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运载工具项目ERP分析_参考.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智能运载工具项目ERP分析_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能运载工具项目ERP分析_参考.docx(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泓域咨询/智能运载工具项目ERP分析智能运载工具项目ERP分析xxx有限责任公司目录一、 能力需求计划4二、 MRP的处理逻辑7三、 运营系统的规划与设计10四、 运营系统的更新与改善11五、 管理科学与行为科学对运营管理的影响(19201970年)12六、 科学管理(19101920年)18七、 新型运营方式在服务业和非营利性组织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20八、 企业社会责任归位21九、 从MRPII到ERP22十、 从开环MRP到闭环MRP23十一、 ERP的定义24十二、 公司简介29十三、 产业环境分析30十四、 产业发展保障措施30十五、 必要性分析32十六、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33建
2、设投资估算表35建设期利息估算表36流动资金估算表37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38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39十七、 建设进度分析40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41一、 能力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是对MRP所需能力进行核算的一种,计划管理方法。即通过计算各工作中心所需的各种资源,确定对人力、设备等资源的需求。(一)工作中心及其能力工作中心是各种生产或加工能力单元和成本单元的统称,它可以是一台功能独立的设备,一组功能相同的设备,一条生产线,成组生产中的成组单元,由若干工人组成的班组,一定的装配面积,甚至可以是生产单一产品的封闭车间。对外协工序来讲,对应的工作中心则是厂外协作单位。由于工件经过每一个工作中
3、心时都要发生费用,产生成本,所以工作中心与成本中心联系在一起,并将工作中心作为成本核算的最小单位。工作中心的能力是指可用机器数或人数、每日工作班次、每班可用的工作小时、工作中心平均效率以及工作中心的利用率。其中,工作中心利用率是指实际投入工时占计划工时的百分比,工作中心效率是完成定额工时占实际投入工时的百分比。工作中心的作用体现在:工作中心是平衡负荷和能力的基本单元,是车间分配作业任务和安排详细进度计划的基本单元,是车间作业计划完成情况的数据采集点,是计算加工成本的基本单元。(二)编制能力需求计划所需的信息1、已下达车间的任务单已下达车间的任务单是指已授权并已下达到车间的订单,它占用了一部分能
4、力,所以在编制能力需求计划时必须从工作中心的定额能力中扣除。2、MRP的计划订单下达MRP的计划订单是MRP输出的尚未释放的订单,其中需要本企业加工的物料将占用工作中心的能力。3、工艺路线工艺路线即工艺流程或加工路线,是描述某一项目加工方法及加工次序的文件。工艺路线不是一个纯技术文件,而是一个用于编制计划的管理文件。所以,其中并不详细说明加工作业的各项具体技术条件和操作要求,而主要说明实际加工和装配的工序顺序,具体包括:加工工序描述、工序顺序、每道工序使用的工作中心、定额时间(准备时间和加工时间)、外协工序的时间和费用、主要的工具或工艺装配、可替换工序、可替换工作中心等。工艺路线的作用主要表现
5、为以下几点。(1)它是能力需求计划的计算依据。工序消耗工作中心的能力,系统根据工艺路线文件中工序所占用工作中心的定额工时、工序开始和完工日期,计算各个时段工作中心的负荷。(2)它是计划排程的计算依据。(3)提供计算加工成本的标准工时数据。(4)跟踪在制品。由于工艺路线的重要作用,生产计划系统对工艺路线的准确性有很高的要求。在实际生产中,如何保证工时定额数据的准确性是生产计划系统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对一个加工件,可设定若干种工艺路线,以便在负荷与能力发生矛盾时替代主要工艺路线。4、工作日历工作日历是用于编制计划的特殊形式的日历,由普通日历去除每周的双休日、节假日、停工检修日等非工作日期。5、工
6、作中心文件工作中心文件是指包含计算工作中心能力所需信息的文档。(三)能力需求计划的编制编制能力需求计划的过程就是根据物料需求计划输出的计划订单和工艺路线文件,求出生产这些物料在各个时段要占用某一工作中心的负荷小时数,再与工作中心的能力进行比较,生成能力需求报表。具体而言,编制能力需求计划就是要确定以下方面。生产什么?何时生产?占用什么工作中心?何时占用?占用负荷是多少?工作中心可用能力是多少?二、 MRP的处理逻辑(一)MRP的输入MRP有三个主要输入,即主生产计划、物料清单和库存信息。1、主生产计划主生产计划是根据需求预测或顾客订单确定的,具有独立需求的特征。MPS说明了企业最终要生产哪些产
7、品(或独立需求的配件或零件),何时生产以及生产多少。2、物料清单物料清单又称产品结构文件,是包含了生产每单位产成品所需的全部零件、组件与原材料等的清单。它表示了产品的组成及结构信息,反映了产品项目的结构层次以及制成最终产品的各个阶段的先后顺序。如果把产品组成部分的层级关系用图形的方式直观地表示出来,就形成了一种树形结构图。在产品结构树中,配件之间呈现出一定的层级关系。物料清单中所包含的物料可分成两类:一类是自制项目,另一类是采购项目(包括所有的原材料、外购件和外协件)。MRP展开后,自制项目的物料需求计划便形成相应的生产作业计划,采购项目的物料需求计划形成相应的采购计划。基于BOM的层级关系,
8、引入了低位码的概念,用于识别物料在BOM的层次。在产品结构中,最上层的位码为0,下一层部件的位码为1,依次类推。一个物料有一个MRP低位码。所谓低位码是指出现在同一BOM的不同层级或出现在不同BOM的物料所处的最底层的位码。引入低位码的重要目的是避免重复计算。3、库存信息库存信息包括了供货商的信息,供应或生产提前期,订货批量,预测到货量,预期库存量,因入库、出库引起的库存变动,盘存记录(如报亏报盈)等。库存信息是计算物料需求的主要依据之一。(二)MRP的运算逻辑实际中,计算物料需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考虑以下五个因素。最终产品及作为商品的中间配件的需求;产品结构树的阶层和比例关系,已有库存
9、,在计算物料需求时,首先检查库存记录,如果有可用的库存,物料的需求就会减少;时序要求,各种物料的需求时间是根据其上一层物料的需求时间及提前期来确定的;同一种物料可能会出现在不同的层次上,这使得计算物料需求变得复杂起来。在制订物料需求计划时,首先要求出各物料在各个时期的净需求。为说明MRP的运算逻辑,需要事先介绍几个重要的指标。(1)总需求。总需求是在考虑了作为商品或直供给其他企业的物料的基础上,根据产成品的数量及物料需求比例关系计算出来的全部需求。(2)预期到货。已发订单,预计本期到货的数量。(3)预期库存。预期到货加上本期期初库存。(4)净需求。(5)计划订单入库。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到货的物料
10、数量。(6)计划订单下达。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发出的订单数量。根据这些变量就可借助一定的数据表来制订物料需求计划。注意,在实际计算物料需求时,还要考虑已向库房发出提货单,但尚未由库房发货的物料,即已分配量。从MRP的生成过程可以看出,MRP的这种编制方法体现了一种重要管理思想,概括为八个字就是:按需供应,集中管控。(三)MRP的输出MRP的输出分为两大部分,即主报告和次报告。(1)主报告。内容包括期量标准的计划订单入库,经由管理层授权的包括量与期指标的计划订单下达,经由管理层授权的物料需求计划变更等。(2)次报告。内容包括计划执行结果报告、例外报告等。MRP实质上是根据输入信息,经过计算机的动态
11、运算,输出物料需求计划的过程。向前延伸到需求管理与设计变更及物资的收发存管理,向后延伸到物料采购与作业计划。三、 运营系统的规划与设计运营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包括以下内容:新产品开发或服务设计及其流程管理、运营能力规划、选址规划、设施布置、工作系统研究等。这些决策都要从长计议。事实上,与新产品开发或服务设计有关的产品开发战略、与能力规划有关的能力战略、与选址规划有关的区位战略都属于运营战略的范畴。新产品开发或服务设计者将回答针对细分市场需要为顾客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的问题,而流程管理将解决如何生产或者提供新产品或服务的问题。运营能力规划回答了企业的规模有多大的问题。能力过剩,企业将无法承担过高的
12、固定费用;产能不足,企业又会失去销售机会。选址规划与设施布置回答的是将企业建在哪里,以及如何布置生产或服务所需基本设施的问题。工作系统研究解决的是标准化工作方法的建立,以及岗位设置和定编定员等问题。工作系统研究与绩效考核有直接的关联。四、 运营系统的更新与改善任何一个运营系统,不论其规划与设计如何科学,也不论其运行与控制如何精准,都免不了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即使当时看来已经是最好的,也要不断进行更新。这就提出了运营系统的更新与改善问题。项目的特殊性决定了企业应采用特殊的方法对其时间、费用、质量、范围等进行规划、建设、运营、更新与改善。企业总是某一供应链的一个节点,毫无疑问,企业的运营管理应是
13、基于供应链的。近年来,在供应链管理中涌现出了众多新理论和新方法,企业应积极应用这些新理论和新方法管理运营系统。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大规模定制、收益管理越来越焕发出勃勃生机,已经从传统的制造业延伸到服务业,并尝试在非营利性组织中找到应用。互联网运营不但是运营管理新的发展方向,而且为有效运营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五、 管理科学与行为科学对运营管理的影响(19201970年)科学管理十分强调运营系统规划和设计以及运行与控制的技术因素,而人际关系学说则强调人这一因素的重要性。1、数量模型与管理科学20世纪2070年代,以美国和欧洲的学者为代表的大师们创建了运筹学与管理科学,使运营管理真正建立在定量分析基
14、础之上。数量模型的提出和应用推动了工厂的发展。早在1915年,F.W.哈里斯提出了第一个模型:库存管理的数学模型。20世纪30年代,在贝尔电话实验室工作的三个人,H.F.道奇、H.G.罗米格和W.A.休哈特提出了统计过程控制的质量管理理论。20世纪2070年代,以美国和欧洲的学者为代表,包括众多数学家、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相继提出了各种数量模型,如数学规划、对策论、排队论、库存模型等,促成了运筹学的创立与发展。这些数量模型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勤组织和武器系统设计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也在工业生产组织中获得了广泛应用。战后,研究和改进数量方法的工作仍在进行,人们相继提出了预测技术、项目管理中的计
15、划评审技术和关键路线法、MRP等。2、行为科学(1)梅奥霍桑实验霍桑实验是由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奥主导,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心理学研究。霍桑工厂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都比较完善,但生产效率不高,工人情绪低落。为了找出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专家开展了实验研究。整个实验分为四个阶段,即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群体实验。第一阶段:照明实验。照明实验从1924年11月开始到1927年4月结束。实验通过改变照明条件来验证提高照明度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但实验结果表明:照明度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影响。第二阶段:福利实验。福利实验从1927年
16、4月开始到1929年6月结束。从福利实验开始,梅奥开始参加霍桑实验。实验通过改变福利条件来探究福利条件与生产效率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包括工资、休息时间、工作条件等因素的变化均不会影响工厂的产量;被重视的自豪感对工人的积极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第三阶段:访谈实验。访谈实验从1928年开始到1931年结束。实验的最初目的在于就工厂的管理制度、工人的态度、工作条件等拟定好的访谈问题征求工人的意见。然而,工人对已经拟定好的访谈问题的兴趣并不大。了解到这一点后,访谈者将访谈计划更改为事先不设定访谈内容,不设定访谈时间。整个访谈实验进行了两年多。在此期间,工厂的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实验结果表明:工人的情绪
17、和对工厂的认同感是影响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第四阶段:群体实验。群体实验从1931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该实验的具体做法是选择14名男工人在单独的房间里从事绕线、焊接和检验工作,并在这个班组实行计件工资制,以此来验证通过此类激励办法可以让工人更加努力地工作。实验结果表明:该班组的产量只保持在整个工厂的中等水平。同时,实验发现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以及它对人的行为所起的重要的调节和控制作用。总结起来,梅奥霍桑实验得出了以下三个重要结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社会和心理因素对工作效率有更大的影响;组织应重视工作团体中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及其作用。这些成果为行为科学的发展
18、奠定了基础,也为运营管理注入了新的元素。(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1943年,亚伯拉罕马斯洛在调动人的积极性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人对不同层次的需求虽然可以同时存在,但只有低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注重高一层次的需求,即只有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能起到激励作用;同一时期内,总有一种需求占主导、支配地位,这种需求称为优势需求,人的行为主要受优势需求驱动;对同一个人来说,环境变化会让人的需求层次发生变化。(3)其他行为科学理论1957年,麻省理工学院的道格拉斯,麦
19、格雷戈教授在企业的人性问题一书中提出人性假设的X理论与Y理论。X理论坚持消极的一面,假定工人都不喜欢工作,必须经过管制奖与罚,才能使他们干好工作。这一看法起初在汽车业及其他一些行业得到普遍认同。后来,全球竞争威胁的加大迫使他们不得不重新考虑这一看法。Y理论与X理论的观点正好相反,假定工人很乐意工作,认为工作使他们身心得到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威廉大内提出了Z理论。该理论集成了日本的诸如终生雇用、关心雇员及协同一致的观点,以及西方的诸如短期雇用、专门人才以及个人决策与职责的传统观点。1959年,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在工作的激励一书中又进一步发展了激励理论,提出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双因素理论
20、”。3、运营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出现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不同于工业工程和运筹学领域的研究,专家们开始专门研究运营管理方面的问题。1957年,爱德华鲍曼和罗伯特费特的著作生产与运作管理分析出版。1961年,埃尔伍德布法的现代生产管理一书面世。这些专家注意到了生产系统所面临问题的普遍性及把生产作为一个独立系统的重要性。此外,他们还强调了排队论、仿真和线性规划在运营管理中的具体应用。自此以后,运营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4、日本制造商对运营管理的贡献(197021世纪初)20世纪70年代,全球性石油危机加之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提高和需求多样化,给丰田公司提供了向世人展示其独特生产方式的机会
21、。丰田生产方式震慑性地冲击了美国引以为豪的福特生产方式。极具戏剧性的是,福特汽车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初险些破产,只好反过来向过去的学生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学习生产管理。日本汽车公司之所以后来居上,至今仍在全球汽车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其制胜法宝是精益生产方式。5、21世纪初的运营管理(21世纪初2015年)进入21世纪以来,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快速多变,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高质量、低成本地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摆在了企业组织的面前。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大规模定制应运而生,并呈现出勃勃生机。大量生产是对手工作业的革命,实现了低成本生产;精益生产是对大量生产的革命
22、,实现了高质量生产;而大规模定制则是精益生产方式的升华,实现了定制化生产。这种生产方式综合了大量生产的低成本和精益生产的柔性化的优点。实现大规模定制的策略是模块化与延迟化。这两项核心技术使本来相互对立的大规模生产与满足顾客定制化需求统一在了一起:大规模生产的是模块化设计的组件;通过延迟策略,最大限度地满足了顾客定制化的需求。而使大规模定制真正落到实处的是:(1)以顾客需求深度调查为基础的客户关系管理;(2)以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电子商务;(3)以价值链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4)基于流程优化或流程再造的精益六西格玛。从管理者关注点的变化上,又可以把运营管理的发展历程分为三大阶段,即关注成本、
23、关注质量和关注定制化。关注成本就是通过管理理论的应用从根本上降低成本。福特汽车公司通过组建汽车装配线对关注成本做了最好的诠释。关注质量就是通过管理理论的应用,从根本上提高质量水平。关注定制化就是通过管理理论的应用,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定制化需求。需要说明的是,企业把管理重点放在质量上并不是不再管控成本,而是其成本管理已经非常到位,有实力把管理重点转移到质量上。同样地,企业把管理重点放在定制化上并不是不再提高质量,而是其质量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六、 科学管理(19101920年)到了20世纪初,以弗雷德里克泰勒为代表的管理学家创立了科学管理原理,给工厂管理带来了巨大变化。泰勒是科学管理原理的创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智能 运载 工具 项目 ERP 分析 参考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