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机课件.ppt
《病因病机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因病机课件.ppt(9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病因病机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98页 病因病因引起疾病的原因。引起疾病的原因。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1.询问病因询问病因2.辨证求因辨证求因 根据疾病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来推求病根据疾病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来推求病因。因。辨证求因后进而辨证求因后进而审因论治审因论治。中医病因学说的发展中医病因学说的发展 内经内经、东汉、东汉.张仲景张仲景金匮要略金匮要略、宋宋.陈无择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三因学说”、朱丹溪、王清任等。、朱丹溪、王清任等。概概 述述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98页中医病因中医病因1.六淫六淫 2
2、.七情七情 3.疠气疠气 4.饮食饮食 5.劳逸劳逸 6.痰饮痰饮7.瘀血瘀血 8.结石结石 9.外伤外伤 10.寄生虫寄生虫 11.药邪药邪 12.先天因素先天因素 13.医过等医过等西医病因西医病因1.生物病原:生物病原: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如细菌、病毒、真菌等。2.物理因素:物理因素:如噪音、高温、气压、放射线等。如噪音、高温、气压、放射线等。3.化学因素:化学因素:如化学药品、污染、毒物等。如化学药品、污染、毒物等。4.营养因素:营养因素:如偏食、营养不良等。如偏食、营养不良等。5.精神因素:精神因素:如情绪、心理等。如情绪、心理等。6.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如遗传病等。如遗传病等。现
3、在学习的是第3页,共98页 第一节第一节 六淫六淫六淫的概念六淫的概念六淫的概念六淫的概念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六气”。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1.外感性:外感性:六淫之邪多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六淫之邪多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2.季节性:季节性: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冬季多寒病。3.地区性:地区性:与居住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与居住地区和环境密
4、切相关。4.相兼性:相兼性:既可单独侵袭人体,也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如风既可单独侵袭人体,也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如风 热、风寒、寒湿等。热、风寒、寒湿等。5.转化性: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如风寒表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如风寒表 证转化为里热证,与体质有关。证转化为里热证,与体质有关。现在学习的是第4页,共98页内生五邪的概念内生五邪的概念内生五邪的概念内生五邪的概念内生五邪是指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产生的内生五邪是指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产生的内风、内寒、内湿、内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燥、内热(火)等五种病理变化,属病机范畴。等五种病理变
5、化,属病机范畴。六淫致病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除气候因素外,还包括生物六淫致病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除气候因素外,还包括生物六淫致病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除气候因素外,还包括生物六淫致病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除气候因素外,还包括生物(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映。引起的病理反映。引起的病理反映。引起的病理反映。现在学习的是第5页,共98页一、风一、风自然界中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6、自然界中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性质致病特点主要病症轻扬开泄(浮越)病位在上病位在表头痛、鼻塞、咽痒。恶风、发热、汗出。善行数变病位游走不定行痹之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症状变化多端风疹块之皮疹时隐时现,此起彼伏。主动动摇不定眩晕、抽搐、拘挛、角弓反张,两目上吊。为百病之长致病先导风寒、风热、风湿、风寒湿等兼夹证。现在学习的是第6页,共98页独活寄生汤独活寄生汤 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风湿顽痹屈能伸。组成:独活三钱(9g)桑寄生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 肉桂心 防风 川芎人参 甘草 当归 芍药 干地黄各二钱(各6g)功效:祛风湿,止痹痛,
7、益肝肾,补气血.方解:方中用独活、桑寄生祛风除湿,养血和营,活络通痹为主药;牛膝、杜仲、熟地黄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为辅药;川芎、当归、芍药补血活血川芎、当归、芍药补血活血;人参、茯苓、甘草益气扶脾,均为佐药,使气血旺盛,有助于祛除风湿;又佐以细辛以搜风治风痹,肉桂祛寒止痛,使以秦艽、防风祛周身风寒湿邪。各药合用,是为标本兼顾,扶正祛邪之剂。对风寒湿三气着于筋骨的痹证,为常用有效的方剂。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98页二、寒二、寒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性质致病特点主要病症寒为阴邪寒证,伤阳气伤寒:恶寒、无汗中寒:脘腹冷痛、呕吐腹泻伴有形
8、寒肢冷。凝 滞气血运行迟滞甚至凝结不通产生疼痛局部冷痛,遇热缓解,遇冷加重收引腠理汗孔收缩恶寒、无汗、发热筋脉牵引拘急四肢拘急,屈伸不利寒者热之,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寒者热之,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现在学习的是第8页,共98页性质致病特点主要病症重浊周身困重头身困重,四肢发沉,关节重着疼痛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小便混浊、大便溏泄、下痢粘液脓血、面垢眵多。粘滞症状的粘滞性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涩而不畅,苔腻。病程的缠绵性湿痹、湿温、湿疹的病程长、反复发作。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阻遏脾胃气机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脾阳不振见腹泻、水肿。趋下伤及人体下部,症状多见于下部淋浊、带下、泄泻、痢疾、下肢水肿、下肢溃
9、疡。三、湿三、湿自然界中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自然界中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温药,升阳,宣肺开上之药,多取杏仁、厚朴、半夏、桔梗、枳壳、栝楼、贝母、枇把叶之类。木温药,升阳,宣肺开上之药,多取杏仁、厚朴、半夏、桔梗、枳壳、栝楼、贝母、枇把叶之类。木来泻土,行气,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来泻土,行气,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现在学习的是第9页,共98页四、燥四、燥自然界中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自然界中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温燥凉燥时间初秋深秋气候有夏热之余气,燥与热结合有近冬之寒气,燥与寒结合证候燥而偏热(温燥证)燥
10、而偏寒(凉燥证)性质致病特点主要病症干涩易伤津液,出现各种干燥症状口干唇燥,鼻咽干燥皲裂,小便短少,大便干结。易伤肺阴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痰中带血。现在学习的是第10页,共98页方解方解苏叶(苏叶(15g15g)解肌发表,开宣肺气解肌发表,开宣肺气君君杏仁(杏仁(15g15g)宣肺止咳宣肺止咳前胡(前胡(15g15g)疏风降气,止咳化痰疏风降气,止咳化痰臣臣桔梗(桔梗(10g10g)枳壳(枳壳(10g10g)理气,一升一降,助君理气,一升一降,助君药苏叶、杏仁宣利肺气药苏叶、杏仁宣利肺气半夏(半夏(15g15g)理气祛湿化痰理气祛湿化痰佐佐橘皮(橘皮(10g10g)茯苓(茯苓(15g15g)
11、臣臣杏苏散杏苏散现在学习的是第11页,共98页 调和药性,合桔梗调和药性,合桔梗 清利咽喉清利咽喉甘草(甘草(5g5g)生姜(生姜(3 3片)片)大枣(大枣(4 4枚)枚)佐佐使使 调和营卫调和营卫轻宣凉燥,理肺化痰轻宣凉燥,理肺化痰功用功用外感凉燥证。头微痛,恶寒无汗,外感凉燥证。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功用功用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共98页方解方解桑叶一钱(桑叶一钱(5g5g)轻宣燥热轻宣燥热君君杏仁一钱五分(杏仁一钱五分(8g8g)宣利肺气,润肺止咳宣利肺气,润肺止咳豆豉一钱(豆豉一钱(5g5g)解表,助桑叶之功解表,助桑叶之功臣
12、臣贝母一钱(贝母一钱(5g5g)沙参二钱(沙参二钱(10g10g)清热润肺化痰清热润肺化痰栀皮一钱(栀皮一钱(5g5g)清泄肺热清泄肺热佐佐梨皮一钱(梨皮一钱(5g5g)润肺止咳生津润肺止咳生津 清热润燥化痰清热润燥化痰桑杏汤桑杏汤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98页轻宣温燥轻宣温燥功用功用外感温燥证。头痛,身热不甚,口外感温燥证。头痛,身热不甚,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粘,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右脉大主治主治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98页辛润药杏仁、桔梗、细辛、芥子、苏子、当归、石营蒲、远志等30余种,上燥:桑叶、杏仁、
13、沙参、芦根、贝母、知母等中燥:麦冬、石解、花粉、玉竹、案皮、蔗浆等下燥:地黄、白芍、阿胶、龟板、鸡子黄某氏,心中烦热,正值经来而热渴不已,若潜肺气则大谬,应用复脉法,炙甘草、生地、阿胶、麦冬、枣仁、蔗浆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98页性质致病特点主要病症炎热灼燔为阳邪,实热证高热,面红,心烦,口渴,尿赤,脉洪。炎上,症状多见于上部发热,头昏,头痛,面红,目赤,咽喉红肿疼痛,口舌糜烂。易伤津耗气口渴喜饮,咽干唇焦,舌质红绛,体倦乏力少气。易生风高热,四肢抽搐,牙关紧闭,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热极生风)。易动血热迫血妄行,如吐血、咯血、衄血、尿血、皮肤发斑。易扰心神高热,狂躁,神昏,谵语,失眠。易致肿
14、疡痈肿,疮疡,局部红肿热痛,化脓。五、热(火)邪五、热(火)邪自然界中具有火之炎热特性的外邪,称为火邪。(少火及壮火的概念)自然界中具有火之炎热特性的外邪,称为火邪。(少火及壮火的概念)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共98页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火郁发之荆防败毒散,用于疮疡初起,兼有外感之腠理闭塞,邪热怫郁。方用羌活、独活、柴胡、防风等解表取汗以散之,正取其“发”
15、的作用。普济消毒饮用升麻、柴胡疏散上焦风热,黄芩、黄连清热解毒;泻黄散用栀子清降胃火,用防风发散郁伏之火;清胃散用黄连清胃火,用升麻宣达郁遏火邪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98页六、暑邪六、暑邪暑为夏季的火热之邪。大凡夏至以后,立秋以前,自然界中的火热外邪,称为暑邪。暑暑为夏季的火热之邪。大凡夏至以后,立秋以前,自然界中的火热外邪,称为暑邪。暑邪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邪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性质致病特点主要病症炎热为阳邪,实热证高热,烦渴,面红,目赤,脉洪大。升散上犯头目伤暑:头昏、目眩。上扰心神中暑: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腠理开泄多汗伤津耗气口渴多饮,舌红少津,气短乏力。多夹湿暑湿夹杂证身热不扬,
16、烦渴,身重倦怠,胸闷,呕恶,苔黄腻。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98页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水为传统中成药,过去有丸剂,现在又有软胶囊。主要成分为藿香、茯苓、大腹皮、紫苏叶、白芷、橘皮、桔梗、白术、厚朴(姜炙)、法半夏、甘草等。解暑祛湿:用于外感暑湿引起的发热、胸闷、腹胀、吐泻,常配佩兰、苏叶、厚朴等。鲜藿香解暑力较强。和胃止呕:用于湿浊过盛引起的恶心呕吐。配半夏、生姜治胃寒呕吐。芳香化浊:用于脾湿胃浊引起的食欲不振、舌苔厚腻、腹泻等症,常配砂仁、木香。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98页 第二节第二节 七情内伤七情内伤七情的概念内涵七情的概念内涵七情的概念内涵七情的概念内涵 所谓七情,即喜、怒、忧、思、悲
17、、恐、惊七种情志的所谓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亦是机体在心神的主导和调节下,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亦是机体在心神的主导和调节下,对客观事物的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能满足对客观事物的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能满足自己欲望而产生的体验。在一般情况下,七情属于人类正常自己欲望而产生的体验。在一般情况下,七情属于人类正常的心理活动范围,不会致病。的心理活动范围,不会致病。这种正常状态下的七情包括了现代心理学所说的这种正常状态下的七情包括了现代心理学所说的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过程,亦涉及到认识过程亦涉及到认识过程。现在学习的是第2
18、0页,共98页在中医学中,七情概念的基本内涵应包括:在中医学中,七情概念的基本内涵应包括:1.七情属七情属“神神”的范畴。的范畴。2.七情是以心神为主导的,与五脏活动(气血)有关,是相互七情是以心神为主导的,与五脏活动(气血)有关,是相互协调的脏腑功能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协调的脏腑功能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素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曰: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张介宾。张介宾类经类经:“故忧动于心则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
19、志唯心所使也”,素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曰:曰:“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而脏腑气血的变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灵枢灵枢.本神本神曰:曰:“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3.七情是机体在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影响下,内外综合作用的七情是机体在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影响下,内外综合作用的结果。结果。现在学习的是第21页,共98页七情致病的条件七
20、情致病的条件七情致病的条件七情致病的条件 若为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刺激,超越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则会导致内脏阴阳、气血等方面的紊乱,引起疾病的发生,中医学称为“内伤七情内伤七情”。情志致病大致有以下条件:1.情志久蓄或反应太过是七情内伤的条件之一。情志久蓄或反应太过是七情内伤的条件之一。2.暴发性或积渐性情志变化是七情内伤的另一条件。暴发性或积渐性情志变化是七情内伤的另一条件。情志异常的病因情志异常的病因情志异常的病因情志异常的病因 外因主要是指社会因素、个人处境及自然环境对机体的影响。外因主要是指社会因素、个人处境及自然环境对机体的影响。七情病变的内因是个体素质。七情病变的内因是
21、个体素质。个体素质主要决定于先天禀赋,后天营养、性格陶冶、文化修养、个人经历等多方面的因素。当突发性的强烈刺激或长期持久的精神负担超过了机体对情志调节的灵敏阈时,就产生了七情病变,灵敏阈的高低标志着个体体质的差异性。现在学习的是第22页,共98页七情致病的特点七情致病的特点七情致病的特点七情致病的特点1.七情皆从心而发七情皆从心而发 张介宾张介宾类经类经:“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意志,故忧动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
22、心所使也。心所使也。”2.直接伤及内脏直接伤及内脏 以心、肝、脾三脏为多见以心、肝、脾三脏为多见3.影响脏腑气机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气结 情情志志异异常常引引起起的的变变证证、挟挟杂杂证证多多。如如暴暴怒怒伤伤肝肝,引引动动肝肝火火,火火盛盛伤伤阴阴,或或气气滞滞日日久久又又可可导导致致血血瘀瘀或或痰痰凝凝。情情志志病病变变有有虚虚实实之之分分。实实证证多多是是气气乱乱、痰痰火火、瘀瘀血血等等;虚证则是脏腑精、气血、津液的亏损。虚证则是脏腑精、气血、津液的亏损。4.多发为情志病多发为情志病
23、5.病势变化与情志关系密切病势变化与情志关系密切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98页情志疾病的概念及范畴情志疾病的概念及范畴情志疾病的概念及范畴情志疾病的概念及范畴 情志疾病可以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过程中,精神情志因素起重要作用的一类疾病,也包括一些以神志异常为主要症状表现的疾病。具体而言,中医所论的情志疾病包括有:(一)七情内伤所致的以神志症状为主的一类疾病。(一)七情内伤所致的以神志症状为主的一类疾病。在中医临床上常见之于郁证、厥证、脏躁、心悸、不寐、癫狂、痫病等。(二)七情内伤(二)七情内伤所致的以形体症状为主的一类疾病。所致的以形体症状为主的一类疾病。中医学强调“形神合一”,这
24、种以形体症状为主的病证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说的心身疾病,涉及范围较广,包括内、外、妇、儿各科的多种疾患,如:哮喘、噎膈、泄泻、阳痿、痛经等。这种疾病的发生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外感六淫、饮食劳逸、痰饮、瘀血等。但若病因以情志内伤为主,则归属于中医七情内伤的范畴。(三)由于形体病变所致的以神志(三)由于形体病变所致的以神志症状为主的一类疾病。症状为主的一类疾病。如妇科常见的绝经前后诸证等。总之,中医七情致病的范围广泛,包括了现代医学所说的心身疾病、神经官能症以及精神疾病等心身疾病、神经官能症以及精神疾病等。现在学习的是第24页,共98页 第三节第三节 疠气、劳逸、饮食、疠气、劳逸、饮食、外伤、寄生
25、虫外伤、寄生虫疠气的概念疠气的概念疠气的概念疠气的概念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又称“疫气”、“疫毒”、“戾气”、“乖戾之气”等。疠气引起的疾病称为“疫病”、“瘟病”、“瘟疫病”。疠气致病的种类很多,如“大头瘟”、“疫痢”、“白喉”、“天花”、“霍乱”、“鼠疫”等,实际上包括了现代许多传染病和烈性传染病。疠气的致病特点疠气的致病特点疠气的致病特点疠气的致病特点1.1.传染性强传染性强2.2.发病急骤,病情危笃发病急骤,病情危笃3.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一气一病,症状相似疠气形成及疫病流行原因疠气形成及疫病流行原因疠气形成及疫病流行原因疠气形成及疫病流行原因1.1.气候反常气候反常2.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病因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