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洲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子洲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子洲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子洲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是榆林建设中国经济强市、西部文化大市、塞上生态名市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县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实现经济跨越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使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的统一,根据国家和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 “十一五”开局以来,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局,抢抓机遇,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我县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为我县在“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一
2、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由“十五”末的5. 20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7.75亿元,年均增长39.78%(见图一)。财政收入由“十五”末的3000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8715万元,年均增长23.7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1605万元增长到3136万元,年均增长14.34%(见图二)。县本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十五”末的2.77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7.84亿元,年均增长22.6%(见图三)。在经济总量大幅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也趋于合理。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由“十五”末的31.0:11.8:57.2调整到2010年的22.8:38.4:38.8。(二)工业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大了油、气
3、、盐、煤等资源的勘探开发和转化利用力度。采取与延长油田石油股份公司合资的办法,大力开发石油资源,截至2010年底,累计打油井990余口,其中生产井780余口。长庆油田公司累计打天然气探井126口,完成输气管线60公里,建成集气站6个,清管站1个。岩盐资源勘探竖井完成钻探深度约3000米,发现盐层104米。与此同时,加大了煤炭资源整合力度,目前正在按照省、市有关要求进行整合。在资源开发的带动下,我县工业经济总量大幅增长,工业总产值由“十五”末的1.03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0.25亿元,工业增加值由“十五”末的0.42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9.15亿元(见图四)。2009年,我县荣获“陕西省县
4、域工业化发展单项奖”第一名。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县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大豆、蓖麻、中药材等农副产品深加工,打造出了三丰、富华、鼎盛、天赐等一批在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有一定影响的民营企业,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启动实施了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小园区、大聚集,小企业、大产业”的思路,规划建设苗家坪工业园区、淮宁湾工业园及马蹄沟物流园。苗家坪工业园区完成规划并统征土地900亩,陕西金源、三丰油脂、富华油脂、天赐黄芪、鼎盛黄芪等企业入驻园区。淮宁湾工业园完成总规并预征土地500亩。马蹄沟物流园完成规划并统征土地200亩。(三)农村经济社会稳步
5、发展。狠抓了科技兴农。建设了子洲旱作农业科技示范园,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建成示范总面积14.09万亩,辐射带动60万亩,推广新技术130万亩。创大豆万亩和千亩平均亩产、绿豆千亩和百亩平均亩产4项全国高产纪录。全县粮食产量从2008年开始连续3年保持在10万吨以上,2009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新建、扩建了18个乡镇兽医站,县、乡(镇)、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逐步形成。培训农民3.5万人次,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养。大力发展了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建成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1个,养殖示范村76个。“子洲黄芪”已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全县黄芪保存面积达10万亩。建设了红枣科技示
6、范园,发展有机红枣基地1000亩。累计人工种草55万亩,草畜产业取得了很大发展, 2010年全县羊子饲养量达50万只,生猪存栏12万头,实现畜牧业产值2.04亿元,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编制了五年规划,累计投入资金2200多万元,实施项目90多个,建成示范村22个,有力地推进了全县新农村建设。(四)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多亿元,重点实施了祥和农贸市场工程、清水沟水源工程、大理路建设、影剧院改造等县城十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双十惠民工程”和“县城九大工程”,城区垃圾处理场建成并投入使用,污水处理厂管网工
7、程完成,正在进行厂区建设;启动了县城“创卫”工作,推进了三川口等8个乡镇改造工程。这些项目的建设,使城镇基础设施和总体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镇特别是县城的容量明显扩大、功能渐趋完善,逐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苗家坪、马蹄沟、周家硷、老君殿为重点的城镇化格局。子靖、子吴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太中银铁路建设进展顺利。县乡公路建设成效明显:建成了高西、三瓜、三何、电李、续高公路;改造了苗淮路。完成通乡公路119.5公里,通村油路、水泥路373公里,通村砂砾路967公里,通路率达95%以上,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目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0多平方公里,赢得了省政府“水利振兴杯”十一连冠,获得了“全国水
8、利与农田基本建设先进县”荣誉称号;解决人饮困难13.5万人;建成标准化沼气池1.3万口;建成“四田”3.7万亩;移民搬迁8000多人;完善了农电网改造工程,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建成了马蹄沟敬老院工程。实施医疗卫生工程,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18所、村卫生室396个。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建成乡镇文化站18个,村文化活动室60个、农家书屋80个。实施农民体育健身试点工程80多个。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整合了教育资源。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惠及学生3.8万人;建成子洲二中、子洲三中实验
9、楼并投入使用;新建了子洲县实验中学;实现了现代远程教育“校校通”目标。全县“两基”、省级“实验县”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评估验收。推进了基层文化建设。恢复了县文工团和广播电台;实施了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推进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2.24%和90.87%。广泛开展了全民健身活动。加强了医疗卫生事业。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高度重视低保、救灾救济、各类优抚和养老等工作。实施扶贫开发重点村234个,移民搬迁731户、3532人。完成了廉租房建设项目征地工作。成立了子洲县慈善协会和子洲银光慈善协会。(六)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20
10、10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03元,比“十五”末的4125元增加11978元,年均增长31.3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70元,较“十五”末的1510元增加3060元,年均增长22.33%(见图五)。在收入增加的基础上,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食物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城乡人民的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间,我县在政法综治、维稳、土地管理、扶南项目管理、环境保护、计划生育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我县荣获2007年度“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第一名和2008年度“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第
11、六名。“十一五”期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五年,也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和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的建设和发展不仅奠定了我县“十二五”时期跨越发展的基础,也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是解放思想、创新思维是推动超常规发展的先决条件;二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进工业化是推动超常规发展的主要手段。三是立足地方、发展优势产业是推动超常规发展的关键举措。四是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打造平安一方是推动超常规发展的基本保障。五是改善民生、依靠群众是推动超常规发展的动力源泉。当然,我县当前的经济社会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农村经济整体滞后,新农村建设步伐缓慢,“三
12、农”问题依然突出。二是工业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天然气等资源受政策、技术、资金的限制,开发转化利用难度大,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面临资金、人才等诸多困难,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低。三是财政增收困难,重点项目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四是城乡劳动者素质偏低,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制约了产业层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二、 “十二五”面临的形势(一)“十二五”面临的机遇1、从全球角度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国际经济政治秩序重构步伐加快,产业国际转移过程加速,为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创造了条件。2、从国家层面看,“十二五”期间,中央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
13、战略,在企业所得税、均衡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中央投资项目、生态补偿等方面向西部地区倾斜。对子洲而言重要的利好因素还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重点工作分工的通知(国办函2010120号)、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低碳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气候20101587号);对煤炭、原油、天然气等的资源税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中央鼓励和支持西部地区大胆探索地方国企、民企与央企、省企合资、入股、合伙勘探开发的新途径,支持西部地区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央明确表示国家支持陕甘宁等经济区发展
14、,标志着陕甘宁经济区规划已上升到国家层面。3、从区域板块看,世界金融危机促成了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倒逼机制,东部地区的部分产业将加快向西部地区转移,为我县充分发挥地域性资源优势,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和融入全国甚至全球性生产体系,带来新的机遇。4、从省、市方面看,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支持榆林跨越发展的27条措施,将举全省之力打造陕西新的增长极;市委、市政府将着眼于争取低碳试点市、远期运筹、近期抢抓、统筹南北县(区)、实现科学发展,进一步加大扶南力度,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向南部县倾斜,加快培养南部县的盐化工、煤炭、油气开采等区域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南部县的现代特色农业和以旅游、
15、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 5、从子洲自身看,通过近年来平稳较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薯、豆、羊等主导产业和黄芪、蓖麻、小杂果、小杂粮等特色产业的地位凸显;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油、气、盐、煤等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开发已初具规模;通过多年的实践,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加快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形成了人心思变、人心思富的良好局面。(二)“十二五”面临的挑战1、从市场环境看,世界经济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尚需时日,国际市场疲软,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影响全球经济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外贸出口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受到很多
16、制约,这种市场环境必然会影响欠发达地区工业化进程。2、从宏观政策环境看,在气候变化引起全球关注、我国工业化推进面临资源环境制约的情况下,国家在土地、环境方面的宏观调控必将进一步加强,我县工业化、城镇化中的土地供求矛盾将更为突出,环境压力必将更为巨大。3、从我县自然条件看,水资源短缺严重,调水困难,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生产生活争水、工农争水的问题将日趋突出;人口密度大,资源环境压力大。4、从我县社会条件看,虽经多年努力,但投资环境仍不尽人意,加之受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影响,招商引资困难;城镇化滞后,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巨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民生领域还需付出艰苦努力。 三、指导思想和奋
17、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榆林南部能源化工重点县和草畜产业大县,全市农副产品深加工强县,陕北中药材种植加工名县,黄土丘陵区旱作农业科技示范县五大目标,以加快发展、富民强县为主题,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强力推进现代特色农业、能源化工、工业园区、城镇化和基础设施五大建设,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成榆林南部经济强县。(二)遵循的原则1、坚持主动发展的原则。以积极有为的精神状态,争取政策、争取项目,同时根据发展需要改革体制机制,努力挖掘内部潜力,收获体制红利。2、坚持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根据区位
18、特点和资源禀赋,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进有退,选择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区域,集中精力,加大投入,发展特色经济,以点带面,促进整体经济发展。 3、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 4、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把效益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尺,反对只求数量、不求效益,严防只见项目、不见效益。 5、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度关注弱势群体,千方百计解决民生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稳定,努力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构建和谐社会。 (三)
19、预期目标1、经济总量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77%,2015年达到71.3亿元(见图六);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左右(见图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41.82%,2015年达到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44.85%,2015年达到2亿元(见图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79%,2015年达到12.8亿元(见图九)。2、结构调整目标。到2015年,非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达到70%;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现在的22.8:38.4:38.8调整到8.6:63.1:28.3(见图十)。3、人口与就业目标。“十二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城镇
20、登记失业率不突破4%,非农业劳动力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有较大增长。4、人民生活目标。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0元,年均增长13.2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年均增长16.95%(见图十一)。5、社会发展目标。到2015年,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初中辍学率控制在5%以内,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学前3年毛入园率超过60%;县财政的科技投入高于当年财政预算支出的1%;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8%和95%;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9%,40岁-60岁人群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50%,城乡低保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达到40%。 6、生态环境
21、目标。到2015年,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400平方公里,治理率达到8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5%,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1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至1.22吨标准煤;化学需氧量排放降至0.037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降至0.045万吨。四、发展任务和重点工作(一)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工业化进程1、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充分利用中、省、市有利政策,以优势资源争取特殊政策,绕过红灯找路子。邀请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专业公司参与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做细、做实招商的前期工作,实现项目专编、专储程序规范。优化招商引资环境,积极参加各类招商活动,努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关联效应强的项目。积
22、极争取中、省的国债资金和专项资金,进一步提高市扶南资金和对口帮扶资金的效益。2、进一步加快油、气、煤、盐等资源的勘探开发。积极支持入境中省企业开发石油、天然气、岩盐资源。到“十二五”末,新打油井461口。利用国家出台的新政策,探索合作开发途径,努力走出具有子洲特色的工业发展之路。理顺税收分配关系,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继续整合煤炭资源,建成1家产能上百万吨的煤炭企业,支持其发展生产。到2015年形成100万吨原煤、200万吨精洗煤、8万吨原油、10亿立方米天然气和60万吨低钠盐的年生产能力。3、加大优势矿产资源的转化利用力度。优势矿产资源的转化利用是子洲经济跨越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领
23、域,要敢想、敢干、敢为人先。利用优势资源争取特殊政策,创造条件,打造子洲油气盐煤化工业,先建设园区,再延长产业链,奠定工业经济稳步增长的基础。抓好苗家坪天然气液化、淮宁湾天然气盐化工及60万吨低纳盐项目。搞好集中供热项目,实施天然气发电厂节能改造及分布式能源工程。 4、做大、做强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继续抓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扩建技改和新产品开发与销售工作,重点扶持三丰、富华、天赐、永乐等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使其扩大生产规模和范围,向精、深加工发展。实施好黄芪保健酒项目,黄芪超微粉项目,大豆异黄酮项目,糠醛生产项目,葵二酸生产项目,饲料生产项目,南瓜保健食品加工项目;扩大月饼、果馅等传
24、统食品产能,进一步提高其品质;打造“子洲黄芪”、“三丰油脂”、“子洲果馅”等特色品牌。适度扶持微小企业,鼓励创办家庭小工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5、打造工业经济发展平台。按照重点围绕能源化工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综合加工制造业三大产业群,配套发展仓储物流业的思路,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未雨绸缪,超前谋划“水”这一瓶颈因素,做好工业园区水资源规划。以项目争取前期费用。加快苗家坪工业园区、淮宁湾工业园建设步伐,力争早日建成并投入使用。结合省级重点镇建设规划完善苗家坪工业园区的规划,高起点规划淮宁湾工业园。做好园区土地统征和储备工作,加快苗家坪工业园区工业大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淮宁湾工业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子洲县 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 第十二 个五年 规划 纲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