传于世,独以乐章脍灸人口”。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
5、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柳永是宋代词坛上最为流行的词作家。当时有“凡有井水饮出,即能歌柳词”对后世词家、金元戏曲、明清小说都有重要影响。 柳永的词集乐章集流传于世,存词二百余首。这些词作大致分为三类: 一类写羁旅行役内容的词。在柳永之前,并不是没有写羁旅行役内容的词,但柳永是第一个大量创作羁旅行役的词作家。他入仕之前,曾长期漫游;为官之后,又到过很多地方。根据地防止和他的词作,他到过的地方有,汴京,杭州、洛阳、长安他的词常借用登临水的所见所闻,淋漓尽致地表现一个落魄、不得志的文人的悲哀和感叹。如八声甘州相对于五代多些闺阁闺风的词风,这种表达怀才不遇,失意痛苦
6、的作品可谓境界大开,将传统诗歌言志、缘情的功能移植到了词的领域,这种词作也蕴含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打破了五代次狭小的表现空间。 一类写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生活风尚。宋仁宗统治时期,号称太平盛世,城市经济更是空前繁荣,汴京、杭州、苏州等都是很繁荣的大都市。柳永是个颇具“市民意识”的作家,他热爱这繁华富庶的都市生活,乐章集中有不少描写都市繁华的词。望海潮(东南形胜)写杭州。这是一首最早出现的,由文人创作的长调慢词,它形象地描绘出钱塘江的秀美景色和繁华富庶。 一类描写男女情爱。柳永写了不少反映秦楼楚馆生活和男女之情的词作。其中有放纵的欢娱、俗艳的调笑,也有离别的惆怅、真切的思念。这类作品鱼龙混杂,
7、给他的声誉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尽管柳永的这类词作多为文坛上流所不齿,但其中的佳作如凤栖梧(伫倚高楼风细细)、雨霖铃(寒蝉凄切)得到他们的高度评价。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二、背景介绍 在两宋词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大凡名作,往往有本事,本事包括创作过程的故事和传播过程的故事。南宋罗打经鹤林玉露里
8、记载,望海潮词传到金邦,金主完颜亮听到之后,欣然有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头鞭渡江之志”,激发了他要占领南宋的决心。一首词竟引发一场战争,这种传说可能不甚可靠,但至少说明这首词的传播之广,影响之大。 刚才说的是这首词的传播中的故事,其实这首词在创作中,也含有柳永个人的目的。这首词的创作本事是,柳永不得志,到处飘泊流浪,寻找晋升的途径,希望有人能提拔他。柳永到杭州后,他的老朋友孙何正在当杭州太守,但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没办法见到孙何。柳永没有法子,只好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的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她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
9、的宴会上,反复地唱着首词,孙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写的,那时柳永还没有改名。孙何就请柳永吃了一顿饭,把他打发走了,后来也没有怎么提拔他。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三.知识链接 点染艺术 词(主要是慢词)中的所谓“点染”,就是说,根据主题与艺术表现的需要,有的地方应予点明,有的地方则需要加以渲染。“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相互配合,里呼外应,便造成强大的攻势,表现鲜明的情志,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点染”很像议论文中的总说与分说,“点”是总提,“染”是分说;“点”是中锋突进,“染”是侧翼包抄。光有“点”,无法感动别
10、人;光有“染”,也很难使景物具有感情的光彩。 四课内重点 这首词点染手法是如何体现的? 清朝文艺评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烘托渲染所点明的情感。在词中,点笔和染笔通常是紧密相连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是铺叙、 柳永歌颂钱塘一地的“形胜”与“繁华”之美的慢词。纵观全词,作者除互文和对仗之外,还运用了点染的表现手法。 点笔之一:“形胜”“繁华”。徐培均先生这样评价这首词:“东南形胜”三句运用“点”,点明杭州“形胜”“繁华”特点,“烟柳”以下多角度、多层次的描摹渲染杭州的“形胜”“繁华”,堪称“工笔重彩”的传世佳作。这段话正是对本词点染手法运用的
11、理论性表述,也是对本词点染手法表达效果的充分肯定。词的上阕首先总的概括了“钱塘”印象:“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读来仿佛身临其境,有一种居高临下、杭城全景一览无余之感,给了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词人紧接着连续用了三个场景非常紧凑地渲染杭城的都市“繁华”,即上阕截取杭城的街巷河桥之美、郊外江堤猛浪、人民生活富足三个 方面的细节描写,是为上阕“形胜”“繁华”三方面内容的染笔。在鉴赏角度上形成了视觉转换、动静结合、远近高低、景物色对比等方式的渗透,着力渲染杭城“形胜”之极、“繁华”之盛,展现出一幅热闹又宁静的市郊生活画面。 点笔之二:“清嘉”。下阕作者把笔锋转向了对西湖风景的刻画,“清嘉”
12、即秀美之意,“清嘉”一词高度概括了湖山之美,成为又一个点笔,下文则是对它的渲染和烘托。杭城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桂子、更在荷花,故点到桂子、荷花又是选点显面,实写桂荷,实际上代表了此地更多的美景、宝物,不光是点 到即止,令读者由此及彼产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桂子”与“荷花”分别照应前文的“叠巘”和“重湖”,这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衬托出西湖的秀美,是染笔之一。湖面羌管、菱歌,垂钓老者,采莲孩童的嬉戏,景美人欢,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流露在作者笔下。“弄”字和“泛”字突出了市民怡然自得、和谐诗意的生活状态,这是染笔之二。再者,地方官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更是对西湖美景的侧面赞美和夸奖,官员情趣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望海潮东南形胜 望海潮东南形胜名师出题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海潮 东南 形胜 名师 出题 统编 版高二 选择性 必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