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的设计与研究样本.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城市广场的设计与研究样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广场的设计与研究样本.doc(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城市广场的设计与研究 论文上传: liang9701 留言 论文作者: 宫晓春 您是本文第837位读者 摘要: 本文探讨了中西方各自独特文化影响下产生的不同类型、 功能的广场, 并针对当前中国城市广场建设, 列举出大量实例进行分析, 对其出现的一些现象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城市广场 设计 探究 文化 活动 -前 言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外部公共空间体系的一种重要组成形态, 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它和城市街道绿地, 公园, 开放的城市自然风貌( 山、 川、 湖、 海等) 共同构成富有特色的城市外部空间环境, 在当代城市建设中, 城市
2、广场在城市设计, 规划中, 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下简要分析不同文化价值对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影响及广场的地位、 作用和不同类型的广场特点, 来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城市广场在其设计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一、 广场文化 1、 以古代欧洲文化为基础的西方开放的城市广场理性主义与人本主义哲学观, 使西方人不但重视世俗彼岸神的生活境界, 历来更重视现实生活,崇尚世俗生活和自我个性的展示,城市社会活动丰富.她们把日常的生活空间和注意力多集中在户外,因此数量众多的城市广场及公共建筑成为公众交往的绚丽舞台。从城市整体空间形态来看, 城市建筑实体多以高度密集的方式相联系, 城市街道和广场的组合呈现出一种清晰而明确的网
3、络体系特征, 其中城市广场成为整个外部空间体系的核心和城市的重心, 城市多条街道空间交汇和发散的节点空间( 图1-1) 。能够说城市广场作为西方古代城市的一种人本主义象征的”广场文化”始终贯穿于西方城市建设艺术中, 它早在古罗马时代就已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在古罗马的城市中, 一般都有中心广场, 它是城市的政治、 经济中心。这时期的广场空间规整单一, 城市干道从中间穿过, 它的四周分布着古罗马最重要的巴西利卡( 是一种综合作为法庭、 交易所与议会的大厅性建筑) 和庙宇1。四周建筑大都有一圈一至两层的敞廊, 采用古罗马柱式, 广场空间整体统一。继古罗马之后, 西方各个历史发展时期, 亦都产生了一
4、些著名的城市广场, 如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图1-2) , 圣彼得大广场( 图1-3) , 巴黎协和广场等( 图1-4) , 其中威尼斯广场以其悠远的海上意境、 变幻的复合空间、 精美的广场建筑群和标志性钟塔, 被后人誉为欧洲中世纪最美的”城市客厅”。 图1-1巴黎凯旋门多条街道空间交汇的节点图1-2 圣马可广场鸟瞰图1-3 采用罗马柱式的圣彼得大广场图1-4 巴黎协和广场上的方尖碑2、 中国封建”礼”制文化下以街, ”巷”为主的城市”流动共享空间”以传统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体系以家族为本位, 重血缘, 宗教生活, 以”天道”推及”人道”, 在现实生活中建立了一整套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礼”制文化
5、2。 这种文化体系极大的限制束缚了人的个性、 并导致古代城市户外公共生活匮乏。从空间形态来看, 与西方城市空间相比, 建筑实体呈现一种规整, 松散的结构状态, 城市街、 巷仅仅作为联系建筑组群的交通网络体系。街巷空间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这些空间除具有主要的交通功能外, 兼有集市商贸, 人际交往, 民俗娱乐等多样化的城市公共活动, 具有”流动的共享空间”的特征(图1-5)。小型的集市贸易空间常集结于街道自然放大的端口, 交汇的节点处, 形成”街市合一”的小型公共广场。还有满足宗教仪式的要求, 同时兼有集市商贸, 民俗庆典等多样化的内容, 成为”庙寺合一”的市民广场空间。另一类是封建宫廷, 衙
6、署前的广场, 如北京故宫午门。虽然其空间规模较大, 但因严禁黎明百姓涉足, 缺乏公众性, 数量极少。因此, 与西方相比, 一直贯穿于欧洲城市发展史的发达的城市公共广场空间, 在中国过去漫长的城市空间演变中, 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图1-5 古镇乌镇修贞观前戏台3、 生态文化与当代城市广场建设中国在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 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城市广场也开始逐渐在各地城市建设中蓬勃兴起。与欧洲城市广场发展历史相比, 中国城市广场建设则属于一项新生事物, 是中国经济转型时期文化思想观念重大变革的产物。它的哲学思想基础是新兴的现代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观和城市生态综合效益的理念3。中国改革开放初期
7、, 城市建设也走过一段弯路。导致短短十几年时间之内许多城市传统结构肌理、 空间形态不可逆转的建设性破坏。进入90年代中后期,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指导下, ”生态城市”、 ”生态建筑”, ”人居环境”等城市未来发展课题的探讨和实践在建筑界开始广泛展开。中国城市广场建设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 与城市绿地、 公园, 自然风貌相结合, 成为改进城市生态环境, 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户外生活场所, 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的重要手段。二、 城市广场的类型与特征1、 文化广场主要是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户外活动空间, 满足节假日休闲、 交往、 娱乐的功能要求, 兼有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传统, 风貌特色的作
8、用。因此, 常选址于代表一个城市的政治、 经济、 文化或商业中心地段( 老城或新城中心) , 有较大的空间规模( 图2-1) 。在内部空间环境塑造方面常利用点、 线、 面结合, 立体结合的广场绿化, 水景, 保证广场具有较高的绿化覆盖率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广场空间应具有层次性, 常利用地面高差, 绿化, 建筑小品, 铺地色彩, 图案等多种空间限定手法对内部空间作第二次、 三次限定, 以满足广场内从集会、 庆典、 表演等聚集活动到较私密性的情侣, 朋友交谈等的空间要求。在广场文化塑造方面, 常利用具有鲜明的城市文化特征的小品,雕塑及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灯具、 铺地图案, 坐登等元素烘托广场的地方
9、城市文化特色, 使其广场达到文化性、 趣味性、 识别性、 功能性等多层意义4。图2-1 包头东河区文化广场2、 商业广场是指专供商业贸易建筑、 商亭, 供居民购物, 进行集市贸易活动用的广场。随着城市主要商业区和商业街的大型化、 综合化和步行化的发展, 商业区广场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 人们在长时间的购物后, 往往希望能在喧嚣的闹市中找一处相对宁静的场所稍做休息( 图2-2) 。因此, 商业广场这一公共开敞空间要具备广场和绿地的双重特征。因此在注重投资的经济效益的同时, 应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而促进商业繁荣的目的。3、 交通广场是指有数条交通干道的较大型的交叉口广场。例如大型的环形交叉
10、, 立体交叉和桥头广场等。主要功能是组织和疏导交通。应处理好广场与所衔接道路的关系, 合理确定交通组织方式和广场平面布置。在广场四周不宜布置有大量人流出入的大型公共建筑, 主要建筑物也不宜直接面临广场。应在广场周围布置绿化隔离带, 保证车辆、 行人顺利和安全的通行 5。一类是设在人流大量聚集的车站、 码头、 飞机场等处, 提供高效便捷的交通流线, 人流疏散功能。另一类形式设在城市交通干道交汇处, 一般有大型立交系统。此类广场应以交通疏导为主, 避免在此处设置多功能、 容纳市民活动的广场空间, 同时采取平面立体的绿化种植吸尘减噪( 图2-3) 。图2-2 意大利街头广场, 闹市中的安静去处 图2
11、-3 西安钟鼓楼广场, 以钟楼为中心形成空间放大的交通绿岛式广场( 从钟楼鸟瞰.模型) 4、 园林广场主要指与城市集中绿地, 公园绿地, 城市居住区绿地, 花园或城市自然景观相结合, 以自然生态环境, 园林景观为主要功能的广场。其规模常比较小, 并与其周围的植物绿化, 四季花卉, 山石水景, 构筑物, 园林小品等构成要素形成亲切怡人的生态小气候。因此, 应合理控制园林广场的规模。5、 集散广场是城市中主要人流和车流集散点前面的广场。如飞机场、 火车站, 轮船码头等交通枢纽站前广场, 体育场馆、 影剧院、 饭店宾馆等公共建筑前广场和大型工厂, 机关, 公园门前广场等。主要作用是解决人流、 车流的
12、集散有足够的空间; 具有交通组织和管理的功能, 同时还具有修饰街景的作用。集散广场绿化可起到分隔广场空间以及组织人流与车流的作用; 为人门创造良好的遮荫场所; 提供短暂逗留休息的适宜场所; 绿化可减弱大面积硬质地面受太阳辐射而产生的辐射热, 改进广场小气候; 与建筑物巧妙的配合, 衬托建筑物, 以达到更好的景观效果6。城市的类型还很多, 如, 纪念广场、 宗教广场由于篇幅有限就不再加以赘述。三、 城市广场的设计广场的设计因素很多, 但总的来讲要遵循最基本的三项基本原则: 整体协调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和个性特色原则7。而中国的城市广场建设中虽以广场的设计原则为前提, 但依然存在一些方面的问题。1
13、、 尺度与规模当前在中国城市广场建设中存在的一个严重的误区就是盲目求大, 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城市, 此风更盛, 以为尺度与质量成正比, 可能还有攀比的因素。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 但这是在一种特殊的政治背景和政治需求下产生的但从历史上看, 大型广场的出现的确与举行军事的政治仪式分不开, 而且是专制和集权的一种象征, 如果罗马圣彼得广场。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政治性集会将越来越少, 城市中需要更多的是市民文化或园林休闲广场。广场大小并非简单的面积问题, 它受活动内容、 结构布局、 视觉关系、 光照、 条件、 空间围合、 周边建筑等诸多因素共同制约的, 同时也与相邻空间的对比衬托有关。例如在
14、欧洲许多中世纪城市, 人们走在狭窄弯曲的只有23m宽的街道中, 突然开朗的广场感觉。阳光照在广场上, 暖洋洋的, 周边摆着咖啡座和鲜花。尽管面积不大, 却让人感到这小小的空间已成为生活的必须, 这才是真正意义所在( 图3-1) 。相反, 有些广场面积不小, 但除了让人感到空旷、 单一无所依靠外, 并不能够引发交往和留下深刻的印象, 美国规划师芒福德称之为”广场恐怖”8。另外, 一个好的城市广场要有适当的围合感, 不能产生向心力, 凝聚性差, 削弱了广场作为社会交往空间功能的发挥。美国约洛克菲勒中心广场面积不到半hm2,却是现代广场的范例( 图3-2) 。因此我认为从当前的社会需要和可能出发,
15、我们应该结合旧城市改造, 城市重要公共建筑以及商业文化建筑分布, 并依据具体情况可建一些小广场和小广场群, 这样花钱少, 利用率高, 而且有利提高城市空间品质。图3-1 图意大利罗马万神庙前小广场图3-2 美国约洛克菲勒中心广场( a ,b) a 广场鸟瞰图b 广场一角2、 视觉与功能对广场内涵的不同理解, 将直接影响到广场的规划设计及最终的效果。当前许多城市决策者在谈到为什么要建城市广场时, 十分强调”塑造城市新形象”, ”展示城市历史文化, 发展城市建设的窗口”等, 很易造成”形式主义”。可看到当前我们城市中的广场大多是规则对称, 强调轴线, 大草坪、 大喷泉中间放个大雕塑。原本想突出特色
16、, 实则似曾相识, 外观构图美观但功能性欠缺( 图3-3)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关键一点还是在于对广场这一”外来事物”缺乏深入理解。城市广场发展已有数千年历史。从西方看, 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广场起源于古希腊。然而最让人们心动的还是欧洲中世纪以意大利为代表的城市广场, 如佛罗伦萨的围合性, 比利时布鲁塞尔市政广场( 图3-4) 等。空间具有显著的识别性与良好的视觉感, 在密集的城市形态中真正起到了”城市客厅”的作用。现代城市建设在经过一段”功能至上”和”唯物质论”的追求后, 开始认识到改进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价值观念也由简单追求”效率、 实用、 方便”转为重视”历史、 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 广场 设计 研究 样本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