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与抗感染免疫讲稿.ppt
《感染与抗感染免疫讲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染与抗感染免疫讲稿.ppt(1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感染与抗感染免疫1第一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2微生物在宿主体内的生活中与宿主相互作用并导致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的过程是微生物与宿主在个体、细胞和分子的多层面相互作用的生物学现象。第一节第一节 感感 染(染(infection)第二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3微生物能引起疾病的能力称为致病性(pathogenicity)。(质)微生物致病性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virulence)。(量)毒力常用:半数致死量/半数感染量 表示(LD50/ID50),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特定的感染途径,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实验动物发生半数死亡或半数感染所需的最小的病原体数或毒素量。第三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4一、细一
2、、细 菌菌 性性 感感 染染 致病菌致病菌 或病原菌或病原菌 pathogen 非致病菌非致病菌 nonpathogen 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 conditional bacteria 正常菌群正常菌群 normal flora第四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5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定义: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当在某定义: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当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第五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6引起机会感染常见的条件或因素:引起机会感染常见的条件或因素:寄居部位的改变寄居部位的改变 change of conolizing s
3、ite免疫功能下降免疫功能下降 decline of immune function 菌群失调菌群失调 dysbacteriosis 第六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7 正常菌群:正常菌群:寄居在正常人体体表及与外寄居在正常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的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界相通的腔道的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群体。这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对人物群体。这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无害,这些微生物通称为正常菌群体无害,这些微生物通称为正常菌群(normal flora)。第七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8第八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9正常菌群在微生态平衡中的生理学意义:正常菌群在微生态平衡中的生理学意义:生物拮抗生
4、物拮抗-作屏障作屏障营养作用营养作用-产营养产营养免疫作用免疫作用-有免疫有免疫抗衰老、抗肿瘤作用抗衰老、抗肿瘤作用-除废物除废物第九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10菌群失调 正常菌群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大幅度的变化为正常菌群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大幅度的变化为菌群菌群失调失调。如果引起宿主生理功能紊乱或病理损伤导致出现症如果引起宿主生理功能紊乱或病理损伤导致出现症状,则称为状,则称为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microbial selection and substitution)。菌群失调时常导致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菌群失调时常导致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
5、第十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11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一)细菌的致病机制细菌的毒力细菌的毒力 virulence of bacteria 细菌入侵或生长繁殖的数量细菌入侵或生长繁殖的数量 amount of bacteria in growth and propergation 细菌入侵的门户细菌入侵的门户 gate of infection 第十一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12 荚膜、微荚膜、荚膜、微荚膜、侵袭力侵袭力 粘附素粘附素 invasiveness 侵袭性物质侵袭性物质 外毒素外毒素 毒毒 素素 toxin 内毒素内毒素毒力因子的组成毒力因子的组成:第十二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13(一
6、)侵袭力(一)侵袭力 invasiveness定义:病原菌突破机体的某些免疫防御机制,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构成侵袭力的物质基础是:菌体表面结构 黏附素、荚膜及微荚膜 侵袭性物质 侵袭性酶、侵袭素第十三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141、黏附素、黏附素 adhesin 菌毛黏附素:细菌通过菌毛与宿主细胞表面的菌毛受菌毛黏附素:细菌通过菌毛与宿主细胞表面的菌毛受体结合,体结合,从而吸附至宿主靶细胞并定植。主要存在于从而吸附至宿主靶细胞并定植。主要存在于革兰阴性菌,如大肠埃希菌的定植因子抗原革兰阴性菌,如大肠埃希菌的定植因子抗原(conolization factor antigen
7、,CAF-)、淋、淋病奈瑟菌菌毛等。病奈瑟菌菌毛等。非菌毛黏附素:多存在于革兰阳性菌,如金葡菌的非菌毛黏附素:多存在于革兰阳性菌,如金葡菌的LTA、A群链球菌的群链球菌的LTA-M蛋白复合蛋白复合 物等。物等。第十四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15第十五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16第十六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172.2.荚膜和微荚膜荚膜和微荚膜 capsule and microcapsule荚膜和微荚膜均具有抗吞噬、抗有害物质的杀伤荚膜和微荚膜均具有抗吞噬、抗有害物质的杀伤和黏附作用,从而增强细菌的侵袭力。和黏附作用,从而增强细菌的侵袭力。例如炭疽杆菌、肺炎链球菌荚膜;例如炭疽杆菌、肺炎链球菌荚膜;
8、A群链球菌的群链球菌的M蛋白、伤寒沙门菌的蛋白、伤寒沙门菌的Vi 抗原、大肠抗原、大肠埃希菌的埃希菌的K抗原等都是构成微荚膜的组分。抗原等都是构成微荚膜的组分。第十七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18大肠杆菌类荚膜大肠杆菌类荚膜肺炎球菌荚膜第十八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193、侵袭性酶类及侵袭素 invasive enzymes and invasin 酶:酶:葡萄球菌凝固酶葡萄球菌凝固酶 staphylococcal coagulase、A群链球菌透明质酸酶群链球菌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激酶、DNA酶酶 等。等。侵袭素:侵袭素:在肠道杆菌中发现,如伤寒沙门菌、痢疾志在肠道杆菌中发现,如伤寒沙门菌、痢疾
9、志贺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贺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可通过存在于菌细胞表面的可通过存在于菌细胞表面的侵袭素入侵肠上皮细胞,并进一步扩散。侵袭素由侵袭素入侵肠上皮细胞,并进一步扩散。侵袭素由inv 基因编码产生。基因编码产生。第十九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20(二)毒素(二)毒素 toxin 外毒素外毒素 exotoxin 内毒素内毒素 endotoxin第二十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211、外、外 毒毒 素素(1)来源)来源:主要为主要为G+菌菌: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白喉杆菌、金黄色葡萄: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白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球菌、链球菌等次要为次要为G-菌菌:痢疾杆菌、鼠疫杆菌、
10、霍乱弧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鼠疫杆菌、霍乱弧菌、绿脓杆菌多数外毒素由细菌多数外毒素由细菌分泌到细胞外分泌到细胞外少数细菌(志贺氏菌和大肠杆菌)的外毒素由细胞破解后才少数细菌(志贺氏菌和大肠杆菌)的外毒素由细胞破解后才释放到细胞外。释放到细胞外。第二十一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22大多数外毒素是大多数外毒素是蛋白质蛋白质结构:结构:A-BA-B模式或单链毒素模式或单链毒素 A A亚单位:决定毒素的毒性效应。亚单位:决定毒素的毒性效应。B B亚单位:与靶细胞结合。亚单位:与靶细胞结合。二者单独对机体或组织细胞无致病作用,因二者单独对机体或组织细胞无致病作用,因此毒素结构的此毒素结构的完整性完整性是
11、致病的必备条件。是致病的必备条件。(2 2)特点:)特点:第二十二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23ETEC不耐热肠毒素霍乱肠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A:活性亚单位B:结合亚单位 可提纯制疫苗分子结构:A-B模式第二十三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24 肉毒毒素最强肉毒毒素最强-神经毒素神经毒素 1mg能杀死能杀死2亿只小鼠,毒性比亿只小鼠,毒性比KCN大大1万倍。引起肌万倍。引起肌肉松弛性麻痹肉松弛性麻痹破伤风痉挛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神经毒素神经毒素 阻断上下神经元之间正常抑制性冲动传递,导致骨骼肌阻断上下神经元之间正常抑制性冲动传递,导致骨骼肌强直性痉挛。强直性痉挛。毒性作用强,并对组织有一定选择性毒
12、性作用强,并对组织有一定选择性第二十四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25 破伤风痉挛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 60 20分钟分钟 葡萄球菌肠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 100 30分钟分钟对理化因素不稳定,多数不耐热:对理化因素不稳定,多数不耐热:第二十五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26 人工方法(人工方法(0.4%0.4%甲醛)处理脱毒,保留甲醛)处理脱毒,保留抗原性成抗原性成类毒素类毒素。注入机体后,可刺激机。注入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具有中和外毒素作用。如体产生抗毒素,具有中和外毒素作用。如TATTAT抗原性强,可脱毒制成类毒素抗原性强,可脱毒制成类毒素第二十六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27外毒素种类繁多外毒素
13、种类繁多神经毒素神经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细胞毒细胞毒素:引起细胞变性、坏死素:引起细胞变性、坏死 白喉毒素、葡萄球菌表皮剥脱毒素、葡萄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白喉毒素、葡萄球菌表皮剥脱毒素、葡萄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A A群链球菌致热外毒素群链球菌致热外毒素肠肠毒素:肠上皮粘膜细胞分泌增加、引起腹泻毒素:肠上皮粘膜细胞分泌增加、引起腹泻 霍乱肠毒素、霍乱肠毒素、ETECETEC肠毒素、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葡萄球肠毒素、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菌肠毒素第二十七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282、内毒素、内毒素 endo
14、toxin定义:定义: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LPS)组分,只)组分,只有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体后才释放出来。有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体后才释放出来。特性:特性:l主要由革兰阴性菌产生主要由革兰阴性菌产生l化学组分是脂多糖(化学组分是脂多糖(LPS)l毒性作用较弱,无选择性,无组织特异性。毒性作用较弱,无选择性,无组织特异性。l抗原性弱,不能人工处理为类毒素。抗原性弱,不能人工处理为类毒素。第二十八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29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发热反应:发热反应:IL-1 内毒素内毒素内源性致热原内源性致热原外源性致
15、热原外源性致热原 IL-6Exogenous TNF-pyrogen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升高体温升高单核巨噬细胞第二十九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30 l白细胞反应白细胞反应:中性粒细胞先急剧减少,后显著增加。(伤寒沙门菌例外)(伤寒沙门菌例外)l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以高热、低血压和微循环衰竭为主要特征)l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l小剂量内毒素有免疫调节作用:小剂量内毒素有免疫调节作用:激活巨噬细胞产生多种激活巨噬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和B细胞产生多克隆抗体,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细胞产生多克隆抗体,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能
16、。第三十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31区别要点外毒素外毒素内毒素内毒素 来 源G+菌与部分G菌G菌 存在部位从活菌分泌出,少数细菌崩解后释出细胞壁组分,细菌崩解后释出化学成分蛋白质脂多糖稳定性热不稳定 60-70 10mim破坏热稳定 160 2-4h破坏毒性作用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引起发热、WBC反应、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免疫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处理脱毒形成类毒素弱;甲醛液处理不形成类毒素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第三十一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32细菌入侵的数量细菌入侵的部位第三十二页,讲稿共一
17、百二十页哦33(二)细菌感染的来源与传播方式1、细菌感染的来源外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 来自病人、带菌者及患病或带菌动物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 来自正常菌群或潜伏感染的病原菌第三十三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342、细菌感染的传播方式与途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垂直传播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虫媒、血液、性传播、接触传播及多途径传播。第三十四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35 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是宿主体和致病菌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根据两者力量对比,感染类型可分为不感染不感染、隐性感染、潜伏感染、显性感染隐性感染、潜伏感染、显性感染和和带菌
18、带菌状态状态。(三)细菌感染的类型(三)细菌感染的类型第三十五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361 1、不感染、不感染入侵的病原菌毒力很弱或数量很少,或入侵部位不适宜,或宿主免疫力较强,病原菌迅速被机体消灭,不发生感染。第三十六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37侵入的病菌数量少,毒力较弱,机体的免疫防御较强,感染后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临床症状,又称亚临床感染(subclinical infection)。特点:可向体外排出致病菌成为重要传染源,获得特异性免疫力,2 2、隐性感染(、隐性感染(inapparent infectioninapparent infection)第三十七页,讲稿共一百二十
19、页哦383、潜伏感染、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latent infection)机体与致病菌处于暂时平衡状态,病菌潜伏在病灶内或某些特殊组织中,一般不出现在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中,一旦机体免疫力下降,潜伏的致病菌则大量生长繁殖,导致疾病复发。结核分枝杆菌。第三十八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394 4、显性感染、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apparent infection)致病菌感染宿主体后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称为显性感染。根据病情缓急可分为急性感染急性感染、慢性感染慢性感染。根据感染部位可分为局部感染局部感染、全身感染全身感染。第三十九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
20、哦40临床常见的全身性感染有:临床常见的全身性感染有:菌血症菌血症 bacteremia 败血症败血症 septicemia 毒血症毒血症 toxemia脓毒血症脓毒血症 pyemia 内毒素血症内毒素血症 endotoxemia第四十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41菌血症(菌血症(bacteremia)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病。例如伤寒早期。例如伤寒早期。第四十一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42毒血症毒血症(toxemi
21、a):致致病病菌菌侵侵入入宿宿主主体体后后,只只在在机机体体局局部部生生长长繁繁殖殖,病病菌菌不不进进入入血血循循环环,但但其其产产生生的的外外毒毒素素入入血血。外外毒毒素素经经血血到到达达易易感感的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例如白喉、破伤风等。例如白喉、破伤风等。第四十二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43革革兰兰阴阴性性菌菌侵侵入入血血流流,并并在在其其中中大大量量繁繁殖殖、崩崩解解后后释释放放出出大大量量内内毒毒素素;也也可可由由病病灶灶内内大大量量革革兰兰阴阴性性菌菌死死亡亡、释释放放的的内内毒毒素素入入血血所致。所致。如小儿中毒性菌痢。如小儿中毒性菌痢。
22、内毒素血症(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第四十三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44败血症(败血症(septicemia)致病菌致病菌侵入血流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引起全身性中毒全身性中毒症状。症状。鼠疫耶氏菌、炭疽芽胞杆菌等。鼠疫耶氏菌、炭疽芽胞杆菌等。第四十四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45脓毒血症(脓毒血症(pyemia)化脓性病菌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的其他组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新的化脓性病灶。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毒
23、血症,常导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毒血症,常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和肾脓肿等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和肾脓肿等。第四十五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465 5、带菌状态、带菌状态 致病菌在隐性感染或显性感染后并未消失,在体内继续留存一定时间,并不断向体外排菌,成为重要传染源。健康带菌者 恢复期带菌者伤寒玛丽伤寒玛丽第四十六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47二、病二、病 毒毒 性性 感感 染染第四十七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48(一)病毒的致病机制(一)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第四十八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49一一 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n
24、杀细胞效应杀细胞效应:多见于无包膜病毒多见于无包膜病毒 n稳定状态感染稳定状态感染:多见于有包膜病毒多见于有包膜病毒 n细胞凋亡(细胞凋亡(apoptosis)n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n包涵体(包涵体(inclusion)形成)形成第四十九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501、杀细胞效应、杀细胞效应(cytocidal effect)是是病病毒毒在在宿宿主主细细胞胞内内复复制制成成熟熟后后,在在很很短短时时间间内内一一次次释释放放大大量量子子代代病病毒毒,细细胞胞被被裂裂解解而而死死亡亡。主主要要见见于于无无包包膜膜,杀杀伤伤性性强强的的病病毒毒,如如脊脊髓髓灰灰质质炎病毒、腺病毒;常导
25、致细胞病变效应(炎病毒、腺病毒;常导致细胞病变效应(CPE)。)。第五十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51病变细胞病变细胞 (CPE)正常细胞正常细胞细细胞胞培培养养第五十一页,讲稿共一百二十页哦522、稳定状态感染、稳定状态感染:是是有包膜的病毒有包膜的病毒的主要感染机制的主要感染机制 出出芽芽方方式式释释放放子子代代病病毒毒,因因其其过过程程相相对对缓缓慢慢,所所致致病病变变相相对对较较轻轻,细细胞胞在在短短时时内内并并不不立立即即被被溶溶解解与与死死亡;例如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但最终不免死亡。亡;例如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但最终不免死亡。(1 1)细胞融合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如麻疹病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感染 免疫 讲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