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坝安全监测精编版[25页].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大坝安全监测精编版[25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坝安全监测精编版[25页].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最新资料推荐第十四章 大坝安全监测教学内容:1、 1、 了解大坝安全监测的目的、内容2、 2、 各阶段的监测工作3、 3、 变形监测、渗流监测等监测仪器讨论问题:1、 1、 大坝失事的后果。2、 2、 各种坝型主要监测目标。教学安排:主要介绍第一节;其余各节为自学内容。第一节 第一节 概述一、大坝安全监测及其目的1、 1、 定义:大坝安全监测(Safety Monitoring of Dams)是通过仪器观测和巡视检查对大坝坝体、坝基、近坝区岸坡及坝周围环境所作的测量及观察。大坝:泛指与大坝有关的各种水工建筑物及设备监测:包括对坝固定测点的仪器观测,也包括对大坝外表及内部大范围对象的定期或不定
2、期的直观检查和仪器探查。2、 2、 目的:a、 a、 监视建筑物在初次蓄水期间及随后长期运行的安全,为判断大坝安全提供信息。水利枢纽运行条件十分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大坝的安全运行关系到上下游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坝蓄水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一旦失事对下游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尽管设计中采用了一定的安全系数,使大坝能承担各种荷载组合,但由于设计不可能预见所有不利变化,施工质量也不能完美无缺,大坝在运用过程中存在失事的可能。国际大坝委员会(ICOLD)对33个国家统计,1.47万大坝中有1105座有恶化现象,有105座发生破坏。以下是历史上著名的溃坝事件:1928
3、年 美国63m高的St.Francis(圣佛朗西斯)重力坝失事;1976年 美国93m高的Teton(提堂)土坝首次蓄水时溃决,4亿美元的经济损失;1959年 法国Malpasset(马尔巴塞)拱坝垮坝;1963年 意大利的Vajont(瓦依昂)拱坝因库库岸大滑坡导致涌浪翻坝、水库淤满失效;1975年 中国板桥和石漫滩土坝洪水漫坝失事。大量的事实也证明,大坝发生破坏事故,事前是有预兆的,对水库进行系统的观测,就能及时掌握水库的状态变化,在发生不正常情况时,及时采取加固补救措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从而保证水库的安全运行。河南省南谷洞水库堆石坝,通过检查观测发现水平垂直位移及下游漏水险情,通
4、过观测及分析研究,采取砼防渗墙处理后,使严重的变形及浑水渗漏情况得到了展出改善,转危为安。b、 b、 通过对大坝的系统观测,可根据观测结果推断大坝在各种水位下的安全度,确定安全控制水位,指导大坝的运行,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工程效益。湖南酒埠江土坝,1960年建成后,因为担心施工质量有问题,一直低水位运行,后来通过系统的观测和资料分析,认为大坝质量是好的,从1981年起抬高水位运行,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刘家峡水库主坝,根据系统的观测及资料分析,表明大坝的工作偏于安全,因而决定把水位抬高1.0米运行,在观测、分析、再观测中共抬高水位1.29米,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c、 c、 施工过程中不
5、断反馈,提高设计和施工水平;通过实际工作性态的反分析,检验设计和施工,为提高和修正水工设计理论提供科学依据。由于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和坝工科技水平的限制,大坝设计理论还不够成熟和完善,一些设计前提都带有很多假定,若干因素只能简化处理,作用于结构上的某些荷载还不能准确算出,对结构破坏机理、发展过程、安全界限等的认识不够清楚和准确,坝体和坝基各部位的物理力学参数更难以精确给定。而大坝监测项目齐全、测定多,观测频次密、跨越时期长,能体现现场复杂的实际条件及反映大坝的真实状态,因此可以作为检验设计方法、计算理论、施工措施、施工质量、材料性能能的有效手段。可改变和加深人民对坝工有关问题的认识,开发更合理的设
6、计准则,概述设计和施工,促进坝工学科的发展。例如:混凝土坝坝基扬压力的存在和分布规律的了解、对帷幕及排水降压作用的验证、对混凝土坝变形与应力受温度变化影响的认识、对地震时坝体加速度分布图形的掌握以及根据应力应变实测值对拱坝试载法的验证等,都是通过监测得到的。如北京官厅水库运用初期,通过观测,发现土坝坝基渗漏严重,采用了灌浆防渗的措施。经过测压管观测资料分析,帷幕前后水位仅差23米,渗流量只减少约15%20%,效果不太显著。因而放弃了灌浆处理,改用了上游抛土,下游打排水孔的措施,效果显著,保证了大坝安全。大坝失事的主要原因土石坝混凝土坝195019591960196919701975195019
7、591960196919701975建成坝数14212708/858868/失事数10819572795011漫顶42491620186地基和结构问题28592714184材料问题12163214/坍坡25121/其它521312111从上表看出,1950年以来发生的大坝失事,按成因大致分为:l l 30%左右是由于遭遇特大洪水,设计洪水偏低和泄洪设备失灵,引起洪水漫顶失事;l l 27%左右是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基础失稳和意外的结构事故(如假设的荷载过分乐观);l l 20%是地下渗漏引起的扬压力过高,渗漏量增大,渗透坡降过大引起坝基基础渗透变形等; l l 11%是由于大坝老化,建筑材料变质
8、(如开裂、侵蚀和风化)以及施工质量等原因使材料强度降低,从而引起失事;l l 12%是由于不同的特有原因所致。在失事的515座大坝土坝占的比例较大,而且这些坝缺乏观测设施或设施不完善。总之,大坝安全监测在保障大坝安全经济运行以及提高坝工科学理论有重要作用。二、各阶段的监测工作大坝监测工作贯穿于坝工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全过程。监测工作包括:观测方法的研究和仪器设备的研制、生产,监测设计,监测设备的埋设安装,数据采集、传输和储存,资料整理和分析,大坝实测性态的研究、评价等。设计阶段:需提出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的总统设计方案,监测布置图,仪器设备清单,施工详图及埋设安装技术要求,各监测项目测定的规定,监测系
9、统的工程概算等。施工阶段:做好仪器设备的检验、率定、埋设、安装、调试、维护,施工期的监测,竣工报告及监测报告的编写。运行阶段:需进行日常的及特殊情况下的监测工作,定期采集数据及巡视检查,及时整理、整编和分析监测成果并编写监测报告,建立监测档案,做好监测系统的维护、更新、补充、完善工作。第一次蓄水是大坝安全的一个关键时期,应专门制定监测计划,拟定主要的安全监控指标。地震、大洪水以及大坝工作异常时要作为特殊情况,加强检查和重点部位的监测。三、原型监测工作概况1. 1. 主要监测项目不同级别的大坝要求监测的项目不同。对于一二级大坝,仪器监测主要有以下项目:1) 1) 工作条件监测:上下游水位、库水温
10、、气温、坝前淤积、下游冲淤2) 2) 渗流监测:渗流量、绕坝渗流、渗水透明度及化学分析、混凝土坝的扬压力,土石坝的浸润线、坝基渗水压力、导渗降压等3) 3) 变形监测: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接缝和裂缝,混凝土坝的挠度和倾斜,土石坝的固结等4) 4) 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混凝土坝的混凝土应力、应变,钢筋应力,钢管、蜗壳的钢板应力,混凝土温度、坝基温度、土石坝的孔隙水压力、土压力5) 5) 其它监测:近坝区岸坡稳定,局部结构的应力、应变,坝体地震反应,水力学监测其中变形和渗流观测是最重要的观测项目。观测物理量分为:荷载集(水压力、泥沙压力、温度、地震荷载)荷载效应集(变形、裂缝开度、应力、应变、扬压
11、力或孔隙水压力、渗流量和水质)2. 2. 主要检查项目在施工期和运行期,除了仪器监测外,还要进行巡视检查。混凝土坝有以下检查项目:1) 1) 坝体:相邻坝段间的错动情况,伸缩缝开合及止水情况,坝面、廊道壁、宽缝内表面的裂缝及漏水情况,混凝土有无破损、溶蚀及侵蚀现象,排水孔工作状态,渗水量和水质有无显著变化等。2) 2) 坝基和坝肩:基础岩体有无挤压、错动、松动、鼓出,坝体与基岩结合处有无错动、开裂漏水,坝肩有无裂缝、滑坡、溶蚀、绕渗,坝基排水设施工作是否正常,渗水水量及浑浊度有无显著变化等。3) 3) 引水和泄水建筑物:进水设施有无淤堵、损坏,泄水建筑物有无裂缝及损伤,消能设施有无磨损、冲蚀,
12、下游河床及岸坡冲淤情况等。4) 4) 其它:近坝区岸坡地下水露头变化情况,岸坡裂缝变化情况,闸门及门槽、支座、止水情况,起闭设施能否应急启动工作,地区控制系统及备用电源能否正常工作等。土石坝主要检查项目:坝体有无裂缝、滑坡、塌陷、坍坑、表面冲蚀、坡脚凸起,背水坡及坝脚有无漏水、管涌、流土、沼泽化现象,泉眼、减压井、反滤排水沟的渗水有无异常变化,渗水是否浑浊或带色,块石护坡有无松动、翻起、垫层流失,表面排水有无损坏或淤积,有无虫害(白蚁)、鼠兽(獾)活动痕迹等。3. 3. 监测和检查次数仪器监测的次数因项目和阶段而异。第一次蓄水前及第一次蓄水后头五年运行中,一般每旬一次至每月一次;第一次蓄水期一
13、般每天一次至每旬一次;经过第一次蓄水且运行超过五年后,一般每月一次至每季度一次。各时期上下游水位及气温每日均需观测。内部观测的传感器在埋设后头一个月内要加密测次,间隔从4h,8h,24h到5d,以后逐渐转入正常频次。如遇地震、大洪水及其它异常情况,应适当增加测次。自动化监测测次可适当加密。经过长期运行后,可通过鉴定对测次作适当调整。巡视检查分为日常巡查、年度巡查及特殊巡查三类。日常巡查在施工期宜每周一次;水库第一次蓄水或提高水位期间每12d一次,正常运行期间每月不少于一次,汛期特别是高水位期应加密检查次数;年度巡查应每年23次,在汛前、汛后及高水位、低气温时进行;特殊巡查在发生有感地震或大洪水
14、以及其它特殊情况下立即进行。4. 4. 对监测工作的要求:基本要求:全面、准确反映大坝工作性态,及时发现异常迹象,有效地监视大坝安全,为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可靠资料。对监测工作各环节的要求:1) 1) 设计的仪器布置能全面反映大坝工作状况,目的明确、重点突出。监测重点放在坝体机构复杂、承载大或地质条件复杂的部位。2) 2) 仪器设备应精确可靠、稳定耐用、便于观测。自动化监测设备应有自检、自校功能,可长期稳定工作且具备人工观测条件。3) 3) 监测施工必须严按照设计要求精心进行,确保埋设、安装质量,做到竣工图、考证表及施工记录齐全。4) 4) 切实做好施工期及运行期观测数据的采集工作,严格遵守规
15、程规范,做到记录真实、注记齐全、整理上报及时。5) 5) 定期对监测结果作分析研究,对大坝工作状态做出评估(正常、异常、险情)。大坝异常或险情时,应立即向主管部门报告并通告设计单位。四、大坝安全监测发展史第一阶段:早期阶段,从远古到19世纪末。筑坝材料是土石,对坝的监测、了解只是外表观察、感性认识。第二阶段:发展阶段,20世纪初到50年代末。坝工理论逐渐形成体系,混凝土坝大量建成,当地材料坝也有很大发展。为监测混凝土坝的扬压力安设了测压管;为测定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出现了三角量测法、视准线法和精密水准法;以后又出现了观测大坝挠曲的垂线法和观测倾斜的静力水准法;1919年出现了弦式仪器;1932年
16、发明了差动电阻式仪器。此后许多大坝埋设电测仪器,开展坝内温度、应变、应力、接缝张合和孔隙压力等项目。50年代,大坝观测体系已经齐全,光学、机械和电测方法得到普遍应用,各监测项目都有成型的观测仪器。取得了大量监测资料,对实测值和设计值以及实测值与模型试验之间作了比较。一些设计计算方法如拱坝试载法、重力坝坝基扬压力计算方法被观测资料验证而得到肯定和推广。第三阶段:成熟阶段,60年代以来。新建高坝、大库迅速增加,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新结构和新施工方法出现,坝工建设对监测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马尔巴塞、瓦依昂等坝的失事引起了公众和政府对大坝安全的深切关注。监测对象从坝体和坝基浅部扩展到坝基深处及近坝区更
17、大范围。对坝基、坝肩及岸坡的观测给予了更多重视,出现了观测深部岩体的多点位移计、滑动测斜计等新仪器。观测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自动化和半自动化仪器逐渐代替了手工观测仪器。从单点就地监测发展为遥测、自动成批观测,建立了自动化监测系统。在监测资料分析上普遍应用了数学模型技术,正分析和反分析方法有不少进展,监控指标的建立被深入研究,建立了监测数据库或监测信息系统,基于监测资料的大坝实际性态研究取得丰富成果,有些坝实现了远距离在线实时监控。国外:世界各国政府对大坝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监测及安全管理都高度重视,并颁发有关法令、法规、条例,严格大坝的安全管理(包括安全监测、隐患探测、安全加固、水库调度
18、)。特别是马尔巴塞坝失事后各国拟定和修改有关条例和法规。国际大坝委员会第68号会刊刊载各国大坝委员会所撰写的报告,都提到大坝监测的重要性。1972年发表了“关于混凝土坝观测的一般意见”,明确规定了观测工作的范围、类型,根据坝型和目的安装仪器设备以及安装技术等。中国:国家和水利行业颁发了几十种大坝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监测和运行管理的有关规程、规范、手册、导则,严格执行审批和验收程序,建立政府、业主、监理、施工单位的质量监督体系和质量责任制,确保工程设计、施工质量的安全运行,充分发挥工程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1964年出版水工建筑物观测技术手册。1991年国务院发布了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明
19、确规定:“大坝管理单位必须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对大坝进行安全监测和检查;对监测资料应当及时整理分析,随时掌握大坝运行状况。”水利电力部于1985年建立“水电站大坝安全监察中心”,水利部于1988年建立了“水利大坝安全监测中心”。中国已建成8.5万多座水库,基本上做到安全运行,尤其是大中型水库。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各种大坝中也存在不少隐患,其中有的成为病坝、险坝,甚至有的出现溃坝、倒闸、决口等安全事故,造成重大灾害。据初步统计,中国大约有近1/3的大坝存在各种病险隐患,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运行主管单位的高度重视。加强安全监测,进行风险评估和安全鉴定,采取切实措施,除险加固,确保大坝安全运行的任务是十
20、分艰巨的。第二节 第二节 变形监测大坝在水压力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形,变形量大小及其变化规律,对分析大坝运行是否安全以及论证坝工设计理论等有重要作用。变形监测内容: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扰曲、倾斜、裂缝、接缝、土石坝固结等。2-1-1 2-1-1 水平位移水平位移监测方法:设置一条基准线,每次测出坝上测点对于基准线的位置,即可以求出测点的位移。根据基准线不同可以分类:垂线、引张线、视准线、激光准直线大地测量方法:边角网与交会点、导线法对土石坝常在坝体内部埋设相对位移计、测斜仪等。SDJ336-89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水平位移正负号规定:向下游和左岸为正,反之为负。一、 一、 垂线法:
21、1、设备:基准线是一条一端固定铅直张紧的不锈钢丝。安装在坝内井、管、空腔内或坝体、坝基钻孔中。原理:通过测沿线不同高程测点对于垂线固定点的水平投影距离,求出各测点的水平位移。分类:正垂线:垂线的顶端固定在坝顶附近,其下端用重锤张紧钢丝。倒垂线:垂线的底端固定在基岩深处,其上端用浮体装置将钢丝张紧。2、布置:通常将垂线布置在坝高最大、地基软弱、典型坝段及位移基点等处,并注意与其它监测项目的配合。垂线的数量应根据工程规模、坝体结构及观测要求决定,一般大型水坝不少于3条,中型不少于2条。根据大坝不同情况,正垂线和倒垂线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使用。同一坝段设置一条垂线即可,对于构造特殊的大坝,可将坝体从
22、上向下分成23段,相应地设多根垂线串联起来。每一条垂线可根据坝高在不同高程布置若干测点,一般沿坝高不少于3个测点。3、观测方式:垂线的观测方法有二种:“一点支撑多点观测”,如图所示。适用于正、倒垂线,但正垂线测得的观测值是坝顶悬挂点不同高程各测点之间的相对水平位移,Sn为测点N处的挠度值(Sn=S0-S);倒垂线测得的观测值是各测点相对于基岩深处锚固点的绝对水平位移。“多点支撑一点观测”,仅适用于正垂线。在各测点处埋设垂线支撑点,观测时顺次把垂线夹在各支持点上,并将观测仪器安置在垂线最低处进行观测,观测值是各测点与垂线最低点之间的相对水平位移。4、观测仪器:必须采用专用的垂线观测仪器:机械式、
23、光学、遥测垂线仪。采用机械、光学垂线仪,需要观测人员到各测点逐点操作,对于巡回连续观测很不方便。遥测可实现自动化。垂线法设备简单,观测方便,精度高,易实现自动化,因此应用广泛。二、 二、 引张线法引张线是一条直径为0.81.2mm的不锈钢丝,两端施加张力,使之成为一条水平向的直线,用以量测坝上各测点偏于该线的水平位移。引张线常设在坝顶或不同高程的纵向廊道内,两端设立基墩。两岸地形限制布置基墩有困难时,可将基墩布置在坝内,但需要其它观测手段对端点基墩的位移进行量测,以求得绝对水平位移。观测主要设备:基墩、测点、测线钢丝和测线保护管组成。基墩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墩上有夹线器、滑轮和重锤,测点上装有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5页 大坝 安全 监测 精编 25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