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八上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单元 生之机趣小石潭记柳宗元课题名称小石潭记备课时间2011.10.8授课时间教研组长签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顺畅地诵读课文,掌握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巩固学习,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课文写景特点,揣摩借景写情的写法,提高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难点体会借景写情的写法。授课类型新授课教法与学法设计朗读、品味、体验。媒体设计朗读录音课时安排两课时课 时 教 案教学札记一、导入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而在他的诛多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是杰出的代表,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最著名的
2、作品之一,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今天,我们再次走进小石潭,进一步去感受作者文中的景,心中的情。二、走进作者,了解背景1、学生自由谈对作家、作品的掌握认知情况。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
3、治上不得志的悲愤。“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2、教师视学生情况作补充,下发资料。三、诵读回顾,走进课文1、安排学生诵读2、文意把握,(课堂检测,完成练习,重在词义、句意)师生共同疏通文意。(1)古今异义。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2)一词多义以: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为: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清:下
4、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差: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3)翻译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凄神寒骨,悄怆幽邃。(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闻水声,如鸣佩环。()皆若空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天涯若比邻。()四、与柳宗元同游(一)合作学习,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写法1、出示思考题:课文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2、学生回顾发
5、言,教师评议、板书。(二)我来做导游,向你介绍小石潭小石潭有这么多美景,那么我们来做导游,选择课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可以发挥想象作形象描述,使游客也产生愉悦的情感。(同桌之间互相做导游,选择优秀的给全班同学做导游)五、品味,与柳宗元对话(一)、互动感悟,体会以景写情1、畅说感受:优美的景物总使人赏心悦目,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上,你会有什么感受?2、面对如此优美的景物,作者却“悄怆幽邃”,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感受?(二)、与柳宗元对话:对于柳宗元此时的心境,请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开头与作者对话,劝解他直面挫折。六、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收获第二课时1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第一
6、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2赏读课文。(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
7、由。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3)文中的“动”与“静”点拨: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点拨: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
8、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5)文中的“景”与“情”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
9、,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7)文中的写景短句。3精读课文,巩固。(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5)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4总结全文。作业布置(1)选
10、择一处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自然景物,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人物的心境。(2)请撷取盛夏之景,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写一段话。100字左右。板书设计小发现小石潭 秀美 移步换景石潭水清侧面描写潭鱼 可爱动静结合记源流 曲折蜿蜒比喻柳宗元潭境幽教学心得及反思黄果树瀑布于坚课题名称黄果树瀑布备课时间2011.10.8授课时间教研组长签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性情的陶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声音的特点,学习作者
11、细致观察和在写景中抒情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反复朗读,从中体会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难点学习细致观察,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授课类型新授课教法与学法设计朗读、品味、体验。媒体设计朗读录音课时安排两课时课 时 教 案教学札记1、导入新课:2、作者简介:于坚,于1954年8月生于云南昆明,毕业于云南大学,做过编辑,是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代表作有尚义街六号、飞行等。著有棕皮手记、人间笔记等散文集以及余件作品集(五卷)。3、学生预习,初步感知课文:无聊(lio)弥漫(m)崩裂(bng)干瘪(bi)狭窄(zhi)陈腔滥调(ln)震耳欲聋(zhn)4、朗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5、互动学
12、习:互动1:作者知道黄果树瀑布是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风景,为什么原先看到图片并不特别激动?在黄果树看到旅游纪念品为什么还产生无聊之感?明确:因为作者所看到的黄果树瀑布只是一个风景图片,只是一个概念,和祖国的其他风景图片一样,缺少活力,缺少生机,是“死的”,所以不是特别激动。因为旅游纪念品也和别处一样,是按照某种旅游纪念品的统一风格制作的,没有新鲜感,所以感到无聊。互动2:当作者见到黄果树瀑布的时候这种想法却发生了改变,特别是听到声音的时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明确:看到黄果树瀑布的时候真正感受到了黄果树瀑布的壮美,黄果树瀑布真正震撼了作者的心灵。这不再是一种概念,特别是听到黄果树的声音真正感
13、受到了黄果树瀑布是有生命力的,明白了它不只是有形的更是生动的。这种激动地心情让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有排斥到喜欢到为它陶醉,全身心的融入到其中。充分显示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之情。互动3:作者在接近黄果树瀑布的时候,被飞溅的水花淋得湿透,这应该是非常不舒服的感觉,作者却把这种感觉写得非常有诗意,这样写不矛盾吗?为什么?明确:这种不舒适是作者真实直观的感受,这是一种外在的感觉。而作者从内心深处来说,随着淋湿程度的加剧,作者对黄果树瀑布的喜爱也进一步加深。不由自主地想亲近它,越亲近越喜爱,越喜爱越接近,湿透的程度越厉害。但作者还是不能抑制自己内心的激动。所以作者对黄果树的既有“抚摸”“亲近”这
14、样舒适的感觉,也有“惊恐”“疼痛”这样不舒服的感觉。这是激动与欢乐并存的美好感觉,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互动4:文中有几个黄果树瀑布?在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说一个“灰飞烟灭”了,“另一个瀑布在我的生命里复活了”?明确:文中只有一个黄果树瀑布。一个“灰飞烟灭”了,是指图片上的那个黄果树瀑布。那个缺少生机,缺少活力,没有生命的黄果树瀑布在这一刻消失了。而“另一个瀑布在我的生命里复活了”是指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内心感受的黄果树瀑布。它是真实的,“活的”黄果树瀑布。它让作者真正体味到的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互动5:作者在震惊与黄果树瀑布壮美的同时也发现了黄果树瀑布的与众不同,这不同是什么?明确:黄果树瀑布有
15、它的后面,这里步入前面雄伟、壮丽,但黄果树的声音却是从这里发出,黄果树有它不为人所知的美在其中。这进一步吸引作者去接触黄果树。互动6:文章结尾认为,如果不是亲自用耳朵、躯体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命题本只是千篇一律的小学生春游习作的题目。你赞同吗?明确:赞同。这只有亲自用耳朵、躯体去感受才会有不同的观念、体会。内心才会震颤,所思所感也会不同,才有它本身的特点,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小学生春游习作题目。7、再次品读、赏析课文8、写法归纳:1)对比手法。2)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抓住事物的特征。3)情景交融。9、小结全文:这篇游记散文生动地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的黄果树瀑布的壮美河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性情的陶冶作业
16、布置1.完成课后“词句品味和积累”各题。2.完成配套练习板书设计 气势非凡 声音黄果树瀑布 大自然的杰作 雄伟壮观 形态教学心得及反思绿朱自清课题名称绿备课时间2011.10.8授课时间教研组长签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充满生命力、洋溢着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作者真挚充沛的情感。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是如何选用恰当的动词来点染感情的波澜,从而达到情随景生,移情于景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绿色之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绿色,珍惜环境的美好情怀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教学重点学会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的阅读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17、、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授课类型新授课教法与学法设计朗读、品味、体验。媒体设计朗读录音课时安排两课时课 时 教 案教学札记一、感知课文1、导入新课:在临水骋怀单元我们感知了小石潭水的清澈见底,领略了黃果树瀑布巨大的声响和惊心动魄的气势,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朱先生对水的全新演绎。课件显示课题2、熟悉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标段序。课件显示问题:1、建立“我” 的字词库和同学交流。2、请从课文中找出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 。3、请找出两个能概括梅雨谭绿的特征的词语 。二、研读课文1、课件显示问题课文中有一个从写梅雨瀑过渡到写梅雨潭的句子,请找出来。并分析这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2、解决问题“瀑布在襟
18、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1)从写开始“追捉”过渡到写步步“追捉”;(2)明确关键句是点明上段写梅雨瀑的目的,在于衬托美的令人“惊诧”的梅雨潭的绿。3、能力训练1、学习作者是如何选用恰当的动词来点染感情的波澜,从而达到情随景生,移情于景的。课件显示文中几个重要动词分析解决问题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吸引)着我们;“招引”紧扣“闪闪的绿”,似乎它本身用闪闪的绿光在主动招呼诱引游人,动态感强。这正是“惊诧”的原因之一。反衬了“我”急于赏绿的迫切心情。“吸引”则显得一般。我们开始追捉(追逐)她那离合的神光了。“追捉”含有欲捕捉那“闪闪的绿”的意思,点点闪光如星星萤火虫,似伸手可捉。“追逐”则
19、没有这层含义。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弯)下去,“探身”与“小心”相呼应,准确的描写了向下走时脚试探性的朝下伸的样子。例词还有镶、踞、展、浮、送、钻、扯、揪、攀、裁、挹、拍、抚摩、掬、吻2、问:对梅雨潭的绿,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绿的哪些特点?明确:比喻: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样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拟人:“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写出了绿的迷人可爱。对比:“绿杨太淡了,绿壁
20、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太暗了”。写绿的明暗适度、浓淡相宜。想象和联想:裁你为带,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挹你为眼,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3、课文结构(1)第二段为第三段铺垫和蓄势,强有力地衬托出“绿”的令人“惊诧”的美。(2)开头与结尾首尾呼应,强化了感情的力量三、主题升华 1、通过课件“小组交流”单元使学生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学习如何以情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文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色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抒发了对绿的由衷喜爱,那么,作者为什么如此热情的讴歌绿色呢? 2、通过课件“我的收获”单元接收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反馈。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四、拓展延伸通过图片
21、展示让学生再次感受绿色之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绿色,珍惜环境的美好情怀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作业布置1、摘抄文中所有比喻句,并写出比喻句的作用,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板书设计 初到仙岩,惊诧于绿开篇点题绿 潭上景色,瀑布奇异衬托绿潭 热爱生命柔美娇艳,倾吐情思描摹绿潭 向往自然再到仙岩,不禁惊诧照应开头教学心得及反思诗两首课题名称诗两首备课时间2011.10.9授课时间教研组长签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名句。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古,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情感态度价值观: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教案 第三 单元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