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推荐表还给学校 [把学校还给学校]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就业推荐表还给学校 [把学校还给学校] .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就业推荐表还给学校 把学校还给学校 谈“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什么是“现代学校制度”?我把它归纳为三句话:把学校还给学校;让学校回来社区;使学校体现现代教化特征。 “把学校还给学校”,这个命题听起来有点怪,“学校”不就是学校自己吗,怎么还须要“还”呢?其实不然,这里试举两个例子。 例一:去年9月刚开学的某一天,我正在一所学校与校长商谈工作,天气闷热异样,学生在没有空调的教室里挥汗如雨,烦躁担心,于是教育主任来请示校长,下午能否取消正常上课,让学生自由支配?校长说,不行,停课必需请示教化局,要得到教化局批准。这样的问题应当由谁来确定? 例二: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政府曾三令五申,学校不得在双休日、假期中
2、组织学生进行文化类补习,红头文件也发了,会也开了,甚至动用了“一票推翻权”,但是仍旧有不少学校在补课,令行并不禁止。于是问题又产生了,政府和学校之间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政府原委应当怎样来管学校,管什么? 这种现象随处可见,其根本缘由就是因为我国现行的学校制度仍旧带着深厚的安排经济烙印,虽然最近二十多年来我们也进行了许多改革,收到了不少成效,但传统的安排经济属性并没有根本变更。 比如说,目前我们的社会已经建立了法人制度,学校应当是法人组织,校长应当是法人代表,但其实不然,出名无实,真正的法人是教化局。校长是对教化局负责而非对学校负责,对教化局长负责而非对全校师生负责。因此学校往往没有真正意义
3、上的、自主的、战略性的发展意识与发展规划,因为不须要有也不行能有。 又比如说,学校的管理结构也不是法人的治理结构,尽管有校工会、教代会,但民主决策和有效监督并不强。因此,学校管理的权力化、非制度化和阅历化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甚至还是家长式管理,非现代组织的特征在一些学校中还相当严峻。 从学校内部来说,教化教学制度不是没有,而是许多,整本整本的,但问题是,这些制度都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它所反映的是安排经济时代,传统的工业社会甚至是农业社会的教化特征,它所支撑的主要是传统教化、标准化教化的须要。而在现代教化理念指导下,力图代表学问经济社会、信息时代教化要求的现代教化(如新课程的推动),却得不到学校制
4、度的有力支持。 学校作为一个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它又是一个封闭的孤岛,社区、家庭难以有效参加、有效监督,虽然学生、家长是学校的服务对象。学校也很少介入社区的文化建设,虽然学校建在社区,也很希望社区环境能与学校教化环境相协调。 这些状况已成为我国基础教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制度性障碍。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改革必需“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意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在基础教化中,通过“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为学校的主体性发展供应良好的制度环境,激活学校的发展潜力,形成学校自身的发展实力;让每所学校都成为充溢活力、可持续发展的学校;让每所学校都以现代教化的理念与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
5、展,这将对我国国民教化体系的建设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主要是指:相对于传统学校制度而言的,符合现代教化基本理念与指向,能适应学校教化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以具有法人主体地位的学校为基点,以有效调整政府、学校、社会三者关系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发展及校长、老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新型的政校关系和学校自主发展机制为主要内容,体现“现代教化”特征,保证素养教化目标实现,促进学生最优发展的“学校制度系统”。这一系统包括: 1.建立“以学校发展为本”的政府依法管理系统与模式。 2.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和学校内
6、部制度。 3.形成“社区(会)、家庭与学校”的互动机制。 4.开发并形成社会的教化支持、服务与监督系统。 假如真刚要推动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那么“把学校还给学校”,就不是一句空话。 一、“把学校还给学校”,政府应当首先行动,从我做起。 要确立政府依法设置学校,依法管理学校,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自主发展的办学观;政府管理模式应从安排经济体制下的详细行政性管理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指导性管理,政府必需从“大校长”的角色地位上解脱出来,赐予办学实体学校以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激励学校在贯彻国家教化方针和遵循国家颁行的学校管理规程前提下,制定学校的发展目标,形成学校的教化风格、办学特色和校内文化,激励
7、学校从不同的角度,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二、“把学校还给学校”并不是对学校的放任自流。 对于公办学校来说,政府是“投资者”,代表人民对公共的教化资源进行安排与管理,对全体人民群众负责,因此他必定要对学校进行管理,进行监督,依法处分,要对资源的投入效益作评估,这是政府的职责。但问题是:方式是什么? 在“把学校还给学校”的改革过程中,健全与完善教化的法律、法规、制度将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只有明确政府与学校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并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程序、标准与评估方法来落实,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可能真正地“把学校还给学校”。 与此同时,明确表达政府对学校发展的价值观和导向也是特别重要的
8、。政府在投入教化的时候,必定要表达政府的价值取向,并根据这种价值取一直评估投入的效益,这是一种国家意志,它有强制性要求的性质,每一所学校都应自觉贯彻与执行。例如上海市最近提出了“试验性示范性中学的评估标准”,事实上这就是政府在表明: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什么样的学校制度和机制可以保证学生和老师能够自主地、主动地、主动地、有自尊地、创建性地学和教?学校怎样才能成为社会、社区的学校,而非封闭式的“文化孤岛”等一系列看法、看法和导向。 三、“把学校还给学校”并不是无条件的。 学校的发展水平有高有低,自主发展意识与实力有强有弱。这几年,相当多的学校自主发展实力已经有相当大的提高,但不解除学校之间有差异
9、,有的差异还很大。事实上,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一个促进学校从他律>自律>自治的过程。也就是说,学校的“自治”怎么来?应当是学校自己通过努力争取来的;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校,政府可以赐予不同的“自治”权力,让学校达到不同的“自治”程度。比如,对进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学校,学校应当同时提出一个学校的发展方案,明确提出学校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政府在经过有关的程序,对学校办学实力和发展方案进行评审的基础上,才能确定授权与否,以及授权程度的大小,授权时间的长短。 四、把学校还给学校,还须要通过培育资源市场为学校发展服务。 在现行体制下,教化的财政投入和人力资源(老师),教化的物质
10、资源配置和学问产品的开发,基本上都是政府供应的。例如学校想引进新的课程,引进好的教化产品,引进它所须要的教化人才,或者学校因某种须要,须要有人来为它做一些短期项目服务,做一些专业技术的服务,它可以到哪里去找呢?有没有这种市场可以去购买这种教化服务呢,事实上是没有的,或者有也是零星的,不成气候的,一般只能通过熟识的人来找,更谈不上货比三家了。 又比如,学校和老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教化科研或教化试验,搞出了成效,但往往就是写一些文章或报告了事,而很少再进一步开发成可供大家运用的有价值的教化产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缘由就在于没有一个教化的“资源市场”,不行能运用一些市场机制来促进这种开发与探讨活
11、动,从而抑制了学校和老师的主动性。 学校要自主发展,就须要在市场上找资源,因此政府有责任把这个市场培育起来。我认为,我们能不能通过制度创新,例如建立一些教化探讨与开发基金,列出一些学校须要的开发项目,通过市场化的招投标来进行或引导教化技术与产品的开发。我们可以通过市场中介,让学校的服务需求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服务实力相互“见面”,使供需双方相互沟通。这样可以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通过市场机制来开发高水平的教化专业支持技术和产品,可以加速培植起高质量的社会化现代教化服务实力,形成高效能的教化支持专业队伍。另一方面,学校也有了社会化教化资源市场的支撑,不必事事依靠政府,自主办学、特性发展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 与此同时,在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中,教化的专业性中介组织也须要尽快地成长起来,根据肯定的法律、法规、规章(或依据政府托付),遵循独立、公开、公正原则,在教化活动中发挥沟通、公证、监督和评价作用。如教化决策询问(可以是政府的,也可以是学校的)、教化信息供应与管理、教化拨款审议、教化财务审计、学校设置和课程设置评议、教化督导、教化评估、教化认证、教化考试、教化资格认证、行业协会行业自律等。 假如这些都搞起来了,学校发展的天地就更大了,政府的管理也更活了,学校也就能真正地“还给学校”了。 中国教化报2004年2月10日第6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