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校规划与建筑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学校规划与建筑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析学校规划与建筑设计浅析学校规划与建筑设计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化现代化的重视与教化资源的优化配置需求,对学校建筑规划设计的要求也进一步提升。学校不仅为教化活动供应物质空间载体,更是青少身心健康成长的精神摇篮。本文选取的东莞市松山湖北区学校规划布局紧凑、形态方正,与简洁、美观的校内建筑相得益彰,形成完整集中的公共空间和景观体系。本文以此作为探讨案例,分析其规划理念及设计手法,以期为将来中、小学校内规划设计供应可借鉴阅历。关键词:学校规划;校内空间;学校建筑设计;教化建筑 1 项目概况 东莞市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解决日益增加的入驻人员子女教化需求、促进园区教化资源优化配置,松山湖北区
2、学校应运而生。开发区以打造与世界同步,与将来同行的才智校内为愿景,集聚优质教化资源,耗资 5 亿于松山湖北部工业西路与工业南路交界处筹办该区域首座 9 年一贯制公立学校。学校包括 36 班制初中及 48 班制小学,学位 3960 个,预料 2020 年投入运营。1.1 设计诉求与概念 依据开发建设单位对校内的定位及学生成长需求,总结本案设计关键词:将来感,即在满意基本空间需求的前提下营造简洁明快的空间环境,引导青少年认知和探究世界,并在空间布局方面具有前瞻性,满意师生对将来教职生活的需求;连接性,即打造规划整体感,强化师生对校内空间的归属感及认同感;智能化,即随着信息化和智能硬件技术革新,便利
3、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才智技术深化到校内安防、教务管理、教学服务等工作当中。本案围绕以上关键词主动探究学校建筑设计创新,引入学习社区概念,利用大走廊联通四室一厅五个围合空间,形胜利能分区明确、流线清楚的社区单元。1.2 场地禀赋 通过实地调查,综合分析基地优势及限制条件,总结出以下 3 条优势及 4 条不利因素:有利条件:用地已完成三通一平,无古迹、文保、古木爱护等因素制约;位于两条次干路交接处,交通条件优越利于人流快速导入及疏散;项目地处松山湖北部地区 CBD 概念规划项目核心区内具有较高战略地位,将来周边服务配套资源丰富,学校的建设将丰富该区教化资源,助力实现区域公共配套能级提升。不利因素:场
4、地呈南高北低高差约 14m,需合理处理竖向高差,平衡土方填挖量以削减工程造价;用地惊慌,实际用地面积小于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对同规制学校指标,故要求在不影响基本功能运用的前提下提高空间运用效率;需合理规避北部产业区和西南面珠三角环线高速的噪音干扰;基地形态为三角形肯定程度上制约空间利用,内部腹地宽度不超过 250m,夹角区域空间利用率低。1.3 工程概况 项目学校用地总面积约 7.1hm2,总建筑面积 117741.25m2(包括地上面积 9.7 万 m2与地下面积 2 万 m2),容积率为 1.65。依据工程设计合同,本次初步设计文件的内容包括:建筑、结构、给排水、通风
5、、强电、弱电等设计内容。1.4 设计策略 基于功能需求与项目定位提出两个主要策略:在规划上将需求功能归结为两大功能区,东侧教学区与西侧体育活动区,实现动静分区,东侧教学建筑之间满意日照要求;充分利用场地,开展各项体育运动与教化活动的室外场地,拓展小学的室外活动空间,容纳更多样的活动内容。2 规划布局分析 该方案合理支配功能板块,实现空间效率最大化。相比起将中、小学部分区布置,本案具有空间利用率高、景观向心性强、交通流线引导性强、利于教学资源整合等显著优势。2.1 集中式功能布局 从宏观层面上,本方案关注建筑的选址布局、空间形态等要素的合理性。在中观层面,注意教化、户外活动、职工生活、后勤服务等
6、功能划分的合理性。地块东部远离高速路和产业区干扰且可利用空间最大、制约条件较少,用地价值较优,所以在该区安置教学、办公等重点职能。采纳空中连廊串联各个学习社区单元,形成聚合型公共空间体系。以此设计手法不仅能保证师生户外活动空间的完整性、便利性,也能保障各个教学单元享有相对独立的中庭空间,避开课间活动人流交叉或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等问题。在总平面布置上,本项目充分探讨地面标高与周边环境构成要素,布置 1 号教学、办公、宿舍楼(包括有 A 区、B 区、C 区三个教学楼,D 区教学办公楼、E 区生活区、F 区地下室停车场及设备房,共六个子功能区)和 2 号体育馆。绿化设计方面,引入天人合一、生态优先理念
7、,敬重现状肌理,充分敬重在地文化,营造绿色、舒适环境。在景观环境的营造上,结合绿地和硬质景观曲直改变,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运用者行为心理、人性化尺度、视觉和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深化的思索和推敲,力求在有限的空间创建一个舒适的运动景观环境。此外,学校根据西动东静布局主要功能板块,西部布置 400m 排队和操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活动空间。该区域主要进行体育活动或者集体活动,对噪音限制要求低,故布置在靠近高速线路的西部,同理室内活动场地布置在南部,靠近道路交叉口。东南部主要布局教化功能,包括教学楼、办公楼及宿舍楼,该区域与东南主入口干脆联系。东北部安置报告厅、生活食堂及宿舍等后勤服务功能。
8、各区域教学、活动、服务三大功能分工明确、组合恰当,有利于高效、便利的区分各类运用者的活动区域,保证功能服务质量。2.2 台地式竖向设计 东部教学区域空间轴线清楚明确,串联入口广场-中心景观主轴-报告厅三大重要空间节点,结合简洁、现代的建筑立面风格形成明快的空间节奏感,通透的景观轴线有利于高效的引导人流分流。结合中心景观轴线打造视觉通廊,此类特色空间的塑造有利于师生在空间的运用中潜移默化的产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本案结合设备管道要求进行外道路及场地竖向设计,通过户外台阶解决场地高差,将主要教学功能区分为三级台地:入口广场、教学楼 B 区、C 区、D 区南部建筑为一级,标高 34m,教学楼 B
9、 区、C 区、D 区北部建筑为二级,标高为 29.530.25m,教学楼 A 区、E 区及报告厅为三级,标高为 2125m。合理设置室内外高差以及覆土厚度,并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落实暗管排水设计。3 建筑设计分析 微观层面,学校建筑需回应运用者对物理空间的审美及平安等运用需求,并在建筑风格、节能减排、消防等方面严格把控。3.1 活力现代的建筑风格 地上建筑部分,教学及办公建筑立面设计简洁,通过白、灰、淡黄等低明度偏中性色调营造严谨、庄重却不失活力的教化氛围。简洁的设计元素在材质、尺度、比例、方向、形态上组合,运用对比、差异、统一等设计手法突现建筑的几何美、音韵美及次序感理,在造型方面不过于追求奢华
10、夸张。地下建筑部分,地下室主要为设备用房与停车区域,三面全埋,一面开敞,顶板上为体育活动场地,覆土 1.5m。本地下室层高为 4.5m,满意停车净高。3.2 绿色节能校内 主动响应节约能源的基本国策,本案从建筑布局、单体设计、建材遴选方面深化节能设计,确保学校建筑兼顾平安与节能,打造低碳绿色校内。在建筑布局方面,在符合规范的前提下满意建筑基本自然通风、采光要求。确保主要采光朝向窗墙比相宜(南北向窗墙比为 0.25),并采纳透亮中空玻璃,确保相宜的整窗传热与遮阳性能(整窗传热系数为 4.00,整窗遮阳系数为 0.73)。合适面积的开窗设计既保证通风效果,也能强化建筑表面散热效果。在建筑材质方面,
11、严格依据节能标准选择构造材质。墙体采纳蒸压粉煤灰砖,屋面保温主要由阻燃型挤塑聚苯板、专用胶粘剂、耐碱玻璃纤维网布、高弹防水涂料组成。保证屋面材料厚度相宜(地上建筑屋面计算厚度为 48mm,设计厚度为 60mm)、外墙热工性能达标;采纳玻化微珠保温砂浆等不燃材料,确保屋面岩棉板的燃烧性能不低于 B1 级,在硬件上确保消防平安隐患防控。此外,选用浅色调外墙涂料能削减对太阳能的汲取,以削减室内空调的能耗。4 结束语 长期以来学者对学校建筑的建设要求是为师生等运用主体供应平安、便利、利于专注学研工作的空间。如今,学校教化的目标更专注于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感看法与价值观三大目标。学校空间的打造也由传统的单向学问输出向情景化、开放化、敏捷化的教化活动及活动多维化、需求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演化。通过上述分析,期望为将来学校建设供应启发,简言之,总结如下:空间规划上,须从各类运用者的角度动身,依据其年龄、活动、行为等需求进行空间配置以体现充分的人本关怀。建筑设计上,考虑当地自然条件,提炼文脉符号,塑造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学基地。参考文献 1蔡坤妤,蒋静.重塑生长:校内改扩建设计实践J.建筑与文化,2018(6). 2郑文迪.学校规划设计步骤要点探析J.居舍:设计与案例,2019,7:99-100. 3程亮.基于环境特性与时代交融理念的学校建筑设计探讨J.工程设计,2019,16:16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