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教案人际关系.doc
《社会心理学教案人际关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教案人际关系.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优质文本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八章 人际关系本章学习目标 人际关系的特点人际关系产生的原因人际关系状态描述和开展过程人际关系的根本理论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爱情的类型人际关系的改善途径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生活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个体,总是要和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交流和联系,形成各种形式的人际关系。从出生到死亡,关系一直是人生经验的核心局部。人一生的成功与失败、幸福与痛苦、快乐与悲伤、爱与恨等等,都与人际关系有密切关联。没有同别人的交往与关系,也就没有人生的悲欢离合,没有文学、艺术,没有科学,没有一切。可以说,人际关系是生活的根底。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说明,人际关系对人的身心健
2、康、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有重要影响。人际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社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希望了解人际关系开展的特点及规律,以帮助人们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含义人际关系 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可以说,人际关系是与人类起源同步发生的一种极其古老的社会现象。人际关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个体性。人际关系的本质表现在具体个人的互动过程中。在人际关系中,“教师与“学生、“上司与“下属等角色因素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愿意亲近的人成为主要问题。这就是人际关系的个体性特点的表现。
3、2直接性、可感性。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直接的甚至是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它反映出他人满足其需要的心理状态,每个人都可以切实地感受到它的存在。一般来说,没有直接的交往和接触是不会产生人际关系的,而只要建立起某种人际关系,也一定为人们所直接体验到。3情感性。人际关系的根底是人们彼此之间的情感活动。情感因素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人际间的情感倾向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使人们互相接近或吸引的情感,即连属情感。第二,使人们互相排斥和反对的情感,即别离的情感。二、人际关系产生的社会心理学根底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具有合群与群居的倾向。人们大局部时间都是与他人一起度过的。 等1982对人们的时间利用进行了研究。
4、他们让一个成人样本和一个青少年样本中的每一位被试在一周内随身携带一台呼机。每天从清晨到深夜,研究者随机呼叫被试假设干次,被呼叫的被试需要填写一份简短的问卷,说明他们正在做什么,是单独一人还是与其他人在一起。结果说明,人们在将近3/4的非睡眠时间中都与他人在一起,只有在做家务、洗澡、听音乐或在家学习时才单独一人。与此相对,当人们在学校或是工作的时候,更倾向于和其他人在一起。并且和其他人在一起时,个体表现得更快乐、警觉和兴奋。人们为什么如此需要与他人相伴呢?心理学家对此作出了各种解释。一亲和需要阿特金森等人认为,影响人们的社会交往的动机有两种:一种是亲和需求 ,是一个人寻求和保持许多积极人际关系的
5、愿望,即人们有需要和他人相伴的倾向;另一种是亲密需求 ,是人们追求温暖、亲密关系的愿望。关于人的亲和需要,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有一个著名的实验。他设计了一个没有窗户但有空调的房间,里面除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床、一个马桶、一盏灯外再无其他东西,一日三餐通过房门底的小洞口送入。谁能在这样的房间呆上一天就能得到一笔可观的报酬,目的想测量一下人在这样与世隔绝的情景下能呆上几天。五名大学生充当了被试,结果是其中一人只呆了20分钟就受不了放弃了实验,有两个人呆了两天,最长的一个被试也只呆了八天。这个探索性的研究说明人对孤独的忍耐力是有差异的,但很难有谁能无止境地生活在孤独的环境里。社会心理学家对影响亲和
6、需要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其与恐惧、焦虑等密切相关。1恐惧与亲和需要在20世纪50年代,沙赫特进行了一系列经典实验,试图了解能增强人们亲和需要的因素。他提出了“面临恐惧的人具有更强烈的亲和行为倾向这一假说。为了对此进行验证,他以女大学生为被试进行了相关实验。通过给予被试不同的指导语来操纵恐惧的上下水平。研究者告诉女性被试他们要参加一项电击如何影响生理反响的实验。在“高恐惧组,被试被告知电击非常痛但不会造成永久性伤害;“低恐惧的被试那么被告知电击只有一点痛,最多有点儿痒或麻的感觉。实际上她们不会受到电击,实验者只是想让被试相信自己不久将会受到这样的电击。之后,沙赫特告诉被试由于实验用的仪器还
7、没有装配好,请她们等10分钟。并且告诉被试她们可以自己单独等,也可以与其他被试一起等。图8-1 不同恐惧情况下人们的选择改编自弗里德曼等编著:?社会心理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2页。结果如图8-1所示,在高恐惧的情况下,人们选择与他人一起等待,而在低恐惧情况下那么更愿意单独等待。沙赫特用社会比拟理论 来解释这种现象,社会比拟强调的是人们通过社会比拟获得有关自己和周围世界的知识。因此,人们与他人亲近是为了拿自己的感觉与其他在同样情境下的人比拟。米勒,1984进一步认为,人们不仅通过社会比拟来判断自己的能力和自我概念,而且通过它获取有关自己情绪甚至朋友选择方面的信息。2焦虑与亲和需
8、要焦虑不同于恐惧,是人的另一种情绪状态。恐惧是因实际威胁情景存在或预期威胁将来临而产生的情绪唤起,焦虑的产生那么是由非现实的、无法确定的原因引起的。我们已经知道恐惧感越强,亲和需要也越高。那么焦虑是否也和恐惧一样会增强人的亲和倾向?面临使人为难或自我意识提高但却不带有生理痛楚的情景会引起人的焦虑反响。据此,沙诺夫和津巴多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了焦虑、恐惧与亲和倾向的关系。实验开始,实验者向被试提出一些特殊的要求以操纵被试的焦虑反响。高焦虑组的被试被告知在实验过程中他们需要穿围兜、吮吸奶嘴;低焦虑组的被试被告知他们需要在实验中吹响口哨。高、低焦虑组的实验结果与高、低恐惧组的实验结果刚好相反:高焦虑
9、的被试比低焦虑的被试更愿意单独一个人等待实验开始。这说明恐惧会增加亲和需求,焦虑却会减少亲和需求。也就是说,当一个人与其他人在一起不仅不能给他抚慰,反而会使他显得为难时,他宁愿单独经历为难场面。弗里德曼借测量被试的性亢奋程度以引发他们的焦虑感,也得到降低亲和倾向的结果。二人际关系的报酬随着成长,我们的社会需要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样。我们会与那些在一起有乐趣、能够获得帮助、强有力的或接受我们的人形成关系。这些关系能够给我们带来好处。社会交换理论 指出人们通过社会交换获得心理与物质酬赏,因此人们会尽量寻求并维持酬赏大于付出的人际关系。人们从关系中获得的好处是人际关系形成与维持的一个重要原因,魏斯,
10、1974确定了人际关系能提供应个体的6种重要报酬:依恋:指亲密的人际关系提供应个体的平安感和舒适感,这种依恋小时候指向父母,成人后那么针对配偶或亲密朋友。社会融和 :通过亲和与他人交往,并与他人拥有相同的观点和态度,产生团体归属感。通常从与朋友、同事、队友、战友等关系中 获得。价值确定 :得到别人支持时所产生的自己有能力有价值的感觉。可靠的同盟感a :通过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让我们形成在需要时会有人帮助我们的认知。 得到指导 :与他人交往可以使我们从他人那儿获得有价值的指导,比方从医生、朋友以及老师等处。照顾他人的时机 :在我们对他人健康负有责任时出现,照顾某人给我们一种被需要和自我重要的感
11、觉。三摆脱寂寞人们与他人交往的第三个原因是为了摆脱寂寞。寂寞指当人们的社会关系欠缺某种重要特征时所体验到的主观不适。这种缺陷可能是数量上的,我们可能没有朋友或者朋友比我们期望的要少;也可能是质量上的,我们可能感到关系浅薄或达不到期望的程度。要注意的是,寂寞与孤独不同,孤独是一种与他人隔离的客观状态,孤独可以是愉快的或不愉快的,如宗教领袖与伟人经常是孤独的,但是他们是在孤独中探索精神的启示与世俗的的进步,所以尽管孤独却并不寂寞,可以说它们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魏斯1973根据个体所欠缺的特定社会内容,将寂寞分为情绪性寂寞 和社会性寂寞 :前者是由缺少亲密的依恋对象所引起的寂寞,后者那么是指当个体
12、缺乏社会融合感或缺乏由朋友或同事等所提供的团体归属感时产生的寂寞。个体可能单独体验到某一类型的寂寞,比方搬到异地的新婚夫妇可能不会体验到情绪寂寞,因为他们拥有彼此;但融入当地的生活还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在他们结交新朋友,对新社区形成归属感之前,他们可能体验到社会性寂寞。一个失去丈夫的妇女可能体验到强烈的情感寂寞,但是她仍拥有很多社会纽带,如亲戚、朋友等。很多时候,寂寞是因生活变化使我们离开朋友或亲密伙伴而引起的。通常能够引起孤独感的情境包括搬到新的城市居住、离开学校、开始一份新工作、不能与朋友或心爱的人见面、结束一段重要的关系。虽然有些情形中摆脱寂寞很困难,但大多数人最终能从情境造成的寂寞中恢
13、复过来,重新建立满意的社会生活。不过,有些人长期受寂寞折磨,不受生活变化的影响,这被称为慢性寂寞 ,这些人的生理与心理健康都将受到影响。严重的寂寞与一系列个人问题相关,包括抑郁、酒精或毒品滥用、身体疾病、学业成绩差,对老年人来说,还包括进养老院和死亡的可能性。可以说,从出生到死亡,很少有人逃过寂寞的困扰,这正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关系的需要。摆脱寂寞的唯一方法就是建立人际关系以满足人类“联结的根本心理需要。三、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开展一人际关系的状态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某某跟某某无话不说、亲密无间;而某某跟某某之间那么形同陌路。这就是我们对人际关系状态的描述。莱文格和斯诺克 & ,1972提出相互依赖模
14、型 来说明随着互赖关系的增加,关系变化的特点。他们以图解方式对人际关系的各种状态及其相互作用水平的递增关系做了直观描述如图8-2。图中圆圈表示人际关系涉及的双方。他们把共同心理领域和情感融合范围作为描述人际关系的指标。良好人际关系需要经过一个从外表接触到亲密融合的开展过程。在两人彼此并没有意识到对方存在时,双方关系处于零接触 状态。此时双方是完全无关的,谈不上任何个人意义上的情感联系。只有一方开始注意到对方,或双方相互注意时,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才开始,彼此之间都获得了初步印象,不过这种状态还没有情感的卷入。因为双方还没有进行直接的言语沟通,彼此之间还只能算是旁观者,处于知晓状态。外表接触 才是
15、人际关系的真正开始,从双方开始直接交谈的那一刻起,彼此就产生了直接接触。当然,这种接触是外表的,彼此之间还没有共同的心理领域。随着双方交往的深入和扩展,双方共同的心理领域也逐渐被发现。发现的共同心理领域的多少,与情感融合的程度是相适应的。共同的心理领域越多,双方之间认同、接受和信任的程度就越高,情感融合的程度也越高。心理学家按照情感融合的程度,将人际关系分为轻度卷入、中度卷入和深度卷入三种。轻度卷入阶段的特点是:交往双方所发现的共同心理领域较小,双方的心理世界只有小局部重合,也仅仅在这一范围内,双方的情感是融合的。中度卷入阶段的特点是:交住双方已发现较大的共同心理领域,双方的心理世界也有较大的
16、重合,彼此的情感融合范围也相应较大。在深度卷入的情况下,双方已发现的共同心理领域大于相异的心理领域,彼此的心理世界高度重合,情感融合的范围覆盖了大多数的生活内容。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少数人能够到达达种人际关系状态,而且也只与少数人到达这种状态。有些人那么从来没有与任何人到达这种深度,还有些人一辈子与别人的关系都只处于比拟浅薄的水平。需要注意的是,从图中可以看出,人际关系双方心理世界并不存在完全重合的情况。无论人们的关系多么密切,情感多么融洽,也无论人们主观上怎样感受彼此之间的完全拥有,两个人的心理世界都不能到达完全的重合,每个人都保存有自己最隐私的局部。人与人之间只存在多大程度上相一致的问
17、题,而不存在完全相一致的情况。二人际关系的开展与自我暴露1人际关系的开展过程自我暴露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给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心理学家认为它是人们与他人开展亲密关系的重要途径。奥尔特曼和和泰勒 & , 1973以自我暴露的程度作为衡量人际深度的参考指标。由此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开展,从交往由浅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1定向阶段。定向阶段包括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大千世界里,人与人之间发生关联的可能是无限的,米尔格拉姆曾提出“六度间隔理论 ,又称“小世界现象 ,即在这个社会中,任何
18、两个人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最多需要通过6个人。无论这两个人是否认识,生活在地球上任何偏僻的地方,他们之间都只有六度间隔。因此,我们几乎可以和任何一个没有联系的人只通过简单的中介就发生关联。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是同任何一个相遇的人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是对交往对象及交往深度有高度的选择性。通常情况下,只有当对方的某些特征能引起我们情感上的共鸣时,才会引起我们特别的注意。选择交往对象的过程本身就反映了交往着的某种某种需要倾向、兴趣特征等个性心理特征。这种注意的选择是自发的、非理性的。当我们理性的思考谁可以作为交往对象并与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时,已经属于抉择过程了。只有那些在价值观念等方面与我们
19、有共识的人,才可能成为进一步交往的对象。初步沟通是我们在选定某一交往对象之后,试图与这一对象建立某种联系的实际行动,希望对别人有个最初步的了解,以便使自己知道是否有必要与对方展开更进一步的交往。同时,我们也希望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可能形成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的心理根底。人际关系的定向阶段,其时间跨度因情况而异。邂逅而相见恨晚的人,定向阶段会在第一次见面时就完成。而对于可能有很多接触时机且彼此自我防卫倾向又都较强的人来说,这一阶段要经过长时间沟通才能完成。 2情感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彼此共同的情感领域,进行了角色性接触,而不是仅仅停留于一般的正式交往模式。随着双方共同情感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心理学 教案 人际关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