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阅读笔记:学而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阅读笔记:学而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语阅读笔记:学而篇何为“学而时习之” ?01.子日:擘而日寺曾之,不亦脱乎?有朋自it方来,不亦槃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宋明理学以来,学而时习之的学基本上都是遵照朱熹的解读, 作效讲,即仿效、学习之意。习作温习来讲。因此,这句话的 意思是,学习知识,并经常温习,所学的东西最后变成了自己的,所以 内心高兴。有了解自己的朋友远道而来,互相探讨学习,所以心情快乐。 就算没有人知道我的学识,但内心平和而不自怨自艾,这不正是君子所 为吗? 但在南怀瑾的论语别裁认为,这个“学应作学问来讲,而不 是学习。在学而篇中,主要讲的是为人处事的原那么,并没有讨 论如何学习。在同篇中子夏解释过何为学:即易色
2、,事父母 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典朋友交言而有信。雎日未阜,吾必需之阜 矣。“由此可见,一个人做到孝敬父母、事君尽忠且言而有信,就是学, 可见这个学是指做人的学问。那么按着这个思路理解下去,全句的意思是:懂得作人的学问,且常 常在生活中练习实践,就会发自内心的高兴。有朋友从远方过来,可以一个人在做人做事的时候又有亲疏之分,无法做到绝对无私,即使这样, 做人讲信用,做事讲原那么也依然值得效法。学而篇主要讲的是做人做事,这里提到了做人要讲信用,这样才能 得到别人的信任;做事要讲原那么,按照礼的原那么,这样才能免收耻辱。 同时,有子又明白世间的人情,提到即使某人如果因为在做人做事的时 候,因为自己
3、的亲朋关系,而出现了私心,那这个人依然是值得相信的。好学.子日:君子食瓢求鲍,居瓢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需好擘也已。孔子说:有学问的人的不在意生活简奢,吃饭吃饱即可,居住适当即可, 但做事积极而又不乱说话,从有学问的人或书上学习修正自己做人做事 的道理,这个样子就是好的学问。君子在论语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基本上属于圣人之下的完美形 象,在孔子眼中,似乎还没有人能算得上君子,所以作为一个完美形象 是无法解释的,但可以从不同的面来了解这个完美形象,结合前面的文 章,这里可以了解君子作为有学问的人的一个侧面。注:前面讲过,在论语中,学问不是简单的书本知识,而是包含了 做人做事道理的
4、知识和行为。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很多这样的案例,比方说,华为老总任 正非下飞机自己打车回家,查理芒格大局部时间都坐普通民航等。这些 成功的人对身边的小事并没有太多的在意,他们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就 有道而正焉,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为有学问的人。安贫乐道.子日:贫而瓢K5,富而融牖,何如?子日:可也。未假设贫而槃,富而好橙者也。子日:爵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需舆?子日:赐也!始可舆言爵已矣,告往而知来者。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这样的人品如何?孔子说:不 错,但不如安贫乐道的平实,富有还懂礼,且尊重别人和爰人。子贡说:诗经讲,做玉器要切、磋、琢、磨,一步一步完
5、成,做学问大概就 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子贡啊,你很有悟性,现在可以与你讨论诗 经了,刚才仅说了一个原那么,你就可以自己举一反三了。子贡自己的学问到达了穷而无谄,富而无骄的境界,就去跟孔子讲,孔 子就告诉他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子贡就明白了,做学问就像雕琢玉石, 是一步一步来的,当到达一个境界以后,后面还有更高的境界。孔子说, 现在可以与子贡讨论诗经了,一方面他刚才与孔子的问答,说明他的学 问修行已经到达贫而无谄富而不骄的阶段,可以进入新的阶段,贫而乐 富而好礼;另一方面,他可以灵活运用诗经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想法,说 明他已经开始熟悉诗经了,他可以进入学习诗经的阶段;最后一方面子 贡对现有的学问可以
6、融会贯通,告知其一点,就可以想到更多的学问。人不知而不愠.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说:一个人不怕人家不知道你的学问,最怕你自己不知道别人的学 问。这一句与学而篇第一节学而时习之中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所对应,主要想表达做学问是为了自身的提高,而不是炫耀, 不要担忧别人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学问,而应该担忧不知道别人的学问 高,自以为是地炫耀,不谦虚,还错过了学习的机会。不要总觉得自己学问高,而蒙蔽了双眼,无法知道别人的学问,而无法 学习。要谦虚。一起探讨学问,所以心情快乐。别人不了解自己的学问,反倒自我反省 为什么,不怨天,不尤人,这样的人才是有学问的人。在学而篇中,还有很多
7、言语是支持南怀瑾的观点,或许把学而时 习之的“学理解为学习在这一句中能解释清楚,但通读学而 篇以后,我比拟认同南怀瑾的理解,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在为孔子守 孝三年中编排的,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安排每句话的顺序,这应该是一部 完整的、前后连贯的书籍,所以,我认同南怀瑾通过全篇阅读来理解, 而不是生硬地逐句分析理解。何为君子之本02.有子曰:其篇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机者,未之有也。君子矜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 者,其仁之本典?有子说;一个人懂得孝悌,就不怎么会以下犯上;而不会以下犯上的人, 就不会作乱。君子应该追求做人的根本,明白了根本就可产生做人的智慧力董得孝悌, 就是做人的根本。孝
8、悌往小了说是孝顺父母,关爱弟弟妹妹,往大了说是尊敬长辈,帮助 小辈,再往大了说是爱人,爱他人,爱社会。做到孝悌的人才是以仁为 本的人,以仁为本的人才会见不仁而帮助之。既以仁为本,那面对社会 就有了根本,就能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 以做,做人做事就有了原那么和方法,这样就自然地产生了做人做事的智zC.O巧言令色03.子日:巧言令色解矣仁。巧言,就是满嘴的花言巧语;令色,就是看起来有仁义,但实际却并不 仁义,很虚伪,这样的人很少能到达仁这个学问的境界。论语学而篇讲的是学问,做人的学问,仁是君子之本,一心向 仁,就要防止巧言令色,做人做事,本着良心与原那么去做,不花言巧语,不
9、虚伪敷衍。三省吾身04.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悬人而不忠乎?典朋友交而不信乎?傅不曾乎?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的学问,替人做事是否尽心?与朋友交往是否言而有信?老师传授的学问是否实践?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小孔子46岁,著有大学,中庸的作者子 思是曾子的学生。曾子每天都自我反省,以忠”来衡量自己的职责(做事的态度),以信来衡量与朋友的交往(做人的原那么),以习 来提高自己的学问。对事、对人、对自己都要求每日都能提升一点。曾子如此精进,所以他这一脉后来才有子思、孟子等儒学大家,一直继 承了孔子的真传。这三句话同样也适用于我们现代人,每天反省一点,每天进步一点。敬上礼下05.子日:道千乘之05.子日
10、:道千乘之,敬事而信,第用而爱人,使民以限06.子日:弟子入即孝,出划弟,11而言,泛爱冢而貌仁, 行有绘力,即以阜文。领导一个千乘之国,要做到认真地做事、使人信服,节俭公共支出、关 心民众,在适当的时间使用民力。学生在家对老人孝顺,在外对朋友友 爱,谨慎处世而又言而有信,博爰而又亲近有学问的人,这些做到以后 还有空闲的,可以再学点其他知识。这两句话是在讲一个道理,就是如何待人?第一句讲作为领导要礼贤下 ,第二句讲作为普通人孝悌信仁。我们做人,大局部都是处在社会的 中间层,对上有领导、长辈,对下有下属、孩子,周边还有同事、朋友。 对上级,要忠,对事尽忠,就是对领导最大的支持。对长辈,要孝,报
11、答父母养育之恩。对兄弟,要悌,兄友弟恭。对朋友,要信,讲信用,信用来朋友间相处之本。对下属,要关心,发挥下属的特长。对群众那么 博爱而亲仁。另外,第二句的最后八个字,那么呼应了我们之前解释的学而时习之 的学,行有余力,那么以学文就是说上面讲到的做人做事的原那么 和规矩都做到以后,再来学习文化知识,可见孔子常常讲到的学应 该理解为学问,学文的文才是我们常说的知识。这里暂不展开 讨论,论语中后面还有很多类似的注解。何为学问?07.子夏曰:具具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典朋友交言而有信。雎日未阜,吾必需之擘矣。子夏说:一个人如果碰见贤达的人,就端正姿势,正色对待,且尽力侍 奉父母,尽心帮助别
12、人做事;与朋友相交言而有信。即使这个人没有读 过书,我也认为这个人很有学问。这一句我们在前文中提到过,子夏认为一个人如果做到了孝、悌、忠、 信,那他就认为这个人很有学问。由此可见,孝、悌、忠、信就是儒家 的学问,也是儒家做人处事的行为准那么。儒学是经世致用的入世之学, 也是修身齐家的正身之学,故能传承千年,香火不绝。为人当自重08.子曰:君子不重RJ不威,擘不固;主忠信,瓢友不如己者;谩即勿惮改。自己不自尊自重,那么学问不牢固;学问的第一要务是对事尽忠,对人有 信,无论是朋友还是不熟悉的人;如果有做不到的要立即改正。重,理解为自重自尊自信,不自尊自信,那么无法给人以威严的感觉,别 人也不会尊重
13、你,而学问不牢固。这里的学是指学问,即仁,学那么不固 是指以仁为核心的学问思想不牢固,无法做到仁的境界。仁的核心是孝 悌。上一句讲的自尊,下一句讲的是尊重别人对别人要以忠信为核心,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要虚心对待周围朋友, 如果发现自己的缺乏,不要害怕改正。前因后果09.曾子曰:慎籍追it,民德牖厚矣。先做一个解释吧,慎终追远 一般被理解为对故去长辈的追思,慎重 对待祭祀扫墓等纪念先人的行为。“民德归厚指出如果人们心中时时 怀念自己的长辈,心存孝敬,那么民风就会慢慢归于醇厚。这种解释不 无道理,是朱子理学的经典解释。但是我们在第一篇就说过,论语 是孔子的高徒们在三年的守墓时间中,慎重严谨地收录与
14、孔子有关的语 录,逻辑上是应该完整的。前面几篇都在讲如何做人,按朱子的解释, 这里突然就变成了对老人的追思,在逻辑上与前面几篇有很大的跳跃。因此,按照南怀瑾先生的别裁,他认为,这里的慎终应该理解为谨慎面 对结果,追远应该理解为找寻事情的原因。所以,曾子说的本意是:如 果想得到自己追求的结果,那就要应该从开始就朝着目标前进。如果能 做到谨慎的开始,那人们就不会做很多错事,少一些后悔,多一些坦诚, 那民风就慢慢变得朴实厚道。把这个道理延伸到求学问上,如果想要好的学问,那么在求学之初,就 应该有好的目标,一直坚持下去,就能得到好的学问。儒生的自我修养10.子禽冏舆子寅日:夫子至於是邦也,必冏其政,求
15、之 典?抑舆之典?子直曰:夫子温、良、恭、倏、IB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巽乎人之求之舆!子禽问子贡:孔子每到一个国家,总是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政治情况,这 是他想在这个国家做官呢?还是想给这个国家一些建议?子贡说:孔子 根本不在乎一官一职,他追求的是文化的传承,就算是想做官,也是靠 温、良、恭、俭、让”这样的品行得来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孔子 自己品行很高彳导到各个国家领导人的认可,而这些国家来请孔子出山)0 所以说老师获得的方法,与别人获得的方法不一样啊。”温、良、恭、俭、让是后世儒生读圣贤书,自我修养的道德标准, 也成为判断是否能称得上”君子的标尺。注:温,温和,平和良,善良,道德恭,恭敬
16、,严肃俭,节俭让,谦让,礼让言行一致11.子日:父在,SB其志;父演,11.子日:父在,SB其志;父演,3其行;三年瓢改於父之道,可需孝矣。在一些解释中,这句话的“父在和父没常常被理解为在世和 去世,认为只有在父亲去世以后,还遵守父亲的行为方式才是孝。但是这样的解释很容易出现偏差,首先,难道一定要父亲去世三年以上 才能判断这个孩子是不是孝吗?然后,如果父亲的行为方式很不道德呢?难道为了尽孝,也要遵守这样不道德的行为方式?通过对论语全文理解,南怀瑾先生认为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孔子说:当着父母面的时候,观其言语;背着父母面的时候,观其行为; 经过三年,也没有改变对待父母的言行,这就是孝子了。
17、在历史上,很多皇帝都是本朝以仁孝治天下,这里的孝是本句 话中的孝的扩展,不再是父子间的关系,而是扩展到所有人,希望 人与人之间更加透明,所有人的言语和行为在人前人后一个样,做到言和为贵12.有子日:IS之用,和贵。先王之道,斯悬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橙05之,亦不可行也。在很多解释中,”和为贵中的和理解为平和、和气。这种理解也 没有问题,仁者见仁嘛。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中和,就是一恰恰好_ 的意思。就是做什么事情,要讲究恰到好处,后面的篇章中还会讲到的 过犹不及也是这个意思。做事不要过左,也不要过右故人不要妄 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把握尺度,控制到刚刚好就行。这就是礼的 作用之一,维系社会次序,建立为人基本原那么。明白了这个基本原那么,这句话就好理解了:有子说:礼的作用,就是 调整均衡。先祖的方法,最了不起,不管大小事情,都遵从这种方法; 但是有的地方要注意,不能为了和而和,矫枉容易过正,必须按照礼的 基本精神来调整。信人言03.有子日:信近於羲,言可彳复也;恭近舆橙,速的辱也; 因不失其貌 亦可宗也。有子说:如果一个人讲信用,有义气,那么他的承诺可以相信;如果一 个人按礼的原那么,内心对人对事认真负责,就不会招来无畏的耻辱。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