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给工程标准规范建筑给工程标准规范GBT19022-2003测绘技术标准规范.pdf
《建筑给工程标准规范建筑给工程标准规范GBT19022-2003测绘技术标准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给工程标准规范建筑给工程标准规范GBT19022-2003测绘技术标准规范.pdf(18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测绘技术标准规范p a g e 1第二部分测绘技术标准规范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代替!#$%&()%*%&+!#$%&()(*(目次前言,-.前言引言%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要求0管理职责0)%计量职能0)(以顾客为关注焦点0)/质量目标0)+管理评审1资源管理1)%人力资源1)(信息资源1)/物资资源1)+外部供方2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2)%计量确认2)(测量过程2)/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3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第十篇测绘政策法规与测绘技术标准规范选编!#总则!$审核和监视!%不合格控制附录&(资料性附录)计量确认过程概述参考文献!#$第十篇测绘政策法规
2、与测绘技术标准规范选编前言本标准等同采用!#$%$&:&%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本标准是()*+$,%族标准之一。标准中的“应”(-./00)表示要求,“应当”(-.1203)仅起指导作用。本标准代替()*+$,%&4$5$,6 和()*+$,%&4&5&%。本标准与()*+$,%&4$5$,6 和()*+$,%&4&5&%的主要差异如下:明确测量管理体系在组织中的作用,与()*+$,%$标准协调一致;明确满足计量要求是测量管理体系的根本目的;体现()*+$,%标准所述的质量管理原则。本标准未使用术语“检定”。当计量要求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时(74&4&),计量确认与检定相同
3、。本标准的附录 8 是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标准化协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89*+9$:$)归口。本标准由中国标准化协会负责起草。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协会、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中国计量测试学会、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渭、田武、王顺安、赵若江、戴润生、王为农、李仁良、黄耀文。()*+$,%&5&%*!#$%$&:&%!#!第十篇测绘政策法规与测绘技术标准规范选编!#前言国际标准化组织(!#)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通常由!#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各成员
4、团体若对某技术委员会确定的项目感兴趣,均有权参加该委员会的工作。与!#保持联系的各国际组织(官方的或非官方的)也可参加有关工作。!#与国际电工委员会(!$%)在电工技术标准化方面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国际标准遵照!#&!$%导则第 部分的规则起草。由技术委员会通过的国际标准草案提交各成员团体投票表决,需取得至少()*参加表决的成员团体的同意,才能作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本标准中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一些专利权问题,对此应引起注意。!#不负责识别任何这样的专利权问题。!#+,+由!#&-%+(.&%/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支持技术分委员会制定。!#+,+:,/取消和代替!#+#,+0+:+112
5、和!#+,+0:+11(,包括对这些文件的技术性修订。!#第十篇测绘政策法规与测绘技术标准规范选编引言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测量管理体系的目标是管理由于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可能产生的不正确结果而影响该组织的产品质量的风险。用于测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包括从基本的测量设备的验证到测量过程控制中统计技术的应用。在本标准中,术语“测量过程”适用于实际的测量活动(例如在设计、检测、生产和检验中的测量活动)。以下情况可以引用本标准:顾客在规定所要求的产品时;供方在规定所提供的产品时;立法和执法机构;测量管理体系的评定和审
6、核。!#$%&标准阐明的管理原则之一是强调过程方法。应当认为测量过程是支持该组织产品质量的特定过程,图%显示了适于本标准的测量管理体系模式。图%测量管理体系模式本标准包括测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和实施指南两部分,可用于改进测量活动和提高产品质量。“要求”以正体字出现。“指南”在相应的“要求”段落后面的框内,以斜体字出现。“指南”仅作为信息而不是对“要求”的增加、限制或修改。组织有责任规定测量管理体系要求和决定所需的控制程度作为其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除非经过认同,本标准不拟增加、节略或代替其他标准的任何要求。遵从本标准的要求有利于满足其他标准中规定的测量和测量过程控制的要求,例如,!#$%&%()的
7、*+,和!#$)-%(%&,的-+.+%。!#$第十篇测绘政策法规与测绘技术标准规范选编!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管理的通用要求,并提供了指南,用于支持和证明符合计量要求。它规定了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管理要求,可由执行测量的组织作为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以确保满足计量要求。本标准不拟作为用于证明符合#$%!&!、#$%()!和任何其他标准的必要条件。相关方可以允许在认证活动中使用本标准作为满足测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输入。本标准不拟替代或增加#$%!*)+!(,-./01$/23!4(*)标准的要求。注:影响测量结果的具体要素由其他标准和指南规定,如测量方法的细节、人员能力和实验室间
8、比对。(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6/7:!&8 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术语(#/97、/23、/:33、/01、/;93、/;9!测量管理体系?ABCD?E.?AEAF?E.BGB.?为完成计量确认并持续控制测量过程所必需的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8(测量过程?ABCD?E.HDIJBB 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88测量
9、设备?ABCD,EF KC,H?E.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样品(标准物质)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8)计量特性?.DILIF,JAL JMADAJ.D,B.,J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可区分的特性。注!:测量设备通常有若干个计量特性。注(:计量特性可作为校准的对象。8*计量确认?.DILIF,JAL JIEN,D?A.,IE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注!:计量确认通常包括:校准和验证、各种必要的调整或维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与设备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注(: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于预期使用要求并形成文件,计量确认才算完。注 8:预
10、期使用要求包括;测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等。注):计量要求通常与产品要求不同,并不在产品要求中规定。8O计量职能?.DILIF,JAL NCEJ.,IE)总要求测量管理体系应确保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第十篇测绘政策法规与测绘技术标准规范选编指南规定的计量要求从产品要求导出。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都需要这些要求。要求可表示为最大允许误差,允许不确定度,测量范围、稳定性、力辨力、环境条件或操作者技能要求。组织应规定属本标准所确定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在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和内容时,应考虑由于不符合计量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测量管理体系由设计的测量过程控制、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见图!)和必
11、要的支持过程构成。测量管理体系内的测量过程应受控(见#!)。测量管理体系内所有的测量设备应经确认(见#$)。测量管理体系应按照组织制定的程序更改。%管理职责%#$计量职能组织应规定计量职能。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必要的资源以建立和保持计量职能。指南计量职能可能是一个单独的部门或分布在整个组织中。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建立测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廾加以保持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确定顾客的测量要求并转化为计量要求;)测量管理体系满足顾客的计量要求;()能证明符合顾客规定的要求。%#)质量目标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为测量管理体系规定可测量的质量目标。应规定测量
12、过程的性能判定客观准则、程序及其控制。指南在不同的经织层次,这种质量目标的例子有:不会厨不正确的测量而矩收合格的产品或接受不合榕产品;测量过程失控的发现不超过一天;按照允许的时间完成所有的计量确认;不存在不清晰的计量确以记录;按制定的计划完成所有技术培训项目;测量投备的停机时间减少到规定的百分比。!#第十篇测绘政策法规与测绘技术标准规范选编图!测量设备计量确认过程!#$第十篇测绘政策法规与测绘技术标准规范选编!#管理评审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照计划的时间间隔系统地评审测量管理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宜性。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评审测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必要资源。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利用管理评审
13、的结果对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正,包括改进测量过程(见图$章)和评审质量目标。应记录所有的评审结果和采取的所有措施。%资源管理%&人力资源%&人员的职责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规定测量管理体系中所有人员的职责,并形成文件。指南这些职责可用组织结构图、岗位说明书和作业指导书或程序来规定。本标准不排除使用计量职能部门之外的专业人员。%&能力和培训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具有,以证明的能力,以执行分配的任务。应规定所要求的专门技能。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提供培训以满足已识别的需要,保存培训活动的汜录,评价培训的有效性井予以记录。员工应认识到他们所承担的职责,清楚他们的活动对测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和
14、产品质量的影响。指南可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来获得能务,并通过测试和观察其表现来证明。当使用止在培训中的员工时,应进行充分相适宜的监督。%信息资源%&程序测量管理体系的程序应形成必要详细程度的文件,并经确认,以确保正确执行以及实施的一致性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制定新的程序或更改现有的程序应经授权批准并受控。程序府现行有效,需要时可获得和提供。指南技术程序依据可以是已发布的标准测量方法或顾客、设备制造者的书面文件。!软件测量过程和结果计算中所用的软件应形成文件,井经识别和受控,以确保持续使用的适宜性。软件及其任何修改在启用前应进行测试和(或,确认 并经批准和存档 测试应在必要的范围内进行;以确保删量
15、结果有效;指南软件可以有几种形式,如固化的(内置的),可编程的或成品供应的软件包。成品供应软件可以不要求测试。!#$第十篇测绘政策法规与测绘技术标准规范选编测试可能包括;病毒检查,用户算法程序检查,或必要时为达到要求的测量结果而做的组合。软件配置控制可帮励保持使用软件的测量过程的完整和有效。通过复制件进行存档,非观场保存或采取其他保护程序的手段,保证其可获得和必要的可追追溯性。!#$记录应保存测量管理体系运行所需信息的记录。应有形成文件的程序以确保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理指南记录的例子如确认结果、测量结果、采购、操作数据、不合格数据、顾客抱怨、培训、资格或其他支持测量过程的
16、历史数据。!#%标识应清楚地标识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测量设备和技术程序,可以单独地或集中地标识。应有设备计量确认状态的标识。已确认用于某个特定的测量过程或某些过程的设备应清楚地标识或受控,以防止未授权使用。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设备应与其他设备清楚地区分。!$物资资源!$&测量设备在测量管理体系中应提供并标识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所需的所有测量设备。测量设备在确认有效前应处于有效的校准状态。测量设备应在受控的或已知满足需要的环境中使用,以确保有效的测量结果。用于监视和记录影响量的测量设备应包括在测量管理体系内。指南由于计量要求的不同,测量设备能被确认用于某些特定的测量过程,而不被确以用于其他测量过程
17、。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可以从产品的规定要求或被校准、验证和确以的设备的规定要求中导出。最大允许误差可通过参考测量设备制造者公布的规范或由计量职能来设定。测量设备的校准也可以由负责计量确以的计量职能以外的组织进行。标准样品(标准物质)的特性可满足标准的要求。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建立、保持和使用形成文件的程序来接收、处置、搬运、贮存和发放测量设备,以防误用、错用、损坏和改变其计量特性。纳入或撤出测量管理体系中的测量设备应有处理程序。!$#环境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测量过程有效运行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应形成文件。应监视和记录影响测量的环境条件。根据环境条件所进行的修正应予以记录并用于!#$第十篇测绘政策法规与测
18、绘技术标准规范选编测量结果。揩指南影响测量结果的环境条件可包括温度,温度变化率、温度、照明、振动、尘埃量、清洁度、电磁于扰和其他因素。设备制造者为正确使用其设备,通常提供设备规范,给出测量范围、最大负载、最大负载、环境条年限制等。!#外部供方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对外部供方为测量管理体系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提出要求并形成文件。应根据外部供方满足文件规定要求的能力对其进行评价和选择。应规定选择、监视和评价的准则并形成文件并记录评价结果。应保存外部供方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记录。指南如果利用外部代供方进行检测或校准服务,供方应当能按实验室标准,如$%&()#*(&+,-&+./(012)证明其技术能力。由外部供
19、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需按规定要求进行验证。0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0(计量确认0(总则应设计并实施计量确认(见图 2 和附录 3),以确保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满足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计量确认包括测量设备校准和测量设备验证。指南如果测量设备已处于有效的校准状态,不必重新校准;计量确以程序应当包括验证测量不确定度和(或)测量设备误差在计量要求规定的允许限内的方法。测量设备的操作者应得到与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状态有关的信息,包括所有限制和特殊要求。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应适宜其预期用途。指南测量设备特性的例子包括;测量范围;偏移;重复性;稳定性;滞后;漂移;!#$第十篇测绘政策法规与测绘技术标准规范选编 影响
20、量;分辨力;鉴别力(阈);误差;死区。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是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见图!#$),它可以与计量确认中的计量要求直接比较以实现计量确认。应当避兔使用计量特性的定性表述术语,如“测量设备所要求的准确度”。!$%计量确认间隔用于确定或改变计量确认间隔的方法应用程序文件表述。计量确认间隔应经评审,必要时进行调整以确保持续符合规定的计量要求。指南可利用以前的历史数据和先进的知识和技术确定计量确以间隔。在确定是否修改计量确以间隔时,利用测量过程统计控制技术的记录是有用的。校准间隔可与计量确以间隔相等(见&()*$+)每次对不合格的测量设备进行维修、调整或修改时,应评审其计量确认间隔。!$#设
21、备调整控制在经确认的测量设备上,对影响其性能的调整装置进行封印或采取其他保持措施,以防止未经受权的改变。封印或保护装置的设计和实施应保证一旦改变将会被发现。计量确认过程程序应包括当封印或保持装置被发现损坏、破损、转移或丢失时应采取的措施。指南封印的要求不适用于那些不需要外部参照物而由使用者自己调整的装置,如调零装置。防止对软件或固体进行末授权改变所用的写保护技术应当予以特别注意。对什么样的测量设备应当封印,对需要封印的调整或控制以及封印材料,如标签、封料、线材、油漆等诸方面的事宜通常是留给计量职能决定,计量职能在执行封印程序时应当形成文件不是所有测量设备都需要封印。!$,计量确认过程记录适用时
22、,计量确认过程的记录应注明日期并由授权人审查批准以证明结果的正确性。应保持并可获得这些记录。!#$第十篇测绘政策法规与测绘技术标准规范选编指南记录最短的保存时间决定于许多因素,包括顾客的要求,法律法规要求和制造者的责任。有关测量标准的记录可能需要永久保存。计量确认过程记录应证明每台测量设备是否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需要时,记录应包括:!)设备制造者的表述和唯一性标识,型号、系列号等;)完成计量确认的日期;#)计量确认结果;$)规定的计量确认间隔;%)计量确认程序的标识(见&()):*)规定的最大允许误差;+)相关的环境条件和必要的修正说明;,)设备校准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维护的详细情况,如调
23、整、维修和修改等;.)使用限制,/)执行计量确认的人员标识,0)对信息记录正确性负责的人员标识;1)校准证书和报告以及其他相关文件的唯一性标识(如编号);2)校准结果的溯源性的证据;3)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4)调整、修改或维修后的校准结果以及要求寸的调整,修改或维修前的校准结果。指南校准结果的记录应当能够证明所有测量的溯源性,而且能够在接近原来的条件下能复现校准结果。在某些情况下,校准证书或报告中包括验证结果,用于说明设备符合(或不符合)规定要求。记录可以是手写的,打印的或缩微胶卷,也可以是电磁记忆装置或其他数据媒质。最大允许误差可由计量职能确定或参照测量设备制造者公布的规范规定。计量职能应确
24、保只有经授权的人员才允许形成、修改、出具和删除记录。5(测量过程5()总则应对作为测量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测量过程进行策划、确认、实施、形成文件和加以控制。应识别和考虑影响测量过程的影响量。每一个测量过程的完整规范应包括所有有关设备的标识、测量程序、使用条件、操作者能力和影响测量可靠性的其他因素。测量过程控制应根据形成文件的程序进行。!#!第十篇测绘政策法规与测绘技术标准规范选编指南一个测量过程可能限于使用单台测量设备。测量过程可能要求数据修正,例如由于环境条件所进行的修正。!#测量过程设计应根据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计量要求。为了满足这些规定要求而设计的测量过程应形成文件,并确认有效,
25、必要时,征得顾客同意。对每一测量过程,应识别有关的过程要素和控制。要素和控制限的选择要与不符合规定的要求时引起的风险相称。这些过程要素和控制应包括操作者、设备、环境条件、影响量和应用方法的影响。指南在规定测量过程时,可能有必要确定;确保产品质量所需的测量;测量方法;规定进行测量所需要的设备;执行测量人员所要求的技能和资格。可通过与其他已确认有效时过程结果比较,与其他测量方法的结果比较或通过过程特征的连续分析方法来确认有效的测量过程。测量过程应设计成能防止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并确保能迅速检测出存在的问题和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指南在测量过程控制上花费的力量应与测量对组织的最终产品质量的重要性相区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筑 工程 标准规范 GBT19022 2003 测绘 技术标准 规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