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docx
《《蜀相》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蜀相》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蜀相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知识与技能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并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杜甫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感情。难点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
2、过程【导入】请看下面两副对联:第一副:扶古柏,碧水春风,贱儿无家别,安得广厦万千,草堂美誉留后世;过潼关,朱门酒肉,夔女负薪行,但闻夷歌数处,诗圣文章著千秋。第二副: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yo)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这两幅对联写的分别是谁?第一幅对联写的是杜甫;第二幅对联写的是诸葛亮。注:杜甫:“三别”,茅屋被秋风所破,“杜甫草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负薪行,杜甫的阁夜“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诗圣”杜甫。诸葛亮:收取东西二川,分别击败刘璋和张鲁,取得天府之
3、国;六出祁山;七擒孟获;诸葛亮在五丈原前禳星一事,如果四十九盏明灯不灭,那么诸葛亮又可增寿一纪。可惜司马懿偷营,魏延慌乱之中弄灭了灯火。可惜啊可惜。而一心只为酬三顾则是说诸葛亮做这么多事情,是为了报答刘皇叔的知遇之恩啊,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东和指结盟孙吴,北拒则是北拒曹魏;诸葛亮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负千里之外。而水面偏能用火攻则是说的赤壁之战。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想为祖国和人民效力,才华却得不到施展,当他站在深受重用的诸葛亮的祠堂前,会有怎样的感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蜀相,感受这位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课堂知识点拨】一题解1.这首诗的题目叫蜀相,指的是谁?他,躬耕陇亩,胸怀天下,赢得皇叔三
4、顾;他,轻摇羽扇,运筹帷幄,辅佐蜀汉两朝。一篇隆中对,三分天下定;一篇出师表,一片忠心现。他神机妙算,草船巧借十万箭;他气定神闲,空城计退百万。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公元 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题目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2、诸葛亮的一些事迹。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病逝五丈原,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
5、景仰和推崇。3、作者写的是三国时期的人物诸葛亮,大家想想这应该属于什么诗?怀古诗,借古抒怀。二作者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诗歌“三吏”(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三别”(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诗作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蜀相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三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6、。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大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
7、诗。四诗歌赏析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注释】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锦官城:成都的别名。柏(b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空:白白的。三顾频烦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
8、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出师:出兵。【译文】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
9、雄们对此涕泪满裳!【探究】1.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是标题是“蜀相”,而非“诸葛祠”,标题改为“诸葛祠”好不好?【答案】不好。本诗表达的感情是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而不是诸葛祠。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的丰功伟绩不在诸葛祠这个地方。所以本诗以标志诸葛亮的身份地位的“蜀相”来命名。2.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柏森森”突出了什么情感?修辞:设问修辞,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柏森森”一词,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森森”,是形容柏树
10、的高大而茂密。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与崇敬。3.“丞相祠堂何处寻”中的“寻”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寻”字表明杜甫此行不是漫不经心的信步由之,而是专程拜访;“寻”为下面的诗句张本叙事,引出下面对蜀相祠堂的描写;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强烈的敬仰之情和对自己报国之志的感慨。4.“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中的“自”和“空”能不能换成“尽”和“皆”,为什么?【答案】不能。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不符合诗歌意境。“自”和“空”表现了诗人见满院萋萋碧草,闻叶间数声黄鹂,感叹昔人不再
11、,倍感寂寞和悲凉的情感。5.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答案】诗眼分别是“自”和“空”字。“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释字义)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却无人欣赏;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绘景象)。作者寓情于景,以乐衬哀,(点作用)表现了心中的落寞与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析情感)。6.颔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反衬(以乐景反衬哀情)手法。满院的
12、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黄鹂之声,本是婉转动听,却空荡荡无人欣赏。阶草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诗人面对丞相祠堂的无限春色,感受到的是凄清冷落的失望与感慨:虽然祠堂内春意盎然,然而时过境迁,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却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表达了诗人对祖国中兴的希望感到渺茫的忧伤之情。7.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答案】这句诗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三顾”,三次拜访,这里指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县西 20 里)时,刘备三顾茅庐登门拜访,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已打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蜀相 蜀相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师公 开课 获奖 教案 教学 设计 统编 版高二 选择性 必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