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塑料公司企业价值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性塑料公司企业价值观.docx(9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泓域/改性塑料公司企业价值观改性塑料公司企业价值观目录一、 项目基本情况2二、 企业文化理论潮源7三、 企业管理理论的第四个里程碑25四、 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的外显形态29五、 塑造鲜亮的企业形象35六、 建设新型的企业伦理道德40七、 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原则与内容42八、 企业价值观的构成48九、 价值观企业文化的内核57十、 产业环境分析64十一、 必要性分析66十二、 发展规划67十三、 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74劳动定员一览表75十四、 法人治理77一、 项目基本情况(一)项目承办单位名称xxx有限公司(二)项目联系人钱xx(三)项目建设单位概况公司坚持诚信为本、铸就品牌,优质服务、赢得市场
2、的经营理念,秉承以人为本,始终坚持 “服务为先、品质为本、创新为魄、共赢为道”的经营理念,遵循“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坚持高端精品战略,提高最高的服务价值”的服务理念,奉行“唯才是用,唯德重用”的人才理念,致力于为客户量身定制出完美解决方案,满足高端市场高品质的需求。公司注重发挥员工民主管理、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作用,建立了工会组织,并通过明确职工代表大会各项职权、组织制度、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厂务公开的内容、程序、形式,企业民主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围绕公司战略和高质量发展,以提高全员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履职能力为核心,坚持战略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持续深化教育培训改革,精准实施培训,努力
3、实现员工成长与公司发展的良性互动。未来,在保持健康、稳定、快速、持续发展的同时,公司以“和谐发展”为目标,践行社会责任,秉承“责任、公平、开放、求实”的企业责任,服务全国。公司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总体原则基础上,坚持优化结构,提质增效。不断促进企业改变粗放型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补齐生态环境保护不足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短板,走绿色、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优化供给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提升创新能力为主线,降成本、补短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项目实施的可行性1、长期的技术积累为项目的实施奠定了
4、坚实基础目前,公司已具备产品大批量生产的技术条件,并已获得了下游客户的普遍认可,为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国家政策支持国内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规范产业发展。在国家政策的助推下,本产业已成为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伴随着提质增效等长效机制政策的引导,本产业将进入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项目产品亦随之快速升级发展。世界各国科学界和产业界都意识到塑料材料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正致力于开发高性价比的塑料材料,提高其使用寿命,充分利用塑料的可塑性,回收并综合利用废弃的塑料材料,减轻原材料成本以及环保给塑料工业带来的双重压力,塑料改性技术的越来越成熟。(五
5、)项目建设选址及建设规模项目选址位于x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占地面积约82.00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项目建筑面积94913.13,其中:主体工程61008.37,仓储工程14628.45,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10453.83,公共工程8822.48。(六)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1、项目总投资构成分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35471.29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7184.1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6.64%;建设期利息286.9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
6、.81%;流动资金8000.2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2.55%。2、建设投资构成本期项目建设投资27184.16万元,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其中:工程费用24167.66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2056.45万元,预备费960.05万元。(七)资金筹措方案本期项目总投资35471.29万元,其中申请银行长期贷款11711.59万元,其余部分由企业自筹。(八)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1、营业收入(SP):75200.00万元。2、综合总成本费用(TC):59223.35万元。3、净利润(NP):11698.54万元。4、全部投资回收期(Pt):5.29年。5、财务内部收益率:2
7、4.78%。6、财务净现值:25657.38万元。(九)项目建设进度规划本期项目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的有关法规和实施指南要求进行建设,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十)项目综合评价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占地面积54667.00约82.00亩1.1总建筑面积94913.13容积率1.741.2基底面积33893.54建筑系数62.00%1.3投资强度万元/亩324.702总投资万元35471.292.1建设投资万元27184.162.1.1工程费用万元24167.662.1.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万元2056.452.1.3预备费万元960.052.2建设期利息万元286.932
8、.3流动资金万元8000.203资金筹措万元35471.293.1自筹资金万元23759.703.2银行贷款万元11711.594营业收入万元75200.00正常运营年份5总成本费用万元59223.356利润总额万元15598.057净利润万元11698.548所得税万元3899.519增值税万元3154.9310税金及附加万元378.6011纳税总额万元7433.0412工业增加值万元24310.8413盈亏平衡点万元26983.88产值14回收期年5.29含建设期12个月15财务内部收益率24.78%所得税后16财务净现值万元25657.38所得税后二、 企业文化理论潮源企业文化学说在形成
9、过程中,吸收了不少相关理论的思想精华。如人学理论、社会动力理论、领导理论、学习理论与学习型组织理论等,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奠定了企业文化学说的基础,丰富了企业文化学说的内涵。(一)人学理论人学理论是探讨、研究人性的生成、发展规律,解释为什么要用教育的方法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为什么能够通过教育的方法提高人对组织的忠诚度,增强组织凝聚力的学说。1、中国古代的人学思想中国古代人学思想博大精深,对企业文化影响较大的是人性理论和仁学理论。(1)人性理论。淮南子修务训论证了人的品质和才能是后天环境磨练的产物,它批判先秦道家“人性各有所修短”的观点,举马为例说:“故其形之为马,马不可化;其可驾驭,教
10、之所为也。马,聋虫也,而可以通气志,犹待教而成,又况人乎!”这是说,马的形状是不可改变的,但马的性格是可以驯服的,人性也可以因教而改变。孟子认为,人性的趋向善良“犹水流而就下”,尽管利用其他的力量,如拍打、堵挡,也可以使水跳起来,或是从山下流到山上,但这只是改变了水的“行为”,并没有改变水的“本性”。同样,人周围的环境尽管也可以使其变为不善良,但他的本性还是善良的。儒家的性善主要是指仁、义、礼、智、信等。为了恢复和保持人们善良的本性,孔子主张先格物、知至、意诚、心正,而后方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主张人性恶的荀子却说:“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因此,
11、“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的思想中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因素,他主张性恶,其实是指人的基本生理需要,这种基本生理需要若得不到满足,便会出现争夺,天下于是混乱。如果充分调动人力,努力生产,丰衣足食之后,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天下也就太平了。这实际上与管子的“衣食足则知荣辱,仓廪实则知礼节”别无二致。“性善论”与“性恶论”对于研究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一方面,要求企业必须大力发展生产,满足人们的基本生理需要;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强烈地追求精神生活,追求人自身价值的实现。企业文化管理就必须从这一根本需要出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满足员工高层次的精神文化
12、需要,加强教育,为员工的发展创造条件。(2)仁学理论。在中国传统的人学思想中,起核心指导作用的是儒家的“仁学”理论。“仁”是孔子道德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整个儒家思想的内核。“仁”最为基本的含义是“爱人”。个体的人总是和周围的其他人联系在一起而处于一个系统中,以自己为中心,由近及远,由亲至疏,形成一个贵贱亲疏的阶梯,因而对他们的爱也有所区别。故儒家的仁爱,不是主张对一切人都同样地爱,而是要先爱、厚爱贵者、亲者。但儒家的仁爱又不主张把任何人(包括贱者、疏者)排除在外,也强调“泛爱众”,即依据由近及远,由亲到疏的原则,把仁爱原则应用于一切管理对象。儒家之所以主张以仁爱来对待一切管理对象,因为他们认为
13、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缓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在二者之间建立和保持一种比较和谐的关系,在组织内部各成员之间形成亲密的情感联系,产生强大的内聚力、整体力,从而有助于实现管理目标。儒家“仁”学在管理中的具体运用就是行“忠恕”之道。“忠”强调在处理人与人、人与事的关系中,应有尽心尽力、诚实无欺的忠诚态度。为了忠诚,可以放弃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在今天的管理中,儒家的“忠”仍有着积极作用,那就是在管理中,应强调忠于员工、忠于企业、忠于顾客、忠于社会。“恕”则是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去推度别人的心,从而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谅解别人的不周不妥之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见儒家“恕”道的基本内容就是不愿意
14、加在自己身上的,也就不要去加在别人身上。在管理中,存在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各级管理人员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矛盾,如果每个人能够从“恕”道出发,检查自己,多为对方考虑,以达到相互间求得共识,相互理解、宽容,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趋于和谐和融洽。儒家“仁”学思想还主张“和”与“信”。“和”直接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同”之辨。古人认为“和”与“同”是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应加以严格区别,“和”是指把不同的事物结合到一起,达到平稳、和谐、统一,这样就能产生新的事物。而“同”是指无差别地绝对等同,是相同事物的叠加,这不可能产生新的事物。只有用不同的乐器,彼此配合得当,才能形成悦耳动听的音乐,这是“
15、和”,如只用一种乐器,这就是“同”。儒家继承发展了传统的“和同”之辨,主张“和”,反对“同”,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并把“和”的思想与“信”、“忠”、“恕”等思想连接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其“仁”学思想的内核。其“和为贵”的思想在管理中有着积极地促进协调、融合、合作的作用。“信”也就是诚实不欺。具体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组织内部各成员之间应相互信任,内部各成员自身,尤其是管理者自己要信实。儒家所宣扬的“信”在今天已成为组织内部人与人之间进行协作与交往,各种管理得以顺利进行的一项基本准则。二是企业对外部的信用,如对顾客的信用、对公众的信用、对协作单位的信用等,这是企业立足于市场并兴
16、旺发达的前提。2、西方的人学理论在西方,人学中某些理论围绕对人的假设展开,对人的假设不同,其主张的管理方法也不同。(1)XY理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教授在1957年11月美国的管理评论上发表了企业的人性方面一文,把人性恶的行为理论称为X理论,而把人性善的行为理论称为Y理论。X理论认为,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工,作;由于人生来不喜欢工作,对绝大多数人必须加以强迫、控制、指挥,以惩罚相威胁,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付出适当的努力;人生来就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的需要;人习惯于守旧,反对变革,把个人安全看得高于一切;只有极少数人,才具有解决组织问题所需要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
17、缺乏理性,容易受外界或他人的影响,做出一些不适宜的行为。由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开创的科学管理理论,将人看成是经济人,管理上强调严密监督、控制和物质刺激,无疑是典型的X理论。Y理论则认为,人并非生来就是懒惰的,要求工作是人的本能;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们不但愿意而且能够主动承担责任;人们有追求满足欲望的需要,与组织需要没有矛盾,只要管理适当,人们就会把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人并非必然会对组织目标产生抵触和采取消极态度,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组织的压力造成的;人对于自己所参与的工作目标,能实行自我指挥与自我控制,人对企业目标的参与程度,同获得成就的报酬直接相关;大多数人都具有解决组织问题的想象
18、力和创造力,在现代工业社会里,人的智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由梅奥的“霍桑试验”所开创的行为科学学派,将人看成是“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管理上更加强调参与、调动和激励,无疑是典型的Y理论。(2)超Y理论。1970年,美国管理学家洛希在权变管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超Y理论”。他认为,现实生活中既没有绝对的X理论,也没有绝对的Y理论,应根据组织的目标、工作的性质、员工的素质等决定是采用X理论的管理方式,还是采用Y理论的管理方式。他的观点是:人们是抱着各种各样的愿望和需要加入企业组织的,这种愿望和需要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有的人愿意在正规化的、有严格规章制度的组织中工作,但不想参与决策和承担责任。而
19、有的人却愿意有更多的自治权和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性的机会。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同时,组织目标、工作性质、员工素质等对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有很大的影响。主张当一个目标达到以后,企业应激发员工的胜任感和满足,感,使之为达到更高的目标而努力。以中西方的人学、人性理论为基础,经过综合提炼和提升,便形成了现代人本管理理论。这种理论引入了社会学、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的某些基本原理,从人性的本质和人类的行为方式出发,为人类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现代人本管理理论强调:员工是企业的主体;有效管理的关键是确保员工的参与,并使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这些思想为企业文化学说
20、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二)团体动力理论团体动力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行为科学进一步发展的产物。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在对企业进行实验的时候,曾隐隐约约地感受到工人中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后来,梅奥在霍桑实验中,证实了工人中确实存在非正式组织。团体动力理论解释了处于集体生活中的个体是如何同他人进行联系的,也回答了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使员工个体融于集体生活,从而形成集体合力的问题。1、团体要素论美国心理学家霍曼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团体组成四要素理论。他认为,任何一个团体都是由活动、相互作用(信息沟通和行为响应)、思想情绪(团体成员的态度、感受、意见、信念、思维过程)和团体规范四种要素组成的系
21、统,初步奠定了团体要素论的基础。此后,有些行为科学家还提出八要素理论,认为有八种要素影响到团体,包括成员的共同性一一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团体规模、团体与外部的关系、成员对团体的依赖性、团体的地位、目标的达成、信息的沟通、领导的要求与压力等。团体要素论的主要观点是分析影响团体合力的各种因素以及影响程度,探析通过改善某些要素或强化某些要素,达到提高组织凝聚力和组织效率的目的。2、团体动力论团体动力论是美籍德国人库尔特卢因提出的。他认为一个人的行为(B)是个体内在需要(P)和环境外力(E)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用函数式B=f(P,E)来表示。团体动力论的本质就是论述团体中的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
22、团体动力论的主要观点是:(1)团体的领导方式不同,其成员的行为表现也不同。卢因把团体的领导方式分为专制型、民主型、自由放任型三种。他对若干名10岁左右的男孩所做的实验表明:在专制型团体中,成员普遍表现出攻击性言行、引人注目的出风头行为、使用“我”而不是“我们”、推卸责任、对团体活动缺乏满足感等人格特征。而在民主型团体中,成员的表现则正好相反。卢因的实验还表明,同一个成员一旦从专制型团体调入民主型团体,他的行为也将起变化。(2)团体的组织形式不同,其成员的行为表现也不同。卢因及其追随者发现,在欧洲战场上被德军俘虏的美国士兵,反抗情绪和逃跑率都很高;而在朝鲜战场上被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虏的美国士兵,反
23、抗情绪和逃跑率都很低。心理学家薛恩的研究表明,这种行为反差是由团体组织形式的不同造成的。他发现在中国战俘营中,看守人员与战俘的伙食、医疗条件平等,战俘经常被调动而组成新的战俘群,有意识地让被俘士兵管理被俘军官,战俘被提审后不再回原来的战俘群。而在纳粹德国的战俘营中,组织管理方法与中国正好相反。战俘营的组织形式不同,导致了战俘行为的不同,这一现象对团体行为研究无疑有很大的借鉴意义。(3)团体结构性质不同,其成员的行为表现也不同。美国学者威尔逊等人将36名大学生分成两组进行实验,甲组成员都是安全需要较强、自尊需要较低的学生。乙组则是自尊需要较强、安全需要较低的学生。结果表明,甲组在平等型团体中的生
24、产率较低,而在科层型团体中的生产率较高,乙组的表现则正好相反。可见,成员行为取决于个人需要类型和团体领导方式如何搭配。(4)团体规则不同,其成员的行为表现也不同。卢因在20世纪40年代曾就团体规则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做过一系列实验,如怎样改变美国家庭主妇不喜欢用动物内脏做菜的习惯等。实验结果表明,团体的规则比一般性的宣传说服更能改变团体成员的行为,这从另外一个方面再次说明了在企业管理领域进行价值观建设的极端重要性。(5)团体多数压力不同,其成员的行为表现也不同。社会心理学家阿奇于20世纪50年代通过多次实验证明:对于用来做实验的“问题”,如团体中只有一个成员故意给出错误回答,就会产生团体压力,被试
25、者接受错误答案的次数达13.6%;若有3个成员故意答错,被试者接受错误答案的比率就上升为31.8%。此外,还有一些行为科学家就团体凝聚力和生产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指出,团体凝聚力与生产率受控于团体目标和组织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团体凝聚力高,自然会使生产率有极大提高;即使团体凝聚力低,也能提高生产率。如果不一致,则团体凝聚力高反而会使生产率下降,团体凝聚力低则对生产率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怎样使团体目标和组织目标一致呢?美国学者利兰布雷德福提出了敏感性训练理论。他认为,可以在类似实际工作环境的实验室中组成训练团体,通过训练提高受训者对于自己的感情和情绪的控制能力,提高自己同别人的相互影响关
26、系的敏感性,进而改变个人和团体的行为,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满足个人需要的目标。(三)领导理论领导理论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这里只介绍一些与文化的形成和演变有着密切关系的理论,如领导行为方式理论以及领导者的个性和风格对组织形成的影响等方面的理论。1、领导行为方式理论对领导行为方式的研究多是从领导的职能出发进行的。(1)双维理论。美国学者利克特提出双维理论,即把领导者区分为“以生产为中心”和“以员工为中心”两种类型。关心生产的领导者注重工作的组织与计划,明确工作职责、工作程序,注重严格监督等。这种领导者是工作导向型的。而关心员工的领导者则注。重与下属的关系,关心员工的需要,注重人员的行为反应及问题,善
27、于利用群体实现目标,给予组织成员较大的自由空间等,这种领导者是员工导向型的。据此,利克特主张员工集体参与管理。他认为,有效的领导者注重面向下属,善于向下属提出挑战性目标,并对他们能够达到目标表示出信心;有效的领导者能引导员工参与管理过程,依靠信息沟通使所有部门、所有人像一个整体那样行事;群体的所有成员是一种相互支持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他们感到在需求、愿望、价值追求和目标等方面有真正共同的利益。(2)管理方格理论。美国学者布莱克和穆顿于1964年设计了一个巧妙的管理方格图,用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对生产和对人的关心程度,两个要素以不同程度相结合就构成一种领导方式,典型的有1.1型贫乏型管理、9
28、.1型一独裁的重任务型管理、1.9型一乡村俱乐部型管理、5.5型一中间道路型管理、9.9型战斗集体型管理。他们主张采用9.9型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能使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的需求最有效地结合起来,既高度重视组织的各项工作,又能通过沟通和激励,使群体合作,使工作成为组织成员自觉自愿的行为,形成人人为组织目标而努力的生动活泼的局面。(3)不成熟一成熟连续流理论。美国学者阿吉里斯提出不成熟一成熟连续流理论,主张有效的领导者应帮助人们从不成熟或依赖状态转变到成熟状态。人们不成熟的特点是被动,有依赖性,办事没有办法,兴趣淡漠,目光短浅,追求从属的职位,缺乏自知之明;而人们成熟的特点是有能动性、独立性,办事办
29、法多,兴趣浓厚,目光长远,追求显要的职位,有自知之明并能自我控制。领导者的工作就是要帮助每个人由不成熟走向成熟。如果组织不为人们提供使他们成熟起来的机会,或不提供把他们作为成熟的个人对待的机,会,人们就会变得忧虑、沮丧,并且将会以违背组织目标的方式行事。除此以外,还有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的研究者提出的以“关怀”和“定规”为不同构面的“二维构面理论”;美国人雷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任务导向、关系导向和领导效能的“三维构面理论”。这些理论都试图找到一种最好的领导方式,使员工主动、积极地参与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创造最有效率的管理。2、情境理论情境理论主张研究领导者的作用要注意人们的动机和态度,以及当时当地
30、的环境。(1)路径一目标理论。美国人豪斯提出的“路径一目标理论”认为,最富有成效的领导是采取种种方法设计一种环境,使群体成员潜在地或明显地受到动机的激励,并能对它做出有效的反应。从本质上讲,这种理论要求领导者应能帮助其下属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特别是一些成就和报酬目标。为此,领导者就要明确规定职位和工作责任,消除障碍,在制定目标时谋求群体成员的帮助,促进群体成员协作,增进个人在工作中得到满足的机会,减少不必要的紧张与外部控制,使酬劳及其他期望得以实现。(2)权变理论。美国人菲德勒提出的权变理论认为,领导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施加影响的能力取决于群体的工作环境、领导者的个性和风格以及
31、领导方法的适应性。制约领导工作的三个基本因素分别是职位权力、任务结构和领导者与下级的关系。根据这三个因素的情况,领导者所处的环境从最有利到最不利可分为多种类型。三个要素齐备是领导者最有利的工作环境,三个要素都缺乏则是领导者最不利的工作环境。领导者采取的领导方式与环境类型相适应,才能使领导最有成效。菲德勒在此谈到的环境只,有三个要素,从扩展意义上讲,领导者面对的最大环境是文化环境,领导者是文化环境的营造者,也是文化环境的受制约者,领导者只有在不断适应中逐步营造更好的文化环境,才能使领导更富有成效。(四)学习理论与学习型组织理论1、学习理论团体内部总是会发生很多问题,一个团体是怎样通过学习认知,从
32、而将矛盾冲突控制在一定范围,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的意志呢?在这方面,学习理论会给我们很多帮助。学习理论是有关揭示学习机制的心理学理论,学说众多,其中有关学习方法的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企业文化问题。人非生而知之者,人的知识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唯有学习一种途径。在学习方面,必须掌握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1)积极解决问题法。假若人们在遇到某种困难的时候,曾用某种办法成功渡过了难关,那么人们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正强化,今后碰到类似问题,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这种方法,并积极加以应用。假若这种办法次次成功,人们就会对它产生一种强烈的信念,这就是积极解决问题法。(2)避免焦虑法。假若人们碰到困难时,运用某种
33、办法非但没有成功,反而遭到惨重,的失败,那么人们就会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明知它并不是那么坏,但就是不愿正视它,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样就有了一种如何正视现实、正视失败的又一种学习方法避免焦虑法,这是一种回避学习法。也就是说,通过防止环境再次发生类似以前那样的变化,或者通过一种避免产生不确定性或认知负担而引起焦虑的方法,来认识环境、思考问题、增强体验和采取行动。如何掌握这种学习方法呢?首先,要正确认识焦虑。焦虑是指受到已知或未知因素威胁产生的畏惧情绪以及对不明确的现状与将来所产生的问题的认识程度的模糊性,而不是明确的目标压力或要求实现目标的紧迫性。因此解决问题应把重点集中到
34、现存的问题上,如果不明确引起焦虑的原因,就不可能有针对性地减少影响焦虑的因素。其次,避免焦虑法往往是一种一次性学习。一旦某种方法行之有效,即便导致痛苦的根源不再存在,那它也会无限期地重复下去。这种方法是很多恐惧产生的原因,因为人们可能只是学习避免产生焦虑的情境,而永远不可能认识实际的危险是否仍然存在。例如,某大型机电产品制造公司引进了一种新产品,但惨遭失败。不仅给公司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而且公司管理人员在感情上也经受了巨大的痛苦。以后每当有人建议生产类似的产品时,公司管理人员马上就会想起当年痛苦的一幕,而本能地拒绝生产。鉴于焦虑本身是痛苦的,减少焦虑的最好方法就是拒绝再次引进类似的产品。一旦
35、掌握了这种认知反应,它就可以通过某种减少焦虑的产品的生产而自动得到强化,这种产品能使管理人员避免再次碰到失败。但如果企业不再尝试引进原来那种导致它失败的产品,它就不能证实原来的假设“我们在这方面没有优势”是否正确。实际上随着时光的流逝,企业的其他一些部门正在积累这方面的经验,并且市场也会发生变化。但只要那些受过创伤的管理人员仍然大权在握,就不可能重新讨论这个问题,因为这会直接勾起他们严重的焦虑。这种学习方法使人们的心理趋向于保守。一个企业可以利用它避免错误事件的发生和根治劣质文化;但在某种情形下,也要帮助员工克服焦虑心理,找到曾引起人们焦虑的某个问题的新的解决方法,促使人们积极变革与创新。2、
36、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最初的构想源自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的佛容斯特教授创始发展的系统动力学。佛容斯特在1965年发表了“一种新型的公司设计”的设想,他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非常具体地构想出未来企业的思想组织形态一一层次扁平化、组织咨询化、系统开放化,逐渐由从属关系转向工作伙伴关系,不断学习,不断重新调整结构关系。彼得圣吉博士作为佛容斯特教授的学生,继续以组织系统动力学为基础来研究如何建立一种更理想的组织,除了进一步融入更多整体动态搭配的细节性的技术外,还将一些新的创造性管理技术结合起来,发展出一种新型的组织概念。1990年彼得圣吉出版了第五项修炼一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使学习
37、型组织理论得到发展和完善。第五项修炼一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把学习型组织的五项新技术即五项修炼汇聚在一起,使学习型组织演变成一种管理科学。0“五项修炼”被管理界称为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圣吉模型”。这一模型包括以下内容:(1)自我超越,核心是实现心灵深处的渴望。自我超越首先是学习不断理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其次是在不断学习中,客观地观察现实,了解目前的真实情况。组织整体对于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取决于个别成员对于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对于学习型组织来讲,要设计出鼓励他们的成员不断成长的个人职业生涯计划。(2)改善心智模式,核心是用新眼睛看世界。心智模式根深蒂固于心中,它源于对过去事物的认识过程,但又
38、参与对现实事物的认识。人的心智模式影响着人们看世界、对待事物的态度,有时直接决定人们的决策。学习如何将自己的心智模式摊开,并加以检视和改善,有助于改变心中对于周围世界如何运作的既有认识。改善心智模式,即把“镜子”转向自己,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3)建立共同愿景,核心是打造生命共同体。共同愿景是指组织中人们共同愿望的景象。建立共同愿景即要求组织的全体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感,为了实现大家由衷渴望实现的目标,而主动地去努力学习、追求卓越。(4)团体学习,核心是激发群体智慧。团体学习是指发展团体成员整体协调能力和提高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当团体真正
39、在学习的时候,不仅整体产生出色的成果,成员成长的速度也比其他的学习方式更快。在现代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应是团体而不是,个人。(5)系统思考,核心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系统思考要求人们运用系统的观点看待组织的发展。它引导人们从看局部到纵观整体,从看事物的表面到洞察其变化背后的结构,以及从静态的分析到认识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进而寻找一种动态的平衡。系统思考可以帮助我们认清整个变化形态,并了解应如何有效地掌握变化,开拓新局面。三、 企业管理理论的第四个里程碑(一)前三个里程碑的理论主张及缺陷自从1911年美国工程师泰罗出版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开始,人们围绕重人还是重物、强调理性还是强调非理性等基本问题,
40、一直在努力探求如何管理好企业这个复杂的课题,管理学者从不同角度各抒己见,提出了大量的管理理论,形成了丛林般的管理学派。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三个学派。1、组织技术学派组织技术学派也称古典管理学派,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泰罗、法约尔和韦伯等。这个学派把人当做“经济人”和活机器看待,强调在组织技术上下工夫,主张对人严格管理、严密控制;同时主张用科学的方法、手段,如工作定额、工作标准化、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度、科学的管理过程和理想的管理组织等,加大工人的劳动强度,防止工人“故意偷懒”,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2、行为科学学派行为科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布莱克、穆顿、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和利克特等
41、。这个学派从“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的基点出发,开始重视对人的需要、动机及行为规律的研究,承认人的社会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进取性,主张用引导、激励的方式调动人的积极性,并通过“参与管理”、“目标管理”和“职业生活充实化”等方式实现个人目标同企业目标的结合。3、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巴纳德和西蒙等人。这个学派吸收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重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先进的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等在管理中的运用,强调系统分析、定量分析和数学模型的作用,力求使管理活动更加程序化、系统化、科学化。以上三个学派的形成,被公认为是管理理论发展的三个里程碑。这三种理论到底哪种对管理
42、实践最有效,最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实践并没有作出唯一的选择。这是因为,每个企业都身处特定的经济、社会环境,面对不同的民族文化、市场状况,生产经营特点、历史传统以及管理水平等也存在着很大差异。面对复杂的管理实践,上述管理理论虽各具优势,但也存在着共同的不可弥补的局限性。首先,缺乏对人的正确认识。把员工作为管理的客体、工具看待,员工在管理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仍然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为两个对立阵营;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研究如何控制人、激励人。泰罗在晚年曾指出:“我为了提高企业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竭尽了全力,但是,他们的抵抗决心也是坚固的。如果我当时年纪更大一些,更加世故一些,我就不会硬让他们干他们不愿干的事
43、了。”其次,缺乏对员工整体的研究。只注重研究个体,强调个人的作用和积极性。行为科学学派加强了对人的研究,揭示了人的行为、动机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但研究的不是整体文化精神。管理科学学派着眼于管理的系统性,但重点还是放在企业管理的“硬系统”上,对员工整体的“软系统”涉猎得较少。再次,对企业组织行为的研究层次较低。着眼点停留在组织、制度、技术、方法、手段上,没有上升到文化这一更高层次上来。最后,没有找到硬管理和软管理、理性控制和非理性控制的最佳结合点,即没有找到与硬管理和软管理、理性控制和非理性控制相适应的一套“非正式规则”,没有自觉地研究通过文化微妙性的暗示和集体精神的感受对员工起约束作用的价值观念
44、、行为准则和风气、传统等。(二)第四个里程碑的形成由于前种管理理论存在一些不可克服的缺陷,管理实践的发展迫切要求管理理论的创新和突破,即寻找到一种可以弥补上述缺陷的新的理论。管理学家和企业家们通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以及对各国管理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即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企业管理,因而创造了一种适合企业管理发展需要的企业文化学说。人们发现,这种学说可弥补前三种管理理论的缺陷,使企业管理理论更富有整体性、人情味和文化色彩;应用于实践更有利于发挥民族文化优势,发挥价值观的力量,创造有特色的高效率的管理模式。可见,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学说“企业文化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传统管理理论
45、不断发展、自身缺陷不断得到克服的必然结果。企业文化由自发的现象到自觉的实践,再到理论,标志着管理上的一场革命。以研究企业文化的产生、发展规律为对象的企业文化学,不仅是企业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最高层次,而且也是继科学管理、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科学之后,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一座新的里程碑,即第四个里程碑。(三)企业文化理论的核心企业文化理论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理论,适应了生产力不断发展、人的素质普遍提高、人一机关系不断调整的需要,反映了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企业文化理论的核心有以下四点。1、以人为本坚持把人放在企业管理的主体地位上,尊重人,信任人,培养人,发展人,把提高人的素质和
46、发挥人的精神潜能作为管理的根本出发点。2、以文化人强调群体意识、文化认同和团队精神,主张通过建立共同价值,凝聚力量,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的融合;实现经营过程与文化养成的一体化。3、以文兴企倡导用先进的人本理念和市场理念引领企业经营,用鲜明的文化特色和文化手段提升经营层次,创造和提升品牌的文化价值。4、创造和谐谋求企业与社会、自然环境以及企业内部物质、制度、精神各个层面的动态平衡与和谐发展。四、 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的外显形态表面看来,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一件“漂亮外衣”,不管企业内在文化如何,只要善于包装,就可以做到“金玉其外”,在市场上传播美名。实际上,经受市场长期考验的企业形
47、象是包装不出来的。企业形象作为企业文化的外显形态,既是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企业文化的载体。企业形象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集中地表现在“文化资本积累”的价值上。从一个成功企业的形象上,不仅可以感受到该企业的文化,甚至可以感受到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经营资源的重点已经由物质资本转向文化资本;在世界市场上的企业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较量。企业形象建设成为企业谋求生存的重大战略问题。(一)企业形象的内涵与特征1、企业形象的概念及内涵解读企业形象的内涵,需先从了解形象的概念入手。形象一般是指能够引起人们思想和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和姿态,进而说是人们对于特定人和事物的一种认识和评价。这包括两层含义:形象是一种事物具体的形状和姿态,是具体的、客观的;形象是事物具体形状和姿态在人们心目中的感受,反映了人们的一种认识和评价,是抽象的、主观的。形象是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概念,无论是一个人、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都存在着形象问题。确立形象的目的在于识别,就是通过具体可感的视觉或行为表现,象征地显示一种价值和意志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引起思想和感情的反应,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趋向。企业形象是一个企业在顾客及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进而说是顾客和社会公众(包括员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