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_洪佳璇从活血化瘀论治儿童难治性哮喘经验举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活血化瘀_洪佳璇从活血化瘀论治儿童难治性哮喘经验举隅.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活血化瘀_洪佳璇从活血化瘀论治儿童难治性哮喘经验举隅 关键词 儿童 难治性哮喘 活血化瘀 洪佳璇 临床阅历 业师洪佳璇主任中医师为杭州市名中医学术阅历继承指导老师,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科研30余年。洪师勤求古训,借鉴新知,强调病证结合,重视辨证论治,立法融贯古今,用方不落窠臼,调度敏捷,务重实效。现着重阐析洪师从活血化瘀论治儿童难治性哮喘的学术阅历,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哮喘多由阳邪亢盛,痰热交阻或因风寒束肺,寒痰堵塞气道所致,故以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为主要治法。对于儿童患者,一般多认为小儿脏器清灵,随拨随应,易于康复,顽疾较少,不必用重剂;尤其是活血化瘀之法,在儿科
2、更为少用。但临床上小儿哮喘反复发作不能限制者并不鲜见,有些儿童从婴幼儿发病到学龄期已有十余年历史,反复发作,用常法治疗难取佳效。洪师认为究其缘由是存在血瘀气滞痰阻的状况,以活血化瘀之法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唐容川血证论曰:“内有瘀血,气道堵塞,不得升降而喘。”东医宝鉴曰:“久病日轻夜重,便是瘀血。”儿童哮喘反复发作,病程缠绵,日轻夜重,正是血瘀证的表现。哮喘反复发作则肺气虚弱,而肺与脾肾关系亲密,肺虚日久,子盗母气,脾气亦虚,肺脾气虚又可导致肾气虚弱,形成肺、脾、肾三脏气虚,致“气不运血”而成血瘀;血瘀于肺,壅塞气道,肺气失宣,升降失司而致咳嗽、气急,此为气虚致瘀。又肺主一身之气,朝令百脉,
3、肺气壅塞又可导致血运不畅而致血瘀;而肺气耗伤则可引起宗气不足,推动无力而致血瘀;反之,血瘀又可形成气滞,而进一步使血瘀加重,循环往复,则使病情缠绵难愈,此为气滞血瘀。哮喘发作时表现为呼吸气促,喉间痰鸣,痰浊堵塞气道,气血运行不畅,因痰致瘀,痰瘀互结,致哮喘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此为痰结血瘀。在哮喘反复发作的儿童中,又不乏有贪食生冷,嗜食肥厚,或因进食油腥之物,致脾失健运,食积不化,痰浊内生,壅阻气机,气机不畅而致血行瘀滞,此为食积血瘀。故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痰结血瘀、食积血瘀,形成了儿童哮喘血瘀证的基本病机。 2 治疗方法 洪师在多年的实践中视察到,哮喘儿童的“血瘀”与成人之“血瘀”相去甚远,无
4、见痛、见块、见斑、见热等明显的血瘀征象,而是由于哮喘反复发作,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尤以肺的气血失和而致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结血瘀、食积血瘀所形成的病理变更为主。病程越长,哮喘越难限制,则说明血瘀越重。而此种变更,表现在哮喘发作期、缓解期等不同阶段,其程度亦有所区分。因此,活血化瘀法应贯穿于儿童哮喘反复发作的治疗中,使气滞得通,血瘀得化,痰瘀得散,食积得消,则哮喘可愈。 洪师在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儿童难治性哮喘中,一是注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用药时注意患儿的体质和症状相结合。如体质偏热者,多选用苦、微寒之丹参、银杏叶等既具活血化瘀,又偏于清热之药;对喘息气促者,则善用地龙、僵蚕等活血化瘀、通络解痉
5、之药;对婴儿气急、喉间痰鸣甚者,则用薤白以温经通阳、行气化痰。二是注意理气药的应用,因气滞血瘀是哮喘的病理机制之一,故常选用一二味理气之药,如佛手既是理气之药,又有止咳之功。三是注意顾护正气,使祛瘀而不伤正。如川芎为血中气药,具活血行气之效;当归活血养血和血,两药既可使瘀血渐散,又不伤正气。 3 病案举例 31 案1:厉某某,男,5岁。2008年5月24日初诊。患者5天前受寒后咳嗽,2天前出现气促、痰多,喉中痰鸣,鼻流浊涕,胃纳减退,大便偏干。咽红,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舌淡红、苔薄黄,脉滑。既往有“哮喘”病史3年。证属痰热瘀血内阻,肺失肃降,治拟清热化痰、活血化瘀、降气平喘。方药:桑白
6、皮、苦杏仁、浙贝母、黄芩、蝉蜕、旋覆花(包煎)、广地龙、薤白各5g,白蛤壳(先煎)10g,葶苈子6g,生甘草、炒苏子各3g,北细辛、射干各15g。另取猴枣散15g,每日2次,中药冲服。3剂后,患儿喉间痰鸣略减,时有咳嗽痰滞,鼻塞流涕。效不更方,续服4剂后,诸症皆缓。 按:本例患儿因外邪诱发,触动伏痰,痰阻气道,则出现咳嗽气促、喉间痰鸣之症。反复发作则易留瘀于内,故久治不愈。舌淡红、苔薄黄,脉滑为痰热蕴肺之象。故以射干降气平喘;黄芩清泄肺热;薤白温经通阳、行气化痰、活血化瘀;北细辛温肺化痰祛瘀;葶苈子、桑白皮、浙贝母清热化痰;苦杏仁、炒苏子宣肺止咳、祛痰平喘;蝉蜕清肺利咽祛痰;广地龙活血化瘀、解
7、痉平喘;白蛤壳、旋覆花化痰止咳平喘;生甘草清热缓急、调和诸药。另配猴枣散以加强清热化痰作用,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痰、活血化瘀、降气平喘之功。 32 案2:勾某某,男,15岁。2008年6月18日初诊。患儿10年前因外感后致咳嗽、气促,经治缓解,但反复发作,终未完全治愈。6天前受寒后又出现咳嗽、气促,喉间痰鸣,咽痛,胃纳减退,大便偏干。两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哮鸣音。舌淡红、苔薄黄,脉滑。证属痰瘀互阻,肺热内蕴,治拟清热化瘀、定喘止咳。方药:桑白皮、苦杏仁、浙贝母、黄芩、薤白、川芎、广地龙、旋覆花(先煎)、丹参各10g,白蛤壳(先煎)30g,葶苈子、野荞麦根各15g,生甘草9g,北细辛3g。7剂后气促缓解,咳嗽亦减,胃纳略增,舌淡红、苔薄白略腻,脉滑。上方去丹参、北细辛、薤白,加陈皮6g,姜半夏、生鸡金各10g,又进4剂后,诸症悉除。 按:本例患儿病已10年,反复发作,肺气必虚,并伴有痰瘀内阻。一旦感受时邪,触动伏痰,痰阻气道,肺宣降失司,则可见咳嗽气促,喉间痰鸣。舌淡红,苔薄黄,脉滑为痰热蕴肺之象。故用桑白皮、浙贝母、葶苈子、白蛤壳、野荞麦根清肺化痰;苦杏仁宣肺降气止咳;黄芩清泄肺热;旋覆花化痰降气而平喘;北细辛温肺化痰;丹参、川芎、广地龙活血化瘀、解痉平喘;薤白温经通阳、下气散结;生甘草润肺止咳、调和诸药。诸药相合而收清热化瘀、平喘止咳之功。 收稿日期 2008-09-1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